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8-01-02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郑大纯墓表①
闽县郑君讳际熙,字大纯,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年三十六,终于举人,而士知其生平者,靡弗思焉。君初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不能殓。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母知君无馀衣,弗忍受也。君置衣室中趋出。
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或告之曰:“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詈②大吏。吏系之,祸不测矣。”君瞿然曰:“吾友也!”即谢同行者,步就其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③之。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某始得释。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于是君往来苏州月馀,失会试期,不得与。
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同考④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以冠所得士。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然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君自是三值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再绌于有司。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龙溪卒。
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而同有名。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为编修。去年,余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而止。今秋,余疾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以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也。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余为恻焉。昔吾乡方望溪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吾乡前辈皆告余:宗伯与人言,一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异是!
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余固不惮为辞,而大章之志,则亦益可悲矣。君无子,其诗文日《浩波集》,大章为镌行之。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
(《惜抱轩文集》卷十一)
【注释】①墓表: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碑文。②詈:骂。③掖:扶持。④同考:明清乡试、
会试中协同主考阅卷的官员。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置衣室中趋出 趋:疾走 B.即谢同行者 谢:辞别
C.君自是三值会试 值:遇上 D.百川死而宗伯贵 贵:看重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靡弗思焉 余为恻焉 B.虽奔走营米以奉父母 以求其文之用意
C.长而同有名 每如欲有言而止 D.余固不惮为辞 大章为镌行之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终于举人 终于成为举人
B.君意顾充然 郑君却觉得很满足
C.再绌于有司 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
D.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 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兄长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
②今大章何以异是!
1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姚鼐为郑大纯撰写墓表的原因。(4分)
14.郑大纯的学行符合《论语》中“君子”的标准,请从下面两则中任选其一,并结合上文相关内容加以分析。(6分)
①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①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②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④!
秋风肃肃晨风飔⑤,东方须臾高⑥知之!
【注释】①问遗:赠与。②绍缭:缠绕,装饰。③拉杂:堆集。④妃呼狶:妃,悲;呼狶,歔欷。
⑤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雉鸡常晨鸣求偶。⑥高:同“皓”,东方发白。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果断、决绝的态度。
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呜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16.“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两句借助饰物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
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
C.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繁钦《定情诗》)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17.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分析。(6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写了对恋人的思念,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 ”
②“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 ,
”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③“秋风肃肃晨风飔”句,运用叠词增强表现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也使用叠词,突出了春天的美好和盎然生机。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苏格兰的风
①一直很喜欢宗白华的一句话,他说晋人在山水中,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对我而言,每一次旅行就是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的过程。被各种文字图像规训过的现代人,其实最难唤起的是感动,因为有些美景来得太容易,那些旅程太流水线。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
②今年夏天去了苏格兰,比北更北的地方。提及最早工业化的英国,一般都会想起伦敦这样的大都市,或是牛津、剑桥这样的大学城,可我心中念念的却是苏格兰。在牛津的古老学院里坐久了,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懒得抬眼从迷思中醒来。似乎英国从来都是如此这般温文尔雅,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英国中产阶级休闲时最爱的温德米尔湖区,有最纯正的英国乡村范儿。漫步湖区小路,到处是苍苔冷冷,绿意朴拙,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英国的乡村就是这样带着【 】和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但都太符合想象,一种【 】不禁从心底蔓延开来。
③苏格兰高地则迥然不同,剥离华美的历史和文明的外壳,那种粗粝雄浑,让人一见就说不出话来。眼前的风景似乎早已见过,前世今生,有一种心心相印的熟悉感;但又在某个节点无穷惊喜,刷新了原先的想象。计划自驾去苏格兰高地之前,其实没有料到旅程会那么漫长辛苦。
④在沉默的无边无际的公路上,看到了苏格兰高地最美的一部分风景。高山,深林,疾风,劲草,大海,平原;云层那么低,那么厚,几乎压在山峦和平原之上,带着海洋饱满的水分,丰盈流动,变幻万端。前方的路延伸得无穷无尽,虽然是八月,草地已然尽是黄色。感觉自己像被包裹在天地之间的一个大玻璃盒里,只有置身于这样的场景,才能理解英国风景画家笔下的云层为何那样丰富;只有亲眼见到苏格兰的风景,才能理解这个民族为何那样坚忍强悍。
⑤一路向北,温度很低,八月里,穿着薄羽绒服还是觉得冷,这是比漠河还要北的地方。路过的因弗里斯小城像停留在17世纪,整个城市清冷,冷清。市中心桥边的古堡和尖顶教堂,朴素安静。因为靠近北海和尼斯湖,城中盘旋着无数体形硕大的海鸥,锐利地鸣叫。因为太冷,这里行人稀少,抄着手走过方正低矮的街道,暮色中浓厚的云影投在穿城而过的河里,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个荒谬的时间节点。
⑥听说苏格兰的城堡最值得看,于是千里迢迢去看斯通黑文城堡。在全球旅游旺季的八月,这里游人寥寥。城堡位于悬崖边的海岸上,早已沧桑遍体。还未走近它,就被海风吹得站不住脚。海边的峭石上,城堡孤零零的,脚下是北海的惊涛,一拍拍地咬噬着岩石。屋顶和墙壁早已倾颓,千疮百孔,城堡虽形销骨立,却坚忍、傲慢。据说这个城堡曾经挡住了英格兰军队十个月的围攻,保障了苏格兰的王权。多少金戈铁马远去了,眼前海鸥悲鸣、断壁残垣,视野尽处是幽深的苍黑的北海,漫天漫地,让人突然觉得,这才是从茫茫的历史深处吹来的悲风。可怜的现代人,太久地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那些更深的感受,似乎根本进入不到心里。说起肃穆凛然的古堡,人们脑海中掠过的都是电影和小说的片段:一个中世纪的女子,凭海临风,衣袂飘飘……
⑦经过的其他城堡,几乎都是一样的破败。那些已经被时间磨损得形状模糊的兽首和神灵、武士的面容,那无处不在的八月的寒风,那些黑暗的冰冷的石墙垒出来的幽深的房间,都在提示我,这是一个苦寒之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并不占有地缘或气候上的先机,但在他们并不漫长的历史中,却出现了无数扭转人类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
⑧直到在暮色中抵达爱丁堡,连绵的壮丽高大的古建筑之城缓缓地铺陈在我面前的那一刻,我联想到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曾有的一句话,那个意大利人在初见昆明的时候,形容它是“一座壮丽的大城”。我的感受跟那位13世纪的意大利人是一样的,被一种璀璨的“文明的他者”的光芒震慑了。爱丁堡无愧是“北方的雅典”,它气象阔大,仪态万方,丝毫不容轻亵。在任何一个角落,爱丁堡都是典雅与得体的表率。它的城堡和大学,保存完好的古典建筑和街道,满眼的苏格兰格子和满耳的风笛声,都带着苏格兰人的骄傲和文化印记。朋友说,你一定要去酒吧,叫上一杯烈性黑啤,听他们唱歌,那才是苏格兰。不由想起了自金雀花王朝以来英格兰对苏格兰的不断征服与蚕食,想起了因《勇敢的心》而为世人熟知的苏格兰勇士的形象……
⑨结束苏格兰之旅,回到湿热的南京,回到桂子香气里,回到嗅觉和味觉都无比亲切熟悉的江南,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那些在苏格兰吹过的风,心中顿时一虚一紧,觉得这样出离现实的片刻,正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取材于朱丽丽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迥然不同:相差很大 B.粗粝:粗犷
C.铺陈:有层次地展现 D.仪态万方:姿态特别大方
20.依据上下文,填入第②段【 】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纯正 诗意 B.华丽 满足
C.朴实 厌恶 D.优雅 倦怠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借用宗白华的话意在强调,现代人面对山水自然要用心品味、感悟,努力找寻内心深处的情感。
B.第④段画线的一组短句,勾勒出冷暖相谐的画面,描绘了苏格兰高地清新自然、辽阔壮丽的独特景象。
C.第⑤段“荒谬的时间节点”的意思:时值八月,却仿佛置身于寒冬;身处现代,却好像置身于17世纪。D.结尾处写南京的环境气候与苏格兰不同,“一虚一紧”反映出苏格兰之行给作者带来了深切的感受与思考。
22.第①段说“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请简要回答作者在游历苏格兰时遇到了怎样的“困境”、产生了怎样的“感动”。(6分)
23.根据文意,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24.文章叙写了苏格兰诸多自然与人文景观,而标题却是“苏格兰的风”,请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苏格兰的风》的作者因电影《勇敢的心》想起了苏格兰勇士的形象。许多经典著作也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勇士形象,如夏瑜(《药》)、许云峰(《红岩》)和田晓霞(《平凡的世界》)。请从这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进行描述,表现其精神品格。要求:有特定情境,描写生动, 特征鲜明。
②借物喻人,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请从林黛玉(《红楼梦》)、翠翠(《边城》)和桑提亚哥(《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人,用一种物(“花”除外)来比喻他(她),并阐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①以“自制力与个人发展”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以“我的名著阅读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叙事有波澜,描写要合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郑大纯墓表①
闽县郑君讳际熙,字大纯,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年三十六,终于举人,而士知其生平者,靡弗思焉。君初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不能殓。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母知君无馀衣,弗忍受也。君置衣室中趋出。
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或告之曰:“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詈②大吏。吏系之,祸不测矣。”君瞿然曰:“吾友也!”即谢同行者,步就其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③之。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某始得释。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于是君往来苏州月馀,失会试期,不得与。
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同考④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以冠所得士。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然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君自是三值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再绌于有司。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龙溪卒。
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而同有名。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为编修。去年,余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而止。今秋,余疾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以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也。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余为恻焉。昔吾乡方望溪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吾乡前辈皆告余:宗伯与人言,一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异是!
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余固不惮为辞,而大章之志,则亦益可悲矣。君无子,其诗文日《浩波集》,大章为镌行之。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
(《惜抱轩文集》卷十一)
【注释】①墓表: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碑文。②詈:骂。③掖:扶持。④同考:明清乡试、
会试中协同主考阅卷的官员。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置衣室中趋出 趋:疾走 B.即谢同行者 谢:辞别
C.君自是三值会试 值:遇上 D.百川死而宗伯贵 贵:看重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靡弗思焉 余为恻焉 B.虽奔走营米以奉父母 以求其文之用意
C.长而同有名 每如欲有言而止 D.余固不惮为辞 大章为镌行之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终于举人 终于成为举人
B.君意顾充然 郑君却觉得很满足
C.再绌于有司 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
D.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 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兄长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
②今大章何以异是!
1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姚鼐为郑大纯撰写墓表的原因。(4分)
14.郑大纯的学行符合《论语》中“君子”的标准,请从下面两则中任选其一,并结合上文相关内容加以分析。(6分)
①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①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②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④!
秋风肃肃晨风飔⑤,东方须臾高⑥知之!
【注释】①问遗:赠与。②绍缭:缠绕,装饰。③拉杂:堆集。④妃呼狶:妃,悲;呼狶,歔欷。
⑤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雉鸡常晨鸣求偶。⑥高:同“皓”,东方发白。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果断、决绝的态度。
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呜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16.“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两句借助饰物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
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
C.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繁钦《定情诗》)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17.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分析。(6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写了对恋人的思念,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 ”
②“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 ,
”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③“秋风肃肃晨风飔”句,运用叠词增强表现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也使用叠词,突出了春天的美好和盎然生机。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苏格兰的风
①一直很喜欢宗白华的一句话,他说晋人在山水中,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对我而言,每一次旅行就是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的过程。被各种文字图像规训过的现代人,其实最难唤起的是感动,因为有些美景来得太容易,那些旅程太流水线。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
②今年夏天去了苏格兰,比北更北的地方。提及最早工业化的英国,一般都会想起伦敦这样的大都市,或是牛津、剑桥这样的大学城,可我心中念念的却是苏格兰。在牛津的古老学院里坐久了,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懒得抬眼从迷思中醒来。似乎英国从来都是如此这般温文尔雅,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英国中产阶级休闲时最爱的温德米尔湖区,有最纯正的英国乡村范儿。漫步湖区小路,到处是苍苔冷冷,绿意朴拙,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英国的乡村就是这样带着【 】和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但都太符合想象,一种【 】不禁从心底蔓延开来。
③苏格兰高地则迥然不同,剥离华美的历史和文明的外壳,那种粗粝雄浑,让人一见就说不出话来。眼前的风景似乎早已见过,前世今生,有一种心心相印的熟悉感;但又在某个节点无穷惊喜,刷新了原先的想象。计划自驾去苏格兰高地之前,其实没有料到旅程会那么漫长辛苦。
④在沉默的无边无际的公路上,看到了苏格兰高地最美的一部分风景。高山,深林,疾风,劲草,大海,平原;云层那么低,那么厚,几乎压在山峦和平原之上,带着海洋饱满的水分,丰盈流动,变幻万端。前方的路延伸得无穷无尽,虽然是八月,草地已然尽是黄色。感觉自己像被包裹在天地之间的一个大玻璃盒里,只有置身于这样的场景,才能理解英国风景画家笔下的云层为何那样丰富;只有亲眼见到苏格兰的风景,才能理解这个民族为何那样坚忍强悍。
⑤一路向北,温度很低,八月里,穿着薄羽绒服还是觉得冷,这是比漠河还要北的地方。路过的因弗里斯小城像停留在17世纪,整个城市清冷,冷清。市中心桥边的古堡和尖顶教堂,朴素安静。因为靠近北海和尼斯湖,城中盘旋着无数体形硕大的海鸥,锐利地鸣叫。因为太冷,这里行人稀少,抄着手走过方正低矮的街道,暮色中浓厚的云影投在穿城而过的河里,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个荒谬的时间节点。
⑥听说苏格兰的城堡最值得看,于是千里迢迢去看斯通黑文城堡。在全球旅游旺季的八月,这里游人寥寥。城堡位于悬崖边的海岸上,早已沧桑遍体。还未走近它,就被海风吹得站不住脚。海边的峭石上,城堡孤零零的,脚下是北海的惊涛,一拍拍地咬噬着岩石。屋顶和墙壁早已倾颓,千疮百孔,城堡虽形销骨立,却坚忍、傲慢。据说这个城堡曾经挡住了英格兰军队十个月的围攻,保障了苏格兰的王权。多少金戈铁马远去了,眼前海鸥悲鸣、断壁残垣,视野尽处是幽深的苍黑的北海,漫天漫地,让人突然觉得,这才是从茫茫的历史深处吹来的悲风。可怜的现代人,太久地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那些更深的感受,似乎根本进入不到心里。说起肃穆凛然的古堡,人们脑海中掠过的都是电影和小说的片段:一个中世纪的女子,凭海临风,衣袂飘飘……
⑦经过的其他城堡,几乎都是一样的破败。那些已经被时间磨损得形状模糊的兽首和神灵、武士的面容,那无处不在的八月的寒风,那些黑暗的冰冷的石墙垒出来的幽深的房间,都在提示我,这是一个苦寒之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并不占有地缘或气候上的先机,但在他们并不漫长的历史中,却出现了无数扭转人类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
⑧直到在暮色中抵达爱丁堡,连绵的壮丽高大的古建筑之城缓缓地铺陈在我面前的那一刻,我联想到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曾有的一句话,那个意大利人在初见昆明的时候,形容它是“一座壮丽的大城”。我的感受跟那位13世纪的意大利人是一样的,被一种璀璨的“文明的他者”的光芒震慑了。爱丁堡无愧是“北方的雅典”,它气象阔大,仪态万方,丝毫不容轻亵。在任何一个角落,爱丁堡都是典雅与得体的表率。它的城堡和大学,保存完好的古典建筑和街道,满眼的苏格兰格子和满耳的风笛声,都带着苏格兰人的骄傲和文化印记。朋友说,你一定要去酒吧,叫上一杯烈性黑啤,听他们唱歌,那才是苏格兰。不由想起了自金雀花王朝以来英格兰对苏格兰的不断征服与蚕食,想起了因《勇敢的心》而为世人熟知的苏格兰勇士的形象……
⑨结束苏格兰之旅,回到湿热的南京,回到桂子香气里,回到嗅觉和味觉都无比亲切熟悉的江南,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那些在苏格兰吹过的风,心中顿时一虚一紧,觉得这样出离现实的片刻,正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取材于朱丽丽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迥然不同:相差很大 B.粗粝:粗犷
C.铺陈:有层次地展现 D.仪态万方:姿态特别大方
20.依据上下文,填入第②段【 】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纯正 诗意 B.华丽 满足
C.朴实 厌恶 D.优雅 倦怠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借用宗白华的话意在强调,现代人面对山水自然要用心品味、感悟,努力找寻内心深处的情感。
B.第④段画线的一组短句,勾勒出冷暖相谐的画面,描绘了苏格兰高地清新自然、辽阔壮丽的独特景象。
C.第⑤段“荒谬的时间节点”的意思:时值八月,却仿佛置身于寒冬;身处现代,却好像置身于17世纪。D.结尾处写南京的环境气候与苏格兰不同,“一虚一紧”反映出苏格兰之行给作者带来了深切的感受与思考。
22.第①段说“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请简要回答作者在游历苏格兰时遇到了怎样的“困境”、产生了怎样的“感动”。(6分)
23.根据文意,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24.文章叙写了苏格兰诸多自然与人文景观,而标题却是“苏格兰的风”,请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苏格兰的风》的作者因电影《勇敢的心》想起了苏格兰勇士的形象。许多经典著作也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勇士形象,如夏瑜(《药》)、许云峰(《红岩》)和田晓霞(《平凡的世界》)。请从这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进行描述,表现其精神品格。要求:有特定情境,描写生动, 特征鲜明。
②借物喻人,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请从林黛玉(《红楼梦》)、翠翠(《边城》)和桑提亚哥(《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人,用一种物(“花”除外)来比喻他(她),并阐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①以“自制力与个人发展”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以“我的名著阅读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叙事有波澜,描写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