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8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01-15
河南省洛阳市2018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一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饯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鈍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侧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題、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苦,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侧隐比自爱更重要。
B.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水底的微光
任紫钰
他试了试水,温的。
一群孩子聚集在浅水区,水汽笼着他们,只能听见他们说笑的声音,像哗哗的流水。这个游泳馆有些年头儿了,暗沉的池水映着斑驳的墙壁,到处都雾蒙蒙的。来这里的多是周边在社会底层讨生活的工人,像他和他的工友们。这是个星期二,深水区空无一人,他对自己说:“很好,很完美。”此时在他的心里,游泳就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只有在无人之处,安静时分才显出意义。
只几秒的时河,水便淹没了他,从脚趾到头顶。在润滑的温暖里,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现在,他北上打工,离海更远了。他只能偶尔来这池水里想象大海,想象自己抓住了海的一片衣角。
他将头深埋进水里。水淹没了他的五官,阻断了他与世界那细若游丝的联系。拍拍耳廓,能听见孤独的声音。在这回声里,他不断下沉。终于,他的脊梁接触到池底,他的身体微微发颤。他竟然想起了社区的图书室。图书室不大,十几平方米的样子,里面逼仄地挤着几排书架。闲时,他总爱去那里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阳光透过窗棂,照着空气中悠闲翻飞的尘埃,他竟觉得很美,美得如他的梦境。在那无数次出现的梦境里。他是一个手捧诗集的白衣少年。把他从梦境中惊醒的总是他那些粗鲁的工友、整日骂骂咧咧的食堂师傅、颐指气使的工头儿。就是在那间图书室里,他遇见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才翻上两页,他就觉得像腿上刚结痂的伤口瘙痒难耐。他边读边想,所谓的字字珠玑,说的就是这样的文字吧。读到一半,他用袖子遮住了满脸的泪水,在人们诧异的眼神中匆匆离开。他开始攒钱,两个月后,他买下了《人间失格》。他用干净的细白棉布把书包好,珍重地放好。
过了几个月,工头儿开始拖欠工资。他和工友急了,追着讨要。又怕因此丢了饭碗。他和几个人商量,要告,联名书签了好几页,到了站街那天,却只剩了他。他挥舞着名单,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他说:“你们一起来啊!这是我们应得的!”工友们纷纷别过脸去,不看他。他感到有口气憋在嗓子里,憋得他胸口闷疼。他跑出了工棚,陪着他的只有身后的风。
他终归是无处可去。天黑了。他回到工棚。屋里人头攒动,地上一片狼藉。包书的细白棉布躺在地上,一片污浊。工头儿扭头看着他,半笑不笑地说:“还知道回来,能耐了啊?!”说着,他从一个工友手里拿过那本《人间失格》一撕两半,扔在地上。工头儿又环视工友们,吆喝着:“都愣着干嘛?”工友们互相看看,又看看他,看看工头儿。终于,有几个工友对他动手了。拳头落在他的背上,手掌推搡在他的臂上。说实话,并不重。可他,承受不了。他再次转身跑了,跑进了这个游泳池。
水继续淹没着他。他的胸膛感受到了压力,他体验到了一种生命的快感。他的耳边想起了太宰治的话:“幸福感,就是沉入悲哀之河的河底的那些闪着微光的金砂。就是那种感觉吧,经历过悲伤的极服,心情不可思议地,朦胧地明亮起来。”
他的胸腔撕裂般疼痛,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他口鼻全张,水一股脑灌下去,顺过气管刀枪一样呛入。他的身子开始抽搐,水恣意地从四面八方挤进毛孔……黑暗应该如约而至了。就在黑暗来临前的瞬间,他看到了水底的微光。在水底的微光中,他看见了工友们的脸孔,那些他再也不想见到的脸孔。他能感到工友们粗糙的手,一双一双锤在他的背上,按在他的胸前。说实话,这力道比在工棚打他的时候重多了。他甚至还听见他们透着痛惜的骂声:“这个闷憨书生,就知道他心里不痛快了会来这里,万没想到他会寻死!”“这个憨货要真见阎王了,我们这些人这辈子也别想安生了。”
他努力睁开眼,透过工友们的肩膀,看到了浅水区的孩子们。那些孩子都惊讶地站立在水中,他们明亮的面孔犹如开在晨雾中的新鲜花朵。
(选自《金山》2017年第4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既再现了这个“有些年头儿”的游泳馆陈旧破败、水汽迷蒙的特点,也烘托了主人公沉重黯淡的心情。
B.读书读到满脸泪水、用干净的细白棉布包书、受了委屈选择轻生,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小说主人公性格敏感脆弱的一面。
C.虽然工友打得“并不重”,但“他”还是“承受不了”,说明“他”无法忍受的不是工友们的打击和推搡,而是他们的出卖和背叛。
D.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第四段中梦境与惊醒后的情景形成对比,表现主人公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其不幸遭遇。
5.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
6.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水底的微光”的丰富意蕴。(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三年来第二次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干部群众反响热烈。习总书记指出,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厕所革命”自2015年初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欢迎,也得到了海外人士的广泛赞誉。新加坡明鼎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郎义煊认为,厕所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澳大利亚伊迪斯考恩大学旅游学教授山姆·黄说,中国发起改善如厕环境的“厕所革命”,让外国游客感受到中国厕所环境的变化和改善,这件好事可以大大提升中国的旅游形象。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9日01版)
材料二:
注:按照计划,从2018到2020年,全国将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达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环保卫生、如厕文明”的新三年目标。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2017-2022年中国城市环卫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在建筑风格设计上,内蒙古建造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持点的驿站旅游厕所;广西桂林芦笛岩景区厕所设计设置了户外观景平台,让游客在如厕时可休闲观景。
在管理服务提升上,徐州与知名洁具品牌合作,将厕所打造成该品牌的实体体验区;苏州打造的“游急便”旅游厕所电子服务平台,较好地发挥了服务和监管作用。
在投融资模式创新上,山东积极推广PPT模式,实行设备提供、厕所清扫、废弃物回收一条龙;积极探索“以商养厕”新路子。河北涞水野三坡首倡“乡村旅游厕所开放联盟”和“全业认养厕所”的管理新模式。
(摘编自新华网《“小厕所,大民生”——全国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纪实》)
材料四:
印度政府曾在1986年推出旨在向农村地区普及卫生设施的中央农村卫生项目;之后在1999年,又推出了全民卫生运动,但都收效甚微。截至2011年,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只有47%的家庭拥有卫生问。2014年莫迪总理发起“厕所运动”,“家家有厕所”的口号在印度颇为响亮。
但印度水资源协会的扎克·快特表示,“由于文化、宗教或传统信仰,部分居民更青睐露天如厕”。因此,推广厕所还需要印度人民转变观念。
印度比哈尔邦议会2015年8月5日通过的一项新的村务委员制度修订案明确规定:家里配备厕所成为竞选任何村职的硬性条件。比哈尔邦邦长表示,“竞选者必须在竞选提名时宣誓他们家里配有厕所”,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乡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印度时报》网友对此新规纷纷点赞,不少人表示希望这条新规能遍布印度的各个村落及更广泛的场所。还有网友表示,此项新规不应只适用于竟选者,还应适用于参与投票的选民。
(摘编自《厕所革命》,2017年11月27日《高棉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的厕所革命已经在城市、景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国家将会把重点转移到农村,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B.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我国城市公厕数量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C.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国的厕所革命,不仅注重数量的增加,还注重品质的提升,同时在管理服务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改进。
D.在推进厕所革命的投融资模式上,山东和河北的做法很有新意,实践证明其效果也非常不错,值得我国其他城市借鉴。
E.印度的测所革命起步很早,但困难重重,为此,有地方议会不惜制定法规把家里配备厕所作为竞选任何村职的硬性条件。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厕所革命与印度厕所革命所面临问题的异同。(4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一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饯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鈍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侧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題、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苦,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侧隐比自爱更重要。
B.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水底的微光
任紫钰
他试了试水,温的。
一群孩子聚集在浅水区,水汽笼着他们,只能听见他们说笑的声音,像哗哗的流水。这个游泳馆有些年头儿了,暗沉的池水映着斑驳的墙壁,到处都雾蒙蒙的。来这里的多是周边在社会底层讨生活的工人,像他和他的工友们。这是个星期二,深水区空无一人,他对自己说:“很好,很完美。”此时在他的心里,游泳就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只有在无人之处,安静时分才显出意义。
只几秒的时河,水便淹没了他,从脚趾到头顶。在润滑的温暖里,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现在,他北上打工,离海更远了。他只能偶尔来这池水里想象大海,想象自己抓住了海的一片衣角。
他将头深埋进水里。水淹没了他的五官,阻断了他与世界那细若游丝的联系。拍拍耳廓,能听见孤独的声音。在这回声里,他不断下沉。终于,他的脊梁接触到池底,他的身体微微发颤。他竟然想起了社区的图书室。图书室不大,十几平方米的样子,里面逼仄地挤着几排书架。闲时,他总爱去那里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阳光透过窗棂,照着空气中悠闲翻飞的尘埃,他竟觉得很美,美得如他的梦境。在那无数次出现的梦境里。他是一个手捧诗集的白衣少年。把他从梦境中惊醒的总是他那些粗鲁的工友、整日骂骂咧咧的食堂师傅、颐指气使的工头儿。就是在那间图书室里,他遇见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才翻上两页,他就觉得像腿上刚结痂的伤口瘙痒难耐。他边读边想,所谓的字字珠玑,说的就是这样的文字吧。读到一半,他用袖子遮住了满脸的泪水,在人们诧异的眼神中匆匆离开。他开始攒钱,两个月后,他买下了《人间失格》。他用干净的细白棉布把书包好,珍重地放好。
过了几个月,工头儿开始拖欠工资。他和工友急了,追着讨要。又怕因此丢了饭碗。他和几个人商量,要告,联名书签了好几页,到了站街那天,却只剩了他。他挥舞着名单,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他说:“你们一起来啊!这是我们应得的!”工友们纷纷别过脸去,不看他。他感到有口气憋在嗓子里,憋得他胸口闷疼。他跑出了工棚,陪着他的只有身后的风。
他终归是无处可去。天黑了。他回到工棚。屋里人头攒动,地上一片狼藉。包书的细白棉布躺在地上,一片污浊。工头儿扭头看着他,半笑不笑地说:“还知道回来,能耐了啊?!”说着,他从一个工友手里拿过那本《人间失格》一撕两半,扔在地上。工头儿又环视工友们,吆喝着:“都愣着干嘛?”工友们互相看看,又看看他,看看工头儿。终于,有几个工友对他动手了。拳头落在他的背上,手掌推搡在他的臂上。说实话,并不重。可他,承受不了。他再次转身跑了,跑进了这个游泳池。
水继续淹没着他。他的胸膛感受到了压力,他体验到了一种生命的快感。他的耳边想起了太宰治的话:“幸福感,就是沉入悲哀之河的河底的那些闪着微光的金砂。就是那种感觉吧,经历过悲伤的极服,心情不可思议地,朦胧地明亮起来。”
他的胸腔撕裂般疼痛,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他口鼻全张,水一股脑灌下去,顺过气管刀枪一样呛入。他的身子开始抽搐,水恣意地从四面八方挤进毛孔……黑暗应该如约而至了。就在黑暗来临前的瞬间,他看到了水底的微光。在水底的微光中,他看见了工友们的脸孔,那些他再也不想见到的脸孔。他能感到工友们粗糙的手,一双一双锤在他的背上,按在他的胸前。说实话,这力道比在工棚打他的时候重多了。他甚至还听见他们透着痛惜的骂声:“这个闷憨书生,就知道他心里不痛快了会来这里,万没想到他会寻死!”“这个憨货要真见阎王了,我们这些人这辈子也别想安生了。”
他努力睁开眼,透过工友们的肩膀,看到了浅水区的孩子们。那些孩子都惊讶地站立在水中,他们明亮的面孔犹如开在晨雾中的新鲜花朵。
(选自《金山》2017年第4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既再现了这个“有些年头儿”的游泳馆陈旧破败、水汽迷蒙的特点,也烘托了主人公沉重黯淡的心情。
B.读书读到满脸泪水、用干净的细白棉布包书、受了委屈选择轻生,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小说主人公性格敏感脆弱的一面。
C.虽然工友打得“并不重”,但“他”还是“承受不了”,说明“他”无法忍受的不是工友们的打击和推搡,而是他们的出卖和背叛。
D.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第四段中梦境与惊醒后的情景形成对比,表现主人公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其不幸遭遇。
5.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
6.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水底的微光”的丰富意蕴。(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三年来第二次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干部群众反响热烈。习总书记指出,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厕所革命”自2015年初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欢迎,也得到了海外人士的广泛赞誉。新加坡明鼎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郎义煊认为,厕所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澳大利亚伊迪斯考恩大学旅游学教授山姆·黄说,中国发起改善如厕环境的“厕所革命”,让外国游客感受到中国厕所环境的变化和改善,这件好事可以大大提升中国的旅游形象。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9日01版)
材料二:
注:按照计划,从2018到2020年,全国将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6.4万座,达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环保卫生、如厕文明”的新三年目标。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2017-2022年中国城市环卫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在建筑风格设计上,内蒙古建造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持点的驿站旅游厕所;广西桂林芦笛岩景区厕所设计设置了户外观景平台,让游客在如厕时可休闲观景。
在管理服务提升上,徐州与知名洁具品牌合作,将厕所打造成该品牌的实体体验区;苏州打造的“游急便”旅游厕所电子服务平台,较好地发挥了服务和监管作用。
在投融资模式创新上,山东积极推广PPT模式,实行设备提供、厕所清扫、废弃物回收一条龙;积极探索“以商养厕”新路子。河北涞水野三坡首倡“乡村旅游厕所开放联盟”和“全业认养厕所”的管理新模式。
(摘编自新华网《“小厕所,大民生”——全国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纪实》)
材料四:
印度政府曾在1986年推出旨在向农村地区普及卫生设施的中央农村卫生项目;之后在1999年,又推出了全民卫生运动,但都收效甚微。截至2011年,拥有12亿人口的印度,只有47%的家庭拥有卫生问。2014年莫迪总理发起“厕所运动”,“家家有厕所”的口号在印度颇为响亮。
但印度水资源协会的扎克·快特表示,“由于文化、宗教或传统信仰,部分居民更青睐露天如厕”。因此,推广厕所还需要印度人民转变观念。
印度比哈尔邦议会2015年8月5日通过的一项新的村务委员制度修订案明确规定:家里配备厕所成为竞选任何村职的硬性条件。比哈尔邦邦长表示,“竞选者必须在竞选提名时宣誓他们家里配有厕所”,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乡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印度时报》网友对此新规纷纷点赞,不少人表示希望这条新规能遍布印度的各个村落及更广泛的场所。还有网友表示,此项新规不应只适用于竟选者,还应适用于参与投票的选民。
(摘编自《厕所革命》,2017年11月27日《高棉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的厕所革命已经在城市、景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国家将会把重点转移到农村,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B.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我国城市公厕数量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C.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国的厕所革命,不仅注重数量的增加,还注重品质的提升,同时在管理服务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改进。
D.在推进厕所革命的投融资模式上,山东和河北的做法很有新意,实践证明其效果也非常不错,值得我国其他城市借鉴。
E.印度的测所革命起步很早,但困难重重,为此,有地方议会不惜制定法规把家里配备厕所作为竞选任何村职的硬性条件。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厕所革命与印度厕所革命所面临问题的异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