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时间:2018-02-01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完颜守贞本名左靥,大定改元,除彰德军节度副使,迁北京留守。二十五年,起为西京警巡使。世宗爱其刚直,授中都左警巡使,迁大兴府治中。御史台奏守贞治有善状,世宗因谓侍臣曰:“守贞勋臣子,又有材能,全胜其兄守道,它日可用也。”章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时上新即政,颇锐意于治,尝问汉宣帝综核名实之道,其施行之实果何如。守贞诵“枢机周密,品式详备”以对,上曰:“行之,何始?”守贞曰:“在陛下厉精无倦耳。”久之,进尚书左承。明昌三年夏,旱,天子下罪己诏。守贞惶恐,表乞解职。乃出知东平府事。命参知政事夹谷衡谕之曰:“东平素号雄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卿其为朕往绥抚之。”赐金币、厩马,以宠其行。它日,上问宰臣:“守贞治东平如何?”对曰:“亦不劳力。”上曰:“以彼之才,治一路诚有余矣。”四年,召拜平章政事,封萧国公。上尝叹文士卒无如党怀英者,守贞奏进士中若赵讽、王庭药甚有时誉。上曰:“出伦者难得耳。”守贞曰:“间世之才,自古所难。然国家培养久,则人材将自出矣。”守贞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毂善类,接援后进。朝廷正人,多出入门下。承安元年,降授河中防御使。五年,改部罗火扎石合节度使。久之,迁知都府事。时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安抚,乃移知济南府。卒,上闻而悼之,谧曰肃。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金史·列传第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B. 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C. 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D. 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兴府”中“府”是唐代至清代行政区域名,比县高一级,相当于汉朝的郡,府的长官称知府。
B. “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朝廷百官与地方官吏。
C. “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D. “萧国公”中“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完颜守贞才能不凡。两代皇帝都赏识他的才华,比较器重他,世宗曾当众表扬他,章宗则因其才能卓越、治绩出众而封他为萧国公。
B. 完颜守贞博闻强识。当章宗锐意于治,询问关于汉宣帝综核名实方面的情况时,他能够诵出史书上的句子,准确回答皇帝的问题。
C. 完颜守贞见解独到。在世宗感叹像党怀英那样的文士极难得到的时候,他认为只要国家尽力培养,时间一长,就会有杰出人才出现。
D. 完颜守贞善于理政。做大兴府治中时,因“有善状”受到御史台推崇;担任被认为难以治理的东平府知府时,治理起来也并不费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平素号雄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卿其为朕往绥抚之。
(2)守贞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毅善类,接援后进。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东平郡一向号称雄藩,再加上连年饥荒歉收,正要靠你经营谋划,你一定要为我前往安抚那里。
(2)守贞通晓法律,明了熟习国家的旧制度(先例),又喜欢推举优秀的人,引荐资历较浅的人。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皆传经以对”的意思是都借解说经书来回答,其中“对”不必带主语。而“‘尝与泛论人材”的主语是“上”,所以第三处断开处应是“对”与“上”之间。“无少隐”指一点也不隐瞒,它只能跟在“减否”后面,不能陈述“行事”,“行事”是上一句的谓语,所以第五处断句处应在“行事”与“减否”之间。再结合本句意思:守贞刚直,凡是朝廷论议以及皇帝有所询问,他都借解说经书来回答。皇帝曾经与他广泛地议论人才,守贞于是推究他们的内心和行事,对人的褒贬没有一点隐瞒,所以被胥持国等人所忌恨,最终因为正直而被罢融。句子可以断开为: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故选C。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B项,错在“一直”,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曰”,从秦朝开始成为监察官员。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故选B。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在世宗感叹像党怀英那样的文士极难得到的时候”说法错误,这里“世宗”应为“章宗”。故选C。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素”译为“一向”,“比年”译为“连年”,“经画”译为“经营谋划”,“其”,表期许语气,译为“一定要”。(2)句中:“故事”译为“旧制度,先例”,“推毅”译为“推举”,“善类”译为“优秀的人”,“后进”译为“资历较浅的人”。
参考译文:
四、情景默写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 “______,______”来说明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道理。
(2)《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说明宋荣子豁达面对社会中的赞誉和责难。
(3)李密《陈情表》中概括写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奠定文章悲凉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 (1)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景默写的题目。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晦朔”“蟪蛄”“誉”“沮”“险衅”“夙”“闵凶”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①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药:芍药。
15.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
B. 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又增添了—份温馨。
C. 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D. 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
E. 本诗语言朴索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隐逸环境的赞美,同时也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16. 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答案】15. DE 16. 颈联运用了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说花的影子也仿佛同作者一样借宿在茅屋,显得尤为生动;“滋”字则生动地写出了种满芍药的院落因久无人来而渐生青苔的情景。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幽、和谐、美好的山居月夜图,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这种隐居环境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错。“群”是“与……一起”的意思。作者归隐的愿望诞生于前面对王昌龄隐居环境的感受,最后一句是借“与鸾鹤在一起”的形象描写来表达对归隐生活的期待。E项“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错。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点名此手法有什么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所以本联主要借景抒情的手法。从诗句看,“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六、材料作文
1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偶像,指人们心目中仰慕的对象,我们有时需要崇拜它,有时需要打破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为材料作文,材料给了一个话题即“偶像”,并给考生提供了两个写作方向,一是有时我们要崇拜它,有时则要打破它,也就是说偶像可能既有值得我们敬仰、学习的一面,也可能有应当被批判,需要我们辩证看待的一面。比如毛泽东主席,他在一师上学时文科成绩优秀,数学成绩却只有八分,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他在革命时期,带领中国人民解放了全中国,却又在文革时期将人们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一味崇拜偶像,就意味着放弃独立思考,闻一多说过,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此题看似简单,却需要考生在作文时采用辩证的眼光去剖析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完颜守贞本名左靥,大定改元,除彰德军节度副使,迁北京留守。二十五年,起为西京警巡使。世宗爱其刚直,授中都左警巡使,迁大兴府治中。御史台奏守贞治有善状,世宗因谓侍臣曰:“守贞勋臣子,又有材能,全胜其兄守道,它日可用也。”章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时上新即政,颇锐意于治,尝问汉宣帝综核名实之道,其施行之实果何如。守贞诵“枢机周密,品式详备”以对,上曰:“行之,何始?”守贞曰:“在陛下厉精无倦耳。”久之,进尚书左承。明昌三年夏,旱,天子下罪己诏。守贞惶恐,表乞解职。乃出知东平府事。命参知政事夹谷衡谕之曰:“东平素号雄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卿其为朕往绥抚之。”赐金币、厩马,以宠其行。它日,上问宰臣:“守贞治东平如何?”对曰:“亦不劳力。”上曰:“以彼之才,治一路诚有余矣。”四年,召拜平章政事,封萧国公。上尝叹文士卒无如党怀英者,守贞奏进士中若赵讽、王庭药甚有时誉。上曰:“出伦者难得耳。”守贞曰:“间世之才,自古所难。然国家培养久,则人材将自出矣。”守贞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毂善类,接援后进。朝廷正人,多出入门下。承安元年,降授河中防御使。五年,改部罗火扎石合节度使。久之,迁知都府事。时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安抚,乃移知济南府。卒,上闻而悼之,谧曰肃。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金史·列传第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B. 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C. 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D. 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兴府”中“府”是唐代至清代行政区域名,比县高一级,相当于汉朝的郡,府的长官称知府。
B. “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朝廷百官与地方官吏。
C. “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D. “萧国公”中“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完颜守贞才能不凡。两代皇帝都赏识他的才华,比较器重他,世宗曾当众表扬他,章宗则因其才能卓越、治绩出众而封他为萧国公。
B. 完颜守贞博闻强识。当章宗锐意于治,询问关于汉宣帝综核名实方面的情况时,他能够诵出史书上的句子,准确回答皇帝的问题。
C. 完颜守贞见解独到。在世宗感叹像党怀英那样的文士极难得到的时候,他认为只要国家尽力培养,时间一长,就会有杰出人才出现。
D. 完颜守贞善于理政。做大兴府治中时,因“有善状”受到御史台推崇;担任被认为难以治理的东平府知府时,治理起来也并不费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平素号雄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卿其为朕往绥抚之。
(2)守贞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毅善类,接援后进。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东平郡一向号称雄藩,再加上连年饥荒歉收,正要靠你经营谋划,你一定要为我前往安抚那里。
(2)守贞通晓法律,明了熟习国家的旧制度(先例),又喜欢推举优秀的人,引荐资历较浅的人。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皆传经以对”的意思是都借解说经书来回答,其中“对”不必带主语。而“‘尝与泛论人材”的主语是“上”,所以第三处断开处应是“对”与“上”之间。“无少隐”指一点也不隐瞒,它只能跟在“减否”后面,不能陈述“行事”,“行事”是上一句的谓语,所以第五处断句处应在“行事”与“减否”之间。再结合本句意思:守贞刚直,凡是朝廷论议以及皇帝有所询问,他都借解说经书来回答。皇帝曾经与他广泛地议论人才,守贞于是推究他们的内心和行事,对人的褒贬没有一点隐瞒,所以被胥持国等人所忌恨,最终因为正直而被罢融。句子可以断开为: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故选C。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B项,错在“一直”,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曰”,从秦朝开始成为监察官员。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故选B。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在世宗感叹像党怀英那样的文士极难得到的时候”说法错误,这里“世宗”应为“章宗”。故选C。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素”译为“一向”,“比年”译为“连年”,“经画”译为“经营谋划”,“其”,表期许语气,译为“一定要”。(2)句中:“故事”译为“旧制度,先例”,“推毅”译为“推举”,“善类”译为“优秀的人”,“后进”译为“资历较浅的人”。
参考译文:
四、情景默写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 “______,______”来说明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道理。
(2)《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说明宋荣子豁达面对社会中的赞誉和责难。
(3)李密《陈情表》中概括写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奠定文章悲凉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 (1)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景默写的题目。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晦朔”“蟪蛄”“誉”“沮”“险衅”“夙”“闵凶”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①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药:芍药。
15.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
B. 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又增添了—份温馨。
C. 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D. 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
E. 本诗语言朴索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隐逸环境的赞美,同时也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16. 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答案】15. DE 16. 颈联运用了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说花的影子也仿佛同作者一样借宿在茅屋,显得尤为生动;“滋”字则生动地写出了种满芍药的院落因久无人来而渐生青苔的情景。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幽、和谐、美好的山居月夜图,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这种隐居环境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错。“群”是“与……一起”的意思。作者归隐的愿望诞生于前面对王昌龄隐居环境的感受,最后一句是借“与鸾鹤在一起”的形象描写来表达对归隐生活的期待。E项“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错。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点名此手法有什么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所以本联主要借景抒情的手法。从诗句看,“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六、材料作文
1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偶像,指人们心目中仰慕的对象,我们有时需要崇拜它,有时需要打破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为材料作文,材料给了一个话题即“偶像”,并给考生提供了两个写作方向,一是有时我们要崇拜它,有时则要打破它,也就是说偶像可能既有值得我们敬仰、学习的一面,也可能有应当被批判,需要我们辩证看待的一面。比如毛泽东主席,他在一师上学时文科成绩优秀,数学成绩却只有八分,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他在革命时期,带领中国人民解放了全中国,却又在文革时期将人们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一味崇拜偶像,就意味着放弃独立思考,闻一多说过,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此题看似简单,却需要考生在作文时采用辩证的眼光去剖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