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时间:2018-02-04
莆田八中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1.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B.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D.强加因果。花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凶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
2.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
3.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
4.【答案】A 【考点】综合分析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
【解析】“我与方凯却无奈留城原地踏步走”分析有误,“我与方凯留城”是“拼爹”胜利的结果,不是“无奈”。
5.【答案】①廉洁正直;②重情重义,看重同学情、邻里情;③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④平易近人,不摆官架,不打官腔。(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分析小说层次,找出相关描写内容,加以概括归纳。比如,葛亚楼成为市长后,和同学之间仍然称呼大学时代的“雅号”,就表现他的平易近人。
【考点】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
6.【答案】①有利于增强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有较强的说服力;②体现出母亲的坚强和教诲对他的人生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凸显主人公的清廉正直和艰苦朴素的作风;③体现了主人公的自诫、自律,同时也是对同学的诫勉,能够更好地表现“靠双手获得的果实才是最香甜的”这一小说主题;④使故事情节更加简洁紧凑。(每点2分,答出三条可得满分。)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选择切入角度,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主旨”入手。从人物角度,表现母亲和主人公的品质;从情节角度,和上下文联系紧密,不需要另起炉灶;从主旨角度,歌颂主人公清廉正直和艰苦朴素的作风。
【考点】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7. A【解析】“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 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8. BE【解析】A.“不在……而在”说法绝对;C.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D.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里误用为充分条件“只要…… 就”。
9. 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每点1分)
10.C (依语法分析,注意动宾结构,“陷太平”“谋东下”“或议奔据钟山”,“奔据钟山”是议的内容,其间不能分。)
11.D(解析“顿首是古时最重的拜礼”错,还有“稽首”;上朝臣子见君王、拜师礼、拜祖礼等正式场合行“稽首”礼。本文太祖与刘基私下谈话,在非正式场合,故可“顿首”。)
12.A (解析“通款”不是用钱财买通关节,而是转达诚意。“难色”不是十分生气,而是为难之色。)
13.①我过于憎恨坏人坏事,又忍受不了繁琐的工作,如果当了丞相,将辜负皇上的隆恩。(得分点:“疾恶”、“繁剧”“且”“孤”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太祖说:“他多次想害你,你竟然为他的处境着想(或为他说话)?我将要拜你为丞相。”(得分点:“数”“乃”“相”各1分,句意通顺2分)
附:文言文翻译
  刘基,字伯通,青田县人。刘基小时候聪明异常。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离开。刘基见识广博,通晓经史,对于书没有不阅览的,尤其精通天象地理。等到明太祖听说刘基和宋濂等人的名声,拿礼物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出山。到任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大喜,修筑了礼贤馆来安置刘基等人,他受到很高的礼待和尊崇。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气焰十分嚣张,诸位将领有议论投降的、也有议论逃跑退守钟山的,刘基睁着眼只是不说话。太祖把刘基召入内室,太祖说:“先生的计策怎么谋划?”刘基说:“贼寇骄狂,等他们深入的时候,埋设伏兵拿下他们,就容易了!”太祖用他的计谋,诱使陈友谅军队到来,然后打败了他,并且把攻克敌军的奖赏赏给刘基。刘基推辞不受。(不久)陈友谅的军队又攻陷安庆,太祖想要自己带兵讨伐他,向刘基征询意见。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太祖亲自带兵攻打安庆。从早晨打到黄昏一直攻克不下,刘基请太祖直趋江州,捣毁陈友谅的巢穴,于是全军得以西上。陈友谅出乎意料之外,带着他的妻子儿女向武昌逃奔,(接着)江州投降。驻守龙兴的大将胡美派他的儿子表达诚心归顺的意愿,请求不要遣散他的部属。太祖感到为难。刘基从后踢太祖床榻,太祖突然明白过来,答应了他的请求。胡美投降后,江西诸郡县随后全部攻下。之后太祖攻取张士诚,北伐中原,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不久,太祖拜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起初,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功勋老臣,能够协调诸将德关系。”明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用小木头,房子马上就会塌的。”后来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善德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说:“就像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拉翻。”皇帝说:“我的丞相,实在是没有超过先生你的。”刘基说:“我太过于疾恶如仇,又经不住繁杂的事物,如果做了丞相会辜负了您的恩德。天下不愁没有人才,只要明主尽心寻访,眼前的几个认真的是不能胜任哪。”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身败名裂了。洪武三年,刘基任弘文馆学士一职。十一月,皇帝大封功臣,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官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皇帝恩赐告老还乡。胡惟庸刚好当左丞相执掌省事,挟着以前论相的怨恨,于是阴使官吏攻讦刘基,说谈洋之地有王气,刘基企图在这里做墓,百姓不同意,就请朝廷设立巡检司驱逐平民百姓。皇帝虽然没有降罪于刘基,然而听后心有所想,最终剥夺了刘基的爵禄。刘基内心恐慌上朝谢罪,就留在了京城,不敢回来。不久,胡惟庸为宰相,刘基十分忧伤地说:“假使我的话没有应验,那是苍生的福气啊。”由于忧虑愤恨不过刘基身体疾病发作,洪武八年三月,皇帝亲自写了诰书赐给他,并派使者护送他回家乡。刘基回来住了一个月就病逝了,享年六十五岁。刘基在京师生病期间,胡惟庸曾派医来,刘基吃了他的药,感觉有拳头大小的东西积聚在腹中。后来中丞涂节首先告发胡惟庸谋逆大罪,曾说过他用毒药害死刘基等等的话。
14.DE 【解析】E项,错在“直接写出”。作者借“不敢”写“五陵年少”的胆怯,借“空”写“五陵年少”的故作姿态。这些描写是对老虎的侧面描写。D项,“年年”两句不仅写了虎的习性,即猛虎在深谷中养子,而且它们上下相安,各霸一方,这样持续下去,虎患将未有穷时;也暗喻了恶势力与官府上下勾结,危害百姓。
15.①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面对恶势力的横行,百姓只能任人宰割而不敢反抗。②对恶势力的批判。恶势力到处横行,各霸一方,肆意攫取,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③对“五陵年少”的嘲讽。“五陵年少”不敢招惹那些恶势力,只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每点2分)
16.(1)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2)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3)天街小雨润如酥
17.D【解析】(1)一笔勾销,常用来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或再也不提往事,误用。(2)去伪存真,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正确。(3)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正确。(4)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误用。(5)同日而语,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比较,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用于否定,误用。(6)刻不容缓,用来形容事情非常紧迫,正确。
18.B【解析】A项,搭配不当,“减少”不能搭配“门槛”。C项,成分残缺,应在“择优录取”后加“原则”。D项,“防止”与“免遭”合用,否定失当,不合逻辑。
19.B 【解析】A项“荣幸”,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C项“斡旋”,指调解争端,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之一。D项“洗耳恭听”,指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20.看不出它向上生长的迹象;它开始迅速地向上生长;正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学习。(每空2分)
21.②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
③共享单车的普及未必就能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
(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两项给5分)
22.写作提示
本次作文参照2017年全国卷Ⅱ的模式,选用与论述“才”相关的六个宋代名言组成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关注“人才”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贴近学生实际。题目要求从六句宋代名言中任选两三句,并合理引用,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也融入了传统文化。写作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理解这些名言的具体内涵;二是找到所选名言的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
第一句体现了人才难得,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第二句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治国平天下,以及成才之道在于教化;第三句体现了选拔人才坚持的原则和对待人才的态度——礼待人才;第四句体现了才与志的关系,才与志的结合更能成大事;第五句体现了才与德的关系,相互影响,德为根本;第六句体现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这些名言既充满深刻的思辨性,又具有时代的价值导向性。
没有围绕“人才”这一话题来写的视为偏题 、跑题。选句不符合写作要求或没有合理引用要酌情扣分。
根据选取名言的不同,立意角度也有很多,列举几种,以供参考:
(1)以①③为基础,论述对待人才的态度;
(2)以①③或①⑤或③⑤或①③⑤为基础,谈论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准;
(3)以②⑤为基础,论述对人才的培养在于教化、德育;
(4)以②⑥为基础,说明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价值;
(5)以④⑤为基础,表现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及追求;
(6)以六句中任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结合宋代的社会实际来写如何育才、选才、用才等。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