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一中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时间:2018-02-23
二、古代诗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仕周,历魏县、南乐二令。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转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年六十四。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
《宋史•王祐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B.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C.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D.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太祖被推举而称帝。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项是
A.王祐很有才华,文章写得很好。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城,就连皇帝对他的文章也很嘉许。
B.王祐有政治才能,很受皇帝重用。太祖征讨太原时,因运粮车辆堵塞道路而欲治罪转运使,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去治理,果然形势很好。
C.王祐敢于直言,劝谏皇帝。在为符彦卿一事申辩时,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的国君那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
D.王祐不依附权贵,有政治远见。卢多逊多次劝他依附自己,但王祐没有听从;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结果事情的发展果然与宇文融相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②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
【答案】(1)C
(2)A
(3)B
(4)①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给同乡朋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辞气概优异卓越,有很多人称颂他.
②六军刚刚到达,而转运使因为获罪传闻出去,敌人必定说我们储备不充分,有用来窥探我们的依据了,这不是声威远播(威慑远方敌人)的办法.
【解析】试题分析: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年号。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除”是授予官职一类。是除去旧职任新职。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5. 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B项“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去治理”错,文中表述为“赵普曰:‘……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由此可见,王祐去治理并不是赵普举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关键词:(1)人名保留,“坐是”译为因此,“见”译为表明,“贻”译为送、给;(2)“闻”译为传闻出去,“窥”译为窥探,“非威远之道也”(判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县人。年少时专心研究词学,性格洒脱有英气。后晋天福年间,通过书信见到桑维翰,桑维翰称赞他词藻华丽,王祐因此闻名京城。邺帅杜重威征召他担任观察支使。后汉初年,杜重威移师镇守睢阳,反复无常内心不安,王祐曾经劝说他,让他不要反叛后汉,杜重威没有听从。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赠送给同乡好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辞采卓越过人,有很多人称颂他。
太祖接受禅让(以“受禅”之名夺权),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从魏县调任掌管光州,升任为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承命草拟诏令。乾德六年,转为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伐太原,已经渡过黄河。各州的军粮聚集在上党城中,车辆堵塞道路,皇上听到这件事,将要按照拖延滞留加罪转运使。赵普说:“六军刚刚到达,而转运使因为获罪传出去,敌人一定认为我们储备不充分,有理由前来来窥探我们了,这不是声威远播(威慑远方敌人)的办法。让能够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的人,前去此州就足够了。”立即命令王祐为潞州知州。王祐到潞州后,军粮不缺乏了,道路也没有堵塞。军队回来,召王祐回朝。
适逢符彦卿镇守大名,治理很不当,太祖用王祐代替他,让他观察彦卿动静。王祐用全家来担保符彦卿没有罪,并且说:“五代的国君,大多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所以他们在位的年数不长,希望陛下引以为戒。符彦卿因此获得免罪,所以世人说王祐有暗中帮助别人的美德。
接着因为朝廷用兵岭表,王祐改任襄州知州。湖湘平定,王祐调任为潭州知州。后被召回朝廷,代理判吏部铨。当时左司员外郎侯陟从扬州回来,像从前一样任判铨,王祐任判门下省,侯陟选用的官员,王祐多有驳回纠正。卢多逊与侯陟友好,侯陟因此控告王祐,卢多逊平素憎恶王祐不依附自己,就让王祐出朝任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王祐改为河中府知府。入朝任左司员外郎,任中书舍人,充任史馆修撰。不久,任开封府知府,因为有病请求告老。太宗认为王祐的文章和高洁的节操都著名,特地任命他为兵部侍郎。王祐一个多月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当初,王祐掌管诰命,恰逢卢多逊担任学士,暗中排挤赵普,卢多逊多次规劝王祐依附自己,王祐不听从。一天,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卢多逊更加不高兴。等到赵普再次进入朝廷,卢多逊果然身败,与宇文融的事很相似,有见识的人都佩服王祐的先见之明。王祐主持贡举,经常选拔提升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毕士安、柴成务都是他录用的人。后来与他的儿子王旦一同进入朝廷任知制诰,居于中书省。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令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天顺元年,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肤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是冬,无雪。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情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B.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C.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D.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撰,指翰林院的修撰官,明清时一般在殿试揭晓后,授予一甲进士第一名为修撰。
B.明清时期各级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的人常称为“元”,其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C.入阁是指明清时翰林院的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进入内阁草拟诏谕,参与朝廷大政。
D.视事是指封建官吏到职办公,与“致仕”含义基本一致,都是指受职官员到任理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真诚坦率,没有地域偏见。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久了也称赞他是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B.彭时为人正直,力挺被诬同僚。门达构陷李贤时,他认为李贤有经世济民的才能,不应去职;他不仅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共进退。
C.彭时敢于谏言,处处为民着想。他曾上疏指出光禄寺和城门官盘剥百姓,进献宝物之人虚抬价格,搜刮国库;当发生旱灾时,他又请求开仓平抑粮价。
D.彭时持正修身,有古大臣之风。他勤勉奉国多年,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不懒散,日常生活也十分俭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②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答案】(1)C
(2)D
(3)A
(4)①李贤向来敬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和他商议.彭时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有时甚至变了脸色.
②而这时皇帝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大臣很少能见到他,彭时深感忧虑.
【解析】
4. 试题分析:“释褐逾年参大政”是后文的“此”,不要断开,“服除”事件变化中间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释褐逾年参大政”是后文的“此”,不要断开,“服除”事件变化中间断开。
5. 试题分析:D项,“致仕”指官员退休。
6. 试题分析:原文“命贤尽用北人”,选项“皇帝要求他选用北方人任庶吉士”错误。
7.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雅”“咨”“失色”“怠”“希”“怀忧”的翻译。
参考译文: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中第一名进士,被授予修撰。第二年,令彭时入阁参预机务。得知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允,他这才受命。当官一年多即参预大政,这还是前所未有的事。景泰元年,因战事略微停止,得以请准服完三年之丧。但也因此忤逆了皇上。服丧期满后,命令在翰林院供职,不再参与内阁事务。天顺元年,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朕所提拔的状元吗?”彭时叩头。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皇上正倾向于任用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谈话。李贤推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向他咨询。彭时常常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有时甚至变了脸色。李贤刚开始时有点不高兴,时间长了也就佩服他的诚恳正直,说:“彭公是真正的君子呀。”皇上喜欢彭时的风度,选他为庶吉士,命令李贤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时那样,才可任用。李贤对彭时说起这事。不久宦官牛玉宣读圣旨,彭时对牛玉说:“南方士人中超过我的不少,怎能压制他们?”不久,选了十五人,南方人有六个在其中。门达陷害李贤,皇上为此困惑,说:“罢免李贤,那将专用彭时了。”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很吃惊地说:“李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怎可罢去?”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并说:“如果李贤被罢去,彭时不能独留。”皇上听到这话,罢免李贤的想法就消除了。
五年,他因患病请假。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公,免去他上朝参拜。这年冬,没有下雪。彭时上疏说:“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搜刮民财到了百姓不能忍受的地步。而献上珍珠宝石的人,又加倍提高它的价值,掠取国库财物。请革除这些弊端,使百姓得到恩惠。”皇上发布嘉奖的诏书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畿辅、山东、河南干旱,京师米贵,他请求打开粮仓将储存的五十万石粮评价卖出。皇上都听从了。彭时以旧臣受到倚重,遇有事情他都极力争执,毫不回避。而那时候皇上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彭时很担扰。
彭时在朝为官三十年,孜孜不倦为国效劳,力持公正,保全大局,办完公事回来后从不对子弟谈论政事。有什么论奏和推荐,都不让当事人知道。平时闲居没有萎靡不振的神情,日常生活非常俭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侍奉,不合大义的东西不接受,有古大臣的风采。
5.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说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行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 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DE
(2)①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③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解析】
5. 试题分析:D. 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语言浅白 感情质朴”E. 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突出“恨”字”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把握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本题要扣住“恨”找情感,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到行踪;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宋史•王祐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B.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C.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D.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太祖被推举而称帝。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项是
A.王祐很有才华,文章写得很好。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城,就连皇帝对他的文章也很嘉许。
B.王祐有政治才能,很受皇帝重用。太祖征讨太原时,因运粮车辆堵塞道路而欲治罪转运使,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去治理,果然形势很好。
C.王祐敢于直言,劝谏皇帝。在为符彦卿一事申辩时,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的国君那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
D.王祐不依附权贵,有政治远见。卢多逊多次劝他依附自己,但王祐没有听从;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结果事情的发展果然与宇文融相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②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
【答案】(1)C
(2)A
(3)B
(4)①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给同乡朋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辞气概优异卓越,有很多人称颂他.
②六军刚刚到达,而转运使因为获罪传闻出去,敌人必定说我们储备不充分,有用来窥探我们的依据了,这不是声威远播(威慑远方敌人)的办法.
【解析】试题分析: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年号。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除”是授予官职一类。是除去旧职任新职。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5. 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B项“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去治理”错,文中表述为“赵普曰:‘……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由此可见,王祐去治理并不是赵普举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关键词:(1)人名保留,“坐是”译为因此,“见”译为表明,“贻”译为送、给;(2)“闻”译为传闻出去,“窥”译为窥探,“非威远之道也”(判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县人。年少时专心研究词学,性格洒脱有英气。后晋天福年间,通过书信见到桑维翰,桑维翰称赞他词藻华丽,王祐因此闻名京城。邺帅杜重威征召他担任观察支使。后汉初年,杜重威移师镇守睢阳,反复无常内心不安,王祐曾经劝说他,让他不要反叛后汉,杜重威没有听从。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赠送给同乡好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辞采卓越过人,有很多人称颂他。
太祖接受禅让(以“受禅”之名夺权),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从魏县调任掌管光州,升任为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承命草拟诏令。乾德六年,转为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伐太原,已经渡过黄河。各州的军粮聚集在上党城中,车辆堵塞道路,皇上听到这件事,将要按照拖延滞留加罪转运使。赵普说:“六军刚刚到达,而转运使因为获罪传出去,敌人一定认为我们储备不充分,有理由前来来窥探我们了,这不是声威远播(威慑远方敌人)的办法。让能够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的人,前去此州就足够了。”立即命令王祐为潞州知州。王祐到潞州后,军粮不缺乏了,道路也没有堵塞。军队回来,召王祐回朝。
适逢符彦卿镇守大名,治理很不当,太祖用王祐代替他,让他观察彦卿动静。王祐用全家来担保符彦卿没有罪,并且说:“五代的国君,大多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所以他们在位的年数不长,希望陛下引以为戒。符彦卿因此获得免罪,所以世人说王祐有暗中帮助别人的美德。
接着因为朝廷用兵岭表,王祐改任襄州知州。湖湘平定,王祐调任为潭州知州。后被召回朝廷,代理判吏部铨。当时左司员外郎侯陟从扬州回来,像从前一样任判铨,王祐任判门下省,侯陟选用的官员,王祐多有驳回纠正。卢多逊与侯陟友好,侯陟因此控告王祐,卢多逊平素憎恶王祐不依附自己,就让王祐出朝任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王祐改为河中府知府。入朝任左司员外郎,任中书舍人,充任史馆修撰。不久,任开封府知府,因为有病请求告老。太宗认为王祐的文章和高洁的节操都著名,特地任命他为兵部侍郎。王祐一个多月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当初,王祐掌管诰命,恰逢卢多逊担任学士,暗中排挤赵普,卢多逊多次规劝王祐依附自己,王祐不听从。一天,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卢多逊更加不高兴。等到赵普再次进入朝廷,卢多逊果然身败,与宇文融的事很相似,有见识的人都佩服王祐的先见之明。王祐主持贡举,经常选拔提升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毕士安、柴成务都是他录用的人。后来与他的儿子王旦一同进入朝廷任知制诰,居于中书省。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B.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C.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D.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撰,指翰林院的修撰官,明清时一般在殿试揭晓后,授予一甲进士第一名为修撰。
B.明清时期各级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的人常称为“元”,其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C.入阁是指明清时翰林院的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进入内阁草拟诏谕,参与朝廷大政。
D.视事是指封建官吏到职办公,与“致仕”含义基本一致,都是指受职官员到任理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真诚坦率,没有地域偏见。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久了也称赞他是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B.彭时为人正直,力挺被诬同僚。门达构陷李贤时,他认为李贤有经世济民的才能,不应去职;他不仅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共进退。
C.彭时敢于谏言,处处为民着想。他曾上疏指出光禄寺和城门官盘剥百姓,进献宝物之人虚抬价格,搜刮国库;当发生旱灾时,他又请求开仓平抑粮价。
D.彭时持正修身,有古大臣之风。他勤勉奉国多年,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不懒散,日常生活也十分俭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②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答案】(1)C
(2)D
(3)A
(4)①李贤向来敬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和他商议.彭时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有时甚至变了脸色.
②而这时皇帝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大臣很少能见到他,彭时深感忧虑.
【解析】
4. 试题分析:“释褐逾年参大政”是后文的“此”,不要断开,“服除”事件变化中间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释褐逾年参大政”是后文的“此”,不要断开,“服除”事件变化中间断开。
5. 试题分析:D项,“致仕”指官员退休。
6. 试题分析:原文“命贤尽用北人”,选项“皇帝要求他选用北方人任庶吉士”错误。
7.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雅”“咨”“失色”“怠”“希”“怀忧”的翻译。
参考译文: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中第一名进士,被授予修撰。第二年,令彭时入阁参预机务。得知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允,他这才受命。当官一年多即参预大政,这还是前所未有的事。景泰元年,因战事略微停止,得以请准服完三年之丧。但也因此忤逆了皇上。服丧期满后,命令在翰林院供职,不再参与内阁事务。天顺元年,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朕所提拔的状元吗?”彭时叩头。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皇上正倾向于任用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谈话。李贤推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向他咨询。彭时常常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有时甚至变了脸色。李贤刚开始时有点不高兴,时间长了也就佩服他的诚恳正直,说:“彭公是真正的君子呀。”皇上喜欢彭时的风度,选他为庶吉士,命令李贤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时那样,才可任用。李贤对彭时说起这事。不久宦官牛玉宣读圣旨,彭时对牛玉说:“南方士人中超过我的不少,怎能压制他们?”不久,选了十五人,南方人有六个在其中。门达陷害李贤,皇上为此困惑,说:“罢免李贤,那将专用彭时了。”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很吃惊地说:“李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怎可罢去?”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并说:“如果李贤被罢去,彭时不能独留。”皇上听到这话,罢免李贤的想法就消除了。
五年,他因患病请假。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公,免去他上朝参拜。这年冬,没有下雪。彭时上疏说:“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搜刮民财到了百姓不能忍受的地步。而献上珍珠宝石的人,又加倍提高它的价值,掠取国库财物。请革除这些弊端,使百姓得到恩惠。”皇上发布嘉奖的诏书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畿辅、山东、河南干旱,京师米贵,他请求打开粮仓将储存的五十万石粮评价卖出。皇上都听从了。彭时以旧臣受到倚重,遇有事情他都极力争执,毫不回避。而那时候皇上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彭时很担扰。
彭时在朝为官三十年,孜孜不倦为国效劳,力持公正,保全大局,办完公事回来后从不对子弟谈论政事。有什么论奏和推荐,都不让当事人知道。平时闲居没有萎靡不振的神情,日常生活非常俭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侍奉,不合大义的东西不接受,有古大臣的风采。
5.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说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行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 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DE
(2)①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③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解析】
5. 试题分析:D. 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语言浅白 感情质朴”E. 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突出“恨”字”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把握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本题要扣住“恨”找情感,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到行踪;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