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河南郑州一中2017—2018 学年下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04-23
2017-2018 学年下期中考高二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D【解析】 A 偷换概念。据原文,中华传统文化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此新生是传承意义上的创新;说最终获得了新生,此新生则有焕然重获新生的意思。B 外加信息。据原文,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并无加起来的意思。C 过于绝对。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是说认识最早,即便是对生命的认知,也没说完全不同。
2.C【解析】 C 外加信息。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 不能借此说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3.B【解析】 B 曲解文意。据原文,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而说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是曲解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4.A【解析】A 项,对文章主旨的解读,正确。B 项,品味对话的作用,其中“我担心他谋财 害命”的说法有些牵强。C 项,分析人物行为的作用,其中“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不正确。D 项,考查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 记了”不正确。
5.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他担心我回到岸上去危险,让我在他的船中过一宵。
自食其力,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不论结冰,落雪,还是刮风,落雨,都要过湖“找钱”。
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儿子被抓走,儿媳改嫁,孙子不认识自己,甚至死后也没人替自己做坟……但哭过以后,依然坚强面对生活。
(答对一点给 1 分,两点给 3 分,三点给 5 分。每点概括 1 分,分析 1 分。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 力度。
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 加丰满。
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答对一点给 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可得 6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7.  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 项“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不准确,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都充分肯定了”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
C 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D 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 以乐观的态度。
8.A  D(选对一项 2 分,两项都对 5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
C 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
E 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9.(4 分)(每条 1 分,大意符合即可)
“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
“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
文化的理性思考;
“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0.D
11.A 【解析】这里伍为“同伙之人”
12.B 【解析】因谋反而招致杀身之祸
13.韩信说,陛下不擅长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关键词“将”“将”“所以”各 1 分,句意 2 分。)
韩信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子欺诈,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关键词“为……所”“儿女子”“夷”各 1 分,句意 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4.AC(选对一项得 2 分,选对两项得 5 分。)【解析】A 项,“老后”写出了诗人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
C 项,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
15.(1)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典,相约再聚之乐。
(2)官场冷遇,闲置之愁。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3)年老饱经沧桑之悲。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十七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10 分)
16.(1)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4)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A【解析】“发聋振聩”比喻说话或写文章有很大震撼力量,能唤醒麻木的人。使用正确。“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使用正确。“出神入化” 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使用对象不当。“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使用场合不当。“精打细算”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时计算得很精细。使用正确。“事无巨细”指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句中表示无论什么事,不合语境。
18.A【解析】B 项,成分残缺,应为“50 万朵花的花粉”。C 项,语序不当,将“听取” 放在“研究”之前。D 项,偷换主语,应改为“患者由于小肠对钙磷……,常常表现出……”。
19.C【解析】A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辞,句中应改为“大胆”或“积极”。B 斧正, 敬辞,请人修改文章,文中应改为“批改”。C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 运的意思。D  鼎力,敬辞,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句中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应改为“尽力”)
20.(6 分,每空 2 分)
体育明星也不例外
没有哪一个运动员仅靠颜值就能立足于竞技场
纵然颜值爆表,但因奥运成绩不佳而难免遭受冷遇
【解析】联系上下文,第一空应为过渡句,前面是观点句,后面是举例论证;第二空之前有提示语“换句话说”,联系本段话的观点与前面的事例,可以得出结论“没有哪一个运动员仅靠颜值就能立足于竞技场”;第三空联系下文以及平时对宁泽涛的了解,可概括出其在“颜值”与“成绩”或“实力”两者间的状况。
四、写作(60 分)
22.  参考 2017 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附:参考译文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