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中2018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8-04-23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他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卒以进士及第。晋高祖辟为河阳节度掌书记,其后常以自从。
高祖自太原徙天平,不受命,而有异谋,以问将佐,将佐皆恐惧不敢言,独维翰与刘知远赞成之,因使维翰为书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已许诺,而赵德钧亦以重赂啖德光,求助己以篡唐。高祖惧事不果,乃遣维翰往见德光,为陈利害甚辩,德光意乃决,卒以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高祖即位,以维翰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
出帝即位,召拜侍中。而景延广用事,与契丹绝盟,维翰言不能入,乃阴使人说帝曰:“制契丹而安天下,非用维翰不可。”乃出延广于河南,拜维翰中书令,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数月之间,百度浸理。维输权势既盛,四方略遗,岁积巨万。内客省使李彦幅、端明殿学士冯玉用事,共谗之。帝欲骤黜维翰,大臣刘晌、李崧管以为不可,卒以玉为枢密使,既而以为相,维翰日益见疏。契丹屯中渡,破栾城,
杜重威等大军隔绝,维翰曰:“事急矣!”乃见冯玉等计事,而谋不合。又求见帝,帝方调鹰于苑中,不暇见,维翰退而叹曰:“晋不血食矣!”
自契丹与晋盟,始成于维翰,而终败于景延广,故自兵兴,契丹凡所书檄,未尝不以此两人为言。耶律德光犯京师,遭张彦泽遗太后书,问此两人在否,可使先来。而帝以维翰尝议毋绝盟而已违之也,不欲使维翰见德光,因讽彦泽图之,而彦泽亦利其赀产。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初,彦泽入京师,左右劝维输避祸,维翰曰:“吾为大臣,国家至此,安所逃死邪!”安坐府中不动。彦泽以兵入,问:“维输何在?”维翰厉声曰:“吾,晋大臣,自当死国,安得无礼邪!”彦泽股栗不敢仰视,乃以帝命召维翰。维翰行,遇李崧,军吏前白维翰,请赴侍卫司狱。维翰知不免,顾崧曰:“相公当国,使维翰独死?”崧惭不能对是夜,彦泽使人缢杀之,以帛加颈,告德光曰:“维翰自缢。”德光曰:“我本无心杀维翰,维翰何必自致。”德光至京师,使人检其尸,信为缢死,乃以尸赐其家,而赀财悉为彦泽所掠。
(选自《新五代史·晋臣传第十七·桑维翰传》,有删节)
10.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慨然有志于公辅 公辅:公卿辅臣
B. 而赵德钧亦以重赂啖德光啖:引诱
C. 数月之间,百度浸理浸:全都
D. 彦泽以骁捍自矜 矜:夸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表示征召并授予官职。与“除”“拜”都含有任职的意思。
B. 翰林,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C. 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D. 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代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桑维翰长得丑陋奇特,颇有大志。有人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从别的途径谋求做官,桑维翰不为所动,最终进士及第。
B. 晋高祖从太原调任天平,不接受任命,而别有打算,只有桑维翰和刘知远赞成,晋高祖怕事情不成功,于是派桑维翰去见耶律德光,得到了契丹的帮助,晋高祖最终消灭唐而建立晋,桑维翰立了大功。
C. 桑维翰被封为魏国公后,权势日盛,内客省使李彦韬、端明殿学士冯玉当权时,一起说他的坏话,劝说皇帝立即罢免桑维翰。桑维翰于是被疏远了。后来契丹攻破栾城,他求见皇帝,皇帝都借故不见他。
D. 桑维翰颇有威严气度,忠于国家,张彦泽见到他都害怕,只有以皇帝的命令召桑维翰,桑维翰临危不惧,与李崧谈话,令李崧羞愧。
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求见帝,帝方调鹰于苑中,不暇见,维翰退而叹曰:“晋不血食矣!”
(2)而帝以维翰尝议毋绝盟而己违之也,不欲使维翰见德光,因讽彦泽图之,而彦泽亦利其赀产。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又请求晋见皇帝,皇帝正在园林中训练鹰,没有空闲见他,桑维翰退下叹息说:“晋的祖先不能再受到祭祀了!(或“再吃到祭品了”或“晋要灭亡了”)。
(2)而皇帝因桑维翰曾主张不要和契丹绝盟而自己不听他的话,不愿让桑维翰去见耶律德光,因而暗示张彦泽算计他,而张彦泽也想占有他的财产。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数月之间,百度浸理”意思是“几个月内,各种事情都逐渐有条不紊”,所以“浸”意思是“逐渐”。故选C。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代表示贬官的还有‘夺’……‘黜’等”说法错误,出,由京官外放地方官。夺、黜都是免去官职。故选D。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内客省使李彦韬、端明殿学士冯玉当权时,一起说他的坏话,劝说皇帝立即罢免桑维翰”说法错误,内客省使李彦韬、端明殿学士冯玉没有劝说皇帝立即罢免桑维翰。故选C。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调”,训练;“方鹰于苑中”,介词结构后置,在园林中训练鹰;“暇”,空闲;“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血食”。所以“晋不血食”意思是:“晋的祖先不能再受到祭祀了”,或“再吃到祭品了”,或“晋要灭亡了”。(2)句中:“以”,因为;“讽”,暗示;“图”,算计;“利”,作动词,占有;“赀产”,财产。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长得丑陋奇特,身材矮小而脸面很长,常常对着镜子自以为奇,说:“七尺长的身躯,不如一尺长的脸面。”慷慨激昂地有志于作公卿辅臣。当初考进士时,主考官讨厌他的姓氏,因为“桑”和“丧”发音相同。有人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从别的途径谋求做官,桑维翰慷慨激昂,于是写下《日出扶桑赋》来抒发志向。最终考中了进士。晋高祖召他任河阳节度掌书记,后来就常常让他跟着自己。
晋高祖从太原调任天平,不接受任命,而别有打算,以此询问手下的将领,将领们都恐惧得不敢说话,只有桑维翰和刘知远赞成,于是让桑维翰写信向契丹求援。耶律德光答应了,而赵德钧也用重金利诱耶律德光,请求他帮助自己篡夺唐政权。晋高祖怕事情不成功,于是派桑维翰去见耶律德光,十分雄辩地为他陈说利害得失,耶律德光的主意才打定,终于因此消灭唐而建立晋,这是桑维翰的功劳。任桑维翰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
晋出帝即位,召拜为侍中。而景延广当权,和契丹绝交,桑维翰的意见不被采纳,于是暗中派人劝晋出帝说:“制服契丹而安定天下,不用桑维翰不行。”于是外调景延广到河南,拜桑维翰为中书令,又任为枢密使,封为魏国公,事情无论大小,一概托付给他。几个月内,各种事情都逐渐有条不紊。桑维翰的权势日盛一日,四处馈赠的财物,每年累积不计其数。内客省使李彦韬、端明殿学士冯玉当权时,一起说他的坏话。帝想立即罢免桑维翰,大臣刘晌、李崧都认为不行,最后任冯玉为枢密使,不久又任为宰相,桑维翰一天天被疏远了。契丹驻守中渡,攻破栾城,杜重威等人的大军离得很远,桑维翰说:情况危急啊!”
于是会见冯玉等人商量事情,而意见不合。又请求晋见皇帝,皇帝正在园林中训练鹰,没有空闲见他,桑维翰退下叹息说:“晋的祖先不能再受到祭祀了!”
自从契丹和晋结盟,开始时事成于桑维翰,而最终败在景延广手上,因此从两军交战以来,凡是契丹方面的书檄文告,都没有不提到这两个人的。耶律德光侵犯京师,派张彦泽给太后送信,打听这两个人还在不在,可让他们先来。而皇帝因桑维翰曾主张不要和契丹绝盟而自己不听他的话,不愿让桑维翰去见耶律德光,因而暗示张彦泽算计他,而张彦泽也想占有他的财产。桑维翰的相貌怪异,又素来自恃威严,晋的老将大臣们,见到他没有不屈服的,张彦泽自恃勇猛刚强,每次去迎候桑维翰,即使是寒冬腊月也没有不汗流满面的。当初,张彦泽进入京师,手下人劝桑维翰躲避灾祸,桑维翰说:“我作为大臣,国家到了这种地步,到哪里逃避死呢!”静坐府中不动。张彦泽率兵进来,问:“桑维翰在哪里?”桑维翰厉声说道:“我,是晋的大臣,自应为国而死,你怎么能无礼呢!”张彦泽两腿打颤不敢抬头看,于是以皇帝的命令召桑维翰。
桑维翰出发,遇见李崧,军吏上前告诉桑维翰,让他去侍卫司狱中。桑维翰知道不能免祸,看着李崧说:“你主持国事,让我桑维翰一人去死吗?”李崧羞愧不能回答。
这天晚上,张彦泽派人将桑维翰勒死,又用丝绸系在桑维翰脖子上,报告耶律德光说:“桑维翰上吊自杀。”耶律德光说:“我原无意杀掉桑维翰,桑维翰何必自己去死。”耶律德光到京师,派人验尸,相信是吊死的,于是把尸体赐给桑维翰的家人,而他的财产都被张彦泽所掠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间。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寄语诸公肯湔祓③,割鸡④令得近乡关。
注:①凌云:椐《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②黄绶:黄色的印绶,为低级官吏所佩戴。
③湔祓:语出《战国策·楚策》,意为洗刷污浊,引申为荐拔。
④割鸡:语出《论语·阳货》,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孔子到了子由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用典故与对比,写了老友虽才华横溢,却不被当权者赏识的现实。
B. “何意陆沈黄绶间”,这一句以疑问形式出之,它是慨叹,也是责问,表现出对执政者的无可奈何之情。
C. 诗人一反律诗中间二联装点景物的传统,额联以“头白眼花”对“儿婚女嫁”;在上下相对中,每句又自成对偶,有着往复回环的效果。
D. 本诗步步曲折,首联将高才与不遇相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有转折跌宕之势;颈联抒发了豪兴犹在、盛年不再的感慨,又是一个转跌,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
E. 王文通是一位才华横溢、贫贱自守、远离官场、愤世嫉俗之人,诗人与他遭际相似,品格相类,他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15. 诗人通过王文通这一形象,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E 15. ①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②对埋没人才的现实的不平与愤懑;③对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渴望。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B项,对执政者表达的是愤懑不满,是谴责之情,并非“无可奈何”;E项,“头白眼花”本应是儿孙绕膝、安度余年的时候,此时却还要奔走仕途。待到“儿婚女嫁”之后,才可望挂冠归去,终老家山,而并非“远离官场”。故选BE。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诗人通过王文通这一形象,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能力。黄庭坚常与一些怀才不遇之士结尾莫逆之交,在一些赠答诗中展现他们精神风貌,借以书法自己抑郁不平之情。这首七律就是这一类诗,诗寄王文通,所以诗中缩写就是王文通。首联写出了王文通人才遭受埋没,表达了一种激愤之情;颔联写有人王文通为官,实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写出他不慕名利的品格;精炼在豪放旷达中似乎包含无线感慨,貌似旷达,内里却又种种牢骚抑郁;威廉出语婉转,“”呼应首联的才高位卑,写出作者的怨愤不平之意。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是对激荡人心的高亢音乐的描写,《琵琶行》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流逝,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站在江边,苏轼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辛弃疾站在舞榭歌台也发出“__________________”的叹息。
(3)《雁门太守行》中,诗人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银瓶乍破水浆迸 (2). 铁骑突出刀枪鸣 (3).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 角声满天秋色里 (5).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迸、鸣、角、燕脂。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他求仕者,维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卒以进士及第。晋高祖辟为河阳节度掌书记,其后常以自从。
高祖自太原徙天平,不受命,而有异谋,以问将佐,将佐皆恐惧不敢言,独维翰与刘知远赞成之,因使维翰为书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已许诺,而赵德钧亦以重赂啖德光,求助己以篡唐。高祖惧事不果,乃遣维翰往见德光,为陈利害甚辩,德光意乃决,卒以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高祖即位,以维翰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
出帝即位,召拜侍中。而景延广用事,与契丹绝盟,维翰言不能入,乃阴使人说帝曰:“制契丹而安天下,非用维翰不可。”乃出延广于河南,拜维翰中书令,复为枢密使,封魏国公,事无巨细,一以委之。数月之间,百度浸理。维输权势既盛,四方略遗,岁积巨万。内客省使李彦幅、端明殿学士冯玉用事,共谗之。帝欲骤黜维翰,大臣刘晌、李崧管以为不可,卒以玉为枢密使,既而以为相,维翰日益见疏。契丹屯中渡,破栾城,
杜重威等大军隔绝,维翰曰:“事急矣!”乃见冯玉等计事,而谋不合。又求见帝,帝方调鹰于苑中,不暇见,维翰退而叹曰:“晋不血食矣!”
自契丹与晋盟,始成于维翰,而终败于景延广,故自兵兴,契丹凡所书檄,未尝不以此两人为言。耶律德光犯京师,遭张彦泽遗太后书,问此两人在否,可使先来。而帝以维翰尝议毋绝盟而已违之也,不欲使维翰见德光,因讽彦泽图之,而彦泽亦利其赀产。维翰状貌既异,素以威严自持,晋之老将大臣,见者无不屈服,彦泽以骁捍自矜,每往候之,虽冬月未尝不流汗。
初,彦泽入京师,左右劝维输避祸,维翰曰:“吾为大臣,国家至此,安所逃死邪!”安坐府中不动。彦泽以兵入,问:“维输何在?”维翰厉声曰:“吾,晋大臣,自当死国,安得无礼邪!”彦泽股栗不敢仰视,乃以帝命召维翰。维翰行,遇李崧,军吏前白维翰,请赴侍卫司狱。维翰知不免,顾崧曰:“相公当国,使维翰独死?”崧惭不能对是夜,彦泽使人缢杀之,以帛加颈,告德光曰:“维翰自缢。”德光曰:“我本无心杀维翰,维翰何必自致。”德光至京师,使人检其尸,信为缢死,乃以尸赐其家,而赀财悉为彦泽所掠。
(选自《新五代史·晋臣传第十七·桑维翰传》,有删节)
10.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慨然有志于公辅 公辅:公卿辅臣
B. 而赵德钧亦以重赂啖德光啖:引诱
C. 数月之间,百度浸理浸:全都
D. 彦泽以骁捍自矜 矜:夸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表示征召并授予官职。与“除”“拜”都含有任职的意思。
B. 翰林,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C. 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D. 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代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桑维翰长得丑陋奇特,颇有大志。有人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从别的途径谋求做官,桑维翰不为所动,最终进士及第。
B. 晋高祖从太原调任天平,不接受任命,而别有打算,只有桑维翰和刘知远赞成,晋高祖怕事情不成功,于是派桑维翰去见耶律德光,得到了契丹的帮助,晋高祖最终消灭唐而建立晋,桑维翰立了大功。
C. 桑维翰被封为魏国公后,权势日盛,内客省使李彦韬、端明殿学士冯玉当权时,一起说他的坏话,劝说皇帝立即罢免桑维翰。桑维翰于是被疏远了。后来契丹攻破栾城,他求见皇帝,皇帝都借故不见他。
D. 桑维翰颇有威严气度,忠于国家,张彦泽见到他都害怕,只有以皇帝的命令召桑维翰,桑维翰临危不惧,与李崧谈话,令李崧羞愧。
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求见帝,帝方调鹰于苑中,不暇见,维翰退而叹曰:“晋不血食矣!”
(2)而帝以维翰尝议毋绝盟而己违之也,不欲使维翰见德光,因讽彦泽图之,而彦泽亦利其赀产。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又请求晋见皇帝,皇帝正在园林中训练鹰,没有空闲见他,桑维翰退下叹息说:“晋的祖先不能再受到祭祀了!(或“再吃到祭品了”或“晋要灭亡了”)。
(2)而皇帝因桑维翰曾主张不要和契丹绝盟而自己不听他的话,不愿让桑维翰去见耶律德光,因而暗示张彦泽算计他,而张彦泽也想占有他的财产。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数月之间,百度浸理”意思是“几个月内,各种事情都逐渐有条不紊”,所以“浸”意思是“逐渐”。故选C。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代表示贬官的还有‘夺’……‘黜’等”说法错误,出,由京官外放地方官。夺、黜都是免去官职。故选D。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内客省使李彦韬、端明殿学士冯玉当权时,一起说他的坏话,劝说皇帝立即罢免桑维翰”说法错误,内客省使李彦韬、端明殿学士冯玉没有劝说皇帝立即罢免桑维翰。故选C。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调”,训练;“方鹰于苑中”,介词结构后置,在园林中训练鹰;“暇”,空闲;“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血食”。所以“晋不血食”意思是:“晋的祖先不能再受到祭祀了”,或“再吃到祭品了”,或“晋要灭亡了”。(2)句中:“以”,因为;“讽”,暗示;“图”,算计;“利”,作动词,占有;“赀产”,财产。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长得丑陋奇特,身材矮小而脸面很长,常常对着镜子自以为奇,说:“七尺长的身躯,不如一尺长的脸面。”慷慨激昂地有志于作公卿辅臣。当初考进士时,主考官讨厌他的姓氏,因为“桑”和“丧”发音相同。有人劝他不一定考进士,可以从别的途径谋求做官,桑维翰慷慨激昂,于是写下《日出扶桑赋》来抒发志向。最终考中了进士。晋高祖召他任河阳节度掌书记,后来就常常让他跟着自己。
晋高祖从太原调任天平,不接受任命,而别有打算,以此询问手下的将领,将领们都恐惧得不敢说话,只有桑维翰和刘知远赞成,于是让桑维翰写信向契丹求援。耶律德光答应了,而赵德钧也用重金利诱耶律德光,请求他帮助自己篡夺唐政权。晋高祖怕事情不成功,于是派桑维翰去见耶律德光,十分雄辩地为他陈说利害得失,耶律德光的主意才打定,终于因此消灭唐而建立晋,这是桑维翰的功劳。任桑维翰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
晋出帝即位,召拜为侍中。而景延广当权,和契丹绝交,桑维翰的意见不被采纳,于是暗中派人劝晋出帝说:“制服契丹而安定天下,不用桑维翰不行。”于是外调景延广到河南,拜桑维翰为中书令,又任为枢密使,封为魏国公,事情无论大小,一概托付给他。几个月内,各种事情都逐渐有条不紊。桑维翰的权势日盛一日,四处馈赠的财物,每年累积不计其数。内客省使李彦韬、端明殿学士冯玉当权时,一起说他的坏话。帝想立即罢免桑维翰,大臣刘晌、李崧都认为不行,最后任冯玉为枢密使,不久又任为宰相,桑维翰一天天被疏远了。契丹驻守中渡,攻破栾城,杜重威等人的大军离得很远,桑维翰说:情况危急啊!”
于是会见冯玉等人商量事情,而意见不合。又请求晋见皇帝,皇帝正在园林中训练鹰,没有空闲见他,桑维翰退下叹息说:“晋的祖先不能再受到祭祀了!”
自从契丹和晋结盟,开始时事成于桑维翰,而最终败在景延广手上,因此从两军交战以来,凡是契丹方面的书檄文告,都没有不提到这两个人的。耶律德光侵犯京师,派张彦泽给太后送信,打听这两个人还在不在,可让他们先来。而皇帝因桑维翰曾主张不要和契丹绝盟而自己不听他的话,不愿让桑维翰去见耶律德光,因而暗示张彦泽算计他,而张彦泽也想占有他的财产。桑维翰的相貌怪异,又素来自恃威严,晋的老将大臣们,见到他没有不屈服的,张彦泽自恃勇猛刚强,每次去迎候桑维翰,即使是寒冬腊月也没有不汗流满面的。当初,张彦泽进入京师,手下人劝桑维翰躲避灾祸,桑维翰说:“我作为大臣,国家到了这种地步,到哪里逃避死呢!”静坐府中不动。张彦泽率兵进来,问:“桑维翰在哪里?”桑维翰厉声说道:“我,是晋的大臣,自应为国而死,你怎么能无礼呢!”张彦泽两腿打颤不敢抬头看,于是以皇帝的命令召桑维翰。
桑维翰出发,遇见李崧,军吏上前告诉桑维翰,让他去侍卫司狱中。桑维翰知道不能免祸,看着李崧说:“你主持国事,让我桑维翰一人去死吗?”李崧羞愧不能回答。
这天晚上,张彦泽派人将桑维翰勒死,又用丝绸系在桑维翰脖子上,报告耶律德光说:“桑维翰上吊自杀。”耶律德光说:“我原无意杀掉桑维翰,桑维翰何必自己去死。”耶律德光到京师,派人验尸,相信是吊死的,于是把尸体赐给桑维翰的家人,而他的财产都被张彦泽所掠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间。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寄语诸公肯湔祓③,割鸡④令得近乡关。
注:①凌云:椐《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②黄绶:黄色的印绶,为低级官吏所佩戴。
③湔祓:语出《战国策·楚策》,意为洗刷污浊,引申为荐拔。
④割鸡:语出《论语·阳货》,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孔子到了子由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用典故与对比,写了老友虽才华横溢,却不被当权者赏识的现实。
B. “何意陆沈黄绶间”,这一句以疑问形式出之,它是慨叹,也是责问,表现出对执政者的无可奈何之情。
C. 诗人一反律诗中间二联装点景物的传统,额联以“头白眼花”对“儿婚女嫁”;在上下相对中,每句又自成对偶,有着往复回环的效果。
D. 本诗步步曲折,首联将高才与不遇相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有转折跌宕之势;颈联抒发了豪兴犹在、盛年不再的感慨,又是一个转跌,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
E. 王文通是一位才华横溢、贫贱自守、远离官场、愤世嫉俗之人,诗人与他遭际相似,品格相类,他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15. 诗人通过王文通这一形象,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E 15. ①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②对埋没人才的现实的不平与愤懑;③对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渴望。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B项,对执政者表达的是愤懑不满,是谴责之情,并非“无可奈何”;E项,“头白眼花”本应是儿孙绕膝、安度余年的时候,此时却还要奔走仕途。待到“儿婚女嫁”之后,才可望挂冠归去,终老家山,而并非“远离官场”。故选BE。
15. 试题分析:题干是“诗人通过王文通这一形象,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能力。黄庭坚常与一些怀才不遇之士结尾莫逆之交,在一些赠答诗中展现他们精神风貌,借以书法自己抑郁不平之情。这首七律就是这一类诗,诗寄王文通,所以诗中缩写就是王文通。首联写出了王文通人才遭受埋没,表达了一种激愤之情;颔联写有人王文通为官,实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写出他不慕名利的品格;精炼在豪放旷达中似乎包含无线感慨,貌似旷达,内里却又种种牢骚抑郁;威廉出语婉转,“”呼应首联的才高位卑,写出作者的怨愤不平之意。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是对激荡人心的高亢音乐的描写,《琵琶行》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流逝,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站在江边,苏轼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辛弃疾站在舞榭歌台也发出“__________________”的叹息。
(3)《雁门太守行》中,诗人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银瓶乍破水浆迸 (2). 铁骑突出刀枪鸣 (3).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 角声满天秋色里 (5).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迸、鸣、角、燕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