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陕西省201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05-02
2018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三)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B(A项,“更是后世历代君王不得不面对的历史难题”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C项,原文中说“秦法残暴而至覆亡让之后历代统治者认识到‘以法为本’所带来的弊端”而选项偷换了概念,变成了“秦法残暴这一弊端”;D项,原文中说“又将法的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认为这是点燃抗争之火的直接因素,而选项忽略了这一点,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2.(3分)D(D项所对应的信息点在全文最后一段,也就是总结段。而文章中“良好的法令制度”与“法治信仰”是并列关系,而非先后关系或者递进关系。)
3.(3分)A(选项中“丰富法治内涵”与“形成良性包容互动”是“建立牢固的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的先决条件。而原文中,“丰富法治内涵”“形成良性包容互动”与“进而建立牢固的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是递进关系。)
4.(3分)A(“与后文老谢的能干形成了对比”分析有误,作者开篇写老谢其貌不扬主要是为了表现老谢的执着精神。衣着寒酸与否和是否能干并无逻辑关系,故而不能构成对比。)
5.(5分)老谢干活很执着,把自己力所能及的都修理好才作罢;老谢对女儿婚姻以及女儿出走的态度也是一种执着;老谢收藏5000余枚毛主席像章,追忆那个年代,这也是一种执着;老谢在家筹办 “毛主席像章展览室”把像章分门别类排列的整整齐齐,也是一种执着;老谢对珍贵像章被骗耿耿于怀以至于生病去世,也是执着的体现。
6.(6分)老谢因为执着于像章被骗而生病致死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使得故事情节略有波澜,形成了小说的高潮;这样的结局符合老谢执着的人物形象,使得老谢这一形象更具典型性;这样的结局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促使读者反思“执着”的意义。
7.(3分)C(“同时他也认为条件的优渥反而不利于作家的创作”属于曲解文意,原文中红柯说“水土太好是否对一个作家有利真不好说,反正我感谢大漠戈壁。”可见红柯对于创作环境好是否会让作家受益是保留态度的,但并未直接否定。从他自身来说,他认为大漠的恶劣环境是值得他感谢的。)
8.(5分)C D(A项,原文中说“李敬泽在《南方周末》撰文评论,总结这一年莫言的《檀香刑》、红柯的《西去的骑手》标志着中国作家从模仿欧美文学到本土化的完成,这是一个标志性文化事件。”可见这是李敬泽的评价,并非文学界的共识。因而此项曲解了文意。B项,“红柯的浪漫主义写作倾向与其他作家很不相同”这句话扩大了原文的表意范围,原文是说“西部作家多是现实主义,而红柯是浪漫主义。”E项,原文中说“从1983年发表处女作到199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奔马》引起文坛注意”由此可见,红柯的处女作并不是《奔马》)
9.(分)紧扣主题,不枝不蔓。记者的提问紧扣“作家及其创作”这一中心。几乎每一个问题都与其创作有关,中心明确;善于引导,环环相扣。当红柯说“迁居西安,再次激活了我西域10年的生活积累” 时,记者马上问道“到西安时写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引导转换非常得体,自然;适时应和,便于沟通。当红柯说到自己与新疆的渊源时,记者适时应和“在新疆生活这么久,一旦决心离开,定有很多不舍。”并追问“创作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创作”,这种方式能够拉近与被访者的感情距离,自然延伸话题。(答对1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0.(3 分)C
11.(3分)C(龙是皇帝的象征,所以“逆龙鳞”一般是指反抗违背或者辩驳皇帝。)
12.(3分)B(原文中说“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可见与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的是蔺仁基。此项张冠李戴。)
13.(1)(5分)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评分标准:句意正确2分,且”“夺”“惧”解释各1分,共5分。)
(2)(5分)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把手脚安放到何处呢?(评分标准:句意正确2分,无常”何所”措”的解释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仁杰小时候,家中的一个仆役被人杀了,县衙里来人盘问调查,家里人都忙着接待,接受问询。只有仁杰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读书。县衙里的人责怪他,仁杰说:这些书中,圣人贤良都在,我都接待应对不过来,哪有时间理你这样的庸俗小吏?”后来以明经科中举,他担任汴州判佐。狄仁杰崇孝重友,无人能比。在并州时,和他同为法曹的郑崇质,母亲老而多病,轮到他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出差时,仁杰对他说: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于是上报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差。当时蔺仁基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经常闹矛盾,于是对李孝廉说:“(看看人家狄仁杰),我们不感到羞愧吗?”两人因此和好如初。狄仁杰在仪凤年间担任大理丞,一年之内审理判决了积压案件达17000件,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仁杰上奏,认为他的罪过应当免去其官职。高宗下诏命令立即处死他,狄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过不当处死。高宗气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死他。”左右群臣都示意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以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时代,的确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定罪时并没有将盗贼砍头示众。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把手脚安放到何处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古人说:如果盗取长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使陛下背上无道的恶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渐渐消解,权善才因之免于一死。当初,中宗在房陵,吉顼、李昭德都有匡复李氏天下正直慷慨之言,武则天却没有复辟的想法。只有狄仁杰每次私下上奏回应,没有不把母亲和儿子之亲情作为谈论之话题的,武则天也渐渐省悟,最终召回中宗,又立为储君。不久,狄仁杰上奏说:“太子回宫,没有知道的人,众人(对是否恢复李唐江山)议论纷纷哪能明白对错呢?”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说得有理,于是又在龙门安置中宗,准备好礼节迎接归来,大家都感到非常开心。
14.(5分)A D(A项中前两句“羽檄”“烽火”用借代互文见义之法,虽化了军情的危急。D项中这四句把边塞景象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而不是指美景。)
15.(6分)从情感来看,诗人将爱国豪情与眼前边塞之景紧密结合起来,以情驭景,展现豪放之情;从意象选用来看,诗人着意选取疾风、战马、劲弓等特殊意象,将爱国豪情生动地展现于读者面前;从表现手法来看,诗人善用比喻,视角宽广,勾连时空,虚实结合,将君臣吏民同仇敌忾,共御强敌的豪壮生动地展现出来。(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6.(5 分)(1)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2)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17.(3分)C(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感情色彩不对,此词含贬义。如数家珍:好像在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望文生义。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现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使用语境错误。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18.(3分)A(B.搭配不当。应改为:相比于一味求稳定、求清闲、求高薪,青年把自己干事创业的理想与祖国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更能彰显青春的意义、增加生命的厚度。C.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 数九寒天,一张“冰花男孩”的照片让人揪心。只有提前考虑,把关爱工作更多做在风雨来临前,才能让他们少一些头顶“冰花”的寒冷与无助。D.否定词滥用。应改为:针对近日新闻媒体报道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国家信办络安全协调局日前约谈了支付宝络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要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9.(3 分)D
20.(6分)【答案示例】人们很难不忘初心不是因为走的路程太远人们才应该不忘初心(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处结合后面内容“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人们自然难得始终”等分析可知,人们很难不忘初心;处结合前面纪伯伦说的话分析可知,忘记初心,不是因为走的路太远;处结合本语段的中心话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难得”等内容分析可知,我们应该不忘初心。)
21.(5分)【答案示例】有了素材,也不一定会产生创作的兴趣和信心。不是有时间认真创作就可以写出经典作品。(本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推断的依据,然后仔细阅读句,明确句的表达方式,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得出答案。本题从所给文段看,句是对文段中“如果我们坚持阅读的习惯,一定可以积累许多的创作素材”的否定,也就是说否定的是表述不符合客观实际且绝对化的句子,依照这个形式,可找出文段中存在同样问题的另外两个句子:“有了这些收获,必然会产生创作的兴趣、和信心”“假以时日,认真创作,就会有经典的作品问世”。最后按句的形式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写对一句给3分,写对二句给5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2.(60分)(参照2017年高考全国课程标准卷作文评分标准)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