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05-27
参考答案
第I卷 阅读题
1.D(文中第一段交待得很清楚,是汉族才叫“冠礼”和“笄礼”,不是中国的所有民族,这在文最后一段也可以看出来。)
2.B(文中说“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可知青年并不是开始就在宗庙中的,他后于宾者到庙。)
3.C(第一少数民族没有冠礼,原文最后一段其实在“冠礼”上加了引号,相当于说成年礼了。所以在举完了少数民族的例子之后,还原为“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的说法。另外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冠礼”没有女子的分,而“戴巴珠礼”是女子的成年,更谈不上“冠礼”的简化形式了,汉族女子成年叫“及笄”。)
4.答案:A(3分)A项错误在于,“在这里犯下侵略罪行”的是横田先生的爷爷。
5.小说中横田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回答本题,要根据小说对该人物所做的种种描写和叙述进行分析。比如,小说写横田先生片面听信祖父的话,误以为当年祖父的侵略行径是正义之举,这说明他对历史无知;小说写横田先生在得知历史真相后惭愧、悔恨、反省,这说明他良知未泯;小说写横田先生热爱摄影,用心、专注、敬业,有很强的职业精神,这说明他对爱好有一种执着精神。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对历史无知:片面听信祖父的话,误以为当年祖父的侵略行径是正义之举。良知未泯:当得知历史真相后惭愧、悔恨、反省。对爱好执着:热爱摄影,用心、专注、敬业,有很强的职业精神。
6.关于小说的结尾段,有人说是点睛之笔,有人说是蛇足赘余,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6分)
解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答题时可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答案。若认为是点睛之笔,可从其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使小说构思更巧妙等方面论述。若认为是蛇足赘余,则可从故事情节已完整,无须再节外生枝;人物形象已塑造饱满,不需要再增添其他无关人物;小说主旨已经得以彰显,结尾反而多余等角度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点睛之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通过“我”侄子们对日本歌星的崇拜,从侧面烘托了“我”的心情和形象。使主题更加丰富:通过“我”侄子们要去看日本歌星的演唱会,反映了年轻国人喜欢日本文化的现实。使小说构思更巧妙:故事情节不落俗套,出人意表,耐人寻味。(示例二)我认为是蛇足赘余。故事情节已完整,无须再节外生枝:小说写到横田先生邀“我”去住处聊聊之处停止即可,不必再往下写。人物形象已塑造饱满,不需要再增添其他无关人物:“我”侄子们和西城秀树的插入纯属多余。小说主旨已经得以彰显,结尾反而多余,去掉为好。
7.C
8.A.无“肱股之臣”
9.A解析:“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错,文中并没有提到太后对陈武宠幸。
10. (1)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还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关键点:贼,残害;去,除去;困,困苦。句意2分)
(2)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关键点:疾,痛恨;以,因为;县令不职者,定语后置句;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宣德二年凭会试乙榜的身份被授予新建教谕。宣德六年,被推荐提拔为御史,出京兼任苏州、松州、常州、镇州四府知府。皇上下令让他与巡抚周忱一起考察属官,皇上敕令上有“请示皇上后再裁决”的话。王来说:“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他们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皇帝为他改了敕令赐给他。中官陈武应太后之命出使江南,非常蛮横,王来多次抑制他。陈武回来,向皇帝倾诉。皇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是谁?”顾佐回答说是王来。皇帝感慨称赞王来是个贤才,说“记下这件事”。等到回来复命,奖励非常丰厚。
英宗即位,因为杨士奇推荐,王来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说:“郡县官员不把农业当作根本,导致百姓多游荡懒惰,催征租税动辄逼出人命。朝廷怜悯他们失业,下令免除他们的赋税,而田地一天天荒芜闲置,租税没有出处,累及到良民。应该选择贤能的守官,督促他们以农业为根本。如果这些人荒芜田地,下令让附近的人家与他们通力合作,交租剩下的粮食均分,以前田地的主人恢复本业的就还给他。靠种桑养蚕补充农业的,可任他们自己规划安排。仍旧让提学风宪官监督,百姓知道从事本业。”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王来为官清廉,为政干练通达。侍郎于谦在山西做巡抚时,多次称赞他的才干,认为他可以在皇帝身边侍奉。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因为这)他被逮入狱,应当流放。正赶上大赦,以原来的官职调任广东。王来从这以后屈尊迁就变得平和了很多,但政事也仍然有声有色。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第二年改任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渡过黄河,听说敌寇撤退才带兵回来。
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在军中去世,晋升王来为右都御使代替侯璡。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联合进兵讨伐苗人。等到贼人平定,班师回朝。皇帝下诏让王来、梁珤留下镇守安抚。不久下令王来兼任贵州巡抚。王来上奏说:“近来因黔、楚地用兵,应该暂时实行卖官的先例。现在贼寇稍稍安定,只有平越、都匀等四个地方缺乏粮饷。应该召商中盐,取消收粮的条例。”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景泰三年十月王来被召回,让他兼任大理寺卿。梁珤认为王来功劳大,请求对他给予特殊表彰。都给事中苏霖反驳梁珤,于是此事未得实行。王来在返回的途中,因为贵州苗人又反叛,皇上让他带兵回去再讨伐苗人。第二年,反叛之事平定。任命他为南京工部尚书。英宗复辟,六个尚书都被罢免。王来回家。成化六年,死在家中。
11.C “哀” 是“哀求”的意思。
12.A A项中的“对故事情节作进一步补充。”错,《聊斋志异》许多篇目最后一段都以“异史氏曰:”开头,这是指蒲松龄发表自己的意见。
【名师点睛】异史氏,即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的自称。《聊斋志异》许多篇目最后一段都以 “异史氏曰:”作为评论的开头,这是指蒲松龄发表自己的意见。由来:《聊斋志异》里记有许多怪异的事,不同于正史,故称之为异史,著书人蒲松龄自然也自称为异史氏。“异史氏曰:”这种写法其实是对前人的一种模仿。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上“太史公曰:”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王安石的作品最后一段常是“王子曰:”,传记最后往往为“赞曰:”的评论性文字。作用:表示接下来的话语是著书者的个人看法,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通常采用评论语气、判断句句式。
13.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不虞” 去世、“觑” 瞅、“讯” 询问;
李月生担心父亲一旦去世,就不知道藏金的下落了,瞅没人的时候,到床头偷偷询问父亲。(“不虞”“觑”“讯”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太学生李月生,是李升宇老翁的第二个儿子。李老翁非常富有,金子多得用缸贮藏,乡里人称他是李八缸。李老翁到了晚年,一病不起,便叫过两个儿子,给他们分金子。哥哥得十分之八,弟弟得十分之二。李月生不满,埋怨老父亲太偏向哥哥。老翁说:“我不是偏向谁,也不是喜欢谁不喜欢谁。家里还窖藏着金子,必须等到人不多的时候才能给你,你不要着急。”
过了几天,老翁病势沉重,李月生担心父亲一旦去世,就不知道藏金的下落了,瞅没人的时候,在床头偷偷询问老翁。老翁说:“人一生的祸福苦乐,都是命中注定的。你现在正享受着妻子贤惠的福气,不应当再多给你金子,免得再增加你的罪过。”原来。李月生的妻子姓车,为人十分贤惠,真有桓少君、孟光的美德,所以李老翁这样说。李月生苦苦哀求,老翁发怒说:“你还有二十年的磨难没受,即使现在给你千两黄金,也马上就完了。不到你山穷水尽的时候,别指望得到金子!”李月生性格忠厚孝敬,听老父亲这样说,便不敢再问。不久,老翁病危,接着就去世了。所幸哥哥贤良,营葬之事,也不和弟弟计较。
李月生为人一片天真,不吝惜财物,又十分好客,能喝酒。每天都要催妻子做三四次饭,治办酒席,招待客人,却不懂得治家理业。同村中那些无赖地痞,见他懦弱,经常欺凌他,因此家业逐渐衰落下来。幸亏生活困难时,哥哥多少接济一点,倒还不至于十分贫困。不久,哥哥年老病故,李月生失去了依靠,经常绝粮断顿。春天借贷,秋天偿还,地里种的粮食,刚上场就分完了,只好卖地为生,家业越发不可收拾。又过了几年,妻子和大儿子相继死去。李月生悲哀无聊,便又买了个贩羊人的老婆为妻,指望有了她生活能稍好点。新妻子姓徐,性子刚烈,每天都欺负他,以至于李月生都不敢和亲戚朋友有婚丧嫁娶一类的来往。一夜,梦见父亲对他说:“你现在的境况,算是山穷水尽了。过去曾答应给你金子,现在可以了。”李月生便问:“金子在哪里?”老翁说:“明天给你。”醒过来后,感到奇怪,还觉得可能是自己穷极了发生的幻想。
第二天,李月生挖土修墙,忽然挖出了巨金。至此才醒悟老翁过去说的“人不多的时候”是指家人死亡近半的时候。
14.AB(解析:A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B 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不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
15.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每点2分,情感1分,分析1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16.(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7.A巧舌如簧:舌头如弹簧一般,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含贬义。句中用对了。“道貌岸然”偏重在庄严、高傲,多指态度。“一本正经”偏重在严肃拘谨,多指表情。“道貌岸然”含有高傲得使人不敢接近而又觉得可笑的意思,“一本正经”不含有这个意思;“道貌岸然”含有装腔作势,表里不一,表面上正经严肃,实质上卑劣下流的意思。“一本正经”不含有这个意思,只是“嘻皮笑脸”相对而已;“道貌岸然”含有讥讽的意味,“一本正经”不含有讥讽的意味。“道貌岸然”是贬义的,“一本正经” 是中性的。本句改为“一本正经”。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此处用对了。休养生息,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这里是不恰当的。光风霁月有三个意思一是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二是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三是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本句是第二个意思。属于望文生义,高山景行,是形容指值得效仿的崇高德行,不是用来形容高山的。
18.C(A语序不当,正确语语序是“一本”“由……铸成的”“精美的”“格言谚语”铁书。B搭配不当,可将“扫清”改为“破解”,或将“困局”改 “障碍”。D“确保”后面加“把”)
19.B 解释与前面联系紧密,都是错误态度,是正确态度,是季羡林的两个“轻视”,与后文联系紧密,是季羡林先生的见解。除了从内容上来判断以外,还可以从句式上来判断,横线前的“不能”与第句的“也不能”相照应。
20.(1)许多佛经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2)佛教僧侣以文笔知名者不乏其人。(3)许多文学家也对佛教怀有浓厚的兴趣。(填对一处给2分,填对二处给4分,填对三处给5分。意思对即可。)
21.衣食开支比重不断下降;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和住房的支出明显增长;
该省农民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和健康。
(本题共6分。第1、2两空各2分,必须包括“下降”和“增长”两方面的情况,顺序可以颠倒。第3空2分,如把“精神生活和健康”概括成“生活质量”亦可)
22.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应考和实用固然重要,立德和修身则尤为关键。钱理群教授的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可喜的是,功利的教育模式、实用至上的处世之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立意参考:回归教育育人的本真;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
让教育变得更纯粹;少一些实用和短视,多一些担当与长远。
第I卷 阅读题
1.D(文中第一段交待得很清楚,是汉族才叫“冠礼”和“笄礼”,不是中国的所有民族,这在文最后一段也可以看出来。)
2.B(文中说“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可知青年并不是开始就在宗庙中的,他后于宾者到庙。)
3.C(第一少数民族没有冠礼,原文最后一段其实在“冠礼”上加了引号,相当于说成年礼了。所以在举完了少数民族的例子之后,还原为“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的说法。另外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冠礼”没有女子的分,而“戴巴珠礼”是女子的成年,更谈不上“冠礼”的简化形式了,汉族女子成年叫“及笄”。)
4.答案:A(3分)A项错误在于,“在这里犯下侵略罪行”的是横田先生的爷爷。
5.小说中横田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回答本题,要根据小说对该人物所做的种种描写和叙述进行分析。比如,小说写横田先生片面听信祖父的话,误以为当年祖父的侵略行径是正义之举,这说明他对历史无知;小说写横田先生在得知历史真相后惭愧、悔恨、反省,这说明他良知未泯;小说写横田先生热爱摄影,用心、专注、敬业,有很强的职业精神,这说明他对爱好有一种执着精神。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对历史无知:片面听信祖父的话,误以为当年祖父的侵略行径是正义之举。良知未泯:当得知历史真相后惭愧、悔恨、反省。对爱好执着:热爱摄影,用心、专注、敬业,有很强的职业精神。
6.关于小说的结尾段,有人说是点睛之笔,有人说是蛇足赘余,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6分)
解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答题时可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答案。若认为是点睛之笔,可从其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使小说构思更巧妙等方面论述。若认为是蛇足赘余,则可从故事情节已完整,无须再节外生枝;人物形象已塑造饱满,不需要再增添其他无关人物;小说主旨已经得以彰显,结尾反而多余等角度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点睛之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通过“我”侄子们对日本歌星的崇拜,从侧面烘托了“我”的心情和形象。使主题更加丰富:通过“我”侄子们要去看日本歌星的演唱会,反映了年轻国人喜欢日本文化的现实。使小说构思更巧妙:故事情节不落俗套,出人意表,耐人寻味。(示例二)我认为是蛇足赘余。故事情节已完整,无须再节外生枝:小说写到横田先生邀“我”去住处聊聊之处停止即可,不必再往下写。人物形象已塑造饱满,不需要再增添其他无关人物:“我”侄子们和西城秀树的插入纯属多余。小说主旨已经得以彰显,结尾反而多余,去掉为好。
7.C
8.A.无“肱股之臣”
9.A解析:“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错,文中并没有提到太后对陈武宠幸。
10. (1)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还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关键点:贼,残害;去,除去;困,困苦。句意2分)
(2)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关键点:疾,痛恨;以,因为;县令不职者,定语后置句;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宣德二年凭会试乙榜的身份被授予新建教谕。宣德六年,被推荐提拔为御史,出京兼任苏州、松州、常州、镇州四府知府。皇上下令让他与巡抚周忱一起考察属官,皇上敕令上有“请示皇上后再裁决”的话。王来说:“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他们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皇帝为他改了敕令赐给他。中官陈武应太后之命出使江南,非常蛮横,王来多次抑制他。陈武回来,向皇帝倾诉。皇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是谁?”顾佐回答说是王来。皇帝感慨称赞王来是个贤才,说“记下这件事”。等到回来复命,奖励非常丰厚。
英宗即位,因为杨士奇推荐,王来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说:“郡县官员不把农业当作根本,导致百姓多游荡懒惰,催征租税动辄逼出人命。朝廷怜悯他们失业,下令免除他们的赋税,而田地一天天荒芜闲置,租税没有出处,累及到良民。应该选择贤能的守官,督促他们以农业为根本。如果这些人荒芜田地,下令让附近的人家与他们通力合作,交租剩下的粮食均分,以前田地的主人恢复本业的就还给他。靠种桑养蚕补充农业的,可任他们自己规划安排。仍旧让提学风宪官监督,百姓知道从事本业。”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王来为官清廉,为政干练通达。侍郎于谦在山西做巡抚时,多次称赞他的才干,认为他可以在皇帝身边侍奉。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因为这)他被逮入狱,应当流放。正赶上大赦,以原来的官职调任广东。王来从这以后屈尊迁就变得平和了很多,但政事也仍然有声有色。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第二年改任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渡过黄河,听说敌寇撤退才带兵回来。
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在军中去世,晋升王来为右都御使代替侯璡。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联合进兵讨伐苗人。等到贼人平定,班师回朝。皇帝下诏让王来、梁珤留下镇守安抚。不久下令王来兼任贵州巡抚。王来上奏说:“近来因黔、楚地用兵,应该暂时实行卖官的先例。现在贼寇稍稍安定,只有平越、都匀等四个地方缺乏粮饷。应该召商中盐,取消收粮的条例。”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景泰三年十月王来被召回,让他兼任大理寺卿。梁珤认为王来功劳大,请求对他给予特殊表彰。都给事中苏霖反驳梁珤,于是此事未得实行。王来在返回的途中,因为贵州苗人又反叛,皇上让他带兵回去再讨伐苗人。第二年,反叛之事平定。任命他为南京工部尚书。英宗复辟,六个尚书都被罢免。王来回家。成化六年,死在家中。
11.C “哀” 是“哀求”的意思。
12.A A项中的“对故事情节作进一步补充。”错,《聊斋志异》许多篇目最后一段都以“异史氏曰:”开头,这是指蒲松龄发表自己的意见。
【名师点睛】异史氏,即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的自称。《聊斋志异》许多篇目最后一段都以 “异史氏曰:”作为评论的开头,这是指蒲松龄发表自己的意见。由来:《聊斋志异》里记有许多怪异的事,不同于正史,故称之为异史,著书人蒲松龄自然也自称为异史氏。“异史氏曰:”这种写法其实是对前人的一种模仿。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上“太史公曰:”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王安石的作品最后一段常是“王子曰:”,传记最后往往为“赞曰:”的评论性文字。作用:表示接下来的话语是著书者的个人看法,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通常采用评论语气、判断句句式。
13.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不虞” 去世、“觑” 瞅、“讯” 询问;
李月生担心父亲一旦去世,就不知道藏金的下落了,瞅没人的时候,到床头偷偷询问父亲。(“不虞”“觑”“讯”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太学生李月生,是李升宇老翁的第二个儿子。李老翁非常富有,金子多得用缸贮藏,乡里人称他是李八缸。李老翁到了晚年,一病不起,便叫过两个儿子,给他们分金子。哥哥得十分之八,弟弟得十分之二。李月生不满,埋怨老父亲太偏向哥哥。老翁说:“我不是偏向谁,也不是喜欢谁不喜欢谁。家里还窖藏着金子,必须等到人不多的时候才能给你,你不要着急。”
过了几天,老翁病势沉重,李月生担心父亲一旦去世,就不知道藏金的下落了,瞅没人的时候,在床头偷偷询问老翁。老翁说:“人一生的祸福苦乐,都是命中注定的。你现在正享受着妻子贤惠的福气,不应当再多给你金子,免得再增加你的罪过。”原来。李月生的妻子姓车,为人十分贤惠,真有桓少君、孟光的美德,所以李老翁这样说。李月生苦苦哀求,老翁发怒说:“你还有二十年的磨难没受,即使现在给你千两黄金,也马上就完了。不到你山穷水尽的时候,别指望得到金子!”李月生性格忠厚孝敬,听老父亲这样说,便不敢再问。不久,老翁病危,接着就去世了。所幸哥哥贤良,营葬之事,也不和弟弟计较。
李月生为人一片天真,不吝惜财物,又十分好客,能喝酒。每天都要催妻子做三四次饭,治办酒席,招待客人,却不懂得治家理业。同村中那些无赖地痞,见他懦弱,经常欺凌他,因此家业逐渐衰落下来。幸亏生活困难时,哥哥多少接济一点,倒还不至于十分贫困。不久,哥哥年老病故,李月生失去了依靠,经常绝粮断顿。春天借贷,秋天偿还,地里种的粮食,刚上场就分完了,只好卖地为生,家业越发不可收拾。又过了几年,妻子和大儿子相继死去。李月生悲哀无聊,便又买了个贩羊人的老婆为妻,指望有了她生活能稍好点。新妻子姓徐,性子刚烈,每天都欺负他,以至于李月生都不敢和亲戚朋友有婚丧嫁娶一类的来往。一夜,梦见父亲对他说:“你现在的境况,算是山穷水尽了。过去曾答应给你金子,现在可以了。”李月生便问:“金子在哪里?”老翁说:“明天给你。”醒过来后,感到奇怪,还觉得可能是自己穷极了发生的幻想。
第二天,李月生挖土修墙,忽然挖出了巨金。至此才醒悟老翁过去说的“人不多的时候”是指家人死亡近半的时候。
14.AB(解析:A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B 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不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
15.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每点2分,情感1分,分析1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16.(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7.A巧舌如簧:舌头如弹簧一般,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含贬义。句中用对了。“道貌岸然”偏重在庄严、高傲,多指态度。“一本正经”偏重在严肃拘谨,多指表情。“道貌岸然”含有高傲得使人不敢接近而又觉得可笑的意思,“一本正经”不含有这个意思;“道貌岸然”含有装腔作势,表里不一,表面上正经严肃,实质上卑劣下流的意思。“一本正经”不含有这个意思,只是“嘻皮笑脸”相对而已;“道貌岸然”含有讥讽的意味,“一本正经”不含有讥讽的意味。“道貌岸然”是贬义的,“一本正经” 是中性的。本句改为“一本正经”。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此处用对了。休养生息,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这里是不恰当的。光风霁月有三个意思一是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二是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三是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本句是第二个意思。属于望文生义,高山景行,是形容指值得效仿的崇高德行,不是用来形容高山的。
18.C(A语序不当,正确语语序是“一本”“由……铸成的”“精美的”“格言谚语”铁书。B搭配不当,可将“扫清”改为“破解”,或将“困局”改 “障碍”。D“确保”后面加“把”)
19.B 解释与前面联系紧密,都是错误态度,是正确态度,是季羡林的两个“轻视”,与后文联系紧密,是季羡林先生的见解。除了从内容上来判断以外,还可以从句式上来判断,横线前的“不能”与第句的“也不能”相照应。
20.(1)许多佛经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2)佛教僧侣以文笔知名者不乏其人。(3)许多文学家也对佛教怀有浓厚的兴趣。(填对一处给2分,填对二处给4分,填对三处给5分。意思对即可。)
21.衣食开支比重不断下降;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和住房的支出明显增长;
该省农民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和健康。
(本题共6分。第1、2两空各2分,必须包括“下降”和“增长”两方面的情况,顺序可以颠倒。第3空2分,如把“精神生活和健康”概括成“生活质量”亦可)
22.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应考和实用固然重要,立德和修身则尤为关键。钱理群教授的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可喜的是,功利的教育模式、实用至上的处世之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立意参考:回归教育育人的本真;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
让教育变得更纯粹;少一些实用和短视,多一些担当与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