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一中2019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05-27
语文试题答案
1、B(A.被垄断的是王官之学,而王官之学只是文化知识的主体;C.对血缘观念、家族伦理的重视不能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学术渊源;D儒学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是两个方面并重,不存在主次关系。)
2、C(不是正反两个方面)
3、C(儒学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是“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
4、C(目前唯一能见到的)
5、B(第二段并未详细论证中西方乐谱符号的来源,只提及了“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a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
6、B(A“主要记录形式”;C原文只是说“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而工尺谱目前还未达到“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这一高度,夸大事实;D绝对化,“不易传播”)
7、C(作品结尾写儿子向母亲询问自己的父亲,并没有交代姑姑的身世之谜。)
8、以“我”的视角叙述人物零碎的生活片段,使姑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留下了想象空间;将人物的故事与情景描写相结合,有意淡化命运的残酷,便于揭示故事的人性内涵,赋予故事以诗意美。
(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绳索桥”是过去年代的事物,象征了苦难的岁月和艰难的生存,它的消失暗示了人物境遇的改变;“南山坡的野花”芬芳鲜艳,生命力顽强,象征了人物乐观的态度和坚忍的内心,烘托了人物的美;“南山坡的野花”与“绳索桥”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营造作品哀而不伤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A(牵连)
11、B
12、A(不是同情颜忠等人,而是同情耿建等人)
13、B
14、A(B,要,邀请,约请;C,发,发动(事变);D,啖,给……吃)
15、B(等到高祖当了丞相后;杨弘和元胄兄弟坐在门边)
16、(1)臣虽考查他们没有事,但是怕海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奸情的,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
(2)于是赐酒给他(喝),说:“我哪里有什么不好的意图呢?你为何像这样猜疑警觉呢!”(因,岂……邪?猜、警、如是,各一分)
(3)元胄听到屋后有穿铠甲的声音,急忙请高祖说:“相府事情众多,您怎能如此(久坐)?”于是扶高祖下了座席,跑着离开(赵王府)。(一句一分,重点字被,遽,殷,趣)
17、BE(B项应是城墙压制着沧波,突出城墙的高大坚固和江水的波涛汹涌。E项“乐观豁达”表述错误,作者是借酒浇愁。)
18、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诗人用12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
19、(1)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0、A(皮里阳秋,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不合语境且词性不当;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对象不当;不忍卒读,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合语境)
21、B(死灰复燃,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治丝益棼,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不合语境;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对象误用)
22、D.(A.另起炉灶,关联词语位置不当;B.赘余,去掉“左右”;C.结构混乱,可改为“根据瑞士出台的《动物权益保护法规》”或“从瑞士出台的《动物权益保护法规》来看”;“维护……福利”动宾搭配不当)
23、B(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甚至”改为“还是”;C成分残缺,具有……等功能,解决……上涨问题;搭配不当,应该是“不少装备制造企业”;D重复。攸,所也)
24、A(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25、D(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26、由“日”和“月”组成为什么是月光穿过窗户照进来而到了明月当空的晚上。
参考译文: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出生三日,遭天下大乱,被抛在荆棘之中;几天之后兵祸解除,母亲去看他,还有气息,便收养起来。等到长大,喜好经学,博通书传,用《尚书》教授门徒。被举为孝廉。永平年间,用谒者身份做了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同审理楚狱的颜忠、王平等,供辞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刘建等人的供辞说不曾与颜忠、王平相见。这时显宗大怒,官吏都害怕,凡有牵连的人,一律陷入案中,没有敢以感情见谅的。寒朗同情其冤屈,试以刘建等的形状单独审问颜忠、王平,而两人仓卒答不上。寒朗知其中有诈,于是上书说刘建等没有奸情,纯粹是忠、平二人所诬赖,并怀疑天下无辜之案都是如此。皇帝于是召寒朗进宫,问道:“刘建等人就是这样,忠、平等人为什么要牵连他们?”寒朗答道“:忠、平自知所犯的大逆不道之罪,所以多牵连他人,希望表明自己无罪。”帝说“:即使这样,四侯没有事,为什么不早奏明,让官司久拖至今呢?”寒朗答道:“臣虽考查他们没有事,但是怕海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奸情的,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帝发怒骂道“:官吏竟这样打不定主意,赶快抓下。”左右的人正要将寒朗抓下去,寒朗说:“愿说一句话去死。小臣不敢欺君,想帮助国家罢了。”帝问道“:谁和你一起商量?”答道“:臣自知应该灭族、不敢多污染别人,只诚恳希望陛下觉悟罢了。臣看到考囚在案的,都说妖恶大故,臣子都应痛恨,现在放人出去的不如抓人进来,可以不追究责任。因此考一个连累十个,考十个连累百个。又公卿朝会时,陛下问到得失,都是长跪在地上说话。等到回到家,口里尽管不说,而是仰着头叹息,谁也不知有多冤枉,没有人敢忤逆陛下的。我现在所说的,的确是死而无悔。”帝明白了他的意思,下诏叫寒朗出去。过了两天,皇上帝自到洛阳审录囚徒,清理出千多人。后来平、忠死在狱中,寒朗于是自己囚系自己。碰上大赦,免去官职。又举为孝廉。建初年间,肃宗大会群臣,寒朗上前谢恩,诏书认为寒朗向先帝进过忠言,拜为易州县长。一年多,升为济阳令,因母丧去官,百姓怀念他。章和元年(87),皇上东方出巡,经过济阳,三老吏人上书陈述寒朗以前的政治情况。帝到了梁,召见寒朗,诏三府为辟首,由此提拔寒朗为司徒府。永元年间,再升为清河太守,因犯法免职。永初三年(110),太尉张禹荐寒朗为博士,征诣公车,遇上寒朗死了,时年八十四岁。
1、B(A.被垄断的是王官之学,而王官之学只是文化知识的主体;C.对血缘观念、家族伦理的重视不能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学术渊源;D儒学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是两个方面并重,不存在主次关系。)
2、C(不是正反两个方面)
3、C(儒学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是“很好地解决了文化传承和思想创新的结合”)
4、C(目前唯一能见到的)
5、B(第二段并未详细论证中西方乐谱符号的来源,只提及了“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a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
6、B(A“主要记录形式”;C原文只是说“人们对工尺谱的态度已发生了逆转”,而工尺谱目前还未达到“被视为古老文化的象征和文化的品牌”这一高度,夸大事实;D绝对化,“不易传播”)
7、C(作品结尾写儿子向母亲询问自己的父亲,并没有交代姑姑的身世之谜。)
8、以“我”的视角叙述人物零碎的生活片段,使姑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留下了想象空间;将人物的故事与情景描写相结合,有意淡化命运的残酷,便于揭示故事的人性内涵,赋予故事以诗意美。
(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绳索桥”是过去年代的事物,象征了苦难的岁月和艰难的生存,它的消失暗示了人物境遇的改变;“南山坡的野花”芬芳鲜艳,生命力顽强,象征了人物乐观的态度和坚忍的内心,烘托了人物的美;“南山坡的野花”与“绳索桥”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营造作品哀而不伤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A(牵连)
11、B
12、A(不是同情颜忠等人,而是同情耿建等人)
13、B
14、A(B,要,邀请,约请;C,发,发动(事变);D,啖,给……吃)
15、B(等到高祖当了丞相后;杨弘和元胄兄弟坐在门边)
16、(1)臣虽考查他们没有事,但是怕海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奸情的,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
(2)于是赐酒给他(喝),说:“我哪里有什么不好的意图呢?你为何像这样猜疑警觉呢!”(因,岂……邪?猜、警、如是,各一分)
(3)元胄听到屋后有穿铠甲的声音,急忙请高祖说:“相府事情众多,您怎能如此(久坐)?”于是扶高祖下了座席,跑着离开(赵王府)。(一句一分,重点字被,遽,殷,趣)
17、BE(B项应是城墙压制着沧波,突出城墙的高大坚固和江水的波涛汹涌。E项“乐观豁达”表述错误,作者是借酒浇愁。)
18、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诗人用12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
19、(1)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0、A(皮里阳秋,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不合语境且词性不当;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对象不当;不忍卒读,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合语境)
21、B(死灰复燃,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治丝益棼,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不合语境;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对象误用)
22、D.(A.另起炉灶,关联词语位置不当;B.赘余,去掉“左右”;C.结构混乱,可改为“根据瑞士出台的《动物权益保护法规》”或“从瑞士出台的《动物权益保护法规》来看”;“维护……福利”动宾搭配不当)
23、B(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甚至”改为“还是”;C成分残缺,具有……等功能,解决……上涨问题;搭配不当,应该是“不少装备制造企业”;D重复。攸,所也)
24、A(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25、D(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26、由“日”和“月”组成为什么是月光穿过窗户照进来而到了明月当空的晚上。
参考译文: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出生三日,遭天下大乱,被抛在荆棘之中;几天之后兵祸解除,母亲去看他,还有气息,便收养起来。等到长大,喜好经学,博通书传,用《尚书》教授门徒。被举为孝廉。永平年间,用谒者身份做了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同审理楚狱的颜忠、王平等,供辞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刘建等人的供辞说不曾与颜忠、王平相见。这时显宗大怒,官吏都害怕,凡有牵连的人,一律陷入案中,没有敢以感情见谅的。寒朗同情其冤屈,试以刘建等的形状单独审问颜忠、王平,而两人仓卒答不上。寒朗知其中有诈,于是上书说刘建等没有奸情,纯粹是忠、平二人所诬赖,并怀疑天下无辜之案都是如此。皇帝于是召寒朗进宫,问道:“刘建等人就是这样,忠、平等人为什么要牵连他们?”寒朗答道“:忠、平自知所犯的大逆不道之罪,所以多牵连他人,希望表明自己无罪。”帝说“:即使这样,四侯没有事,为什么不早奏明,让官司久拖至今呢?”寒朗答道:“臣虽考查他们没有事,但是怕海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奸情的,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帝发怒骂道“:官吏竟这样打不定主意,赶快抓下。”左右的人正要将寒朗抓下去,寒朗说:“愿说一句话去死。小臣不敢欺君,想帮助国家罢了。”帝问道“:谁和你一起商量?”答道“:臣自知应该灭族、不敢多污染别人,只诚恳希望陛下觉悟罢了。臣看到考囚在案的,都说妖恶大故,臣子都应痛恨,现在放人出去的不如抓人进来,可以不追究责任。因此考一个连累十个,考十个连累百个。又公卿朝会时,陛下问到得失,都是长跪在地上说话。等到回到家,口里尽管不说,而是仰着头叹息,谁也不知有多冤枉,没有人敢忤逆陛下的。我现在所说的,的确是死而无悔。”帝明白了他的意思,下诏叫寒朗出去。过了两天,皇上帝自到洛阳审录囚徒,清理出千多人。后来平、忠死在狱中,寒朗于是自己囚系自己。碰上大赦,免去官职。又举为孝廉。建初年间,肃宗大会群臣,寒朗上前谢恩,诏书认为寒朗向先帝进过忠言,拜为易州县长。一年多,升为济阳令,因母丧去官,百姓怀念他。章和元年(87),皇上东方出巡,经过济阳,三老吏人上书陈述寒朗以前的政治情况。帝到了梁,召见寒朗,诏三府为辟首,由此提拔寒朗为司徒府。永元年间,再升为清河太守,因犯法免职。永初三年(110),太尉张禹荐寒朗为博士,征诣公车,遇上寒朗死了,时年八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