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双流中学2018届高三考前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06-03
双流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期一模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答案B 解析:A项,无中生有。有文中的“按照这种理解,群体不可能有记忆,因为群体不会拥有身体和大脑”可知,原文的结论是推断出来的,不是确切的事实,所以选项中的“这种联系导致了群体不可能拥有记忆”错误。C项,混淆事物的内涵和外延。原文中的“文化记忆概念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围,因为文化记忆还涉及遗忘和隐瞒”,意思是说“文化记忆”的概念大于“传统”这个概念,并不是“拓展了传统这个概念的外延”。D项,扩大范围。原文“这种记忆的存储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代人这些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说明在三代内人们的交流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但超过三代后人们的交流可能会出现障碍,所以选项中“人们凭借这些记忆进行交流时不存在障碍”错误。
抢分须知: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错误项的命制方略:(1)无中生有。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出处,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2)曲解文意。选项中的信息有意歪曲文本的原意。(3)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定或程度轻重
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个别代替一般等。(4)因果失当。命题者在表述因果关系时往往倒置因果或强加因果。(5)漏掉限定性词语。在命制错误选项时故意漏掉一些限定性词语(往往是表述对象的程度、范围、层次、数量、次数等),造成选项不符合文意。(6)偷换概念。指在选项表述中以另一概念代替原有概念,从而将原有概念的
内涵和外延加以改变的逻辑性错误。(7)胡乱拼凑。把文本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没有关联的信息组合在一起。(8)混淆时态。错误选项故意混淆时态,把未然当成已然,或者把已然当成未然。
2.答案A 解析:A项,“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分析错误,文章多角度阐释这两种记忆的目的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区分他们。
抢分须知: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注意注重以下两个方面:(1)无中生有。理清文章的论点和论据、总论点和分论点、论述前提和论述目的等内容。(2)分析并把握论证的结构和方式。①明确论据和论点的对应关系,分析论据是从哪些方面论证论点的,把握分论点提出的先后顺序等:②从整体出发,分析具体段落、话语在文本中的具体作用,比如论证了什么观点、与前后的论据或观点有何关系等。
3.答案D 解析:D项变或然为必然。原文是“它、一旦借助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被人阅读,就会面临被修改的可能性”,意思是有可能被修改,但不是绝对会被修改答案。
抢分须知:(1)由宏观到微观,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第一次阅读文章时,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全文的倾向,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大致脉络,第二次阅读文章时,要从微观上具体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印证第一次阅读时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是否正确。考生在这一过程中须做到:①抓中心句、重点段、关键词;②注意句、段、篇之间的联系;③研究文章的标题(出处)、开头、结尾等。(2)注意合理推断题目的设误方式。①歪曲观点、论点。②改变表述主体。③改变原文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特别注意“避免”“防止“阻止“忘记”“切记”“难免”“消失(消亡)”等表否定的词。④改变复句关系(因果、条件、递进等)。
4.答案B解析:B项,“留下1000元来羞辱来旺夫妇”理解错误,由下文可知,全福这样做是为了能与来旺和解。
5.【答案示例】
①品质相同:勤劳能干、重情重义。他们购买拖拉机、收割机,没日没夜地干活。两人致富后不忘乡亲,都被县里评为慈善模范。
②性格相近:倔强要强、耿直正派。两人因收割庄稼闹矛盾,互不相让,谁也不愿先低头,但两人说话耿直,为人正派,争斗中不搞小阴谋。(一点1分,答全4点,才5分)
解析:分析人物的共同性格特征,考生可以通过概括具体情节和细节得出:①他们通过勤劳发家致富;②致富后不忘回报乡里:③通过比赛回报乡里,可以看出两个人脾气倔强要强;④通过“焗油的故事”可以看出两个耿直正派。
6.【答案示例】
①小说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大团圆式结尾,读者美的享受,引发读者的共鸣。
②小说的结局突出了全福和来旺两人的豪爽正直,他们的形象高大起来。
③解开了前面的悬念和误会,突出小说的主题,耐人寻味。
④两个人和好的结局虽然出人意料,但前文的伏笔给结尾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也显得合情合理。(每点2分)
解析:团圆式的结尾容易给读者美的享受,引发读者的共鸣。另外,考生还可以从情节、人物刻画、主题等角度考虑,比如情节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进一步突出人物的豪爽与大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邻里关系的和睦等。
7.答案B解析“本科生与高职生的满意内容没有交集”错,忽视了文本中的“此外”之前讲的是二者相同的满意内容。
8.答案A、E(选对一项给2分,两项全对给5分)解析:B项,“但大学生对学校提供创业支持、培养创新能力等期盼过高,会适得其反”于文无据。C项,从材料三结尾看,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一定就能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因为优秀的人才还需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D项,“以致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错,但并不能由此直接得出“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的结论。
9.【答案示例】①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学校应加强自身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有力支持;③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设置心理辅导课程等:④④社会应加强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营造正能量思想氛围;⑤社会可从政策上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题干要求回答的是“学校和社会”的“应对措施”,而针对的是“大学生群体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那么首先就要知道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存在哪些问题。阅读三则材料可以发现,材料一是对大学生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只是一种思想现状,不是“存在的问题”,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讨论的是大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思想认识模糊,道德意愿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大学生群体心理压力较大,出现了心理问题。针对这些现象,可从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并结合自身认知归纳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答案D
11.答案C 解析:“疏”与“表”都是臣下写给皇帝的文字,可它们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疏”原指逐条陈述,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提的是建设性意见,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提的是批评性意见。它属于议论文。而“表”是用来陈述请求的。它与奏疏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言情的成分,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陈述的是忠臣报国之情,李密的《陈情表》陈述的是乞养祖母、辞官不做之情,它属于散文。
12.答案B 解析:“不再出仕”错误
13.①(5分)(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但每年却要交税一万多缗,都是向百姓横征暴敛来的。
②(5分)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14.答案AE (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解析:C项“他认为自己会像古人那样在此孤独终老”错误,应是“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更叫人寂寞难堪。"D项,所以诗人清展还是会来到西园”错误,应是“流莺仍在清晨来到西园,略解诗人的愁绪”
15.(6分)【答案示例】
①情景交融。这两句诗真实地描绘了春天闽地乡村的美景,又在景物中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那在水上的落花和随风带雨的断云正是漂泊无定的诗人的象征。
②语言精妙。用“细”,“浮”,“断”,“孤”等来修饰“水”,“花”,“云”,“村”,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
③回扣题目。前句写落花随水流入山涧,是典型的暮春之景,照应了题目“春尽(每点2分,意对即可)
16.(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3)钩心斗角
诗歌《春尽》赏析
这是韩偓晚年离居南安之作,与《安贫》表现同一索寞情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此篇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诗篇一上来,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颔联转入写景。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扩大开来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也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正是韩偓诗歌写景抒情的显著特色。
颈联再由写景转入抒情。芳时,指春天。芳时恨,就是春归引起的怅恨。但为什么要说“人闲易有芳时恨呢?大凡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层看,这个“闲”字上还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这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痛告白。下联“地迥难招自古魂”,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迥,偏远的意思。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诗人为惜春而寄恨无穷,因想到:如有亲交故旧,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更叫人寂寞难堪。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托之于“地迥”,根本上还在于缺乏知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韩偓此时的孤愤心情,同当年的陈子昂确有某种相通之处。
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借流莺的殷勤相顾,略解自己的春愁,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实际上将那种世无知音的落寞感含善得更为深沉,表达得更耐人寻味。
通篇扣住“春尽”抒述情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一层深一层地加以抒发,而又自始至终不离开春尽时的环境景物,即景即情,浑然无迹,这就是诗篇沉挚动人的力量所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答案A解析:①不为已甚:不做太过分的事,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此句说明“学术期刊”,使用对象错误。②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与后面的“邂逅”语意重复,使用错误。③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使用正确。④文从字顺:指文章的用词妥帖,语句通顺。使用正确。⑤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与此句表达的语文学习要观察仔细相矛盾。⑥信而有征:可靠而且有证据。使用正确。
18.答案C解析:A项,搭配不当,“配送员是一项……工作”主宾不搭配,应在第一个“配送员”后加上“的工作”。B项,表意不明,“没有道理”有歧义,指代不明,可以认为“美国、日本、韩国的指责没有道理”,也可以认为“朝鲜发射卫星没有道理”。D项,成分赘余,“连续蝉联”语意重复。
9.答案B 解析:A项,“舍间”,谦词,对人称自己的家,不能用于对方。此处使用不得体。C项,“殷切地期望”,一般用于上对下、长对幼,不能用于同学之同。此处使用不得体。此处使用不得体。D项,法院是审判机关,布告语言要严肃、准确。选项中的“刺激感”“踩点”“月黑风高”等词语使用不当,不符合布告的文体特征。
20.【答案示例】①提供闪电灾害预警②在国际上也声名显赫③填补了三项国际空白
解析:解答此题,考生要在整体把握语段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第一步,分析语段的具体内容。上述语段主要介绍了“风云四号”卫星的相关情况,包括卫星搭载的遥感仪器、卫星在国内外的地位以及“风云四号”卫星所所取得的成绩等。第二步,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确定并使用关键词。由①处前面的“闪电信息”可知,此处要写的内容应该与闪电灾害预警有关;由②处前面的“不但在国内大显神成”可知,此处要填写的内客应是“风云四号”卫星在国际上的地位;③处前面的内容分述“风云四号”卫星的具体成就,此处要填写的应是总结前面的三项成就的内容。第三步,根据分析,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拟写答案。
21.【答案示例】①借款时间要具体到月日。②出借人应用全名。③借款金额要大写。④还款时间要具体到月日。⑤要写出借条的具体日期。(每点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解题思路】借条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应用文,借条内容必须清晰、明白,不能有歧义,特别是金钱数额要大,借款时间、还款时间要具体到年月日,借款人、出借人必须用全名。明白了这些,就很容易作答了。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答案B 解析:A项,无中生有。有文中的“按照这种理解,群体不可能有记忆,因为群体不会拥有身体和大脑”可知,原文的结论是推断出来的,不是确切的事实,所以选项中的“这种联系导致了群体不可能拥有记忆”错误。C项,混淆事物的内涵和外延。原文中的“文化记忆概念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围,因为文化记忆还涉及遗忘和隐瞒”,意思是说“文化记忆”的概念大于“传统”这个概念,并不是“拓展了传统这个概念的外延”。D项,扩大范围。原文“这种记忆的存储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代人这些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说明在三代内人们的交流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但超过三代后人们的交流可能会出现障碍,所以选项中“人们凭借这些记忆进行交流时不存在障碍”错误。
抢分须知: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错误项的命制方略:(1)无中生有。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出处,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2)曲解文意。选项中的信息有意歪曲文本的原意。(3)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定或程度轻重
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个别代替一般等。(4)因果失当。命题者在表述因果关系时往往倒置因果或强加因果。(5)漏掉限定性词语。在命制错误选项时故意漏掉一些限定性词语(往往是表述对象的程度、范围、层次、数量、次数等),造成选项不符合文意。(6)偷换概念。指在选项表述中以另一概念代替原有概念,从而将原有概念的
内涵和外延加以改变的逻辑性错误。(7)胡乱拼凑。把文本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没有关联的信息组合在一起。(8)混淆时态。错误选项故意混淆时态,把未然当成已然,或者把已然当成未然。
2.答案A 解析:A项,“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分析错误,文章多角度阐释这两种记忆的目的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区分他们。
抢分须知: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注意注重以下两个方面:(1)无中生有。理清文章的论点和论据、总论点和分论点、论述前提和论述目的等内容。(2)分析并把握论证的结构和方式。①明确论据和论点的对应关系,分析论据是从哪些方面论证论点的,把握分论点提出的先后顺序等:②从整体出发,分析具体段落、话语在文本中的具体作用,比如论证了什么观点、与前后的论据或观点有何关系等。
3.答案D 解析:D项变或然为必然。原文是“它、一旦借助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被人阅读,就会面临被修改的可能性”,意思是有可能被修改,但不是绝对会被修改答案。
抢分须知:(1)由宏观到微观,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第一次阅读文章时,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全文的倾向,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大致脉络,第二次阅读文章时,要从微观上具体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印证第一次阅读时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是否正确。考生在这一过程中须做到:①抓中心句、重点段、关键词;②注意句、段、篇之间的联系;③研究文章的标题(出处)、开头、结尾等。(2)注意合理推断题目的设误方式。①歪曲观点、论点。②改变表述主体。③改变原文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特别注意“避免”“防止“阻止“忘记”“切记”“难免”“消失(消亡)”等表否定的词。④改变复句关系(因果、条件、递进等)。
4.答案B解析:B项,“留下1000元来羞辱来旺夫妇”理解错误,由下文可知,全福这样做是为了能与来旺和解。
5.【答案示例】
①品质相同:勤劳能干、重情重义。他们购买拖拉机、收割机,没日没夜地干活。两人致富后不忘乡亲,都被县里评为慈善模范。
②性格相近:倔强要强、耿直正派。两人因收割庄稼闹矛盾,互不相让,谁也不愿先低头,但两人说话耿直,为人正派,争斗中不搞小阴谋。(一点1分,答全4点,才5分)
解析:分析人物的共同性格特征,考生可以通过概括具体情节和细节得出:①他们通过勤劳发家致富;②致富后不忘回报乡里:③通过比赛回报乡里,可以看出两个人脾气倔强要强;④通过“焗油的故事”可以看出两个耿直正派。
6.【答案示例】
①小说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大团圆式结尾,读者美的享受,引发读者的共鸣。
②小说的结局突出了全福和来旺两人的豪爽正直,他们的形象高大起来。
③解开了前面的悬念和误会,突出小说的主题,耐人寻味。
④两个人和好的结局虽然出人意料,但前文的伏笔给结尾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也显得合情合理。(每点2分)
解析:团圆式的结尾容易给读者美的享受,引发读者的共鸣。另外,考生还可以从情节、人物刻画、主题等角度考虑,比如情节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进一步突出人物的豪爽与大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邻里关系的和睦等。
7.答案B解析“本科生与高职生的满意内容没有交集”错,忽视了文本中的“此外”之前讲的是二者相同的满意内容。
8.答案A、E(选对一项给2分,两项全对给5分)解析:B项,“但大学生对学校提供创业支持、培养创新能力等期盼过高,会适得其反”于文无据。C项,从材料三结尾看,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一定就能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因为优秀的人才还需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D项,“以致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错,但并不能由此直接得出“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的结论。
9.【答案示例】①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学校应加强自身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有力支持;③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设置心理辅导课程等:④④社会应加强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营造正能量思想氛围;⑤社会可从政策上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题干要求回答的是“学校和社会”的“应对措施”,而针对的是“大学生群体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那么首先就要知道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存在哪些问题。阅读三则材料可以发现,材料一是对大学生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只是一种思想现状,不是“存在的问题”,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讨论的是大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思想认识模糊,道德意愿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大学生群体心理压力较大,出现了心理问题。针对这些现象,可从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并结合自身认知归纳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答案D
11.答案C 解析:“疏”与“表”都是臣下写给皇帝的文字,可它们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疏”原指逐条陈述,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提的是建设性意见,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提的是批评性意见。它属于议论文。而“表”是用来陈述请求的。它与奏疏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言情的成分,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陈述的是忠臣报国之情,李密的《陈情表》陈述的是乞养祖母、辞官不做之情,它属于散文。
12.答案B 解析:“不再出仕”错误
13.①(5分)(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但每年却要交税一万多缗,都是向百姓横征暴敛来的。
②(5分)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14.答案AE (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解析:C项“他认为自己会像古人那样在此孤独终老”错误,应是“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更叫人寂寞难堪。"D项,所以诗人清展还是会来到西园”错误,应是“流莺仍在清晨来到西园,略解诗人的愁绪”
15.(6分)【答案示例】
①情景交融。这两句诗真实地描绘了春天闽地乡村的美景,又在景物中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那在水上的落花和随风带雨的断云正是漂泊无定的诗人的象征。
②语言精妙。用“细”,“浮”,“断”,“孤”等来修饰“水”,“花”,“云”,“村”,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
③回扣题目。前句写落花随水流入山涧,是典型的暮春之景,照应了题目“春尽(每点2分,意对即可)
16.(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3)钩心斗角
诗歌《春尽》赏析
这是韩偓晚年离居南安之作,与《安贫》表现同一索寞情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此篇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诗篇一上来,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颔联转入写景。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扩大开来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也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正是韩偓诗歌写景抒情的显著特色。
颈联再由写景转入抒情。芳时,指春天。芳时恨,就是春归引起的怅恨。但为什么要说“人闲易有芳时恨呢?大凡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层看,这个“闲”字上还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这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痛告白。下联“地迥难招自古魂”,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迥,偏远的意思。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诗人为惜春而寄恨无穷,因想到:如有亲交故旧,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更叫人寂寞难堪。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托之于“地迥”,根本上还在于缺乏知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韩偓此时的孤愤心情,同当年的陈子昂确有某种相通之处。
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借流莺的殷勤相顾,略解自己的春愁,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实际上将那种世无知音的落寞感含善得更为深沉,表达得更耐人寻味。
通篇扣住“春尽”抒述情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一层深一层地加以抒发,而又自始至终不离开春尽时的环境景物,即景即情,浑然无迹,这就是诗篇沉挚动人的力量所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答案A解析:①不为已甚:不做太过分的事,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此句说明“学术期刊”,使用对象错误。②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与后面的“邂逅”语意重复,使用错误。③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使用正确。④文从字顺:指文章的用词妥帖,语句通顺。使用正确。⑤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与此句表达的语文学习要观察仔细相矛盾。⑥信而有征:可靠而且有证据。使用正确。
18.答案C解析:A项,搭配不当,“配送员是一项……工作”主宾不搭配,应在第一个“配送员”后加上“的工作”。B项,表意不明,“没有道理”有歧义,指代不明,可以认为“美国、日本、韩国的指责没有道理”,也可以认为“朝鲜发射卫星没有道理”。D项,成分赘余,“连续蝉联”语意重复。
9.答案B 解析:A项,“舍间”,谦词,对人称自己的家,不能用于对方。此处使用不得体。C项,“殷切地期望”,一般用于上对下、长对幼,不能用于同学之同。此处使用不得体。此处使用不得体。D项,法院是审判机关,布告语言要严肃、准确。选项中的“刺激感”“踩点”“月黑风高”等词语使用不当,不符合布告的文体特征。
20.【答案示例】①提供闪电灾害预警②在国际上也声名显赫③填补了三项国际空白
解析:解答此题,考生要在整体把握语段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第一步,分析语段的具体内容。上述语段主要介绍了“风云四号”卫星的相关情况,包括卫星搭载的遥感仪器、卫星在国内外的地位以及“风云四号”卫星所所取得的成绩等。第二步,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确定并使用关键词。由①处前面的“闪电信息”可知,此处要写的内容应该与闪电灾害预警有关;由②处前面的“不但在国内大显神成”可知,此处要填写的内客应是“风云四号”卫星在国际上的地位;③处前面的内容分述“风云四号”卫星的具体成就,此处要填写的应是总结前面的三项成就的内容。第三步,根据分析,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拟写答案。
21.【答案示例】①借款时间要具体到月日。②出借人应用全名。③借款金额要大写。④还款时间要具体到月日。⑤要写出借条的具体日期。(每点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解题思路】借条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应用文,借条内容必须清晰、明白,不能有歧义,特别是金钱数额要大,借款时间、还款时间要具体到年月日,借款人、出借人必须用全名。明白了这些,就很容易作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