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江津中学高2018级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06-11

江津中学高2018级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改编)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3小题。
冲突频繁,会盟宴享频繁,是春秋最基本的特色。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或政权,结盟聚会是为了消除冲突。会盟要讲“礼”“赋诗”,从而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现象——“诗礼风流”。
西周人重“礼”,是重其仪式性,如典礼仪式、揖让周旋等。而春秋则将礼认作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30余年间,谈礼之风盛行。一部《左传》,“礼”为主要的价值标准:“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夫礼,所以整民也。”“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其每评一事之得失,辄曰:“礼也”、“非礼也”;似乎国之兴亡,皆系于“礼”。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六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乃同步而兴。事实上,会盟宴享的赋《诗》引《诗》,几乎也集中在春秋时期。在会盟宴享中,列国都想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赋《诗》言志便成最佳选择。
会盟宴享中的诗礼交锋,直接影响了士君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修养。列国名卿的外交才能,多半表现在熟谙《诗》礼、智能达变上。鲁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在温地宴会,各国大夫皆赋诗言志,而齐国的高厚歌诗与舞不配,结果惹怒晋国,高厚只好落荒而逃。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国庆封逃难到鲁,叔孙豹让乐工诵《茅鸱》骂他,他竞茫然不知。鲁昭公十二年,宋华定到鲁国出差,鲁人赋《寥萧》以示友好与祝福,他毫无反应。这些在当时都是“国际笑话”。因而这个时代要求士君子必须熟谙《诗》礼,出使四方而能专对。    鲁昭公七年,鲁国孟僖子陪昭公到楚国参加会盟,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临终前要儿子跟孔子学礼。熟谙《诗》礼,关乎文化修养与基本素质,即春秋时所谓的“文”。鲁襄公三十一年,北宫文子评论郑国的贤臣是: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善为辞令”。在礼治思潮下,整个时代的士君子,无不以《诗》礼为立身之本,以求自我实现。
因此,春秋大国曾兴起研究《诗》礼的热潮;一些小国,为了交往大国,也不得不研究诗礼;连当时的戎狄也加入此列。但这时不像汉唐那样研究《诗》的本意或寻求圣人的微言,而是将《诗》认作与“礼”有诸多联系的圣典。 《左传》几乎是把《诗汾作为“礼经”来用的,其所有的引《诗》段落似乎或多或少都与礼有些联系。“礼”成了《诗》的第一生命。所有引《诗》赋《诗》者,无一不是精通礼仪者。
总之,会盟宴享,促成了赋《诗》引《诗》的热潮;礼治思潮,促成了以礼为核心的诗歌解释系统的形成。在春秋会盟宴享的外交大平台上,诗与礼绾结,为狼烟四起的春秋笼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1.下列关于“诗礼风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盟宴享是春秋时期的外交平台,各国利用这个平台,通过“诗礼交锋”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用文化解决了冲突。
B.“诗礼风流’’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春秋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它的出现与频繁的会盟宴享有重要关系。
C.《诗》礼可使行为变得文雅,甚至连骂人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在用《诗》礼包装之后,也显得温柔雅洁,不失风流本色。
D.春秋时代,一面是战火狼烟,一面是诗礼风流。诗礼是时代的风尚,也是士君子的法宝,还是列国公卿生活的组成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西周与春秋,虽同重一个“礼”字,但西周人注重的是礼的仪式性,而春秋时人则把礼当做了份量沉重的典则。
B.“礼治”思潮的高涨,与会盟宴享时的赋《诗》引《诗》的风气的盛行,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不是偶然巧合。
C.春秋时代对诗礼的研究,不是为了探寻《诗》的原意或从诗中寻求圣人的微言大意,而是为了应对当下的政治。
D.高厚、庆封、宋华定因为在会盟宴享中不懂赋《诗》之意成了世人的笑谈,从侧面说明了世人对诗礼的推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传》以礼作为主要的价值判断标准,认为礼是治国治民治家的有效方式,甚至认为礼的重要性可与天地相比。
B.春秋时代,士君子如果对《诗》礼了如指掌,出使四方就能应对自如,否则就会洋相百出,孟僖子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C.“诗礼风流”的背后是你争我斗,列国都想在会盟宴享中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
D.春秋各国曾经掀起研究《诗》礼的热潮,在这场诗礼盛宴中,有的国家是主动加入的,也有不少国家是被迫卷入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值仓卒,避兵之陇西。时隗嚣已据四郡,遣使请延,延不应。
更始元年,以延为大司马属,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及到,静泊无为,唯先遣馈礼祠延陵季子。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志不降辱。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史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谢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贫无礼娉,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是岁风雨顺节,谷稼丰衍。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咸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为“任”。于是徼外蛮夷夜郎等慕义保塞,延遂止罢侦候戍卒。
初,平帝时,汉中锡光为交趾太守,教导民夷,渐以礼义,化声侔于延。王莽末,闭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贡献,封盐水侯。岭南华风,始于二守焉。
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
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令将杂种胡骑休屠黄石屯据要害,其有警急,逆击追讨。虏恒多残伤,遂绝不敢出。
河西旧少雨泽,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又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孙,皆令诣学受业,复其徭役。章句既通,悉显拔荣进之。郡遂有儒雅之士。
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显宗即位,拜颍川太守。永平二年,征会辟雍①,因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注释:①辟(bì)雍:太学名。本是周天子为贵族子弟所设。东汉以后,历代都有。
《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
B.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
C.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
D.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公是古时朝廷上极其重要的重臣职位,历朝历代称呼不一。东汉时三公是指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B.祭酒,官名。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建武初,置五经博士。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长。隋唐以后,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之长。文中龙丘苌所任“议曹祭酒”,实际上就是议曹之长。
C.岭,古时为五岭的简称。岭南,大体指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一带。
D.古时朝堂以右为尊,左为卑位。因此,左转就是降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推行儒家文化是任延一贯的做法,不过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式。在江南是礼贤下士,在岭南是对少数民族进行汉化,在武威是设立学校教育官宦子弟。
B.龙丘苌清高孤傲,但他感动于任延的谦卑下士,愿意出来做官,不过没多久他就去世了。任延依然尽礼将其安葬,很多读书人也因此愿意为任延服务。
C.任延去武威上任之前,皇上亲自召见告诫他为官之道。任延感激涕零,心悦诚服。
D.任延在武威铁腕镇压不法的豪强大族,组织力量抵御外族入侵;同时又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官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延到,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5分)

⑵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唐代的两首送别诗,完成8-9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③,巴人讼芋田。
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①梓州:李使君将要赴任之地,是四川少数民族聚居之地。②树杪:树梢③梓州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橦木花织成的布匹④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
8.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送梓州李使君》作简要赏析。(5分)                
9.这两首送别诗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就其不同处作简要赏析。(6分)

10.名句名篇填空(6分,每空1分)
    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都有对英雄人物的精彩描写,前者刻画曹操在赤壁“                ,                 ”文韬武略,可称一世之雄;后者刻画周瑜“                ,                 ”谈笑之间,可令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而在杜牧的《赤壁》诗中, “                ,                 ” 对胜败易变之后的历史结局进行了重新的设想。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