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18年高二学年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07-03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1.A(A项因果倒置。)
2.D(D项举这一例子的目的并不是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3.C(A项两个途径不是选择关系,而是并列关系。B项 “拯救他人的精神”错,原文是“能拯救精神的是自己的道德自觉”。D项“这刺激了“错,原文只是”可能会刺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4.B.(小说中说,“赵一眼”第一眼就基本可以断定那是宋代景德镇官窑出产的一件梅花缠枝青花瓷,心中不禁叫了声“好!”这说明“赵一眼”知道这是一件宝物,所以不是看走了眼。他不接受这件宝物,正可凸显人物的崇高精神。)
5.(1)“赵一眼”有很精湛的文物鉴赏技艺,他在文物鉴赏这一领域,名至实归。
(2)“赵一眼”通过与赵司机攀谈,认定赵司机急于脱手的贵重文物属于赃物,这可见“赵一眼”不仅文物鉴定水平高,而且洞察人情世态,是个极有社会经验的商人。
(3)“赵一眼”明知买下这件文物可以挣大钱,但他却故意压价,迫使卖主放弃出手,这说明“赵一眼”注重人的品节,不唯利是图。
(4)“赵一眼”无论被社会误解(他被称为“走了眼”),还是做了件天大的好事(拒收赃物),他都不事张扬,这说明他宠辱不惊,淡泊名利。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6.(1)小说以“赵一眼”埋头刻他的篆书印章结尾,与上文“赵一眼”在被社会误解后照样干他的爱好刻篆书印章相照应,使得文章线索连贯,行文紧凑严谨。
(2)小说以“赵一眼”埋头刻他的篆书印章结尾,进一步凸显出人物宠辱不惊的崇高品格,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令读者对这个人物肃然起敬。
(3)小说以“赵一眼”埋头刻他的篆书印章作为结尾,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得文章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4)小说以“赵一眼”埋头刻他的篆书印章作为结尾,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旨,玩弄权术追名逐利者身陷囹圄,淡泊名利者却令人高山仰止,从而辛辣地抨击了官场的不正之风,弘扬了草野之民的崇高节义。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C(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从业人员流失”文中无据。)
8.B(“这些多元需求都超出了单纯的书籍阅读的范畴”错误,“读者沙龙”“名家讲座”实际上是进行作品探讨,没有超出书籍阅读的范围。)
9.①丰富书店产品,挖掘书店的文化和公共文化属性,增强自身吸引力,缓解线上电商对实体书店的冲击;②求新求变,充分利用互联网,探索多元生存之道,提供多种延伸服务,满足读者个性需求;③开源节流,想方设法降低实体书店的经营成本;④拓宽渠道,寻求政府扶持和社会的大力支持。(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 B(应为: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公还官渡,绍卒不出。)
11.B(“社”指土神)
12.C(“又要分兵抵御敌援”表述有误,当时的情况是:敌援越来越近,下属请求分兵抵御,曹公大怒:“等敌人到了背后,再来报告。”战士殊死拼杀,在敌援赶到前,已破淳于琼。可见曹操并未分兵抵御敌援。“贼在背后,乃白!”一句是在激励士兵一鼓作气先打败淳于琼,突显了曹操的英勇气概,不能翻译为“怎么等敌人到了背后,才来报告”。“乃”应译为“然后”。)
13.(1)汝南的刘辟等人叛变,准备策应袁绍,抢掠许都地区。(3分)
评分细则:应:策应,响应,1分。略:抢掠,掠取,强取,略夺,袭扰,入侵,1分。译出大意,1分。
(2)曹公让曹洪留守大营,亲领五千步骑,连夜前往,正好天亮时赶到。(3分)
评分细则:将:率领,带领,1分。明:天亮,1分。译出大意,1分。
(3)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但感觉不到地面震动,京师的学者都怪它没有灵验。(4分)
评分细则:机发:机关发动,机关打开,1分。咸:都,1分。征:应验,灵验,1分。译出大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C(“为女儿的归宿略感宽慰”有误,尾联应理解为:“明天,缑山东面的路口,你被夫家接走,看着你远去的背影,我该拿什么来宽慰自己呢?”)
15.(6分)①比喻贴切,女儿似松间小草,在自己的悉心培育下,健康成长。(2分)
②写出了女儿的柔弱,惹人怜爱;道出了抚育女儿的艰辛。(2分)
②强化了作者对即将出嫁的女儿的不舍及对女儿未来牵挂与担忧的感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3)“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任意一个,“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中任意一个。如果写多个,只要正确,不扣分。(6分,每空1分。若出现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A (划线句语病有两处:一是“监控和有效避免”与后文的搭配不当问题;二是“去向、来源”的语序不当问题。修改要结合上述两点,分别合理搭配,再调整词语顺序。)
18.D (A项从关联词看, “虽然”表承认基础上的转折,与后文缺乏逻辑关联;B项从语境看, “阻止”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地沟油、边角料”这类对象;C项从搭配看,“保障”的是“安全”而不是“舌尖”。)
19.A (“推陈出新、新陈代谢”都有以新的代替旧的之意,前者强调主观努力的结果,后者强调事物的客观规律;“众目睽睽、众目昭彰”都有众人用眼睛看之意,前者只指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后者则指群众的眼睛看得清楚;“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都有应该承担不能推辞的意思,前者侧重于在道义上不允许推脱,后者侧重于责任上不可推卸;“推己及人、以己度人”都有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之意,前者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后者侧重于去猜度别人,多指不好的方面。)
20. 中计对象:蒋干 曹操(2分)
事件经过:赤壁之战前夕,蒋干去周瑜营中劝降周瑜,不料反被周瑜利用假书信让曹操以为蔡瑁、张允投敌,因蔡瑁熟知水军训练,周瑜欲借曹操之手除去心腹之患,曹操果然中计误杀蔡瑁、张允。(能够概述故事主要情节即可,3分)。
21. 示例:整本书阅读购书平台依托学校图书订购系统(2分),师生、审核人、采购员均借此交互联系(2分):师生发出购书清单,系统通知审核人,经审核,采购员收到缺书单,返回进书通知后,系统向师生反馈领书单(2分)。
四、写作(60分)
22.(一)参考立意
1. 从“个人的自我成长”的角度,写自己对过去的追忆、对现在的思考、对未来的憧憬;
2. 从“青年的仪式感”的角度,探讨青年节日的历史源流,研究其文化底蕴;
3. 从“青年的价值取向”的角度,推崇爱国、自信、向上的人生观,屏蔽消极颓废的人生。
(二)文体选择
1. 选择记叙文体:想象青年的人生轨迹,融入相关立意。
2. 选择议论文体:从青年应葆有的价值观立论,选取古今青年壮志的典型事例,分析论证背后的原因。
3. 选择应用文体:给自己的一封信,用书信体;答记者问,一问一答,用访谈体;分类集中镜头,拟写影视剧本。
(三)评分说明:参照全国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评分。
本次作文就文体而言,既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应用文。文体明确即可。
作文评卷切入分为45分。根据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可分为四类卷型评分:一类卷,54—60分,二类卷,47—53分,三类卷,40—46分,四类卷,39分以下。
缺题目扣2分。每2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完3分为止。
残篇评分: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标题的,给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汉献帝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准备迎接献帝,众将中有人产生疑虑,只有荀彧、程昱鼓励太祖,便派曹洪带兵西行,迎接献帝,此时洛阳城已残破不堪,董昭等人劝说太祖迁都许县。九月,献帝东出轘辕关,到达许县,任命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自从天子向西迁移,朝廷一天比一天混乱,直到此时,宗庙社稷制度才建立起来。四年夏四月,袁绍已吞并公孙瓒,兼并了四州的土地,拥兵十多万,准备进军攻打许都。众将都认为难以抵挡,曹公说:“我了解袁绍的为人,志向远大而才智不足,外表严厉而内心怯弱,心存妒忌而缺失威信,兵力众多而调配不当,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土地虽然广阔,粮食虽然丰富,这正好作为献给我的礼物。”五年春正月,曹公想亲自率兵东征刘备,众将都说:“与您争夺天下的人是袁绍,如今袁绍正要前来进攻,您却弃之不顾,去东征刘备,倘若袁绍乘机从背后进攻,该怎么办呢?”曹公说:“刘备是人中豪杰,现在不打击他,一定会成为后患。袁绍虽有远大的志向,但遇事总迟疑不决,一定不会有所行动。”郭嘉也鼓励曹公,于是东征刘备,打败了他,还俘获了他的妻儿。刘备的大将关羽驻守下邳,曹公又进兵攻打,关羽投降。曹公回师官渡,袁绍也终究没有出兵。汝南的刘辟等人叛变,准备策应袁绍,抢掠许都地区。袁绍派刘备去援助刘辟,曹公令曹仁出击,打败了刘备。刘备逃走,于是曹军攻下了刘辟的营寨。曹公与袁绍对峙了几个月,但兵少粮尽,士兵疲乏。曹公对运粮的人说:“再过十五日替你们打败袁绍,不再劳累你们了。”冬十月,袁绍派兵运粮,命淳于琼等五人带一万多人护送,夜宿袁绍大营以北四十里的地方。曹公让曹洪留守大营,亲领五千人,连夜前往,正好天亮时赶到。淳于琼等人看曹公兵少,就在营外摆开阵势,曹公迅猛出击;淳于琼退回营内固守,曹军于是攻打营寨。袁绍派骑兵救援淳于琼。曹公左右的人说:“敌人骑兵越来越近了,请分兵抵御。”曹公大怒说:“等敌人到了背后,再来报告。”曹军殊死奋战,大败淳于琼等人,把他们全都杀了。袁绍开始得知曹公攻打淳于琼时,对大儿子袁谭说:“趁他正攻打淳于琼等人,我们去攻占他的大本营,他就肯定无处可归了!”便派张郃、高览攻打曹洪。张郃等人听说淳于琼已被打败,就前来投降了。袁绍的军队全面溃败,袁绍和袁谭丢下军队逃跑。缴获了袁绍的全部辎重物资和图书珍宝,俘获了他的人马。曹公在收缴的袁绍的书信中,发现了许都和军队里的人给袁绍的信件,并把这些信件全都烧毁。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1.A(A项因果倒置。)
2.D(D项举这一例子的目的并不是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3.C(A项两个途径不是选择关系,而是并列关系。B项 “拯救他人的精神”错,原文是“能拯救精神的是自己的道德自觉”。D项“这刺激了“错,原文只是”可能会刺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4.B.(小说中说,“赵一眼”第一眼就基本可以断定那是宋代景德镇官窑出产的一件梅花缠枝青花瓷,心中不禁叫了声“好!”这说明“赵一眼”知道这是一件宝物,所以不是看走了眼。他不接受这件宝物,正可凸显人物的崇高精神。)
5.(1)“赵一眼”有很精湛的文物鉴赏技艺,他在文物鉴赏这一领域,名至实归。
(2)“赵一眼”通过与赵司机攀谈,认定赵司机急于脱手的贵重文物属于赃物,这可见“赵一眼”不仅文物鉴定水平高,而且洞察人情世态,是个极有社会经验的商人。
(3)“赵一眼”明知买下这件文物可以挣大钱,但他却故意压价,迫使卖主放弃出手,这说明“赵一眼”注重人的品节,不唯利是图。
(4)“赵一眼”无论被社会误解(他被称为“走了眼”),还是做了件天大的好事(拒收赃物),他都不事张扬,这说明他宠辱不惊,淡泊名利。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6.(1)小说以“赵一眼”埋头刻他的篆书印章结尾,与上文“赵一眼”在被社会误解后照样干他的爱好刻篆书印章相照应,使得文章线索连贯,行文紧凑严谨。
(2)小说以“赵一眼”埋头刻他的篆书印章结尾,进一步凸显出人物宠辱不惊的崇高品格,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令读者对这个人物肃然起敬。
(3)小说以“赵一眼”埋头刻他的篆书印章作为结尾,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得文章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4)小说以“赵一眼”埋头刻他的篆书印章作为结尾,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旨,玩弄权术追名逐利者身陷囹圄,淡泊名利者却令人高山仰止,从而辛辣地抨击了官场的不正之风,弘扬了草野之民的崇高节义。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C(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从业人员流失”文中无据。)
8.B(“这些多元需求都超出了单纯的书籍阅读的范畴”错误,“读者沙龙”“名家讲座”实际上是进行作品探讨,没有超出书籍阅读的范围。)
9.①丰富书店产品,挖掘书店的文化和公共文化属性,增强自身吸引力,缓解线上电商对实体书店的冲击;②求新求变,充分利用互联网,探索多元生存之道,提供多种延伸服务,满足读者个性需求;③开源节流,想方设法降低实体书店的经营成本;④拓宽渠道,寻求政府扶持和社会的大力支持。(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 B(应为: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公还官渡,绍卒不出。)
11.B(“社”指土神)
12.C(“又要分兵抵御敌援”表述有误,当时的情况是:敌援越来越近,下属请求分兵抵御,曹公大怒:“等敌人到了背后,再来报告。”战士殊死拼杀,在敌援赶到前,已破淳于琼。可见曹操并未分兵抵御敌援。“贼在背后,乃白!”一句是在激励士兵一鼓作气先打败淳于琼,突显了曹操的英勇气概,不能翻译为“怎么等敌人到了背后,才来报告”。“乃”应译为“然后”。)
13.(1)汝南的刘辟等人叛变,准备策应袁绍,抢掠许都地区。(3分)
评分细则:应:策应,响应,1分。略:抢掠,掠取,强取,略夺,袭扰,入侵,1分。译出大意,1分。
(2)曹公让曹洪留守大营,亲领五千步骑,连夜前往,正好天亮时赶到。(3分)
评分细则:将:率领,带领,1分。明:天亮,1分。译出大意,1分。
(3)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但感觉不到地面震动,京师的学者都怪它没有灵验。(4分)
评分细则:机发:机关发动,机关打开,1分。咸:都,1分。征:应验,灵验,1分。译出大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C(“为女儿的归宿略感宽慰”有误,尾联应理解为:“明天,缑山东面的路口,你被夫家接走,看着你远去的背影,我该拿什么来宽慰自己呢?”)
15.(6分)①比喻贴切,女儿似松间小草,在自己的悉心培育下,健康成长。(2分)
②写出了女儿的柔弱,惹人怜爱;道出了抚育女儿的艰辛。(2分)
②强化了作者对即将出嫁的女儿的不舍及对女儿未来牵挂与担忧的感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3)“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任意一个,“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中任意一个。如果写多个,只要正确,不扣分。(6分,每空1分。若出现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A (划线句语病有两处:一是“监控和有效避免”与后文的搭配不当问题;二是“去向、来源”的语序不当问题。修改要结合上述两点,分别合理搭配,再调整词语顺序。)
18.D (A项从关联词看, “虽然”表承认基础上的转折,与后文缺乏逻辑关联;B项从语境看, “阻止”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地沟油、边角料”这类对象;C项从搭配看,“保障”的是“安全”而不是“舌尖”。)
19.A (“推陈出新、新陈代谢”都有以新的代替旧的之意,前者强调主观努力的结果,后者强调事物的客观规律;“众目睽睽、众目昭彰”都有众人用眼睛看之意,前者只指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后者则指群众的眼睛看得清楚;“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都有应该承担不能推辞的意思,前者侧重于在道义上不允许推脱,后者侧重于责任上不可推卸;“推己及人、以己度人”都有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之意,前者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后者侧重于去猜度别人,多指不好的方面。)
20. 中计对象:蒋干 曹操(2分)
事件经过:赤壁之战前夕,蒋干去周瑜营中劝降周瑜,不料反被周瑜利用假书信让曹操以为蔡瑁、张允投敌,因蔡瑁熟知水军训练,周瑜欲借曹操之手除去心腹之患,曹操果然中计误杀蔡瑁、张允。(能够概述故事主要情节即可,3分)。
21. 示例:整本书阅读购书平台依托学校图书订购系统(2分),师生、审核人、采购员均借此交互联系(2分):师生发出购书清单,系统通知审核人,经审核,采购员收到缺书单,返回进书通知后,系统向师生反馈领书单(2分)。
四、写作(60分)
22.(一)参考立意
1. 从“个人的自我成长”的角度,写自己对过去的追忆、对现在的思考、对未来的憧憬;
2. 从“青年的仪式感”的角度,探讨青年节日的历史源流,研究其文化底蕴;
3. 从“青年的价值取向”的角度,推崇爱国、自信、向上的人生观,屏蔽消极颓废的人生。
(二)文体选择
1. 选择记叙文体:想象青年的人生轨迹,融入相关立意。
2. 选择议论文体:从青年应葆有的价值观立论,选取古今青年壮志的典型事例,分析论证背后的原因。
3. 选择应用文体:给自己的一封信,用书信体;答记者问,一问一答,用访谈体;分类集中镜头,拟写影视剧本。
(三)评分说明:参照全国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评分。
本次作文就文体而言,既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应用文。文体明确即可。
作文评卷切入分为45分。根据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可分为四类卷型评分:一类卷,54—60分,二类卷,47—53分,三类卷,40—46分,四类卷,39分以下。
缺题目扣2分。每2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完3分为止。
残篇评分: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标题的,给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汉献帝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准备迎接献帝,众将中有人产生疑虑,只有荀彧、程昱鼓励太祖,便派曹洪带兵西行,迎接献帝,此时洛阳城已残破不堪,董昭等人劝说太祖迁都许县。九月,献帝东出轘辕关,到达许县,任命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自从天子向西迁移,朝廷一天比一天混乱,直到此时,宗庙社稷制度才建立起来。四年夏四月,袁绍已吞并公孙瓒,兼并了四州的土地,拥兵十多万,准备进军攻打许都。众将都认为难以抵挡,曹公说:“我了解袁绍的为人,志向远大而才智不足,外表严厉而内心怯弱,心存妒忌而缺失威信,兵力众多而调配不当,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土地虽然广阔,粮食虽然丰富,这正好作为献给我的礼物。”五年春正月,曹公想亲自率兵东征刘备,众将都说:“与您争夺天下的人是袁绍,如今袁绍正要前来进攻,您却弃之不顾,去东征刘备,倘若袁绍乘机从背后进攻,该怎么办呢?”曹公说:“刘备是人中豪杰,现在不打击他,一定会成为后患。袁绍虽有远大的志向,但遇事总迟疑不决,一定不会有所行动。”郭嘉也鼓励曹公,于是东征刘备,打败了他,还俘获了他的妻儿。刘备的大将关羽驻守下邳,曹公又进兵攻打,关羽投降。曹公回师官渡,袁绍也终究没有出兵。汝南的刘辟等人叛变,准备策应袁绍,抢掠许都地区。袁绍派刘备去援助刘辟,曹公令曹仁出击,打败了刘备。刘备逃走,于是曹军攻下了刘辟的营寨。曹公与袁绍对峙了几个月,但兵少粮尽,士兵疲乏。曹公对运粮的人说:“再过十五日替你们打败袁绍,不再劳累你们了。”冬十月,袁绍派兵运粮,命淳于琼等五人带一万多人护送,夜宿袁绍大营以北四十里的地方。曹公让曹洪留守大营,亲领五千人,连夜前往,正好天亮时赶到。淳于琼等人看曹公兵少,就在营外摆开阵势,曹公迅猛出击;淳于琼退回营内固守,曹军于是攻打营寨。袁绍派骑兵救援淳于琼。曹公左右的人说:“敌人骑兵越来越近了,请分兵抵御。”曹公大怒说:“等敌人到了背后,再来报告。”曹军殊死奋战,大败淳于琼等人,把他们全都杀了。袁绍开始得知曹公攻打淳于琼时,对大儿子袁谭说:“趁他正攻打淳于琼等人,我们去攻占他的大本营,他就肯定无处可归了!”便派张郃、高览攻打曹洪。张郃等人听说淳于琼已被打败,就前来投降了。袁绍的军队全面溃败,袁绍和袁谭丢下军队逃跑。缴获了袁绍的全部辎重物资和图书珍宝,俘获了他的人马。曹公在收缴的袁绍的书信中,发现了许都和军队里的人给袁绍的信件,并把这些信件全都烧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