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新疆兵团二师华山中学17-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07-11
新疆兵团二师华山中学17-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与道德,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表征。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显现。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美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既强调变美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生态文化是“美丽中国”的文化形态,它包含了多层次的内容,涉及伦理、价值观、科技、教育、艺术、美学等范畴,其特征是生态学和谐共生的物质关系在文化上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
(摘编自卢艳芹《“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4日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美丽中国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具有三个维度。
B. 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比生态整体繁荣更为重要。
C. 美丽中国的对象包含了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三部分。
D.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既重视物质也重视精神,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采用“总一分”结构,从三个层面逐步纵深来展开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B. 文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分析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C. 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时,围绕美的内涵从两方面来展开论述和分析。
D. 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时,论述了生态文化的内含、特征及主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如果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处、协同共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也就无法实现。
B.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表现出的重物质轻精神的片面追求,不符合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C. 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有利于审美意义上的社会的形成。
D. 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建设什么中国、怎么建设中国”问题。
(二)课内散文阅读(共3小题,9分)
4.下列对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一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为了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来而多处运用了联想。如作者从辛弃疾的姓联想到辛弃疾自嘲的《永遇乐》,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B. 这篇散文用豪迈奔放的语言,热情洋溢地歌颂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笔力雄厚,慷慨悲壮。
C. 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通过生平事件与时间顺序一一写来,而是抓住词人最为动人心魄的闪光点进行勾勒,并始终将词人的诗词创作的特色,形成过程与其生平交融起来叙写。
D. 作者认为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是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的历史背景和他自己对词创作的悟性、聪明产生的。
5. 下列对《寒风吹彻》一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以人生四季中的寒冷冬季、艰辛生活为明线,以冬天里寒冷的风雪为暗线。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将作者的遐思漫想、人生感悟、回忆中的点点滴滴联系在一起。
B. “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一问一答中, “平淡”一词看出了世态炎凉,亲情冷漠。人们的感情已经被生活折磨得麻木,很难再表现大喜或大悲。
C. 本文以沉静、冷峻的笔调,回顾岁月,回顾过去的“我”,死去的姑妈,联想“我”的母亲及现在的“我”,作者借助自己独特的“寒风体验”,透视生命,同情自己,关怀他人,抒写着彻骨的生命寒意,平静地表达着悲悯情怀,富有人性的光辉。
D.“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意在表明世间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命运,都会被“寒风吹彻”。作者在文章结尾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
6. 下列对散文《可以预约的雪》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菅芒花在文中起线索作用,全文围绕菅芒花来进行写作。我们能够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却不能预约人生的变化。相对于“常”,“变”是更真实的人类生活体验。
B. 作者以“可以预约的雪”为题,从构思看,用“可以预约的雪”反衬并突出了人生的不可预约;从主旨看,“可以预约的雪”是作者心中希望的象征,暗示了主旨;从语言看,“可以预约的雪”富有诗意,清新雅致,和文章风格一致。
C.“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这句话,一方面,是指我心里开始向往菅芒花美丽的景致,另一方面,是指作者对可能产生的变化开始担忧。
D. 本文从友人相约去看菅芒花写起,由花写到人,引发出对人生的“变”与“常”的体悟和思考,告诉读者:从容地面对生活,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命才有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金陵,春帷掩映的绝代
余显斌
不用去金陵,一去一断魂。
金陵,就那些地名,都鸟语花香的,朱雀桥、乌衣巷、秦淮河、桃根渡……那不是地名,是一首首隽永的诗。有人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这些地名,如果是女子,也一定有莲花一般的容颜,但韵华永远不会在秋风中瓣瓣凋零,而只会绝世独立,在灯火阑珊处回眸一笑。
一切,在金陵,都是那么情意婉转,那么风流潇洒。当年的孙权,长剑一挥,在这儿筑下石头城,从此,一方绝世之地,就在历史的深处诞生。周郎骑了青鬃马,得得而来,一把剑,一架琴,将江南风流,挥洒成一方儒雅的风景。周郎身边,总有小乔,眉眼一眨,以至于曹操横槊赋诗,驻马江边,旗帜蔽野,鼓声如雷,发誓要“铜雀春深锁二乔”,结果却是,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临风披发的男儿,这样眉眼生花的女子,引得多少年后的大诗人,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他倾慕不已道:“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那不能忘却的李煜,是金陵的又一幅风景。他袍袖一拂,提笔填词,“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种儒雅,一种水木清华,盛开成墙头雨里的一枝杏花,铺展成依约笛声下的月夜。金陵,是江南的一朵荷。金陵儿女,是荷花中洁净无尘的荷蕊。
①那一轮月,照着扑打空城的寂寞浪潮,照着围绕周遭的绵亘远山。②月下,秦淮河水一如千年,静静地流过,流过宋朝,流过大元,再流到明朝。③月下的秦淮八艳,长袖在清冷的光中,舞成一片轻盈的云彩;腰肢如一片弱柳,在箫音里幻化为一片翠绿的珠帘。④谁在江的那边高唱“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⑤国家的灭亡,是红颜绿鬓的罪过吗?是朱唇柳腰的结果吗?当一声鼙鼓响起时,当大明朝土崩瓦解时,当一群衣冠贵族膝盖着地时,秦淮河边,一群纤弱的女子停止歌舞,站了起来。李香君一曲《桃花扇》,血如桃花,艳丽壮烈;柳如是劝夫殉国,性情如铁。如您不信,请问明月。而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依然月白如玉,依然月光如水。
金陵的山水,无论是“三山半落青天外”的空明迷蒙,还是“白下有城皆绕过”的水光宛然,都是画里江山,水墨山水。山与水之间,是一群江南儿女,或“小鬟红粉薄,骑马佩珠长”,华关无边;或“水光兰泽叶,带重剪刀钱”,绮丽富艳;或“十骑簇芙蓉,宫衣小队红”,热闹非凡。因为是帝王都,这儿就有弦管之声,在月夜下悠悠回旋,在白净的水面上浮荡,飘向天边;就有歌舞翩跹的身影,在烛光之下摇曳生姿,花枝乱颤;就有歌喉婉转的采莲曲子,大珠小珠落玉盘,飘散在夜空里。因为是帝王都,这儿就有“雕栏玉砌应犹在”的楼台;就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无边美景;就有万千宫阙,宫女如花。因为是帝王都,这儿就有了日月更替,就有了刀光剑影,就有了千船竞发,就有了金戈铁马。
因此,金陵是一座儒雅的城,儒雅中有风骨,有个性,如百炼钢化绕指柔,如青花瓷中的釉色,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荷。金陵,是王羲之的书法,秀而有骨。金陵,是六弦琴上的曲子,优美中有铁骨铮铮。
金陵,若是人,在女子,为击鼓金山的梁红玉;若是男子,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陆游。
  (摘编自《新青年(珍情)》 2017年11期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第二段运用通感、比喻和想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金陵地名的含义隽永、风格独特、韵华永远,让人感受到一种出人意料的美。
B. 第四段的前五句暗引杜牧的诗句,又采用对偶、排比、反问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宏阔的时空及时代的巨大变迁,引发人深远的思考。
C. 第四段首尾呼应,以眼前的明月起,段尾又回到了眼前的明月,以月之无情衬人之有情,言浅而意深,形近而旨远。
D. 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厚的文化散文,有点题,有铺垫,有展开,有深入,有收束,材料充实贴切,情感深沉浓挚,语言生动优美。
8.作者是怎样展现金陵的“绝代”的?请从内容组织和手法运用上简要赏析。(6分)
9.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可以改成“一去一断魂”,也有人认为原来的题目更好,你觉得呢?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