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07-23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3分)。A项,“更热爱”错,原文是“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B项,“知识付费”与经典作品释放魅力没有因果关系;C项,“大众的口耳相传”缩小范围,只是条件之一。
2.B(3分)。 试题分析 “正是因为广大读者的参与,才成就了今天的经典”说法绝对。
3.C(3分)。“超越前人的经典”错,原文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4.B(3分)“注重输赢,并且把金钱看得比尊严重”错。
5.  ①从内容看,直接点明“我”对凯兰达的态度,与结尾“我”的态度转变形成对比, 有利于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有利于突出凯兰达这个人物形象。
②从手法看,由先前的不喜欢到后来的“不是不那么喜欢”,属于欲扬先抑手法。这样可以使小说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③从结构上看,使结构更严谨,全文围绕“我”的态度而一步步推进故事情节。
(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6.示例一:用“万事通先生”做标题更好。 (1分)
理由: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万事通先生”。(1分)②“万事通先生”不惜自损声誉维护女士的颜面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的善良,更赢得了拉姆齐夫人的感激与“我”的态度转变,是真正的“万事通先生”,(2分)表达了作者对替他人着想的为人处世之道的肯定。(2分)
示例二:用“珍珠项链”做标题更好。(1分)
理由:①辨别“珍珠项链真假”是小说的关键情节。(1分)②小说正是通过一串珍珠项链,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1分):万事通先生虽从外表看让“我”生厌,却心地善良,就像“珍珠项链”一样珍贵;(1分),拉姆齐虽工作体面,却愚蠢而自以为是(1分);拉姆齐夫人端庄淑静,却对其丈夫不忠。(1分)
7.A(3分)。据原文材料一,“绿色食品标准分为AA级种A级两个技术等级”,只有AA级绿色一食品才不使用有害的生产资料。
8.AD(选对一项2分,两项全对给5分)。B项,原文中“及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资料”,不是“含有化学成分的生产资料” 。C项,“比普通食品营养价值更高”于文不符。E项,有机农产品包括有机食品,它存在品牌意识不足的问题,但一些农企已经意识到品牌意识是其发展的关键,说“缺乏品牌意识”于文不符。)
9.①利用信息技术,强化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监管,赢得信任;
②降低生产成本;
③利用网络,优化销售渠道;
④打造消费者信赖的品牌。
(每点1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 C(3分)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11. A(3分) 始元是汉昭帝的年号
12. B(3分) 桑等人并不真是为苏武鸣不平,而是为了攻击霍光颛权自恣。
13.( 每小题5分,共10分)
 (1) 当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数疏”“予”各1分,大意3分)
(2)苏武通过平恩侯向皇帝陈述:“先前从匈奴回国的时候,(我的)匈奴妻子刚刚(为我)生下一个儿子武通国,(近来)刚好有消息给我,我想通过我们的使者用金银和布帛把儿子赎回来。”(第一句中的“因”,“适”各1分,大意3分)
文言译文: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他自己也有传记。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
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14.AD(5分)A项“战乱历史”错,应为“时局危急”, D项“真言自身年岁已大”错,应“为寻求自己
的归宿”。 (对一项2分,对两项5分)
15. 采用虚写(或想象)手法(2分),遥想故人在雨天深夜中,小窗残灯映照下思念友人的孤单身影(2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在时局动荡的日子里诗人孤苦无依的愁苦之情(2分)。
或:此句借景抒情(2分),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迷离、凄凉的氛围(2分),抒发了作者在时局动荡的日子里的孤独凄苦之情(2分)。收束有力,且含“有余不尽”之妙。
16.(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7. B(3分)
①不负众望   正确,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②千金买骨   正确 比喻诚心而急切地招揽人才
③涣然冰释   望文生义 形容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④焚膏继晷   正确 指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工读书或努力工作。
⑤求全责备   望文生义  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⑥处心积虑   褒贬失当 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18.B(3分) B选项句式杂糅。删除“根据”或“显示”。
19.(3分)   A天赐遐龄/大展鸿猷/宜室宜家/喜迎新春  主要根据对联内容进行判断。
20.(5分) ①即“得利”和“得道”。②就是用经典滋养我们的心灵。③“得利”容易“得道”难。
 (答对一处2分,两处4分,三处5分)
21.(6分)
①民主公平、政治清明;
②文明进步,文化繁荣;
③人人友爱,社会和谐。
(每处2分,共6分)
22.【参考立意】
①阅读,让人生绽放光彩。
②时间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③坚持不懈,方能厚积薄发。
④平凡而不平庸。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