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8-10-09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B (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材料中无“忧喜祸福”,不用“休威相关”。神迷,心神摇荡,所见情景令人惊异。“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与“神迷”无关。律动,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躁动,浮躁好动。与“急功近利”等呼应,用“躁动”。)
2、D(先综述,再具体。)
3、B 4、D 5、C
二、文言文
6.B
7.B
8.1、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2、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一个小句1分)
9.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一点1分。共4 分)
【译文】
安抚舍人阁下:
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已经白骨遍野了。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
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之结合起来的办法。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然而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
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而今大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太不亲近了。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不逢时;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只是您没有做而已。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因为此。请您明鉴。王安石再拜。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苏人生不得意的时候,柳却肯主动寻访(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两人惺惺相惜,相谈良久(灯火青荧语夜深)。苏对柳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图书跌宕悲年老、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苏对柳“南行千里”深表忧虑(南行千里何事成)。苏为柳壮行鼓气(一听秋涛万鼓音)。(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 分)
11.补充交代柳子玉寻访的时节。比喻,表现了秋天风水相激的壮美。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对柳子玉远行的鼓励和祝福。(每点2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3.为应付电话推销,“我”不忍直接拒绝而以外婆去世作为借口挂断电话的策略。(4分)
14.推销执着,不依不饶;性情冷漠,缺少同情。(每点2分)
15. 表现妻子对电话推销的厌烦,也表明大多数人对此的态度;以妻子的强硬恶劣与“我”的闪烁其词形成对比,衬托我的善良与优柔;承接上文“我”的第一个托辞,引出下文“我”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经过。(每点2分)
16. 对德芙拉这一类推销员片面追求利益缺乏同情心的批判;对“我”多次设法委婉拒绝却一步步被逼得走投无路遭遇的自嘲;引发读者对当今社会经济至上的观念冲击道德伦理这一普遍性问题的反思。(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8. 首先,由“混账”的本义引出观点,即我们不能把“混账”的眼光一概否定;然后,具体分析医学上存在的种种“混账”;最后,呼吁对医学上的一些“混账”应持宽容态度。(6分,每点2分)
19. 病因学的“混账”指:对于个体疾病的因果分析都是推测性的、或然的、片面的。良知上“混账”指:医生为追求个人利益违背良知滥开药品。(6分,每点3分)
20. 墓志铭表达了人类医学的真实处境,含蓄回答了前文问题,从而启发读者思考人类医学的局限性。(6分)
七、作文(70分)
21. 参照高考阅卷标准。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B (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材料中无“忧喜祸福”,不用“休威相关”。神迷,心神摇荡,所见情景令人惊异。“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与“神迷”无关。律动,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躁动,浮躁好动。与“急功近利”等呼应,用“躁动”。)
2、D(先综述,再具体。)
3、B 4、D 5、C
二、文言文
6.B
7.B
8.1、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2、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一个小句1分)
9.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一点1分。共4 分)
【译文】
安抚舍人阁下:
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已经白骨遍野了。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
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之结合起来的办法。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然而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
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而今大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太不亲近了。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不逢时;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只是您没有做而已。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因为此。请您明鉴。王安石再拜。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苏人生不得意的时候,柳却肯主动寻访(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两人惺惺相惜,相谈良久(灯火青荧语夜深)。苏对柳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图书跌宕悲年老、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苏对柳“南行千里”深表忧虑(南行千里何事成)。苏为柳壮行鼓气(一听秋涛万鼓音)。(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 分)
11.补充交代柳子玉寻访的时节。比喻,表现了秋天风水相激的壮美。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对柳子玉远行的鼓励和祝福。(每点2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3.为应付电话推销,“我”不忍直接拒绝而以外婆去世作为借口挂断电话的策略。(4分)
14.推销执着,不依不饶;性情冷漠,缺少同情。(每点2分)
15. 表现妻子对电话推销的厌烦,也表明大多数人对此的态度;以妻子的强硬恶劣与“我”的闪烁其词形成对比,衬托我的善良与优柔;承接上文“我”的第一个托辞,引出下文“我”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经过。(每点2分)
16. 对德芙拉这一类推销员片面追求利益缺乏同情心的批判;对“我”多次设法委婉拒绝却一步步被逼得走投无路遭遇的自嘲;引发读者对当今社会经济至上的观念冲击道德伦理这一普遍性问题的反思。(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8. 首先,由“混账”的本义引出观点,即我们不能把“混账”的眼光一概否定;然后,具体分析医学上存在的种种“混账”;最后,呼吁对医学上的一些“混账”应持宽容态度。(6分,每点2分)
19. 病因学的“混账”指:对于个体疾病的因果分析都是推测性的、或然的、片面的。良知上“混账”指:医生为追求个人利益违背良知滥开药品。(6分,每点3分)
20. 墓志铭表达了人类医学的真实处境,含蓄回答了前文问题,从而启发读者思考人类医学的局限性。(6分)
七、作文(70分)
21. 参照高考阅卷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