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8-10-21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议不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
(节选自《晋书 虞喜传》)
7.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B.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C.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D.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
B. 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 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传说是孔子所作。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喜年少时就树立德行,博览群书,为人称道。同乡贺循说他高深莫测,太常华恒举荐他为贤良,內史何充也称赞他天资卓越。
B. 虞喜贞纯朴实,治学勤勉。他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至年老也不厌倦,他的勤奋也没有人比得上,可以与古代贤人媲美。
C. 虞喜操守高洁,嫉恶如仇。东晋的历任皇帝都曾要征召他委以重任,他都没有赴任,就是因为他对当时晋朝的黑暗统治不满。
D.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著书立说。他撰写《安天论》《志林》,又解释了《毛诗略》和《孝经》,著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当世。
10. 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
(2)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
【答案】7. C 8. A 9. C
10. (1)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为功曹。他被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
(2)最好用蒲轮车去征召,用以表彰优异的操守,一方面可以发扬广远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鄙薄的风俗。
【解析】
【7题详解】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虚词“乎”“也”,结合句意断句。句意:振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儒家学说衰落,每当我读到《子衿》这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A项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嫉恶如仇、因为他对当时晋朝的黑暗统治不满”无中生有。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固定人名字保留“诸葛”“虞喜”,“屈”译为屈身,“察”译为被举荐,“辟”译为征召,“就”译为去。(2)“宜”译为最好,“旌”译为表彰,“翼赞”译为发扬,“薄”译为鄙薄。
点睛: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虞喜字仲宁,是会稽余姚人。虞喜年少时就很有操行,博览群书,喜欢古籍。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为功曹。他被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晋元帝开始统治江东时,有人上疏推荐虞喜。晋怀帝即位后,派公车征召并授虞喜为博士,虞喜不赴任。虞喜的同乡人贺循为司空,是显贵的老前辈,每次到虞喜家里,接连停宿一两天忘记回家,说虞喜高深莫测。
太宁年问,虞喜和临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为博士,都未去赴任。皇帝又下诏书说:“振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儒家学说衰落,每当我读到《子衿》这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操守高洁,在险恶的岁月里也不改变,精研古代经典,处在今天却能履行古人的道德,他们的志向操守足以激励世俗,广博的学识足以阐明道理,前些日子虽然不来应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征召他们。”虞喜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赴任。咸和末年,皇帝韶令公卿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的人士,太常华恒举荐虞喜为贤良。适逢国家有战事,没有落实。咸康初年,内史何充上疏说:“我听说举荐有才干的人士以后,明堂四门就都能肃穆,任用具有治国才能的大臣,天下就会太平,美善之道能够彰明,这是有来历的。现在圣德钦明,想要光大万世的功业,应整肃好招贤用的车马,一旦有贤人马上就去招纳。听说前贤良虞喜天资卓越,贞纯朴实,高尚而在世人之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到年老也不厌倦,加上治学深广,博闻强记,钻研艰深玄妙的学问,他的勤奋没有人比得上,身在安静的地方体察道理,没有仕宦的心意,在柴门内高枕安卧,怡然自得。最好是用蒲轮车去征召,用以表彰优异的操守,一方面可以发扬广远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鄙薄的风俗。”疏奏上去,皇帝下诏说:“寻阳人翟汤、会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坚贞,不营谋世务,专心读书,节操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媲美。从前虽然有征召他的诏令,但是他们不降身屈节,这难道是白丝布难染而求才的礼数怠慢吗!施政方略的实施需要贤才,应该把他们招纳到朝廷里来,这二人都用散骑常侍的职位来征召。”虞喜又不应命。
永和初年,有关官员上奏说十月大祭,京兆府君应当迁居祖庙,征西、豫章、颖川三府君刚缺社主,内外广泛商议也无法决断。当时虞喜在会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里去询问。他就是如此被看重。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同时也研读谶书纬书,撰写《安天论》来诘难浑天和盖天这两种天体学说,又解释《毛诗略》,注释《孝经》,著《志林》三十篇。注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世。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珠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③随身。花柳上④,斗尖新。偶学念奴⑤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比赛竞争。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⑤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女。⑥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词中指代歌妓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
1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片首两句是歌女的语气,她自言住在西秦那里,年轻时具有多种艺术技能,敢和人比赛竞争,自信而又自负。
B. 上片中间四句中,“念奴”“高遏行云”是用典,又采用夸张手法,歌女说自己在多种艺术才能上敢和大家竞赛,并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创,绝不流俗。
C. 上片最后两句说所得的财物不计其数,没辜负歌女的一番辛劳。“蜀锦”是四川的丝织品,在当时很名贵,古时歌女多以锦缠头,因此借“缠头”之名指称赠与她们的财帛。
D. 下片的发问“衷肠事、托何人”是歌者盼望能找一个可以终生相托的人,“衷肠事”实指终生相托的人。
E. 这首词与晏殊大多数词一样典雅华丽,塑造了一个技艺高超受人追捧,色衰之后景遇凄冷失意悲伤的歌女形象,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2. 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在所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
【答案】11. BE 12. ①本词中流泪者为歌女,她在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流下了眼泪;而白诗流泪者为作者自己,听到琵琶女的自述和凄凉的曲声,自己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
②本词描写歌女流泪,直接抒发歌女内心的痛苦悲伤,进而表达对歌女悲凉遭遇的同情,同时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而白诗直接以自己流泪来抒发遭贬谪后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上片中间四句中,“念奴”“高遏行云”是用典,又采用夸张手法,”表述有误,“念奴”“高遏行云”不是用典,这两句是具体形象地夸述自己的才能如何。词中歌女似乎自豪地诉说:我偶尔随便一唱当年念奴曾经唱过的歌,能让天上的行云停住。E项“这首词与晏殊大多数词一样典雅华丽”表述有误,这首词在晏殊中是别具一格的。从思想内容看,它一反以往流连酒歌的生活、相思离别的闲愁、风花雪月的吟咏,而是反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的不幸命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作品的风格来说,也一反以往的雍容华贵、闲雅圆融,而变得激越悲凉。故选BE。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题干是“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在所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作答本题,注意分析两首诗中流泪者的身份、流泪的原因,再结合他们各自的生活背景以及诗歌中具体的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本词中“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流泪者为歌女,她在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流下了眼泪;而白诗流泪者为作者自己,听到琵琶女的自述和凄凉的曲声,自己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本词描写歌女流泪,直接抒发歌女内心的痛苦悲伤,进而表达对歌女悲凉遭遇的同情,同时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而白诗直接以自己流泪来抒发遭贬谪后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 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毛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分析的是情感的不同,注意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议不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
(节选自《晋书 虞喜传》)
7.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B.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C.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D.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
B. 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 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传说是孔子所作。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喜年少时就树立德行,博览群书,为人称道。同乡贺循说他高深莫测,太常华恒举荐他为贤良,內史何充也称赞他天资卓越。
B. 虞喜贞纯朴实,治学勤勉。他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至年老也不厌倦,他的勤奋也没有人比得上,可以与古代贤人媲美。
C. 虞喜操守高洁,嫉恶如仇。东晋的历任皇帝都曾要征召他委以重任,他都没有赴任,就是因为他对当时晋朝的黑暗统治不满。
D.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著书立说。他撰写《安天论》《志林》,又解释了《毛诗略》和《孝经》,著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当世。
10. 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
(2)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
【答案】7. C 8. A 9. C
10. (1)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为功曹。他被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
(2)最好用蒲轮车去征召,用以表彰优异的操守,一方面可以发扬广远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鄙薄的风俗。
【解析】
【7题详解】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虚词“乎”“也”,结合句意断句。句意:振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儒家学说衰落,每当我读到《子衿》这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A项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嫉恶如仇、因为他对当时晋朝的黑暗统治不满”无中生有。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固定人名字保留“诸葛”“虞喜”,“屈”译为屈身,“察”译为被举荐,“辟”译为征召,“就”译为去。(2)“宜”译为最好,“旌”译为表彰,“翼赞”译为发扬,“薄”译为鄙薄。
点睛: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虞喜字仲宁,是会稽余姚人。虞喜年少时就很有操行,博览群书,喜欢古籍。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为功曹。他被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晋元帝开始统治江东时,有人上疏推荐虞喜。晋怀帝即位后,派公车征召并授虞喜为博士,虞喜不赴任。虞喜的同乡人贺循为司空,是显贵的老前辈,每次到虞喜家里,接连停宿一两天忘记回家,说虞喜高深莫测。
太宁年问,虞喜和临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为博士,都未去赴任。皇帝又下诏书说:“振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儒家学说衰落,每当我读到《子衿》这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操守高洁,在险恶的岁月里也不改变,精研古代经典,处在今天却能履行古人的道德,他们的志向操守足以激励世俗,广博的学识足以阐明道理,前些日子虽然不来应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征召他们。”虞喜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赴任。咸和末年,皇帝韶令公卿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的人士,太常华恒举荐虞喜为贤良。适逢国家有战事,没有落实。咸康初年,内史何充上疏说:“我听说举荐有才干的人士以后,明堂四门就都能肃穆,任用具有治国才能的大臣,天下就会太平,美善之道能够彰明,这是有来历的。现在圣德钦明,想要光大万世的功业,应整肃好招贤用的车马,一旦有贤人马上就去招纳。听说前贤良虞喜天资卓越,贞纯朴实,高尚而在世人之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到年老也不厌倦,加上治学深广,博闻强记,钻研艰深玄妙的学问,他的勤奋没有人比得上,身在安静的地方体察道理,没有仕宦的心意,在柴门内高枕安卧,怡然自得。最好是用蒲轮车去征召,用以表彰优异的操守,一方面可以发扬广远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鄙薄的风俗。”疏奏上去,皇帝下诏说:“寻阳人翟汤、会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坚贞,不营谋世务,专心读书,节操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媲美。从前虽然有征召他的诏令,但是他们不降身屈节,这难道是白丝布难染而求才的礼数怠慢吗!施政方略的实施需要贤才,应该把他们招纳到朝廷里来,这二人都用散骑常侍的职位来征召。”虞喜又不应命。
永和初年,有关官员上奏说十月大祭,京兆府君应当迁居祖庙,征西、豫章、颖川三府君刚缺社主,内外广泛商议也无法决断。当时虞喜在会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里去询问。他就是如此被看重。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同时也研读谶书纬书,撰写《安天论》来诘难浑天和盖天这两种天体学说,又解释《毛诗略》,注释《孝经》,著《志林》三十篇。注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世。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珠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③随身。花柳上④,斗尖新。偶学念奴⑤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比赛竞争。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⑤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女。⑥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词中指代歌妓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
1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片首两句是歌女的语气,她自言住在西秦那里,年轻时具有多种艺术技能,敢和人比赛竞争,自信而又自负。
B. 上片中间四句中,“念奴”“高遏行云”是用典,又采用夸张手法,歌女说自己在多种艺术才能上敢和大家竞赛,并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创,绝不流俗。
C. 上片最后两句说所得的财物不计其数,没辜负歌女的一番辛劳。“蜀锦”是四川的丝织品,在当时很名贵,古时歌女多以锦缠头,因此借“缠头”之名指称赠与她们的财帛。
D. 下片的发问“衷肠事、托何人”是歌者盼望能找一个可以终生相托的人,“衷肠事”实指终生相托的人。
E. 这首词与晏殊大多数词一样典雅华丽,塑造了一个技艺高超受人追捧,色衰之后景遇凄冷失意悲伤的歌女形象,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2. 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在所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
【答案】11. BE 12. ①本词中流泪者为歌女,她在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流下了眼泪;而白诗流泪者为作者自己,听到琵琶女的自述和凄凉的曲声,自己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
②本词描写歌女流泪,直接抒发歌女内心的痛苦悲伤,进而表达对歌女悲凉遭遇的同情,同时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而白诗直接以自己流泪来抒发遭贬谪后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上片中间四句中,“念奴”“高遏行云”是用典,又采用夸张手法,”表述有误,“念奴”“高遏行云”不是用典,这两句是具体形象地夸述自己的才能如何。词中歌女似乎自豪地诉说:我偶尔随便一唱当年念奴曾经唱过的歌,能让天上的行云停住。E项“这首词与晏殊大多数词一样典雅华丽”表述有误,这首词在晏殊中是别具一格的。从思想内容看,它一反以往流连酒歌的生活、相思离别的闲愁、风花雪月的吟咏,而是反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的不幸命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作品的风格来说,也一反以往的雍容华贵、闲雅圆融,而变得激越悲凉。故选BE。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题干是“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在所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作答本题,注意分析两首诗中流泪者的身份、流泪的原因,再结合他们各自的生活背景以及诗歌中具体的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本词中“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流泪者为歌女,她在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流下了眼泪;而白诗流泪者为作者自己,听到琵琶女的自述和凄凉的曲声,自己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本词描写歌女流泪,直接抒发歌女内心的痛苦悲伤,进而表达对歌女悲凉遭遇的同情,同时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而白诗直接以自己流泪来抒发遭贬谪后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 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毛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分析的是情感的不同,注意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