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11月)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8-11-20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汤兆京,字伯闳,宜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丰城知县。治最,征授御史。连劾礼部侍郎朱国祚、蓟辽总督万世德,帝不问。巡视西城,贵妃宫阉.竖.涂辱礼部侍郎敖文祯,兆京弹劾,杖配南京。时矿税繁兴,奸人竞言利。有谓开海外机易山,岁可获金四十万者,有请征徽、宁诸府契税,鬻高淳诸县草场者,帝意俱向之。兆京偕同官金忠士、史学迁、温如璋交章力谏,不报。出按宣府、大同,请罢税使张晔、矿使王虎、王忠,亦不纳。掌河南道佐孙丕扬典京察所谴黜皆当而被黜者之党争相攻击兆京亦十余疏应之其词直卒无以夺也寻出按顺.天.诸府守陵中官李浚诬军民盗陵木,逮系无虚日。兆京按宣府时奏之,浚亦诬讦兆京。帝遣使按验,事已白,而诸被系者犹未释,兆京悉纵遣之。东厂太监卢受纵其下横都市,兆京论如法。还复掌河南道。福王久不之国,兆京倡给事御史伏阙固请,卒不得命。南京缺提学御史,吏部尚书赵焕调浙江巡按吕图南补之,寻以年例出三御史于外,皆不咨都察院。兆京引故事争。图南之调,为给.事.中.周永春所劾,弃官归。兆京及御史王时熙、汪有功为图南申雪,语侵永春,并及焕,二人连章辨,兆京亦争之强。帝欲安焕,为稍夺兆京俸。兆京以不得其职,拜疏径归。御史李邦华、周起元、孙居相遂助兆京攻焕。帝亦夺其俸,然焕亦引去。兆京居官廉正,遇事慷慨。其时党势已成,正人多见齮龁。兆京力维持其间,清议倚以为重。屡遭排击,卒无能一言污之者。天启中,赠.太仆少卿。
《明史·卷二百三十六》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掌河南道/佐孙丕扬/典京察/所谴黜皆当/而被黜者之党争相攻击兆京/亦十余疏应之/其词直/卒无以夺也/寻出按顺天诸府/
B. 掌河南道/佐孙丕扬典京察/所谴黜皆当/而被黜者之党争相攻击/兆京亦十余疏应之/其词直/卒无以夺也/寻出按顺天诸府/
C. 掌河南道/佐孙丕扬/典京察/所谴黜皆当/而被黜者之党争相攻击/兆京亦十余疏应之/其词直/卒无以夺也/寻出按顺天诸府/
D. 掌河南道/佐孙丕扬典京察/所谴黜皆当/而被黜者之党争相攻击兆京/亦十余疏应之/其词直/卒无以夺也/寻出按顺天诸府/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阉竖是对太监的蔑称,又称阉(奄)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B. 给事中,官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C. 顺天府:明清两代北京地区被称为顺天府。北京的别称还有涿郡、燕都、燕京、奉天、中都、大都、北平等。
D. 赠官是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文中的“赠”指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汤兆京恪守职责。他在担任御史时,虽有时弹劾不被皇上理会,但他仍不避权贵,接连进谏。
B. 汤兆京敢于抗争。在受到被贬的人争相攻击时,他上疏应战;为图南之调他和其他朝臣据理力争。
C. 汤兆京不畏权贵。曾偕同两位御史为吕图南申辩,冒犯了朝中要臣,因此被皇上稍罚俸禄。
D. 汤兆京做官廉正。阉党势力已经形成,正直的人多被阉党倾轧。他虽屡遭排挤,但终究没有一个人能诬赖到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遣使按验,事已白,而诸被系者犹未释,兆京悉纵遣之。
(2)寻以年例出三御史于外,皆不咨都察院。兆京引故事争。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皇帝派遣使者查验,事情已真相大白,可是那些被抓去的人还没有释放,汤兆京全部把他们放了。
(2)不久按每年惯例调出三位御史到外地,都不咨询都察院。汤兆京援引旧事争论。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典京察”是“佐孙丕扬”的具体内容,不要断开;“兆京”作后句的注意,前面断开。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北京的别称……奉天……等”错误,“奉天”是沈阳的别称。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B项,“受到被贬的人争相攻击”错,是受到“被黜者之党”争相攻击。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按验:查验;白:真相大白;而:可是;系:被抓;犹:还;悉:全部;寻:不久;以:按着;咨:咨询:引故事:援引旧事。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①
李之仪②
凭陵岁月固难堪,食檗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贺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③。
注:①写作背景: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元丰年间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将归来时作了此诗。②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③毵毵(sēn sēn):毛发纷披散乱状。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语似慰解而意极酸苦。古人常以黄檗比苦心。虽然物极必反,但决无苦多反而味甘之理,这句是反话正说,实是以反常的甘味来表现极度的苦味。
B. 颈联借颔联卧龙腾起之势,描写苏轼从天外归来的风采:鹤驾清风,仙袂飘飘,云里诗笺还带着海边潮湿的雾气。
C. 尾联从浪漫的想象跃回现实,写苏轼容颜变老,归来后重见门生不相识的情景。
D. 此诗中间两联意奇境阔,首尾两联情悲语酸,却并无不协调之感。从这首诗能将飘逸和苦涩相统一的风格来着,有着近似苏轼之处。
15. 这首七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C 15. ①听闻苏轼从岭南归还时悲喜交集的心情②重瞻苏轼风神的渴望和苦涩的感叹③赞美了苏轼身处逆境而能保持达观的开朗胸怀。分解细致,答成如下模式亦可:①作者为东坡先生遭遇党争打击、需要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而悲伤;②为老师能够重新返京而无限欣喜③自己想早日见到老师的渴望;④对苏轼身处逆境而能保持达观的开朗胸怀的赞美⑤作者对师生都已老迈的感慨⑥对苏轼在贬谪中耗尽余生的不幸的无限同情。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应”字表现出,苏轼容颜变老,归来后重见门生不相识的情景实为作者的揣想。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标题“东坡还自岭南”和注释以及诗中的重点句子“凭陵岁月固难堪,食檗多来味却甘”“天边鹤贺瞻仙袂”“雪髯霜鬓两毵毵”分析诗人的“听闻苏轼从岭南归还时悲喜交集的心情”“重瞻苏轼风神的渴望和苦涩的感叹”“赞美了苏轼身处逆境而能保持达观的开朗胸怀”等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主人公为寻觅恋人逆 流而上,道路险峻难攀登的情景。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两句说明水与船的关
系,阐明世间万物总会有所凭借的道理。
(3)《琵琶行》中描写了琵琶女弹琴的优美动作。先是“_____”,用琴声把心中无限
的往事说尽,后是“_____”,弹出了当时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答案】 (1). 溯洄从之 (2). 道阻且跻 (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4).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5). 低眉信手续续弹 (6). 轻拢慢捻抹复挑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溯洄”“跻”“捻”的写法。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