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高二2019年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9-01-02
参考答案:
1B(A.nuò/ruò, xuàn, cāo/zào, gā B.fěi, shàn, mó, shǔ C.fú, zhà, gù, yuàn/chuán D.pú, jí/jì, quán, yàn/yīng)
2解析:选D。因为“泥”和“尘”是同一事物(梅花)前后状态的比较,不是将梅花与不同的事物作比,所以不是比喻修辞。A把寂寞落泪的脸庞比作“一枝带着春雨的梨花”。B 将破碎的山河比作飘摇的柳絮,将自己的一生比作雨打的浮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C把肝胆相照、光明磊落的“去留之心”,比作雄伟的昆仑山。
3C.(A.仍:沿袭 B 害:嫉妒 微:含蓄精深 D 与:同意)
4、A.(例句是定语后置,只有A.句是宾语前置)
6.(3分)D(素:向来)
7.(3分)A(A项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不是具体某一位匈奴首领的名字)
8.(1)(3分)已经联合乌孙,从它往西的大夏这类的国家,都可以招来作为属国。
评分建议:1个分句1分,“既”“连”1分;“属”1分;“外臣”1分。“既”译成“……以后”亦可;“外臣”译成“藩属”亦可。
(2)(2)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怜”,“王”“独”各1分)
9.(4分)①厚币赠送乌孙;②面斥昆莫;③许婚;④分遣副使。
评分建议:每点1分,照抄原文语句,该点不给分。
【参考译文】天子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诸国的事情。(张骞)于是说:“我在匈奴时,听说乌孙国王叫昆莫,昆莫的父亲,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君王。匈奴人攻打乌孙把昆莫的父亲杀了,而昆莫出生后就被扔在旷野里。乌鸦衔着肉在他的上空盘旋,母狼去给他喂奶。单于感到奇怪,以为他是神,就收养了他,让他长大。等他成年后,就让他领兵打仗,屡次立功,单于就把他父亲的老部下给了他,命令他长期驻守在西域。昆莫收拢供养他的百姓,攻打附近的小部落,逐渐有了几万名能拉弓打仗的兵士,又训练他们攻伐争战的本领。单于死后,昆莫就率领他的民众远远地迁移,在各国之间保持中立,不肯去朝拜匈奴。匈奴派遣突击队攻打昆莫,没有取胜,认为昆莫是神人而远离了他,对他采取约束控制的办法,而不对他发动重大攻击。如今单于刚被汉朝打败,而原来浑邪王控制的地方空无人烟。蛮夷的习俗是贪图汉朝的财物,现在如果真能趁这个时机用丰厚的财物赠送乌孙,招引他再往东迁移,居住到原来浑邪王控制的地方,同汉朝结为兄弟,根据情势看,昆莫应该是能够接受的,如果他接受了这个安排,那么这就是砍断了匈奴的右臂。已经联合乌孙,从它往西的大夏这类的国家,都可以招来作为属国。”汉武帝认为张骞说得对,任命他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几万只牛羊,携带钱财布帛,价值几千万;还配备了好多个持符节的副使,如果道路能通,就派遣他们到旁边的国家去。
张骞到了乌孙以后,乌孙王昆莫如同对待匈奴单于的礼节一样接见汉朝使者,张骞觉得受到了莫大的耻辱。他知道蛮夷之人贪爱汉朝的财物,于是斥责:“天子赠送礼物,如果国王不拜谢,就把礼物退回来。”昆莫起身拜谢,接受了礼物,其他做法还是照他们的原样。张骞向昆莫说明了他出使的旨意,说:“如果乌孙能向东迁移到浑邪王的旧地去,那么汉朝将送一位诸侯的女儿嫁给昆莫做妻子。”这时乌孙国已经分裂,国王年老,又远离汉朝,不知道它的大小,原先归属匈奴已经很久了,而且又离匈奴近,大臣们都怕匈奴,不想迁移,国王不能独自决定。张骞因而没能得到乌孙王的明确态度。昆莫有十多个儿子,其中有个儿子叫大禄,强悍,善长领兵,他率领一万多骑兵居住在另外的地方。大禄的哥哥是太子,太子有个儿子叫岑娶,太子死得早。他临死时,对父亲昆莫说:“一定要让岑娶做太子,不要让别人代替他。”昆莫可怜儿子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最终把岑娶立为太子。大禄为自己没能取代太子而愤怒,于是聚集了他的各位兄弟,率领他们的部众叛乱。他准备攻打岑娶和昆莫。昆莫年老了,常常害怕大禄杀害岑娶,就分给岑娶一万多骑兵,让他居住到别的地方去。而昆莫自己还有一万多骑兵用以自卫。这样乌孙国的势力就一分为三了,各部在总的名义上都归属于昆莫,因此昆莫也不敢独自作主与张骞结约。
张骞于是就分派副使分别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田及旁边的几个国家。乌孙国派出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国,张骞和乌孙国派出的使者共几十人,带来几十匹马,回复和答谢汉天子,顺便让他们察看汉朝情况,知道汉朝的广大5. D 狱:案件
9.⑴“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的过程(1分),表明作者观看日影时间之长(1分),表现出词人内心的百无聊赖(1分)。
⑵梧桐(草木)本无知,却生出恨来,确是无理(1分);写梧桐(草木)之恨,实际上是为了抒写人之恨(1分),这样写更委婉地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故得其妙(1分)。
(3)孤身流落之幽怨(流落之怨),思归怀远之痛苦(思乡之苦),故国沦丧之悲痛(亡国之痛),故作旷达之无奈。(每点1分,答3点即可)
10(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猿猱欲度愁攀援(3)渚清沙白鸟飞回(4)只是当时已惘然(5)钿头云篦击节碎(6)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7) 白沙在涅 (8)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 桑丘 (桑乔) 白月骑士
12 古巴 马林鱼 一个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你可以毁灭他,但不可以打败他。
13(5分)关羽被围困在麦城,(1分)刘封拒绝出兵救援,(1分)关羽粮尽,决定突围,(1分)途中被擒,(1分)被孙权下令杀害。(1分)
评分建议:情节完整即可满分。
【答案】14. D ( D项中“浓郁的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显得武断。文章虽然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故选D项。)
15. “家”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①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②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③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每点2分)
16. 内容上:文中这三次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从表达效果来看,它出现三次,起到了反复的作用,形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每点2分)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项中“浓郁的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显得武断。文章虽然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故选D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家”的内涵,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然后筛选出关键句子进行概括。本文主要围绕“家”来行文。第五节写了“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第八节写了“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第十二节写了“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根据这些信息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在文中的作用,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以从该句所写的内容、传达的情感、表达的效果、结构上作用等方面考虑。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是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每一次都会引出下文的转折,从内容上来看,传达出的是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从表达效果来看,它出现三次,起到了反复的作用,形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从结构上来看,这个句子分别出现有第六节、第九节,第十四节,前后勾连,形成了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匀称。
【点睛】第3题考查对句子的作用,一般的解题思路是:思考所用手法,理解句子内容,揭示表达情感,分析结构作用。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手法+情感。
【答案】17. C 1 8. C
19. ①荀子诗赋直接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文学风格。②从《诗经》到汉乐府诗的发展历程中,荀子诗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每点2分)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不属于荀于文学地位不被重视的原因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通读全文可知,关于“荀子文学地位不被重视的原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章第三、四段。C项,答非所问,不符合题干“荀子文学地位不被重视的原因”的要求。故本题选C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原文第一段中说“‘赋’体就是‘直陈事体’”,选项中“运用比喻、描写等手法”与原文意思不符。B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话为“项羽更接近于楚辞的传统,而刘邦则更多了一些荀子诗赋的精神”。D项,原文第三段中说“荀子和屈原的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的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的传统”,文中并未提及枚乘、司马相如和扬雄的赋没有表达政治讽喻的内容,没有坚持作赋的传统,只说“写赋的人则只注意了形式”,属于无中生有。故本题选C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荀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分析筛选整合出答案。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在概括荀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荀子和屈原的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的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的传统”,“东汉时,辞赋因追随楚辞而走入了死胡同,人们这才又开始注重荀子的传统,使诗歌创作进入了朴实的古诗时代。”由此可知:荀子诗赋直接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文学风格。根据文中的这句话“讲到汉乐府,则又倾向于研究《诗经》的影响,而跨过了荀子诗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知道从《诗经》到汉乐府诗的发展历程中,荀子诗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20. C 21. B
22. 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每点1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
【解析】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原文为“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可见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故选C项。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A项,“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不正确。由原文可知,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时间。C项,“‘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有误,原文说的是“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D项,无中有生,“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不正确,文中没有依据。故选B项。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由材料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可概括出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由材料一“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可概括出读者有参与的乐趣;由材料二“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可概括出缺少阅读时间;由材料二“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材料三“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等,可概括出学习生活压力大;由材料三“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可概括出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
【题意分析】
本题为言论类材料作文,材料是由两则具有内蕴共通性的言论构成。“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出自黑格尔1820年为其《法哲学原理》所写的序言,被广泛引用且争议不断。“从来如此,便对么?”出自鲁迅《狂人日记》这篇小说,表达的是对历史的审视和反叛传统的心声。本次文题题面简洁,命意却富于哲思,要求学生展现出与其相应的思辨素质。这也构成了此次考试写作的挑战。
黑格尔的话不具哲学背景知识的学生是无法准确诠释的,但大体可以抓取两个关键词:“现实”与“合理”,明白黑格尔在阐释二者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把黑格尔的话转化为两个问题来思考: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吗?合理的就能成为现实的吗?而鲁迅的话中“从来如此”,即从过去到现在都如此,“此”即“现实”,“对”即“合理”,言下之意,鲁迅在质疑现实的合理性。考生对材料的理解不必拘于材料原意,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两则材料所涉及的共同论题就是关于“现实和合理”的思考。在这个范围内思考即可视为合题。
【写作角度】
具体的写作角度就是对“现实和合理”关系的思辨的具体化,以下思考角度仅供参考。
现实的往往具有合理性——正视现实而不逃避。
现实的未必是合理的——革除现实中的不合理因素,使现实趋于合理。
合理的往往会转化为现实的——历史自有其发展趋势,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合理的未必就能成为现实——真理往往会被遮蔽,历史有时候也会开倒车,要防止非理性的蒙蔽。
现实有合理不合理的两面——我们不能以固有的合理来阻碍对现实不合理一面的变革。 从来如此,不一定对——世易时移,对不对的标准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真理也不是凝固不变的。
从来如此,必有其对的一面——现实继承于历史并开启着未来,贯穿于其中的“从来如此”即为人类社会中某些恒定的法则,“从来如此”即为其价值所在而不构成怀疑并抛弃它的理由。
注意:对考生的思考不必求全责备,关键是能自圆其说。只要学生是抓住“现实”和“合理”这两个关键词提出问题展开思考即可。文章的说理建立在对“现实”和“合理”二词内涵的揭示上,建立在对二者关系的探究上。“现实”和“合理”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从二者的对立性上看出矛盾之所在,分析这对矛盾之间的转化关系,最后化解这对矛盾。写作内容可以辐射到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并不局限于当下热点。当然,若能在写作中廓清谬误认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困惑,当是值得提倡的。
保有“古老的敌意”(66分)
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然而社会中生活中似乎并不总是这样。我们追求善意,却有城管对乞儿拳打脚踢的暴行;我们提倡热情,却有十几路人自受伤的小悦悦面前走过的冷漠;我们宣传正义,却有媒体谋一己私利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现实中那些存在的现象,许多不合情不合理地让人痛心,而我们心中所认为的合理,又往往与现实中的许多现象背道而驰。这不免令人疑惑,黑格尔的话错了吗?
在我看来,黑格尔的“合理”并非我们日常所说的“合乎道理”,而是说“符合原因”。现实中存在的东西,都是由某些原因发展而来的结果,而人们活动所产生的原因,也必然会发展为现实中的某些结果。因此,我们要改变现实中不如人意的地方,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应从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处着手解决。许多人批判着现实的功利、虚伪、冷漠、阴暗,却仅仅是口若悬河,无所作为;更有些人,打着“无为”的旗号,本着得过且过的精神,安于现状,不思改变。
正如鲁迅所言;“从来如此,便对么?”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化逐利化似乎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人们一边抱怨,一边心甘情愿地沉沦。熟不知正是人们普遍的无所作为使这种趋势逐渐成为主流。要改变现状,单单抱怨无济于事,我们需要转变那“必然趋势”的观念,学会质疑质问,从而改变现状。
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曾引用过古希腊诗人“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的诗句来表明自己对人与社会的观点。在他的诠释中,狐狸代表逐流,让你合群且衣食无忧;而刺猬则代表一种看似愚笨固执的坚守。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言:“在现实与伟大的作品间,总存在古老的敌意。”刺猬便象征着这样的敌意。
这种“古老的敌意”的消褪成了现实中一切不合理的源头。当今社会中刺猬稀有而狐狸成群,人们失去警惕而盲目顺从,独立的思想与怀疑的态度湮没在功利、现实主义的洪流下。人们不会思考,不会反抗,随波逐流,大众的就是正确的,因此滋生了许多恶果。
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改变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应如黑格尔所言,溯现实之流抵达合理性的源头。我们应保有那看似愚笨固执的“古老的敌意”,保有独立的思想与批判现实的精神,在社会浩浩荡荡的洪流中保持着清醒成为时代精神独立思想的中流砥柱。正如鲁迅所言,对那理所当然理应顺从的东西多一份怀疑与警惕,当每个人都保有一丝古老的敌意,社会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合理与清明。
简评:本文大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提出问题时基于材料又能联系现实,凸显矛盾,构成思考的起点。作者在分析说理时首先界定了“合理”的概念内涵,并以此内涵支撑全篇文章的说理。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由浅入深,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直指问题的实质。借“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的诗句阐释矛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推出“古老的敌意”回扣材料。文章逻辑比较清晰,能辩证思考问题。分析有层次,有理据。文章拥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又不囿于琐屑的具象分析,有说理的的高度又不凌虚高蹈陷入术语的漩涡。
剔除存在的不合理(66分)
万千世界,往往无法单一而论。万物似乎都有其两面性,如印度的“双面佛”。由是,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无可否认,一个事物的存在有其因果必然,但由此片面得出“存在即合理”便是正确的吗?
恐怕并非如此。众所周知,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曾经的事物往往迅速消失,“存在”也是瞬息万变的。譬如曾经的封建思想在今日已经难以理解。若认可“存在即合理”,那么无疑将导致评判标准的朝令夕改与价值观的瞬变。更为严重的是,如此观点极易导致相对主义,认为没有绝对对错,只要存在便是合理,如三岛由纪夫所说“一切都在事先被原谅”——沽名钓誉是合理的,社会上存在的出卖良心以求利益也是合理的,为自我实现而祸害众生也是合理的,因为它们是客观存在,有其因果必然的。相对主义将必然导致伦理价值的模糊化与价值观的缺失。
但相对主义是错误的,“存在即合理”也是错误的。千百年前柏拉图已为我们证明了这点。他说,理念是客观存在的,即便拥有这一理念的事物并不存在。千百年后,索尔仁尼琴又向我们重申了这一点。他说:“我绝不认为不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真理、一个对正确与良善的评判标准,它不仅存在,而且不是朝令夕改的。”绝对真理的存在便否认了仅以事物存在与否来判定是否合理的诡辩的价值观。
并且,正因为认识到这点,认识到“存在不等同于正确,只要存在的事物不符合真理与正义,它便是错误的”,鲁迅才对存在着的非正确事物提出了质疑:“从来如此,便对么?”也正因为如此的质疑,使他觉醒而致力于将存在了千年的封建思想与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麻木与懦弱的人性劣根作纠正。
否认“存在即合理”,进而选择用真理与永恒的善与正义的标准,来将存在的不合理事物剔除,才能逼近真理。米兰昆德拉说:“人类的历史不是循环的圆,而是一条飞速向前的直线。”正是在不断剔除当下存在的非合理事物的过程中,人类得以进步。如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对神权束缚与非理性的剔除,人类价值与理性得以显现。因而,梁文道说:“每个时代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的时代是最糟的,由是批驳,由是进步。”因为对存在事物的不断质疑,并在质疑过程中始终以善与正义的价值观与真理贯穿,人类才得以进步。
批驳,并将真理一以贯之,人类才得以逐渐逼近真理,而对真理的追求过程,便是在对存在的不合理的剔除中体现的。
简评:朴素不求雕饰的文字中,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聪敏的作者以黑格尔所言为思辨对象,以鲁迅之问作思考指引,在两组看似对立的语言材料中找到焦点:正因为“存在并不完全合理”,所以要质疑;更要在质疑后剔除“不合理”,从而走向“合理”。
纵深式的论证结构,令写作思路清晰可见:从对材料的简析入题,论题分明。→在具体的分析中由表及里,揭论题之误——“相对主义”的危害性。→先驳后立,引经据典,提出“绝对真理”——永恒的善与正义的价值观。→顺势结论:以“绝对真理”质疑“不合理”,剔除“不合理”。
美中不足的是,部分语言有失精炼。
1B(A.nuò/ruò, xuàn, cāo/zào, gā B.fěi, shàn, mó, shǔ C.fú, zhà, gù, yuàn/chuán D.pú, jí/jì, quán, yàn/yīng)
2解析:选D。因为“泥”和“尘”是同一事物(梅花)前后状态的比较,不是将梅花与不同的事物作比,所以不是比喻修辞。A把寂寞落泪的脸庞比作“一枝带着春雨的梨花”。B 将破碎的山河比作飘摇的柳絮,将自己的一生比作雨打的浮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C把肝胆相照、光明磊落的“去留之心”,比作雄伟的昆仑山。
3C.(A.仍:沿袭 B 害:嫉妒 微:含蓄精深 D 与:同意)
4、A.(例句是定语后置,只有A.句是宾语前置)
6.(3分)D(素:向来)
7.(3分)A(A项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不是具体某一位匈奴首领的名字)
8.(1)(3分)已经联合乌孙,从它往西的大夏这类的国家,都可以招来作为属国。
评分建议:1个分句1分,“既”“连”1分;“属”1分;“外臣”1分。“既”译成“……以后”亦可;“外臣”译成“藩属”亦可。
(2)(2)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怜”,“王”“独”各1分)
9.(4分)①厚币赠送乌孙;②面斥昆莫;③许婚;④分遣副使。
评分建议:每点1分,照抄原文语句,该点不给分。
【参考译文】天子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诸国的事情。(张骞)于是说:“我在匈奴时,听说乌孙国王叫昆莫,昆莫的父亲,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君王。匈奴人攻打乌孙把昆莫的父亲杀了,而昆莫出生后就被扔在旷野里。乌鸦衔着肉在他的上空盘旋,母狼去给他喂奶。单于感到奇怪,以为他是神,就收养了他,让他长大。等他成年后,就让他领兵打仗,屡次立功,单于就把他父亲的老部下给了他,命令他长期驻守在西域。昆莫收拢供养他的百姓,攻打附近的小部落,逐渐有了几万名能拉弓打仗的兵士,又训练他们攻伐争战的本领。单于死后,昆莫就率领他的民众远远地迁移,在各国之间保持中立,不肯去朝拜匈奴。匈奴派遣突击队攻打昆莫,没有取胜,认为昆莫是神人而远离了他,对他采取约束控制的办法,而不对他发动重大攻击。如今单于刚被汉朝打败,而原来浑邪王控制的地方空无人烟。蛮夷的习俗是贪图汉朝的财物,现在如果真能趁这个时机用丰厚的财物赠送乌孙,招引他再往东迁移,居住到原来浑邪王控制的地方,同汉朝结为兄弟,根据情势看,昆莫应该是能够接受的,如果他接受了这个安排,那么这就是砍断了匈奴的右臂。已经联合乌孙,从它往西的大夏这类的国家,都可以招来作为属国。”汉武帝认为张骞说得对,任命他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几万只牛羊,携带钱财布帛,价值几千万;还配备了好多个持符节的副使,如果道路能通,就派遣他们到旁边的国家去。
张骞到了乌孙以后,乌孙王昆莫如同对待匈奴单于的礼节一样接见汉朝使者,张骞觉得受到了莫大的耻辱。他知道蛮夷之人贪爱汉朝的财物,于是斥责:“天子赠送礼物,如果国王不拜谢,就把礼物退回来。”昆莫起身拜谢,接受了礼物,其他做法还是照他们的原样。张骞向昆莫说明了他出使的旨意,说:“如果乌孙能向东迁移到浑邪王的旧地去,那么汉朝将送一位诸侯的女儿嫁给昆莫做妻子。”这时乌孙国已经分裂,国王年老,又远离汉朝,不知道它的大小,原先归属匈奴已经很久了,而且又离匈奴近,大臣们都怕匈奴,不想迁移,国王不能独自决定。张骞因而没能得到乌孙王的明确态度。昆莫有十多个儿子,其中有个儿子叫大禄,强悍,善长领兵,他率领一万多骑兵居住在另外的地方。大禄的哥哥是太子,太子有个儿子叫岑娶,太子死得早。他临死时,对父亲昆莫说:“一定要让岑娶做太子,不要让别人代替他。”昆莫可怜儿子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最终把岑娶立为太子。大禄为自己没能取代太子而愤怒,于是聚集了他的各位兄弟,率领他们的部众叛乱。他准备攻打岑娶和昆莫。昆莫年老了,常常害怕大禄杀害岑娶,就分给岑娶一万多骑兵,让他居住到别的地方去。而昆莫自己还有一万多骑兵用以自卫。这样乌孙国的势力就一分为三了,各部在总的名义上都归属于昆莫,因此昆莫也不敢独自作主与张骞结约。
张骞于是就分派副使分别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田及旁边的几个国家。乌孙国派出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国,张骞和乌孙国派出的使者共几十人,带来几十匹马,回复和答谢汉天子,顺便让他们察看汉朝情况,知道汉朝的广大5. D 狱:案件
9.⑴“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的过程(1分),表明作者观看日影时间之长(1分),表现出词人内心的百无聊赖(1分)。
⑵梧桐(草木)本无知,却生出恨来,确是无理(1分);写梧桐(草木)之恨,实际上是为了抒写人之恨(1分),这样写更委婉地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故得其妙(1分)。
(3)孤身流落之幽怨(流落之怨),思归怀远之痛苦(思乡之苦),故国沦丧之悲痛(亡国之痛),故作旷达之无奈。(每点1分,答3点即可)
10(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猿猱欲度愁攀援(3)渚清沙白鸟飞回(4)只是当时已惘然(5)钿头云篦击节碎(6)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7) 白沙在涅 (8)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 桑丘 (桑乔) 白月骑士
12 古巴 马林鱼 一个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你可以毁灭他,但不可以打败他。
13(5分)关羽被围困在麦城,(1分)刘封拒绝出兵救援,(1分)关羽粮尽,决定突围,(1分)途中被擒,(1分)被孙权下令杀害。(1分)
评分建议:情节完整即可满分。
【答案】14. D ( D项中“浓郁的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显得武断。文章虽然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故选D项。)
15. “家”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①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②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③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每点2分)
16. 内容上:文中这三次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从表达效果来看,它出现三次,起到了反复的作用,形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每点2分)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项中“浓郁的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显得武断。文章虽然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故选D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家”的内涵,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然后筛选出关键句子进行概括。本文主要围绕“家”来行文。第五节写了“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第八节写了“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第十二节写了“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根据这些信息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在文中的作用,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以从该句所写的内容、传达的情感、表达的效果、结构上作用等方面考虑。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是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每一次都会引出下文的转折,从内容上来看,传达出的是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从表达效果来看,它出现三次,起到了反复的作用,形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从结构上来看,这个句子分别出现有第六节、第九节,第十四节,前后勾连,形成了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匀称。
【点睛】第3题考查对句子的作用,一般的解题思路是:思考所用手法,理解句子内容,揭示表达情感,分析结构作用。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手法+情感。
【答案】17. C 1 8. C
19. ①荀子诗赋直接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文学风格。②从《诗经》到汉乐府诗的发展历程中,荀子诗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每点2分)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不属于荀于文学地位不被重视的原因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通读全文可知,关于“荀子文学地位不被重视的原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章第三、四段。C项,答非所问,不符合题干“荀子文学地位不被重视的原因”的要求。故本题选C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原文第一段中说“‘赋’体就是‘直陈事体’”,选项中“运用比喻、描写等手法”与原文意思不符。B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话为“项羽更接近于楚辞的传统,而刘邦则更多了一些荀子诗赋的精神”。D项,原文第三段中说“荀子和屈原的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的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的传统”,文中并未提及枚乘、司马相如和扬雄的赋没有表达政治讽喻的内容,没有坚持作赋的传统,只说“写赋的人则只注意了形式”,属于无中生有。故本题选C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荀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分析筛选整合出答案。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在概括荀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荀子和屈原的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的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的传统”,“东汉时,辞赋因追随楚辞而走入了死胡同,人们这才又开始注重荀子的传统,使诗歌创作进入了朴实的古诗时代。”由此可知:荀子诗赋直接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文学风格。根据文中的这句话“讲到汉乐府,则又倾向于研究《诗经》的影响,而跨过了荀子诗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知道从《诗经》到汉乐府诗的发展历程中,荀子诗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20. C 21. B
22. 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每点1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
【解析】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原文为“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可见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故选C项。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A项,“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不正确。由原文可知,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时间。C项,“‘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有误,原文说的是“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D项,无中有生,“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不正确,文中没有依据。故选B项。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由材料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可概括出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由材料一“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可概括出读者有参与的乐趣;由材料二“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可概括出缺少阅读时间;由材料二“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材料三“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等,可概括出学习生活压力大;由材料三“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可概括出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
【题意分析】
本题为言论类材料作文,材料是由两则具有内蕴共通性的言论构成。“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出自黑格尔1820年为其《法哲学原理》所写的序言,被广泛引用且争议不断。“从来如此,便对么?”出自鲁迅《狂人日记》这篇小说,表达的是对历史的审视和反叛传统的心声。本次文题题面简洁,命意却富于哲思,要求学生展现出与其相应的思辨素质。这也构成了此次考试写作的挑战。
黑格尔的话不具哲学背景知识的学生是无法准确诠释的,但大体可以抓取两个关键词:“现实”与“合理”,明白黑格尔在阐释二者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把黑格尔的话转化为两个问题来思考: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吗?合理的就能成为现实的吗?而鲁迅的话中“从来如此”,即从过去到现在都如此,“此”即“现实”,“对”即“合理”,言下之意,鲁迅在质疑现实的合理性。考生对材料的理解不必拘于材料原意,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两则材料所涉及的共同论题就是关于“现实和合理”的思考。在这个范围内思考即可视为合题。
【写作角度】
具体的写作角度就是对“现实和合理”关系的思辨的具体化,以下思考角度仅供参考。
现实的往往具有合理性——正视现实而不逃避。
现实的未必是合理的——革除现实中的不合理因素,使现实趋于合理。
合理的往往会转化为现实的——历史自有其发展趋势,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合理的未必就能成为现实——真理往往会被遮蔽,历史有时候也会开倒车,要防止非理性的蒙蔽。
现实有合理不合理的两面——我们不能以固有的合理来阻碍对现实不合理一面的变革。 从来如此,不一定对——世易时移,对不对的标准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真理也不是凝固不变的。
从来如此,必有其对的一面——现实继承于历史并开启着未来,贯穿于其中的“从来如此”即为人类社会中某些恒定的法则,“从来如此”即为其价值所在而不构成怀疑并抛弃它的理由。
注意:对考生的思考不必求全责备,关键是能自圆其说。只要学生是抓住“现实”和“合理”这两个关键词提出问题展开思考即可。文章的说理建立在对“现实”和“合理”二词内涵的揭示上,建立在对二者关系的探究上。“现实”和“合理”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从二者的对立性上看出矛盾之所在,分析这对矛盾之间的转化关系,最后化解这对矛盾。写作内容可以辐射到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并不局限于当下热点。当然,若能在写作中廓清谬误认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困惑,当是值得提倡的。
保有“古老的敌意”(66分)
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然而社会中生活中似乎并不总是这样。我们追求善意,却有城管对乞儿拳打脚踢的暴行;我们提倡热情,却有十几路人自受伤的小悦悦面前走过的冷漠;我们宣传正义,却有媒体谋一己私利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现实中那些存在的现象,许多不合情不合理地让人痛心,而我们心中所认为的合理,又往往与现实中的许多现象背道而驰。这不免令人疑惑,黑格尔的话错了吗?
在我看来,黑格尔的“合理”并非我们日常所说的“合乎道理”,而是说“符合原因”。现实中存在的东西,都是由某些原因发展而来的结果,而人们活动所产生的原因,也必然会发展为现实中的某些结果。因此,我们要改变现实中不如人意的地方,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应从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处着手解决。许多人批判着现实的功利、虚伪、冷漠、阴暗,却仅仅是口若悬河,无所作为;更有些人,打着“无为”的旗号,本着得过且过的精神,安于现状,不思改变。
正如鲁迅所言;“从来如此,便对么?”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化逐利化似乎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人们一边抱怨,一边心甘情愿地沉沦。熟不知正是人们普遍的无所作为使这种趋势逐渐成为主流。要改变现状,单单抱怨无济于事,我们需要转变那“必然趋势”的观念,学会质疑质问,从而改变现状。
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曾引用过古希腊诗人“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的诗句来表明自己对人与社会的观点。在他的诠释中,狐狸代表逐流,让你合群且衣食无忧;而刺猬则代表一种看似愚笨固执的坚守。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言:“在现实与伟大的作品间,总存在古老的敌意。”刺猬便象征着这样的敌意。
这种“古老的敌意”的消褪成了现实中一切不合理的源头。当今社会中刺猬稀有而狐狸成群,人们失去警惕而盲目顺从,独立的思想与怀疑的态度湮没在功利、现实主义的洪流下。人们不会思考,不会反抗,随波逐流,大众的就是正确的,因此滋生了许多恶果。
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改变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应如黑格尔所言,溯现实之流抵达合理性的源头。我们应保有那看似愚笨固执的“古老的敌意”,保有独立的思想与批判现实的精神,在社会浩浩荡荡的洪流中保持着清醒成为时代精神独立思想的中流砥柱。正如鲁迅所言,对那理所当然理应顺从的东西多一份怀疑与警惕,当每个人都保有一丝古老的敌意,社会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合理与清明。
简评:本文大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提出问题时基于材料又能联系现实,凸显矛盾,构成思考的起点。作者在分析说理时首先界定了“合理”的概念内涵,并以此内涵支撑全篇文章的说理。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由浅入深,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直指问题的实质。借“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的诗句阐释矛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推出“古老的敌意”回扣材料。文章逻辑比较清晰,能辩证思考问题。分析有层次,有理据。文章拥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又不囿于琐屑的具象分析,有说理的的高度又不凌虚高蹈陷入术语的漩涡。
剔除存在的不合理(66分)
万千世界,往往无法单一而论。万物似乎都有其两面性,如印度的“双面佛”。由是,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无可否认,一个事物的存在有其因果必然,但由此片面得出“存在即合理”便是正确的吗?
恐怕并非如此。众所周知,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曾经的事物往往迅速消失,“存在”也是瞬息万变的。譬如曾经的封建思想在今日已经难以理解。若认可“存在即合理”,那么无疑将导致评判标准的朝令夕改与价值观的瞬变。更为严重的是,如此观点极易导致相对主义,认为没有绝对对错,只要存在便是合理,如三岛由纪夫所说“一切都在事先被原谅”——沽名钓誉是合理的,社会上存在的出卖良心以求利益也是合理的,为自我实现而祸害众生也是合理的,因为它们是客观存在,有其因果必然的。相对主义将必然导致伦理价值的模糊化与价值观的缺失。
但相对主义是错误的,“存在即合理”也是错误的。千百年前柏拉图已为我们证明了这点。他说,理念是客观存在的,即便拥有这一理念的事物并不存在。千百年后,索尔仁尼琴又向我们重申了这一点。他说:“我绝不认为不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真理、一个对正确与良善的评判标准,它不仅存在,而且不是朝令夕改的。”绝对真理的存在便否认了仅以事物存在与否来判定是否合理的诡辩的价值观。
并且,正因为认识到这点,认识到“存在不等同于正确,只要存在的事物不符合真理与正义,它便是错误的”,鲁迅才对存在着的非正确事物提出了质疑:“从来如此,便对么?”也正因为如此的质疑,使他觉醒而致力于将存在了千年的封建思想与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麻木与懦弱的人性劣根作纠正。
否认“存在即合理”,进而选择用真理与永恒的善与正义的标准,来将存在的不合理事物剔除,才能逼近真理。米兰昆德拉说:“人类的历史不是循环的圆,而是一条飞速向前的直线。”正是在不断剔除当下存在的非合理事物的过程中,人类得以进步。如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对神权束缚与非理性的剔除,人类价值与理性得以显现。因而,梁文道说:“每个时代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的时代是最糟的,由是批驳,由是进步。”因为对存在事物的不断质疑,并在质疑过程中始终以善与正义的价值观与真理贯穿,人类才得以进步。
批驳,并将真理一以贯之,人类才得以逐渐逼近真理,而对真理的追求过程,便是在对存在的不合理的剔除中体现的。
简评:朴素不求雕饰的文字中,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聪敏的作者以黑格尔所言为思辨对象,以鲁迅之问作思考指引,在两组看似对立的语言材料中找到焦点:正因为“存在并不完全合理”,所以要质疑;更要在质疑后剔除“不合理”,从而走向“合理”。
纵深式的论证结构,令写作思路清晰可见:从对材料的简析入题,论题分明。→在具体的分析中由表及里,揭论题之误——“相对主义”的危害性。→先驳后立,引经据典,提出“绝对真理”——永恒的善与正义的价值观。→顺势结论:以“绝对真理”质疑“不合理”,剔除“不合理”。
美中不足的是,部分语言有失精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