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9-01-28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谟,征五世孙,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征贤,诏访其后。谟姿宇魁秀,帝异之。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有诏改洪州别驾。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宰相谕谏官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俄为起居舍人,帝敕谟曰:“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必有诲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擢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谟固让不见可,乃拜。始谟之进,李珏、杨嗣复推引之。武宗立,谟坐二人党,出为汾州刺史。宣宗嗣位,召授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发驸马都尉杜中立奸赃,权戚缩气。顷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言:“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且泣下,帝为感动。时帝春秋高,嫡嗣未辨,众臣归重。大中十年,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六,贈司徒。
(节选《新唐书·魏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B.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C.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D.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谟心系朝纲,秉公劝谏。对于皇帝要赦免董昌龄一事,魏谟认为董昌龄杀害无辜的事实确凿,如果赦免他,会紊乱朝纲。
B.魏谟坚持原则,敢于直谏。皇帝偏袒一位乐工并授官扬州司马,宰相也授意谏官不要再言,虽劝谏失败,魏谟仍进言不已。
C.魏谟忠于职守,从不越职。他从谏官转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时,皇帝仍要求他评价自己言行,他直言拒绝了该请求。
D.魏漠正气凛然,不畏权势。宣宗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使皇亲国戚的骄横气焰得以收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5分)
(2)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5分)
(ニ)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
彩胜①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铁马响春冰②,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注】①彩胜:又称幡胜。《续汉礼仪志》有:“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②“红旗句: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前青幡与华灯交相辉映,大地春风送来暖意。这两句描写出节日的盛景。
B.天空的明月本是自然现象,词人用“唤取”两字赋予月人的情感,饶有情趣。
C.面对着元夕立春这样热闹的节日,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
D.词人对元宵夜华美的盛景不感兴趣,却独自一人来到前村欣赏早开的梅花。
15.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 ”一句表明了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原因,“ ”一句表明了一个人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原因。
(2)杜牧《阿房宫赋》中,“ ”一句形容楼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 ”一句形容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
(3)在《离骚》中,面对世俗的污浊不堪,屈原失意彷徨,走投无路,但他坚定地表示:“ ”。
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 。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班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如此,茶才 ,回味不尽,中国人对品茶,强调的是切身的感悟与体验。前人于此常有 的描绘。近现代文学家林语堂有茶的“三泡”之境说,认为茶在二泡时最妙。第一次冲泡时宛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而“二泡”时则如十六岁之妙龄女郎,至“三泡”时已是少妇了。( )。此外,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莫衷一是 不足为据 意味深长 出神入化
B.众口纷纭 无案可稽 耐人寻味 炉火纯青
C.莫衷一是 无案可稽 意味深长 炉火纯青
D.众口纷纭 不足为据 耐人寻味 出神入化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正是对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极为传神的演绎
B.苏轼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
C.这正是极为传神地演绎了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D.“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名句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B.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C.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20.下面是某杂志社一则征文启事的初稿部分,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今年的6月15号是《人民日报》社成立7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人民日报》开办70周年,本社特决定举办以“我与人民日报的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此次征稿面对海内外的作者、读者。务请广大作者、读者提供自己与《人民日报》之间发生的真实、生动、难忘的故事,我们期待您的大作,以便共襄《人民日报》70年的成长历程。
21.下面是某电商企业的“产品质检流程图”,请根据图示,写一段文字介绍产品品质把控情况,要求表述准确,语言简洁、连贯,不超过9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但有位大科学家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表示:“我尊敬这种人,但我却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许多孔说:“像这样搞科学研究行吗?“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谟,征五世孙,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征贤,诏访其后。谟姿宇魁秀,帝异之。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有诏改洪州别驾。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宰相谕谏官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俄为起居舍人,帝敕谟曰:“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必有诲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擢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谟固让不见可,乃拜。始谟之进,李珏、杨嗣复推引之。武宗立,谟坐二人党,出为汾州刺史。宣宗嗣位,召授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发驸马都尉杜中立奸赃,权戚缩气。顷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言:“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且泣下,帝为感动。时帝春秋高,嫡嗣未辨,众臣归重。大中十年,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六,贈司徒。
(节选《新唐书·魏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B.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C.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D.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谟心系朝纲,秉公劝谏。对于皇帝要赦免董昌龄一事,魏谟认为董昌龄杀害无辜的事实确凿,如果赦免他,会紊乱朝纲。
B.魏谟坚持原则,敢于直谏。皇帝偏袒一位乐工并授官扬州司马,宰相也授意谏官不要再言,虽劝谏失败,魏谟仍进言不已。
C.魏谟忠于职守,从不越职。他从谏官转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时,皇帝仍要求他评价自己言行,他直言拒绝了该请求。
D.魏漠正气凛然,不畏权势。宣宗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使皇亲国戚的骄横气焰得以收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5分)
(2)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5分)
(ニ)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
彩胜①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铁马响春冰②,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注】①彩胜:又称幡胜。《续汉礼仪志》有:“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②“红旗句: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前青幡与华灯交相辉映,大地春风送来暖意。这两句描写出节日的盛景。
B.天空的明月本是自然现象,词人用“唤取”两字赋予月人的情感,饶有情趣。
C.面对着元夕立春这样热闹的节日,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
D.词人对元宵夜华美的盛景不感兴趣,却独自一人来到前村欣赏早开的梅花。
15.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 ”一句表明了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原因,“ ”一句表明了一个人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原因。
(2)杜牧《阿房宫赋》中,“ ”一句形容楼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 ”一句形容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
(3)在《离骚》中,面对世俗的污浊不堪,屈原失意彷徨,走投无路,但他坚定地表示:“ ”。
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 。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班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如此,茶才 ,回味不尽,中国人对品茶,强调的是切身的感悟与体验。前人于此常有 的描绘。近现代文学家林语堂有茶的“三泡”之境说,认为茶在二泡时最妙。第一次冲泡时宛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而“二泡”时则如十六岁之妙龄女郎,至“三泡”时已是少妇了。( )。此外,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莫衷一是 不足为据 意味深长 出神入化
B.众口纷纭 无案可稽 耐人寻味 炉火纯青
C.莫衷一是 无案可稽 意味深长 炉火纯青
D.众口纷纭 不足为据 耐人寻味 出神入化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正是对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极为传神的演绎
B.苏轼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
C.这正是极为传神地演绎了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D.“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名句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B.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C.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20.下面是某杂志社一则征文启事的初稿部分,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今年的6月15号是《人民日报》社成立7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人民日报》开办70周年,本社特决定举办以“我与人民日报的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此次征稿面对海内外的作者、读者。务请广大作者、读者提供自己与《人民日报》之间发生的真实、生动、难忘的故事,我们期待您的大作,以便共襄《人民日报》70年的成长历程。
21.下面是某电商企业的“产品质检流程图”,请根据图示,写一段文字介绍产品品质把控情况,要求表述准确,语言简洁、连贯,不超过9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但有位大科学家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表示:“我尊敬这种人,但我却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许多孔说:“像这样搞科学研究行吗?“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