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期末冲刺卷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02-16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期末冲刺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宗其香先生的作品中,能感受出他曾经激情澎湃、 的艺术人生。宗其香注重写生,一生数十次赴祖国各地采风,在大自然中 笔墨,感悟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他的创作能以传统笔墨,参入西洋画法,水墨色淋漓尽致,主客观情与景遇,真善美纤毫 。
A. 一波三折 磨炼 毕现 B. 跌宕起伏 锤炼 毕现
C. 跌宕起伏 磨炼 毕备 D. 一波三折 锤炼 毕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第一处,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阿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形容事情进行中阻碍、变化很多。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该处形容艺术人生,故用“跌宕起伏”。第二处,磨炼:(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锤炼:磨炼;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该处言艺术创作,故用“锤炼”。第三处,毕现:全部显露。毕备:全都具备;完备。根据语境可知,该处说的是真善美能完全显现出来,故用“毕现”。故选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完善、调适,都不是有关部门某个时刻的突发奇想,都有一个深谋远虑、多方论证、不断调整的过程。
B. “中国梦”传递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唤醒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振兴中华的探索与奋斗,激发中华民族强烈的归属感和豪迈的进取心。
C. 在网上买东西遇到商品质量不过关或者服务态度不够好的情况,消费者可以在网上写差评表达不满,这是监督商家提升商品和服务最见效的手段。
D. 中美贸易的走势,确实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中方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把结果交由市场决定,让两国企业和消费者自主进行选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语序不当,应为“调适、完善”;B项,搭配不当,“凝聚”和“探索与奋斗”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提升商品和服务”后应加“质量”。故选D。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饶宗颐先生曾指出,中国文明能历数千年而延续至今,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欧洲的拼音文字迁就语言, , 。 , , , ,但汉字却拉近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中国人的距离。
①便产生了不同的文字系统
②现代汉语与上古汉语的语音也相差甚远
③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
④虽然中国境内方音各异
⑤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⑥随着语言的分化,方言的出现
A. ③⑤①④②⑥ B. ③①⑥⑤④②
C. ⑥①③⑤④② D. ⑥①②⑤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由“虽然……但……”的关联词固定搭配以及横线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内容可确定末两条横线处应为④②,排除A、D两项;由横线前的内容以及第二条横线后的句号提示可知,前两条横线处的内容应是对欧洲拼音文字的特点的进一步说明,由此可确定前两条横线处应为⑥①,排除B项。故选C。
【点睛】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第二步,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第三步,想想全段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时间顺序,或方位,还是“总分”等;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列依据排列顺序;第五步,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得位置不对,就进行调整,直到这段话排得通顺连贯为止。
4.下列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甲】一军难撼声威远 三字含冤忠孝全
【乙】犹留正气春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丙】经天纬地才能傲世 整纪维纲德行服人
【丁】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A. 韩信/文天祥/岳飞/张衡 B. 岳飞/文天祥/张衡/韩信
C. 韩信/张衡/文天祥/岳飞 D. 文天祥/岳飞/张衡/韩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文学知识等,解答此类题,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根据对联中相关信息判断出对联咏颂的哪位历史人物,然后选出正确答案。(甲)“一军难撼”指金人称颂岳家军时所说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三字”指“莫须有”,据此可知此联所咏人物是岳飞。(乙)“正气”指《正气歌》,“丹心照古今”,即《过零丁洋》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据此可知此联所咏人物是文天祥。(丙)“经天纬地”指制作浑天仪和地动仪等在天文、地理方面的成就,“整纪维纲”,指张衡出京担任河间相时,整顿法纪、打击豪强之事,据此可知此联所咏人物是张衡。(丁)“生死一知己”,暗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存亡两妇人”分别指施食救韩信一命的漂母和杀害韩信的吕雉,据此可知此联所咏人物是韩信。故选B。
5.对下列诗句中鹧鸪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昔日越王勾践还宫时的繁盛和眼前只剩下几只鹧鸪飞来飞去的凄凉进行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B.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在词中以对华美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以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C.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戚,勾起了词人悲愤而忧虑的复杂心情。
D.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作者用鹧鸪的鸣叫烘托女郎们的欢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古诗歌中意象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本题要求选出“对诗句中鹧鸪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句中“鹧鸪”这一意象能力。古诗词中“鹧鸪”形象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它的叫声像“行不的哥哥”,充满离愁别绪,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在古典诗歌中常有如下文化含义和象征:一为离别;二为悲情;三为爱情;四为相思。题中D项,“烘托女郎们的欢快”有误,根据诗句中“欢不见”的内容,可知鹧鸪的鸣叫衬托了女郎们的寂寞和烦恼。故选D。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宗其香先生的作品中,能感受出他曾经激情澎湃、
A. 一波三折
C. 跌宕起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第一处,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阿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形容事情进行中阻碍、变化很多。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该处形容艺术人生,故用“跌宕起伏”。第二处,磨炼:(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锤炼:磨炼;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该处言艺术创作,故用“锤炼”。第三处,毕现:全部显露。毕备:全都具备;完备。根据语境可知,该处说的是真善美能完全显现出来,故用“毕现”。故选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完善、调适,都不是有关部门某个时刻的突发奇想,都有一个深谋远虑、多方论证、不断调整的过程。
B. “中国梦”传递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唤醒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振兴中华的探索与奋斗,激发中华民族强烈的归属感和豪迈的进取心。
C. 在网上买东西遇到商品质量不过关或者服务态度不够好的情况,消费者可以在网上写差评表达不满,这是监督商家提升商品和服务最见效的手段。
D. 中美贸易的走势,确实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中方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把结果交由市场决定,让两国企业和消费者自主进行选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语序不当,应为“调适、完善”;B项,搭配不当,“凝聚”和“探索与奋斗”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提升商品和服务”后应加“质量”。故选D。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饶宗颐先生曾指出,中国文明能历数千年而延续至今,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欧洲的拼音文字迁就语言,
①便产生了不同的文字系统
②现代汉语与上古汉语的语音也相差甚远
③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
④虽然中国境内方音各异
⑤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⑥随着语言的分化,方言的出现
A. ③⑤①④②⑥
C. ⑥①③⑤④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由“虽然……但……”的关联词固定搭配以及横线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内容可确定末两条横线处应为④②,排除A、D两项;由横线前的内容以及第二条横线后的句号提示可知,前两条横线处的内容应是对欧洲拼音文字的特点的进一步说明,由此可确定前两条横线处应为⑥①,排除B项。故选C。
【点睛】第一步,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第二步,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第三步,想想全段的内容按什么顺序排列好,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时间顺序,或方位,还是“总分”等;第四步,按确定的排列依据排列顺序;第五步,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两遍,看排得对不对,如发现有的句子排得位置不对,就进行调整,直到这段话排得通顺连贯为止。
4.下列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甲】一军难撼声威远
【乙】犹留正气春天地
【丙】经天纬地才能傲世
【丁】生死一知己
A. 韩信/文天祥/岳飞/张衡
C. 韩信/张衡/文天祥/岳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文学知识等,解答此类题,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根据对联中相关信息判断出对联咏颂的哪位历史人物,然后选出正确答案。(甲)“一军难撼”指金人称颂岳家军时所说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三字”指“莫须有”,据此可知此联所咏人物是岳飞。(乙)“正气”指《正气歌》,“丹心照古今”,即《过零丁洋》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据此可知此联所咏人物是文天祥。(丙)“经天纬地”指制作浑天仪和地动仪等在天文、地理方面的成就,“整纪维纲”,指张衡出京担任河间相时,整顿法纪、打击豪强之事,据此可知此联所咏人物是张衡。(丁)“生死一知己”,暗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存亡两妇人”分别指施食救韩信一命的漂母和杀害韩信的吕雉,据此可知此联所咏人物是韩信。故选B。
5.对下列诗句中鹧鸪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昔日越王勾践还宫时的繁盛和眼前只剩下几只鹧鸪飞来飞去的凄凉进行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B.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在词中以对华美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以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C.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戚,勾起了词人悲愤而忧虑的复杂心情。
D.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作者用鹧鸪的鸣叫烘托女郎们的欢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古诗歌中意象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本题要求选出“对诗句中鹧鸪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句中“鹧鸪”这一意象能力。古诗词中“鹧鸪”形象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它的叫声像“行不的哥哥”,充满离愁别绪,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在古典诗歌中常有如下文化含义和象征:一为离别;二为悲情;三为爱情;四为相思。题中D项,“烘托女郎们的欢快”有误,根据诗句中“欢不见”的内容,可知鹧鸪的鸣叫衬托了女郎们的寂寞和烦恼。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