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G10教育联盟2019年高一春季入学联考语文试题(2)
时间:2019-02-24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材料一:
1 月 3 日晚上,两位 90 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 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 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 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 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 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 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 年 1 月 4 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 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 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 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 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 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 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 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 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 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 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 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8 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 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 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 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 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 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 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 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 年 3 月 1 日)
7.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 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 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C.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 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 些地方上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材料一用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 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B.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是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 钟”,并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 了读书的有用性。
9.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 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兰亭集序.》
(二)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 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 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选自《兰亭记》,有删改)
【注】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10. 对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
A.或因.寄所托 因:依,随着
B.不能喻.之于怀 喻:通“愉”,愉悦,愉快
C.弟子又幼来耽玩. 玩: 研习、玩味
D. 辩才熟.详之曰 熟:仔细的、详细的
11. 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
A.太宗以德政之.暇
B.知在辩才之.所
C.梁元帝之.曾孙
D. 及其所之.既倦
12. 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兰亭集序》便属此类。
B.“若合一契”中的“契”指的是符契,用木或竹刻成,分为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C.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D. 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兰亭集序》借快乐年华易逝的感叹,借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 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 的信任。
D.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15.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 ) ( )
A.本诗标题“送进士下第归南海”交代了送别朋友的缘由,朋友因被贬官到遥远的南海,心情悲伤,我为他送行,依依惜别。
B.首联描绘了夕阳下的一幅送别图。夕阳斜照,几片红霞,诗人和朋友,手挽着手,饮酒送别。 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C.颈联对仗工整,情意深长。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的必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 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D.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十二楼”即传说中昆仑山的仙人居所,此处借指俗世繁华。希 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间惆怅留连,不要执着于人世浮华。
E.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本诗没有像一般送别诗悲叹、沉浸于别离的凄苦, 而是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别具一格。
16. 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材料一:
1 月 3 日晚上,两位 90 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 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 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 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 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 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 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 年 1 月 4 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 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 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 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 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 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 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 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 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 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 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 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8 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 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 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 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 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 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 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 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 年 3 月 1 日)
7.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 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 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C.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 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 些地方上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材料一用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 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B.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是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 钟”,并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 了读书的有用性。
9.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 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兰亭集序.》
(二)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 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 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选自《兰亭记》,有删改)
【注】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10. 对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
A.或因.寄所托 因:依,随着
B.不能喻.之于怀 喻:通“愉”,愉悦,愉快
C.弟子又幼来耽玩. 玩: 研习、玩味
D. 辩才熟.详之曰 熟:仔细的、详细的
11. 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
A.太宗以德政之.暇
B.知在辩才之.所
C.梁元帝之.曾孙
D. 及其所之.既倦
12. 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兰亭集序》便属此类。
B.“若合一契”中的“契”指的是符契,用木或竹刻成,分为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C.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D. 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兰亭集序》借快乐年华易逝的感叹,借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 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 的信任。
D.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15.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 ) ( )
A.本诗标题“送进士下第归南海”交代了送别朋友的缘由,朋友因被贬官到遥远的南海,心情悲伤,我为他送行,依依惜别。
B.首联描绘了夕阳下的一幅送别图。夕阳斜照,几片红霞,诗人和朋友,手挽着手,饮酒送别。 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C.颈联对仗工整,情意深长。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的必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 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D.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十二楼”即传说中昆仑山的仙人居所,此处借指俗世繁华。希 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间惆怅留连,不要执着于人世浮华。
E.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本诗没有像一般送别诗悲叹、沉浸于别离的凄苦, 而是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别具一格。
16. 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