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2019年春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9-03-02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薏苡:一种禾本科植物。②啬夫:农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 和尊敬。
B.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C.孝廉,是秦始皇 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功曹,古代官名,西汉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除掌人事外,得以参预一郡或县的政务。历代沿置,只是名称略有变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 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②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 题。
塞下
黄滔
匹马萧萧去不前,平芜千里见穷边。
关山色死秋深日,鼓角声沈霜重天。
荒骨或衔残铁露,惊风时掠暮沙旋。
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
注:黄滔,晚唐著名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马鸣不前,既状坐骑惊恐未定,复见人的震骇迟疑,为写边地的空旷辽阔蓄势,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B.颔联分别从视、听两个角度写边地的死气沉沉,死气沉沉固然是深秋时节使然,但也让人联想到这是连年的兵火动乱所致。
C.白骨横陈,残铁秋露,生动的细节揭示岀战争的残酷,流露岀诗人的哀悯情怀,与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意同
D.本诗以景行文,景中含情,多处化用前人诗文意境而不露拼凑痕迹,刻画形象,渲染有力,寓意深广
15.试从艺术手法和主旨两方面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烘托渲染了硕师的学问与名望,为此宁趋百里求教
(2)屈原《离骚》“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因道不同而不与小人为谋的人生态度。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人把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视为铁锅、石块等肆意挥霍的奢侈生活。
 II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正是在大众的          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          的经典作品。
因此,(       )。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          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口传心授    纷至沓来    家喻户晓    鱼龙混杂
B.口耳相传    延绵不绝    家喻户晓    泥沙俱下
C.口耳相传    纷至沓来    妇孺皆知    鱼龙混杂
D.口传心授    延绵不绝    妇孺皆知    泥沙俱下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B.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C.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D.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
B.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成就今天的经典
C.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
D.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蚊子最喜欢咬什么人呢?大家不难猜到,被蚊子叮咬肯定是由于①__________________找到了你,但你一定想不到,指引蚊子的物质竟然如此之多。只要你在呼吸、出汗或是散发热量,你的温度,你释放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你汗液中的丙酮、辛烯醇、乳酸等化学物质,林林总总几十种都在诱惑着蚊子,让它们②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众多诱惑中,最重要的当数二氧化碳,这是蚊子找到你的主要线索。值得注意的是,吸引蚊子的不是单纯的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的气流。③__________________,蚊子才能锁定目标。在野外实验中,添加了二氧化碳的捕蚊器可以比没有添加二氧化碳的同类捕蚊器多捕捉8-45倍的蚊子。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冲突剧烈都是由于原生家庭问題。豆瓣社区上有一个著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很多成员就将自己的人生困难和问題归咎于父母。―旦父母对孩子的干预程度大,孩子性格势必“溫柔”,长大后难以独立。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人生就一定能实现突破和成长。
①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冲突剧烈不一定由于原生家庭问题。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作为一名医生的杨欢深知二手烟的危害,劝阻吸烟已成为他的习惯。5月的一天,杨欢在小区电梯内劝阻一名老人吸烟时,双方发生争执,随后老人突发心脏病去世。事后,老人家属将杨欢告上法庭,要求赔偿40余万元。
一审法院认为,杨欢的行为与老人死亡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酌定杨欢向老人家属补偿1.5万元,老人家属不服上诉。11月1日,本案二审开庭,并未当庭宣判。老人家属称,此次意外,老人自身有心脏病是一个原因,但杨欢的劝阻也是一个原因。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此事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