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三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9-03-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凝,字子居,济阳考城人也。祖撙,梁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父彦高,梁给事黄门侍郎。凝幼聪晤,美容止。既长,博涉经传,有文辞,尤工草隶。天嘉四年,释褐授秘书郎,转庐陵王文学。光大元年,除太子洗马、司徒生簿。太建元年,迁太子中舍人。以名公子选尚信义公主,拜驸马都尉、中书侍郎。迁晋陵太守。及将之郡,更令左右缉治中书廨宇,谓宾友曰:“庶来者无劳,不亦可乎?”寻授宁远将军、尚书吏部侍郎。
凝年位未高,而才地为时所重,常端坐西斋,自非显贵名流,罕所交接,趣时者多讥焉。高宗尝谓凝日:“我欲用义兴公主婿钱肃为黄门郎,卿意何如?”凝正色对曰:“帝乡旧戚,恩由圣旨,则无所复问。若格以佥议,黄散之职,故须人门兼美,惟陛下裁之。”高宗默然而止。肃闻而有憾,令义兴公主日谮之于高宗,寻免官,迁交阯。顷之,追还。
后主嗣位,受晋安王咨议参军,转给事黄门侍郎。后主尝置酒会,群臣欢甚,将移宴于弘范宫,众人咸从,唯凝与袁究不行。后主曰:“卿何为者?”凝对曰:“长乐注尊严,非酒后所过,臣不敢奉诏。”众人失色。后主曰:“卿醉矣。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礼部尚书蔡徴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长史郁郁不得志,乃喟然叹曰:“天道有废兴,夫子云‘乐天知命’,斯理庶几可达。”因制《小室赋》以见志,甚有辞理。陈亡入隋,道病卒,时年四十七。 (《陈书·列传二十八》,有删改)
【注】长乐,天子母亲的代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日/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
B.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日/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
C.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日/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
D. 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日/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传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文字,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传”相同。
B.中国书法字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随着历史发展,依次演变。
C.褐指粗布短衣,古时地位卑贱之人所着之衣,释褐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
D.文中“文学”为官名,汉代始置于州郡及王国,又称文学掾,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蔡凝聪颖有才,早年仕途顺畅。他出身仕宦,才华横溢,初人仕途就屡得升迁,并得以婚配公主,春风得意。
B.蔡凝为人厚道,善于为人着想。他从中书省离任时,命令手下人修葺中书省的官舍,以便让继任者舒适人住。
C. 蔡凝国事为重,不惧得罪权贵。在皇帝想任用义兴公主的夫婿做黄门郎征求意见时,他直言反对,阻止了此事。
D.蔡凝性格亢直,敢于直言上谏。在陈后主邀领群臣去弘范宫纵酒宴饮时,他拒绝前往,并义正辞严地陈述理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O分)
(1)常端坐西斋,自非显贵名流,罕所交接,趣时者多讥焉。(5分)
(2)肃闻而有憾,令义兴公主日谮之于高宗,寻免官,迁交阯。(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词,完成14~15题。
陈维崧词二首
卜算子·阻风瓜步(甲)
风急楚天秋,日落吴山暮。乌臼红梨树树霜,船在霜中住。极目落帆亭,侧听催船鼓。闻道长江日夜流,何不流侬去?
点绛唇·阻风江口(乙)
浊浪堆空,暨阳【注】城下风涛怒。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独眺君山,且共春申语。愁如许,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
【注】暨阳,今江苏江阴。君山在江阴北郊,因春申君葬此而得名。春申君即黄歇,战国四公子之—,博闻善辨,礼贤下士,曾任楚相二十多年。
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A.甲词上阕既用“风急”“船在”照应题目,又通过景物描写点明时令和环境,可谓言简而意丰。
B.甲词下阕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写出了词人不畏风急霜重、从容欣赏江岸美景的情态。
C. 乙词上阕刻画了江面风大浪高的景象,动词“堆”“怒”“轰”和比喻“冰车铁柱”的运用,生动传神。
D. 乙词下阕借助春申君的典故含蓄地传达情怀,尾句用“蛟龙舞”再写江上风浪,与上阕内容相呼应。
15.比较分析两首词所表达情感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6分)
(l)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诗中“   ▲   ,  ▲   ”两句,通过抒情主人公从早到晚照镜、吟诗的行为来表现感情之深、相思之苦。
(2)屈原《离骚》中“   ▲   ,   ▲   ”这两句,诗人以鸟为喻来表达志向,指明了君子小人不可能同群,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的道理。
(3)苏轼《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   ▲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    ▲   ”,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大众媒体扮演了推行者、建构者与同谋者的角色。大众媒体将消费与文化行为合二为一,赋予商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把社会的各个阶层裹挟其中,为消费主义      ,最终使消费主义成为大众的生活理念与追求。
在消费主义文化之下,媒体不断调整形式与内容,创造新的媒体产品。从报纸杂志的宣传到广播电视的广告,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使用,更使消费主义      、登峰造极,不在操控着人们的欲望和兴趣。
消费主义极大地缩短了单件物品的使用寿命。人们很少选择多次修理同一件家电,因为购买同类新款产品的价格未必高于修理的成本,而面盆修补、钢笔修理、缝纫织补这些日常生活中曾经      的行当,宛如儿时晚霞下的担货郎,渐行渐远,几近绝迹。家具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耐用品,(   ),许多美丽的衣服可能仅仅被上身一试便匆匆完成使命。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建构者、推行者与同谋者的角色。
B.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同谋者、建构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C.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得大众媒体扮演了同谋者、建构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D.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得大众媒体扮演了建构者、同谋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推波助澜  无孔不入  无时无刻  不可或缺
B. 煽风点火  无孔不人  时时刻刻  无可替代
C.推波助澜  无处不在  时时刻刻  无可替代
D. 煽风点火  无处不在  无时无刻  不可或缺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因为破旧被丢弃的衣物也是很少的    B.被丢弃的衣物也很少是因为破旧
C. 衣物也很少是因为破旧被丢弃        D. 很少的衣物也是因为破旧被丢弃
20.在下面的一段对话中,双方共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甲:顾导您好!我是都市报实习记者刘盈。久仰您大名,这次能见到尊容,非常激动!
乙:很荣幸认识你。
甲:您导演的新作刚刚杀青,请介绍一下您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主旨。
乙:我想表现的是社会底层的若干小人物在社会大变革面前的心路历程。
甲:您真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脑子的电影艺术家,为您点赞!
乙:你言重了,谢谢!
21.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简述中国传统儒学的演变历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在表达完整通顺的前提下,文字越简练越好,最多不超过150字)(6分)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