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考前演练(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04-03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考前演练(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等,常常会极为敏感而又具象化地表现在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之中。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金钱和机器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洪水猛兽般贬黜了基督教所代表的欧洲最高价值,虚无主义应运而生,尼采判定“上帝死了”。对于欧洲来说,“上帝死了”意味着信仰的消泯与理想的崩塌。也正是在“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下,虚无主义思潮毫无遮掩地对存在、不朽、价值、意义、道德、真理进行否定与怀疑。虚无主义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否定性的、消极的”力量,就是“颓废的逻辑学”。它对人类、民族、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真理、正义的价值消解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欧洲特产”的虚无主义,从一开始就与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勾连在一起,不仅以“现代性”的名义进行传播和扩张,同时借助资本主义强大的文化生产进行全球传播和市场拓展,妄图使欧洲历史逐渐演化为世界历史。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市场化的扩张中,这种源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意识和文艺实践,就更容易在“现代性”的外衣下进行的隐性渗透和广泛辐射中被认同、被接受、被效法。
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中,曾经“主义”多多、歧论蜂起,以至颠覆传统、恶搞历史、消解思想、否定民族特色、淡化时代精神的现象频繁出现,“重写文学史”不绝于耳,向现代派靠拢、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和现代文化理念、创作方法成为文化创造和文艺创作方向的愿望和期待,时时都在撩拨着一些创作者的情愫与心旌。他们以为:举凡历史的、传统的、民族的、地域的,就都是陈旧的、落后的、老套的、迂腐的,而对以革命和战斗为题材的作品,则将其一律同“左”画上了等号,不仅认为那是过时的,而且认为那是残酷的,是无人性和不人道的。只有写生活的阴暗面、时代的隐痛处,才有“戏份”,才好逗乐,才能咂出味道,才有趣、好看、惹眼、“抓”人,并因此而提升上座率,增加发行量。而时代精神强、民族特色显的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则容易刻板化和同质化,不但吊不起读者的胃口,而且也难以激发社会性、大众化的愉悦感和认同性,以致影响作品辐射力与覆盖面。因此,尽管我们的创作量年年都在攀升,可真正称得上史诗杰作、鸿篇佳构的作品却是“高峰”难觅,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有高原”“缺高峰”。而深获大众景仰、值得大众学习的文学典型与艺术楷模,就更无法构成气势磅礴的改革发展时代的“正气堂”“先锋榜”“群英谱”了。而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将邱少云烈士化身为烤肉,将狼牙山五壮士的跳崖化身为滑稽跳水,等等。凡此种种,显然不能仅仅从制造无聊的“搞笑”和追求浅薄的娱乐的意义上去解释了,而委实是一种对历史的否定,对革命的否定,对中华文化的否定。
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文艺创作的袭扰与侵蚀,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的丰赡,文学的崇高,艺术的壮美,根源在于它属于历史,属于生活,属于不断变革发展并始终葆有强大创造性和进取力的时代与人民,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也是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实根基。唯物史观始终认为,驾驭时代和创造生活的人民永远都是历史的缔造者和生活的主人翁。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是全世界唯一绵延不断的辉煌文明。在这五千年的悠久岁月中,中华民族以无比开放包容的态度,用自己的智慧和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8年第19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其实是对历史的客观性和核心价值观的反叛与颠覆。
B. 历史虚无主义以“现代性”为外衣进行袭扰和侵蚀,我们应该警惕其传播和扩张。
C. 事实证明,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屡屡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
D. 我们不缺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形成的“高原”,而缺史诗杰作和鸿篇佳作“高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在分析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表现与危害之后,提出了抵御的方略,逻辑清晰。
B. 第2自然段运用举例论证、类比论证证明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文化创造和文艺创作的侵害。
C. 作为一篇政论文,本文清楚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D. 本文的语言具有精炼、概括准确的特点,还注意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论辩力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虚无主义偶然产生,与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等不存在必然联系。
B. 文艺创作只有写生活的阴暗面、时代的隐痛处,才能提升上座率,增加发行量。
C. 将邱少云烈士化身为烤肉,无非是吸引眼球,制造无聊的搞笑和追求浅薄的娱乐。
D.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历史是文艺同历史虚无主义彻底分离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方略。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我们不缺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形成的‘高原’”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而时代精神强、民族特色显的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则容易刻板化和同质化,不但吊不起读者的胃口,而且也难以激发社会性、大众化的愉悦感和认同性,以致影响作品辐射力与覆盖面”分析可知,“不缺重大题材和英雄人物形成的‘高原’”于文无据。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类比论证”错误。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没有使用类比论证。原文“而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将邱少云烈士化身为烤肉,将狼牙山五壮士的跳崖化身为滑稽跳水,等等”容易误导选择,应该为举例论证。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偶然产生”错误,“不存在必然联系”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等,常常会极为敏感而又具象化地表现在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之中。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金钱和机器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洪水猛兽般贬黜了基督教所代表的欧洲最高价值,虚无主义应运而生”分析可知,虚无主义与历史变迁、时代变革和社会思潮等存在必然联系,应运而生。B项,“文艺创作只有写生活的阴暗面……增加发行量”错误。结合第二段内容“他们以为:举凡历史的、传统的、民族的……是无人性和不人道的”分析可知,是“他们以为”的。C项,“无非是制造无聊的搞笑和追求浅薄的娱乐”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中,曾经‘主义’多多、歧论蜂起,以至颠覆传统、恶搞历史、消解思想、否定民族特色、淡化时代精神的现象频繁出现”分析可知,属于“颠覆传统、恶搞历史”的错误做法。故选D。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后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加了新四军。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秦山说:“你唱歌唱的真好听,要是我真牺牲了,你就对我唱歌。”
方歌崇敬英雄,说:“不许这么说。”
秦山笑了,说:“这有什么?听你唱歌,我就活过来了。”
方歌也笑,说:“如果我唱歌有这么厉害,我就唱。”
秦山说:“那我们可就说好了。”
1948年,秦山被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他当了独立旅一个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后来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的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她们已经唱不出声了。
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你唱出来呀。”
秦山说:“我这莫合烟嗓子,一唱会吓坏你。”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我是被调到你们这儿了。”
过后,秦山知道,方歌主动要求调离师部文工团,下放到秦山所在的团,当了宣传干事。
团长是秦山以前的上级,背后向他透露:“你这个英雄,有福气,别人是英雄救美人,你却是美女救英雄,方歌追你追到沙漠来了,就看你能不能接住了。”
秦山一见方歌,脸就发烫。
方歌也几次到秦山这个营收集垦荒的事迹。她还组织了一个宣传队,把垦荒的故事编成歌曲、快板。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他进入了沙漠。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呈现出壮丽的美景,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里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了《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战友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
教导员说:“你再看他一眼吧。”
方歌说:“我们早就讲好了,现在,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教导员说:“秦山,你可别掉队了,起来吧。”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嚅动了。
教导员说:“你这家伙,我就知道你不会掉队。”
过后,秦山说他像是做了一个梦。他睁眼,看见一片脸,随即,他的目光停留在方歌的脸上。
方歌的脸如同一轮圆月,明净净地悬在空中,像水洗过一般,还沾着水珠。
秦山说:“水,渴死我了,咋回事?”
教导员说:“方歌把你唱活了。”
秋天,收获了玉米。团长主持了婚礼。入了洞房——一个地窝子,方歌说起大沙暴,她说:“当时,我就想最后一次给你唱歌。”
秦山说:“战争年代,我都死不了,我命大,能这么轻易掉队?我就等你来唱呢。”
方歌说:“你别耍嘴皮子了。”
“掉队”是父辈对死亡的另一种说法。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秦山和方歌的各种版本的爱情故事。父辈不愿说过去的故事,但是,都有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一不留神,便会哼出来。秦山已是农场的副团长,他的步子总像是踏着歌曲的节奏。他的儿子秦平沙是我的同学,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山负伤醒来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出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无畏的情怀。
B. 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 小说里多次写到沙暴、沙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们的精神气质却有一种动人的美感,给读者振奋的力量。
D. 文章结尾看似闲笔,但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同时通过写后人难以忘怀的追忆,表达了对前辈的崇敬。
5. 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 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A    5. ①从情节上,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从形象上,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③从主旨上,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主旨。④从效果上,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具有可读性。   
6. (1)英雄主义。不惧牺牲:战争时期,用双腿跑过汽车轮子,五次受伤;勇于奉献:新中国建设时期,在垦荒中,不畏恶劣条件,独自深入沙漠。
(2)浪漫主义。歌声唤回生命:秦山受重伤时,方歌用歌声唤醒了他;歌声催生爱情: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秦山和方歌通过歌声产生了爱情。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写出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无畏的情怀”错,理解拔高。结合文本内容“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后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分析可知,一个“像”字表明只是一种猜测、估计等,并不能表现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无畏的情怀。歌声唤回生命,体现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故选A。
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褒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借助要核对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一般先答出结构上的特征,然后分析效果。效果一般从情节的推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旨表达等角度分析。此题分析的重点是文中谋篇布局的特征,从情节上看,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结合文本内容“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地窝子里一片宁静……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分析可知,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结合“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等内容分析,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主旨,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风格分析及评价作品表现出审美取向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探究的对象是文中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答题时要具体指出在文中的体现,注意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如结合文本内容“‘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分析可知,不惧牺牲;结合“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分析,勇于奉献。都体现英雄主义的一面。结合文本内容“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分析可知,歌声唤回生命,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体现浪漫主义。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