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9-04-03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 ,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 ,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B. 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C. 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D. 骇人听闻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结合“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分析,选用“危言耸听”。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结合“《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分析,选用“触目惊心”。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选用“迫在眉睫”。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结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可知,选用“不以为意”。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B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D项,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故选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关’上”“蒙了尘”两者是选择关系,排除B项、C项。“美丽未来”“拥有出彩人生”之间,“精彩人生”应该在后,更符合语境内容。故选D。
20.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答案】序号 修改
① “事情”改为“喜讯”
② “顷刻”改为“顿时”
③ “预想”改为“原本”
④ “用力”改为“努力”
⑤ “难点”改为“困难”。
【解析】
试题分析:“事情传来”不当,两者之间不能搭配,可根据句意将“事情”改为“喜讯”,这样就可以与“传来”搭配,而且意思也表达得很准确了;顷刻意指片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根据句意,显然是不能准确表情达意的,可改用“顿时”, 顿时,指立刻。多用于叙述已过去的事情。预想,事先设想,不符句意,可改为“原本”;“用力”,用劲,使劲,“攻坚”不是体力活,所以应将“用力”改为“努力”, 努力指用尽力气去做事情,后来指一种做事情的积极态度。难点,指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它一般与“突破”相搭配。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请仿照句①的方式对下文中的比喻论证进行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而绣花时,每一针下针都要准确;绣花也必须是一针一线才能做成的事情;绣花还是个慢功夫,一两天绣不出好花来。
①绣花每一针都要准确,说的是扶贫一定要精准有针对性。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绣花要一针一线,说的是扶贫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 (2). ③绣花是个慢功夫,说的是扶贫是一项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步步为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仿照句①的方式对下文中的比喻论证进行分析。题目已经给出比喻论证定义,以及仿写的例句。答题时找出文段中的比喻论证,然后仔细分析仿写的例句“绣花每一针都要准确,说的是扶贫一定要精准有针对性”句式,根据仿写的句式对找出的比喻论证进行分析。文段除了“而绣花时,每一针下针都要准确”是比喻论证外,还有“绣花也必须是一针一线才能做成的事情”“绣花还是个慢功夫,一两天绣不出好花来”也是不予论证。句①的句式是“绣花……,说的是扶贫要(是)……”,仿照该句式,对找出的两个比喻论证进行分析即可。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日前,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一则招聘启事,耿直地自我描述:“学校一般,交通一般,待遇一般。”接着笔锋一转,介绍了学校的优势:评职称容易、压力不大、牛肉便宜,等等。这则招聘启事被赞为“史上最真诚的高校招聘启事”。然而,该校宣传部负责人次日却对媒体表示,此招聘系一名雷姓院长发布,未经审核,学校正介入调查,进行约谈。随后,学院网站换上了范文式的新版招聘启事。
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时,“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并提出招生要求:“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要来。”彼时,街头巷尾,人们看着这份另类的招生广告,觉得特别新鲜、有趣。一时间,名师高徒纷至沓来,晓庄师范学校成为当时“教育界关注的中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考生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可以从如下两个角度进行立意:
1、从反面立意:大学应是最有思想、最有活力的地方,招聘启事不可过于僵硬,要鼓励创新,尊重和珍惜学校师生的思想活力,应对其“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保持温情和敬意。
2、也可从正面侧面立意:认为应保持严谨治学态度、语言庄重真诚等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 ,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 ,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B. 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C. 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D. 骇人听闻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结合“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分析,选用“危言耸听”。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结合“《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分析,选用“触目惊心”。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选用“迫在眉睫”。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结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可知,选用“不以为意”。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B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D项,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故选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关’上”“蒙了尘”两者是选择关系,排除B项、C项。“美丽未来”“拥有出彩人生”之间,“精彩人生”应该在后,更符合语境内容。故选D。
20.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答案】序号 修改
① “事情”改为“喜讯”
② “顷刻”改为“顿时”
③ “预想”改为“原本”
④ “用力”改为“努力”
⑤ “难点”改为“困难”。
【解析】
试题分析:“事情传来”不当,两者之间不能搭配,可根据句意将“事情”改为“喜讯”,这样就可以与“传来”搭配,而且意思也表达得很准确了;顷刻意指片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根据句意,显然是不能准确表情达意的,可改用“顿时”, 顿时,指立刻。多用于叙述已过去的事情。预想,事先设想,不符句意,可改为“原本”;“用力”,用劲,使劲,“攻坚”不是体力活,所以应将“用力”改为“努力”, 努力指用尽力气去做事情,后来指一种做事情的积极态度。难点,指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它一般与“突破”相搭配。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请仿照句①的方式对下文中的比喻论证进行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而绣花时,每一针下针都要准确;绣花也必须是一针一线才能做成的事情;绣花还是个慢功夫,一两天绣不出好花来。
①绣花每一针都要准确,说的是扶贫一定要精准有针对性。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仿照句①的方式对下文中的比喻论证进行分析。题目已经给出比喻论证定义,以及仿写的例句。答题时找出文段中的比喻论证,然后仔细分析仿写的例句“绣花每一针都要准确,说的是扶贫一定要精准有针对性”句式,根据仿写的句式对找出的比喻论证进行分析。文段除了“而绣花时,每一针下针都要准确”是比喻论证外,还有“绣花也必须是一针一线才能做成的事情”“绣花还是个慢功夫,一两天绣不出好花来”也是不予论证。句①的句式是“绣花……,说的是扶贫要(是)……”,仿照该句式,对找出的两个比喻论证进行分析即可。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日前,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一则招聘启事,耿直地自我描述:“学校一般,交通一般,待遇一般。”接着笔锋一转,介绍了学校的优势:评职称容易、压力不大、牛肉便宜,等等。这则招聘启事被赞为“史上最真诚的高校招聘启事”。然而,该校宣传部负责人次日却对媒体表示,此招聘系一名雷姓院长发布,未经审核,学校正介入调查,进行约谈。随后,学院网站换上了范文式的新版招聘启事。
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时,“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并提出招生要求:“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要来。”彼时,街头巷尾,人们看着这份另类的招生广告,觉得特别新鲜、有趣。一时间,名师高徒纷至沓来,晓庄师范学校成为当时“教育界关注的中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考生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可以从如下两个角度进行立意:
1、从反面立意:大学应是最有思想、最有活力的地方,招聘启事不可过于僵硬,要鼓励创新,尊重和珍惜学校师生的思想活力,应对其“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保持温情和敬意。
2、也可从正面侧面立意:认为应保持严谨治学态度、语言庄重真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