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2019届高三4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05-30
贵州省遵义市2019届高三4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表面看今天的城市还是过去的样子,但城市的内涵早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了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过程,正在迈向智能化的道路。
②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落地生根,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2年,国家设立首批智慧试点城市,2013年国家设立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2014年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该《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③事实上,智慧城市内涵也逐渐拓展到了智能城市的范畴。前者主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智能城市则要在此基础上,强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为城市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搭建起统一的技术底座,实现城市万物互联和数据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将AI与城市场景进行深度融合,驱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升级。
④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指出,中国智能城市的发展和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步骤一致,第一阶段是数字化,第二阶段是网络化,第三阶段是大数据化,第四阶段是智能化,智能城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⑤当前,智能化的城市建设正在各地掀起热潮,也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大展身手”的舞台。阿里巴巴主推的充分利用城市数据优化公共资源的“阿里ET城市大脑”,主要用于智能交通管理,已经在杭州、苏州、上海以及衢州等地落地应用。腾讯在“互联网+”的主题下,正在从医疗、人社、警务、交通四个领域切入,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其主导的以“数字广东”最为突出“数字政务”实践,旨在消除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连接更多城市信息。显而易见,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化城市建设上的深耕细作正让城市变得日新月异,也极大提升了城市运行和百姓生活的效率。
⑥未来的智能城市究竟什么样?在业内人士眼里,早已画好了城市智能化的“装备”图景。首钢基金城市更新事业群总裁梁衡义指出:“汽车出行和城市交通将是重塑我们未来的核心入口或场景。当前我们的汽车95%的时间都停在车位上,大城市里停车场吞噬了几乎15%的城市土地,核心区交通拥堵30%以上是由于找不到停车位。S-PARK非常愿意与京东城市强强联手,共同打造城市停车新空间和出行模式。”智慧足迹CEO李振军表示,基于城市计算平台、数字网关以及双方线上线下的数据资源,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开发了智能选址平台,可以解决实体门店“开在哪里,开多少家”的问题,并制定产品的销售策略,从而有效提升门店的经营业绩。
(摘自2019年3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城市的内涵经过了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等三个阶段,已经走上了智能化的道路。
B.智慧城市关注设施建设和信息化,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国智慧城市定会在2020年建成。
C.中国智能城市的发展需经历四个阶段,其中的智能城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D.在“互联网+”的主题下,腾讯从医疗、智能选址等领域切入,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列举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举措,旨在说明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
B.文章阐释了“智慧城市”和“智能城市”的不同点,表明了二者之间有先后关系。
C.文章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例,说明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参与有助于智能化城市建设。
D.文章运用了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城市智能化未来的“装备”图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健康有序推进,国家的相关政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B.切实抓好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有助于智能城市的建设推进。
C.“数字政务”能有效促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共享互动,连接更多城市信息。
D.只要互联网企业参与城市智能化的建设,中国智慧城市定能迈向智能城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奋进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发展便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最佳案例。通过挖掘潜力、提升管理、包装营销、文创开发等措施,故宫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网红”,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也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收益。在2月17日的亚布力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首次晒出了自家的账本: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其实就已经达到15亿元——超过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并且,论坛中众多企业家对于2018年度故宫博物院总体收入突破20亿元表示乐观。一时间,故宫成为各文博单位争相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故宫的网红成长史,是一个不断尝试与突破的过程。 2013年,即便它为了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开通了新媒体公众号,故宫给人的感觉还是严肃庄重、遥不可及的,直到2014年 8月1日,一篇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让平均阅读量四位数的故宫有了第一次的10万以上浏览量,其中雍正行乐图被做成动图,雍正在河边洗脚、喂猴子,并配上了让广大网友觉得十分接地气的文案。而2016年,一部记录故宫文物修复工作和有关性情各异的文物修复大师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爆网络,网络平台播放量突破100万次。2018年10月下旬,故宫与北京电视台出品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上新了·故宫》开播。在年轻群体中颇受欢迎的演员邓伦与周一围担任“故宫文创新品特邀开发员”,在每期节目中联合嘉宾与专家进“宫”识宝,了解宝物的背后故事,并与设计师一起开发与故宫元素相关的文创产品。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分析:“随着近年来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和相关影视综艺的走红,故宫的品牌形象从古老庄重的博物馆和宫殿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越来越迎合年轻游客的需求,也不断拉近着“皇宫”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摘自《故宫文创15亿营收背后:跨界+IP+网红》)
材料二:
材料三:
故宫走红,与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有着直接联系。他曾这样说:“故宫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吸引年轻观众,必须用年轻人的方式。”故宫运营的成功,首先是挖掘潜力。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扩大开放面积,随着开放面积达到80%,故宫大量的空间被清理出来,让拥挤的游客有了分流空间,并让很多沉睡在库房的文物有了展出机会,更让故宫在常规展览之外依托更多资源和空间策划更多的展览。其次是转变管理观念。故宫在管理方面从以保护为主转变为以服务公众为主,开始致力于提升公众参观游览的体验度,修整地面、理顺购票安检流程、科学配置厕所等,这都有利于公众在参观游览时感受到温馨和便捷。单霁翔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参观者的目的性多样化了,过去就是来旅游,但今天来的人有看展览的,有拍雪景的,有喝故宫角楼咖啡的,有买故宫文创图书的。“需求多样化,应变也必须跟得上。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不同时段、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把这些叠加起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最后是营销包装。借助互联网和自媒体,故宫经过一系列包装策划,用呆萌的形象迅速吸引大批年轻人目光,由此带出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大卖。在这个过程中,重视新技术和新渠道是成功的经验,文创产品开发也注重彰显故宫特色,体现了差异化,让公众眼前一亮,流量变现的过程也就顺理成章。
作为文明的载体,珍贵脆弱的文物常被束之高阁,供我们隔着玻璃恒温恒湿地观赏,却忽略了越是钦慕,越是渴望了解、渴望触碰的心理。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是对于工匠精神的尊崇,对文化的传承却不会改变。今天故宫博物院将文化自信渗透到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制作、营销的各个领域,既跟随了时代步伐,也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将文物背后的人文情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等进行了体现。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故宫运营模式的创新价值》,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一与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凭借开发众多文创产品以及参与相关媒体节目制作的营销手段,古老庄重的故宫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B.故宫博物院关注人群情况显示,人群年龄集中在30~39岁,是“故宫”潜在游客的主体,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C.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类型丰富,涉及电子、教育、衣饰、美妆、家居等领域,其突出特点是
“接地气”、“日常化”。
D.故宫的创新带来巨大的流量收益,2017年的收入高达15亿元,2018年故宫博物院总体收入突破了20亿元。
5.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宫走红让大家明白到要推广传统文化,就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法来吸引年轻观众。
B.因为管理思维从“保护”转变为“服务公众”,所以故宫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
C.单霁翔院长的话,让我们了解到现在前来故宫的人的目的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色。
D.文化创意产品将人文关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呈现出来,这是对文化传承的坚持。
6.“正是故宫文创的艺术心思,让大众得以在吃穿住行中了解历史,触摸过往,让传统文化融入到潮流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故宫文创的艺术心思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钢的琴
申平
我们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的第二天,作为组长的我,就发现村里在精准扶贫方面存在重大纰漏。村里一户最困难的人家,竟然长期没有被列入扶贫对象。
这户人家的男人叫吴更里,是个长相敦厚的中年人。我们到他家走访,发现他一点也不像其他贫困户那样要么哭穷装可怜,要么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他不卑不亢,神情淡定,对人热情实在。当我们得知他上有老母,下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都要他靠种地打短工养活,而村里却从来没有救助过他时,我立即对他充满同情,拍胸脯表示一定要帮助他解决困难。
但是他却连连摆手说:“算了算了,我们有吃有穿,有手有脚,不想给政府找麻烦!”
这使我对他更加同情,甚至有点喜欢,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解决问题。
第二天,我就主持召开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联席会议。会上,我首先组织大家学习了上级的有关文件,接着重点讲了扶贫工作要全覆盖、一户都不能少的道理,最后我把话锋一转,把吴更里的问题当做炸弹抛了出来。在我的想象里,村干部们肯定会被炸晕的。但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听完,竟然不约而同嘿嘿地笑了起来。村支书徐友谊说:“哎哟,看来老问题又摆上台面了。”
徐友谊等人的态度令我十分不满,我厉声说:“怎么,难道因为是老问题就不解决了吗?请问老问题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不作为造成的?”
见我生气,徐友谊赶紧说:“李组长,我们不是那个意思。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你不知道,吴更里家里,可是有一架价值几十万的钢琴啊!”
“什么?钢琴!”他的话倒把我搞懵了。
“是啊,他家的确困难,村里其实每次都想往上报他。可是一报吧,群众就拼死反对,到处告状。说家里有那么贵重的钢琴,还算什么贫困户!”
哦,原来如此。可我们去的时候,怎么没有注意他家有钢琴呢。
散会以后,我带人再次到吴更里家调查。咦!眼前这几间村里最寒酸的土瓦屋,还有屋里灰头土脸的几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能和高雅的钢琴联系起来。
看见我们又来,吴更里好像早有预料似的,他啥也不问,只是冲我们笑一笑,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我就问他:“吴更里,听说你家有一台很贵的钢琴是吗?”
吴更里点了一下头,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是呀,是有啊!”
“能让我们看看吗?”
吴更里又点点头,带我们来到一间上了锁的房间,打开门,说:“各位请吧。”
尽管我们有精神准备,但是我们还是被屋里那架精美的钢琴震撼了。这间房里什么杂物都没放,就在屋中央摆了那架钢琴。它一尘不染,气势非凡地雄踞在那里,霎时使这间土屋蓬荜生辉。我们小心翼翼走过去,轻轻抚摸,通过视觉和触觉进一步感受它的高贵。说实话我对钢琴一窍不通,但是直觉告诉我这的确是一架非同凡响的钢琴。我对照上面的字母,用手机迅速上网查了一下,立刻明白这是一台立式施坦威牌钢琴,是钢琴中的精品,价值真的有几十万上下。
我们都把疑问的目光定格在吴更里的脸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吴更里走过去,手拿一块抹布轻轻擦拭我们刚才摸过的地方,话语也同样轻轻地说:“各位领导别见怪,这钢琴是我爸爸当年买的,是给我买的。那时候他在城里当包工头,赚了钱,就去买了一台最贵的钢琴运回来,他说他要把我培养成郎朗一样的人。可是,唉……”他停住不说了,似乎陷入回忆之中。
“那后来怎么样呢?”
“后来我爸打算专门请一个钢琴老师,先到乡下来教我。等条件成熟了,就把全家搬进城去,让我受最好的教育。可是那年,他承包的工程拿不到钱,还死了人,他赔光了一切,最后……他跳了楼。那年我才8岁。”
屋里的空气立刻有点压抑,我感觉那架钢琴也似乎变得沉重起来。
“那你就不得不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你一直留着钢琴,是为了纪念你的父亲,对吗?”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忍不住说出了最后结果。
谁知吴更里看了我一眼,说:“你只说对了一半。这钢琴,我是留给我儿子的,可是他偏偏对这个不感兴趣。我就想,将来我还会有孙子呀,孙子也会有儿子呀。我就不信,我家里就出不了一个钢琴家。”
吴更里语气坚定,目光灼灼,仿佛对未来充满必胜的把握。
“出钢琴家,那当然好。可你得面对现实呀。假如你先把钢琴卖了,你家现在的一切都会改变,政府也能名正言顺帮助你。将来有钱再买嘛……”
“不,我不想那样过日子。李组长你说,人活着,除了钱,总得还要为点啥吧?”
吴更里口气坚决,咬钢嚼铁。我不由再次打量眼前的这个农民,感觉他的质地真的比钢铁还硬。
吴更里,就这样作为一个特殊的扶贫对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天夜里,我竟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去参加一个钢琴演奏音乐会。在金碧辉煌的舞台上,有一个人坐在一架巨大的钢琴前,身体摇摆,十指飞舞,天籁般的乐曲汪洋恣意,跳跃流淌……大厅里掌声雷动。当那人站起身来谢幕时,我不由狂喊:吴更里!吴更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开头制造悬念,扶贫工作有问题;接着指出事出有因,贫困户家有钢琴,悬念再生;最后吴更里自述经历,疑云揭开。
B.主人公吴更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与众不同的追求。小说准确地再现了一位有志气、有追求、有个性又稍显执拗的新时代农民形象。
C.这架一尘不染、气势非凡的钢琴与土瓦屋的简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在吴更里的心中,这架钢琴承载着他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别无他义。
D.小说以“钢的琴”为题,隐喻着吴更里美好的理想和比钢铁还硬的精神意志。有意将“钢琴”断开,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暗示中心。
8.品味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每小题3分,共6分)
(1)看见我们又来到他家,吴更里好像早有预料似的,他啥也不问,只是冲我们笑一笑,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2)不,我不想那样活着。李组长你说,人活着,除了钱,总还要为点儿啥吧?
9.小说以工作组长梦见吴更里在钢琴演奏会上大获成功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表面看今天的城市还是过去的样子,但城市的内涵早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了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过程,正在迈向智能化的道路。
②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落地生根,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2年,国家设立首批智慧试点城市,2013年国家设立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2014年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该《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③事实上,智慧城市内涵也逐渐拓展到了智能城市的范畴。前者主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智能城市则要在此基础上,强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为城市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搭建起统一的技术底座,实现城市万物互联和数据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将AI与城市场景进行深度融合,驱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升级。
④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指出,中国智能城市的发展和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步骤一致,第一阶段是数字化,第二阶段是网络化,第三阶段是大数据化,第四阶段是智能化,智能城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⑤当前,智能化的城市建设正在各地掀起热潮,也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大展身手”的舞台。阿里巴巴主推的充分利用城市数据优化公共资源的“阿里ET城市大脑”,主要用于智能交通管理,已经在杭州、苏州、上海以及衢州等地落地应用。腾讯在“互联网+”的主题下,正在从医疗、人社、警务、交通四个领域切入,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其主导的以“数字广东”最为突出“数字政务”实践,旨在消除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连接更多城市信息。显而易见,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化城市建设上的深耕细作正让城市变得日新月异,也极大提升了城市运行和百姓生活的效率。
⑥未来的智能城市究竟什么样?在业内人士眼里,早已画好了城市智能化的“装备”图景。首钢基金城市更新事业群总裁梁衡义指出:“汽车出行和城市交通将是重塑我们未来的核心入口或场景。当前我们的汽车95%的时间都停在车位上,大城市里停车场吞噬了几乎15%的城市土地,核心区交通拥堵30%以上是由于找不到停车位。S-PARK非常愿意与京东城市强强联手,共同打造城市停车新空间和出行模式。”智慧足迹CEO李振军表示,基于城市计算平台、数字网关以及双方线上线下的数据资源,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开发了智能选址平台,可以解决实体门店“开在哪里,开多少家”的问题,并制定产品的销售策略,从而有效提升门店的经营业绩。
(摘自2019年3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城市的内涵经过了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等三个阶段,已经走上了智能化的道路。
B.智慧城市关注设施建设和信息化,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国智慧城市定会在2020年建成。
C.中国智能城市的发展需经历四个阶段,其中的智能城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D.在“互联网+”的主题下,腾讯从医疗、智能选址等领域切入,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列举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举措,旨在说明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
B.文章阐释了“智慧城市”和“智能城市”的不同点,表明了二者之间有先后关系。
C.文章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例,说明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参与有助于智能化城市建设。
D.文章运用了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城市智能化未来的“装备”图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健康有序推进,国家的相关政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B.切实抓好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有助于智能城市的建设推进。
C.“数字政务”能有效促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共享互动,连接更多城市信息。
D.只要互联网企业参与城市智能化的建设,中国智慧城市定能迈向智能城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奋进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发展便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最佳案例。通过挖掘潜力、提升管理、包装营销、文创开发等措施,故宫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网红”,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也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收益。在2月17日的亚布力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首次晒出了自家的账本: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其实就已经达到15亿元——超过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并且,论坛中众多企业家对于2018年度故宫博物院总体收入突破20亿元表示乐观。一时间,故宫成为各文博单位争相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故宫的网红成长史,是一个不断尝试与突破的过程。 2013年,即便它为了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开通了新媒体公众号,故宫给人的感觉还是严肃庄重、遥不可及的,直到2014年 8月1日,一篇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让平均阅读量四位数的故宫有了第一次的10万以上浏览量,其中雍正行乐图被做成动图,雍正在河边洗脚、喂猴子,并配上了让广大网友觉得十分接地气的文案。而2016年,一部记录故宫文物修复工作和有关性情各异的文物修复大师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爆网络,网络平台播放量突破100万次。2018年10月下旬,故宫与北京电视台出品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上新了·故宫》开播。在年轻群体中颇受欢迎的演员邓伦与周一围担任“故宫文创新品特邀开发员”,在每期节目中联合嘉宾与专家进“宫”识宝,了解宝物的背后故事,并与设计师一起开发与故宫元素相关的文创产品。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分析:“随着近年来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和相关影视综艺的走红,故宫的品牌形象从古老庄重的博物馆和宫殿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越来越迎合年轻游客的需求,也不断拉近着“皇宫”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摘自《故宫文创15亿营收背后:跨界+IP+网红》)
材料二:
材料三:
故宫走红,与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有着直接联系。他曾这样说:“故宫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吸引年轻观众,必须用年轻人的方式。”故宫运营的成功,首先是挖掘潜力。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扩大开放面积,随着开放面积达到80%,故宫大量的空间被清理出来,让拥挤的游客有了分流空间,并让很多沉睡在库房的文物有了展出机会,更让故宫在常规展览之外依托更多资源和空间策划更多的展览。其次是转变管理观念。故宫在管理方面从以保护为主转变为以服务公众为主,开始致力于提升公众参观游览的体验度,修整地面、理顺购票安检流程、科学配置厕所等,这都有利于公众在参观游览时感受到温馨和便捷。单霁翔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参观者的目的性多样化了,过去就是来旅游,但今天来的人有看展览的,有拍雪景的,有喝故宫角楼咖啡的,有买故宫文创图书的。“需求多样化,应变也必须跟得上。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不同时段、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把这些叠加起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最后是营销包装。借助互联网和自媒体,故宫经过一系列包装策划,用呆萌的形象迅速吸引大批年轻人目光,由此带出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大卖。在这个过程中,重视新技术和新渠道是成功的经验,文创产品开发也注重彰显故宫特色,体现了差异化,让公众眼前一亮,流量变现的过程也就顺理成章。
作为文明的载体,珍贵脆弱的文物常被束之高阁,供我们隔着玻璃恒温恒湿地观赏,却忽略了越是钦慕,越是渴望了解、渴望触碰的心理。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是对于工匠精神的尊崇,对文化的传承却不会改变。今天故宫博物院将文化自信渗透到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制作、营销的各个领域,既跟随了时代步伐,也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将文物背后的人文情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等进行了体现。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故宫运营模式的创新价值》,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一与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凭借开发众多文创产品以及参与相关媒体节目制作的营销手段,古老庄重的故宫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B.故宫博物院关注人群情况显示,人群年龄集中在30~39岁,是“故宫”潜在游客的主体,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C.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类型丰富,涉及电子、教育、衣饰、美妆、家居等领域,其突出特点是
“接地气”、“日常化”。
D.故宫的创新带来巨大的流量收益,2017年的收入高达15亿元,2018年故宫博物院总体收入突破了20亿元。
5.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宫走红让大家明白到要推广传统文化,就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法来吸引年轻观众。
B.因为管理思维从“保护”转变为“服务公众”,所以故宫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
C.单霁翔院长的话,让我们了解到现在前来故宫的人的目的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色。
D.文化创意产品将人文关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呈现出来,这是对文化传承的坚持。
6.“正是故宫文创的艺术心思,让大众得以在吃穿住行中了解历史,触摸过往,让传统文化融入到潮流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故宫文创的艺术心思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钢的琴
申平
我们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的第二天,作为组长的我,就发现村里在精准扶贫方面存在重大纰漏。村里一户最困难的人家,竟然长期没有被列入扶贫对象。
这户人家的男人叫吴更里,是个长相敦厚的中年人。我们到他家走访,发现他一点也不像其他贫困户那样要么哭穷装可怜,要么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他不卑不亢,神情淡定,对人热情实在。当我们得知他上有老母,下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都要他靠种地打短工养活,而村里却从来没有救助过他时,我立即对他充满同情,拍胸脯表示一定要帮助他解决困难。
但是他却连连摆手说:“算了算了,我们有吃有穿,有手有脚,不想给政府找麻烦!”
这使我对他更加同情,甚至有点喜欢,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解决问题。
第二天,我就主持召开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联席会议。会上,我首先组织大家学习了上级的有关文件,接着重点讲了扶贫工作要全覆盖、一户都不能少的道理,最后我把话锋一转,把吴更里的问题当做炸弹抛了出来。在我的想象里,村干部们肯定会被炸晕的。但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听完,竟然不约而同嘿嘿地笑了起来。村支书徐友谊说:“哎哟,看来老问题又摆上台面了。”
徐友谊等人的态度令我十分不满,我厉声说:“怎么,难道因为是老问题就不解决了吗?请问老问题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不作为造成的?”
见我生气,徐友谊赶紧说:“李组长,我们不是那个意思。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你不知道,吴更里家里,可是有一架价值几十万的钢琴啊!”
“什么?钢琴!”他的话倒把我搞懵了。
“是啊,他家的确困难,村里其实每次都想往上报他。可是一报吧,群众就拼死反对,到处告状。说家里有那么贵重的钢琴,还算什么贫困户!”
哦,原来如此。可我们去的时候,怎么没有注意他家有钢琴呢。
散会以后,我带人再次到吴更里家调查。咦!眼前这几间村里最寒酸的土瓦屋,还有屋里灰头土脸的几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能和高雅的钢琴联系起来。
看见我们又来,吴更里好像早有预料似的,他啥也不问,只是冲我们笑一笑,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我就问他:“吴更里,听说你家有一台很贵的钢琴是吗?”
吴更里点了一下头,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是呀,是有啊!”
“能让我们看看吗?”
吴更里又点点头,带我们来到一间上了锁的房间,打开门,说:“各位请吧。”
尽管我们有精神准备,但是我们还是被屋里那架精美的钢琴震撼了。这间房里什么杂物都没放,就在屋中央摆了那架钢琴。它一尘不染,气势非凡地雄踞在那里,霎时使这间土屋蓬荜生辉。我们小心翼翼走过去,轻轻抚摸,通过视觉和触觉进一步感受它的高贵。说实话我对钢琴一窍不通,但是直觉告诉我这的确是一架非同凡响的钢琴。我对照上面的字母,用手机迅速上网查了一下,立刻明白这是一台立式施坦威牌钢琴,是钢琴中的精品,价值真的有几十万上下。
我们都把疑问的目光定格在吴更里的脸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吴更里走过去,手拿一块抹布轻轻擦拭我们刚才摸过的地方,话语也同样轻轻地说:“各位领导别见怪,这钢琴是我爸爸当年买的,是给我买的。那时候他在城里当包工头,赚了钱,就去买了一台最贵的钢琴运回来,他说他要把我培养成郎朗一样的人。可是,唉……”他停住不说了,似乎陷入回忆之中。
“那后来怎么样呢?”
“后来我爸打算专门请一个钢琴老师,先到乡下来教我。等条件成熟了,就把全家搬进城去,让我受最好的教育。可是那年,他承包的工程拿不到钱,还死了人,他赔光了一切,最后……他跳了楼。那年我才8岁。”
屋里的空气立刻有点压抑,我感觉那架钢琴也似乎变得沉重起来。
“那你就不得不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你一直留着钢琴,是为了纪念你的父亲,对吗?”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忍不住说出了最后结果。
谁知吴更里看了我一眼,说:“你只说对了一半。这钢琴,我是留给我儿子的,可是他偏偏对这个不感兴趣。我就想,将来我还会有孙子呀,孙子也会有儿子呀。我就不信,我家里就出不了一个钢琴家。”
吴更里语气坚定,目光灼灼,仿佛对未来充满必胜的把握。
“出钢琴家,那当然好。可你得面对现实呀。假如你先把钢琴卖了,你家现在的一切都会改变,政府也能名正言顺帮助你。将来有钱再买嘛……”
“不,我不想那样过日子。李组长你说,人活着,除了钱,总得还要为点啥吧?”
吴更里口气坚决,咬钢嚼铁。我不由再次打量眼前的这个农民,感觉他的质地真的比钢铁还硬。
吴更里,就这样作为一个特殊的扶贫对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天夜里,我竟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去参加一个钢琴演奏音乐会。在金碧辉煌的舞台上,有一个人坐在一架巨大的钢琴前,身体摇摆,十指飞舞,天籁般的乐曲汪洋恣意,跳跃流淌……大厅里掌声雷动。当那人站起身来谢幕时,我不由狂喊:吴更里!吴更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开头制造悬念,扶贫工作有问题;接着指出事出有因,贫困户家有钢琴,悬念再生;最后吴更里自述经历,疑云揭开。
B.主人公吴更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与众不同的追求。小说准确地再现了一位有志气、有追求、有个性又稍显执拗的新时代农民形象。
C.这架一尘不染、气势非凡的钢琴与土瓦屋的简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在吴更里的心中,这架钢琴承载着他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别无他义。
D.小说以“钢的琴”为题,隐喻着吴更里美好的理想和比钢铁还硬的精神意志。有意将“钢琴”断开,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暗示中心。
8.品味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每小题3分,共6分)
(1)看见我们又来到他家,吴更里好像早有预料似的,他啥也不问,只是冲我们笑一笑,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2)不,我不想那样活着。李组长你说,人活着,除了钱,总还要为点儿啥吧?
9.小说以工作组长梦见吴更里在钢琴演奏会上大获成功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