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A10联盟2019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安徽省A10联盟2019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学术场域之内衡量,专家的思维和言说方式似乎天生具有合法性,然而,久而久之,它们也越来越面临着许多问题。学者陈平原早就指出:“越来越精细的学科分野、越来越严格的操作规则、越来越艰涩的学术语言,在推近具体学术命题的同时,会逐渐剥离研究者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如果人文学术只能呆在象牙塔中,不落地、不及物,其存在价值将令人生疑。这是我们倡导学术大众化的主要原因。
从人文专家与大众的关系上看,人文学木大众化也是大势所趋,社会发展至今,已不得不正视如下事实;专家可能还是原来的专家,但大众已不是原来的大众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以前专家是“信息富人”,大众是“信息穷人”,这种不对称让专家变成知识的垄断者。然而,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同时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变革,大众开始分享原来专家才有的知识资源,甚至在某些方面已与专家不相上下。在这种格局中,专家与大众的关系就需要重新调整,专家之学需要获得新的呈现,专家之学的大众化之路自然也有更迫加的努力方向。
我们的很多专家并不缺少精英意识,但面向大众的意识还不充分。许多时候,他们著书立说,心中大概是没有读者的——不仅没有普通读者,甚至也不怎么在意专业读者,他们大概觉得,著作与文章越写得莫测高深,才越显得自己学问大、水平高,于是,专家之学终于成为小圈子里的事情,成为少数志同道合者在沙龙中怀着无限敬意低声谈论的对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当艺术家为自己或为自己小圈子里的好友工作时,他们鄙视公众,反过来,公众则通过忽视这些艺末家的存在对之进行报复,由此造成的真空被江湖庸医一样的冒牌艺术家作了填充。这既无益于公众也无益于艺术家。”我以为,这里把“艺术家”提成“专家”,在特殊学术领域这样的描述同样也是可以成立的。如此看来,专家有无大众意识,不仅关系着思想能否走出去,能否真正影响世道人心,而且还关系着学术的假冒伪劣问题。
法国思想家萨特的主张与做法值得一提。当他意识到读者大众的重要性时,不仅向知识界呼吁:“必须学会用形象说话,学会用这些新的语言表达我们书中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地写时评、写剧本,甚至把他那本整整一公斤重可以当秤砣使的哲学书《存在与虚无》消化成一本通俗小册子,中国学界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来充潜先生既写过《西方美学史》之类的高头讲章,早年也写过《谈美书简》《谈文学》这样的“小书”,而无论是哪类著作,他都能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如此功夫,既是因为他学贯中西,也是因为他特别讲究作文之道,正是依靠这种追求,他才把论文写成了大家可阅读的文章,努力把学问做到化境。
当然,话说回来,行文简显浅,学术大众化,是要让专家之学接地气,有人缘,提升它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引导大众形成健全的价值观,而并不是要降低其学术含量,把它简化成“心灵鸡汤”。
(选自赵勇《尽可能让人文等术大众化》,2018年8月3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学术场域内,专家的思维和言说方式看似具有天然合法性,但时间长了会脱离大众。
B. 以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专家是知识的垄断者;如今,专家的垄断地位正逐渐丧失。
C. 很多专家缺乏大众意识,因而著书立说时心中没有读者,刻意把文章写得高深莫测。
D. 专家具有大众意识,有助于思想走出去,影响世道人心,还能防范学术假冒伪劣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从面临的问题入手,并引用学者陈平原言论,揭示倡导学术大众化的主要原因。
B. 文章第二段进一步指出人文学术大众化也是大势所趋,专家与大众的关系需要重新调整。
C. 文章以法国萨特和中国朱光潜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实现学术大众化。
D. 文章结尾补充论述如何正确理解学术大众化,纠正认识误区,从而使论证更全面更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媒体技术的变革,大众拥有的知识资源已经不逊于专家了。
B. 汤因比认为,若艺术家鄙视公众,公众也将以忽视进行报复。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某些学术领域。
C. 无论高头讲章还是“小书”,朱光潜都能写得深入浅出。这是因为他学贯中西,把学问做到化境。
D. 提倡学术大众化不是要降低学术含量,而是要让专家接地气、有人缘,关心现实,尽量把学术简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新数据显示,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8年用户规模预计将达2.92亿人。而从内容生产方面上看,优质内容不断深耕细化,垂直化内容生产越来越丰富,呈现出专业化趋势;从知识付费产品的形态上看,平台型产品、内容型产品、工具型产品都在不断发展,多元化趋势明显。
要论知识付费领城不断发展的因素,除了分享经济的发展、移动支付等条件之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媒体带来的新的消费形式以及当下用户消费习惯的转变。知识付费集合了教育,传媒和消费三个领域的特点,通过媒体、视频音频以及社交等形式,在社交媒体中引爆和传播知识,刺激新的消费形式。用户消费习惯也在不断转变,为知识买单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地被认可,这为知识付费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用户基础。
二是知识更新换代加快与竞争加剧导致的“知识焦虑”。当前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各种信息比之前任何时代都更丰富,很多人面对海量信息在筛选、吸收以促进个人提升时,往往会产生“知识焦虑”,各行各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又加剧了这种焦虑与需求,而知识付费可以相对快速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正是满是了这种“如识焦虑”人群的心理。
(摘编自《专家解读:中国知识付费经济向上态势明显》.2018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自2015年以来,不少知识付费平台纷纷上线,用户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每天有1000多万用户通过各大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购买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
知识付费让知识更加亲民,被困在象牙塔里或者藏在书本里的深奥的理论,都能通过讲述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多维度向大众传播,让更多人有了掌握知识的渠道。同时,如识付费也能让传播链条不断简化,不管是向各行业专家提问、“偷听”,还是付费直接约见,网络都让学习者与讲授者的距离不新拉近,学习效率更高。
然而,风光背后也有隐优,目前对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仅为7%,虽然使用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是能持续学习并持续付费的用户并不多。
作为服务消费的新兴业态,走进千家万户的知识付费正在展开一幅崭新的蓝图,以此为开端,互联网也正在推动包括传媒、出版、教育等相关知识服务产业全面转型。未来,必然有更多新鲜的改变吹入城市和乡村的每个角落,且让我们视目以待。
(摘编自《优质知识供给仍需深耕》,2018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随着互张网技术的飞进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付费意路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知识就是财富”渐渐变成了现实。知识付费受到青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海量信息,让需要找到有价值内容的用户付出了不小的时间成本。对网民而言,通过付费,筛选出最有效的知识,利用碎片时同学习,是一种有效的互联网学习方式。
但是,随着知识付费概念走红,短时间内各种如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参差不齐。在知识付费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许多内容生产者的确在吸引消费者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拿出了不少“干货”“硬货”,然而,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部分平台运营者开始投机取巧,不再愿意扮演“知识提供商”,而是成为“知识中间商”,内容的“剪刀手”和“搬运工”,令消费者大失所望。
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必须坚持“内容为王”,通过不掺水的、专业的、有价值的知识,让消费者真正学有所得。感到物有所值,才是如识付费迎来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标,对于提供相关产品的平台来说,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来源渠道,让更多在各个领域“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参与到知识付费的内容生产中,才能从根本上解法知识付费优质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知识付费内容要有“干货”》,20l8年5月14日《经济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2015年以来.知识付费用户数量快速增长,预计2018年用户规模将达到2.92亿人。
B. 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内容生产专业化和产品形态多元化两大明显趋势。
C. 知识付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消费业态,正在推动某些相关的知识服务产业全面转型。
D. 互联网海量信息让有需求的用户付出的时间成本过大,是知识付费受青睐的最根本原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分享经济的发展、移动支付的便捷、用户消费习惯的转变以及“知识焦虑”等因素,促进了知识付费领域不断发展。
B. 知识付费集教育、传媒和消费三个领域优点于一体,通过多种形式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知识,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
C. 当前社会,知识更新快,信息目渐丰富。在筛选、吸收时很多人产生了“知识然虑”,而日益激烈竞争又加剧了焦虑。
D. 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关键是坚持“内容为王”,提供有价值的知识,让消费者真正感到物有所值。
6. 知识付费有何优势和不尽人意的表现?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赵德才
马贵明
我小时候的爱好和别的小孩有一点不一样,喜欢看木匠做活儿,那种刨子摩擦在木板上的声音特别悦耳,长长的薄如纸片的木刨花像彩带一样舞动。
暑假里的早晨,我还在朦朦胧胧的睡梦中,刺——,刺——,推刨子的声音把在唤醒。我快速地穿上衣服,从锅里抓一棒刚刚烀好的包米,循声而去,我在邻居的大门外看见一个木匠正在案子边,用力地推动着刨子,前腿弓后腿蹬,每一水双手推动着刨子向前的时候,从刨床飘出来的长长的刨花,在空中慢慢舞动着飘落了。
看了一会儿,我有些忐忑地走进了邻居的院子。之所以忐忑,是因为有些木匠或者是手艺人不喜欢被别人打搅。这个木匠瞅了我一眼,继续干活儿。他用刨子刨了几下木方,用手拿起来,闭上一只眼睛看木方刨得直不直,他看木方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睛特别小。整个上午,我都在静静地看他干活儿,直到母亲喊我回去吃饭。
第二天,在木匠刚刚走进邻居的院子,我就跟了进去。木匠看见我,笑了笑说:你喜欢?我点点头。
他说:你来两下。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到了案子边,拿起了刨子,在一个木方上推了几下。刨出的刨花虽然没有木匠刨出的长,但自己还是满意的。木匠又笑了笑说:还行,就是力气小了点。那一天,木匠和我说了很多话,告诉我还是好好学习吧,木匠是个很累人的活儿。
邻居喊他吃饭,我知道他叫赵德才。
以后的十多天里。我天天去看赵德才干活儿,有时候,比他去的还早,赵德才教我拉锯,说拉锯不能太快,快了不出活儿,还累人。还说……
那天早晨,我兴冲冲地去看赵德才干话儿,但没有看见他的身影,他干活儿用的案子也不见了,邻居正在安好的窗户上刷油漆。我知道,赵德才的活儿干完了,人走了,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暑假就要过去了。我听母亲和父亲说我的一块五毛钱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后来,他们共同想到了刚放暑假的时候,我打的一百块土坯。当时土坯是三分钱一块,一百块能卖三块钱,做我的学费绰掉有余。可是,还有两天就开学了,父亲并没有把土坯卖出去。从他们的对话里,我感觉到她们的焦急。于是,我决定找赵德才帮忙。
记得赵德才说过,他住在西关五队渡槽附近。渡槽是当地有名的水利工程,我曾经和同学在渡槽洗过澡。还算顺利,我只问了五六个人就找到了赵德才家。赵德才正在院子里干活儿,看见我,愣了一下说:你怎么来了?
我说:我有一百块土坯帮我卖了吧?
他放下刨子说:走,看看去。
我随他走到生产队的队点,他叫我在门口等着。不一会儿,他笑呵呵地说:妥了,你拉来吧,三分钱一块。
我很高兴她说;好。
我刚走出去几步,赵德才喊我说:你有车吗?
我说:设有。
赵德才说:我家有,你拉去吧。
他说的车,是一种木棚胶轮的人力车,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也算是一个大件,一般也不会轻易借给别人的。
回到家,父亲上班去了。母亲说:不能骗你吧?
我说:不能。
于是,我们把土坯装上了车。土坯很大,有红砖的两倍。车子只装了六十块。我试了试,分量很重。母亲要和我一起去,我拒绝了,是八岁的弟弟和我去的,路途有多远,我当时不知道,现在知道应该是接近五公里,并且路况不是很好。拉到第二趟的时候,我的背心完全湿透了,任凭弟弟如何使劲,也是走了两个多小时。当越德才把钱递给我的时候,告诉我,有一块土坯碎了,扣了三分钱。我使劲地点头,说:没事儿,谢谢你!谢谢你!
以后,我没有再见过赵德才,但我常常能够想起他对一个孩子的帮助,我工作以后,曾经去过渡槽赵德才住的地方想看看他,于是,那个地方动迁了。每逢遇到在渡槽附近住过的人,我都会问起赵德才。
很多年以后,在一个饭局上我看见了赵德才,我有些欣喜若狂地说起当年的事情。他说不是他。他 会一点木匠活儿,但从来没有给谁做过窗户,也没有帮助过谁卖过土坯。我的记忆力是不会错的。赵德才的开解已经完全刻在我的脑海里了。但赵德才说没有,我也就没法坚持。
后来还有一次,我又遇到一个叫赵德才的,越看越像当年的赵德才,我又聊起帮成卖土坯的事情。赵德才说,我是木匠不假,我也帮助过我的亲戚做过窗户,但卖土坯的事情没印象。我说一定是你。我们聊得很热烈。我去卫生间回来的时候,我听赵德才说:老马一定记错了,其实,我没帮助我亲戚做过窗户,更没有帮助谁卖过土坯。
我开始怀疑我的记忆了,但还是决定断续寻找赵德才。
(选自《小说林》2018年6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交代“我”小时候特殊的爱好,并对木匠推刨子进行颇具诗意的描写,为下文叙述“我”木匠赵德才的交往做好铺垫。
B. “我”“兴冲冲地”去看赵德才干活儿,却发现他走了,于是“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心情的变化折射出“我”对他的亲近与依恋。
C. 很多年以后,“我”遇到两个“赵德才”,并觉得就是当年的赵德才,结果却遭到他们的否认。这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和艺术张力。
D. 小说在娓娓的叙述中融入深挚的情感,在简单的故事中寄寓丰厚的哲理,语言含蓄典雅,情节曲折有致,读后令人动容,引人深思。
8. 小说中的赵德才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对于“我”执着地寻找赵德才一事,你怎样看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