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月圆梦”高考优创卷全国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年“六月圆梦”高考优创卷全国卷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法制文明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规范制度、精密的立法技术、成熟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治理智慧和精神追求,是我们今天进行法治建设的重要历史资源。中国法律史学是法学和史学的交叉学科,主要以中国古代法制为研究对象。中国法律史学自成体系,在改革开放后得到长足发展,研究成果百花齐放,学科影响力也大为增强。
但应当看到,当前中国法律史学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方向上,有的学者缺乏现实关怀,无意或者无法对现实法治问题做出回应。有的学者片面强调考察历史原貌,未能在史料考据的基础上探索揭示中华法制文明的独特品性、规律和价值。有的学者只注重厘清历史问题,与其他部门法学对接不充分,拉远了法史学科与其他法学分支学科的距离。
法律史研究固然要坚持史料的基础性地位,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进行整理和编纂,通过考证找寻历史真相,这是法律,史学研究必须下的基本功。但是,法律史学研究又不能止步于史料,否则就会偏离法学学科属性,难以为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提供借鉴。法律史学研究需要运用法学分析方法,坚持论从史出、思古悟今,以史料中揭示出中华民族历史上关于法的制度选择与价值思考,揭示出中国传统法律的特有品质、思维方式、逻辑体系、行为模式及价值内涵,力求从法律演变的历史中寻找文明秩序的一般原则和规律,为回答当前法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中国法律史学的当代价值和时代使命。
近年来,一些法律史学者采用新史料、新方法进行研究,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例如,利用契约、方志、司法档案等进行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这些新材料和新方法,使得法律史学研究内容从国家、中央扩展至地方和基层,从律例典章扩展至民间法律实践,拓宽了研究视野。这样的研究方法值得鼓励,不过研究中也应慎重对待新材料和新方法,确保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一些学者用现代或西方的法学概念、制度和框架来认识、评价和解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这种研究方式尤其需要注重严谨性和科学性。如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关于“礼”属于自然法还是实在法的讨论,本身就体现出对西方法学概念的机械理解。这些西方法学概念是在西方社会的历史时空中产生的,以这样的概念解读另一种文明、另一个历史时空中的法律实践,容易得出偏离实际的看法。准确认识一种法律文明的历史,应当从其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出发。只有采用中国特有的词汇、话语体系去描述、解释中国古代法律现象,用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和观念去追寻中华法制文明的价值,同时与西方法学话语体系展开对话,与当代法学进行沟通,才能确保中国法律史学的正确研究方向。
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只有以史料为基础,以中国特有的法律话语体系来解释和评价我国历史中的法律现象,才能承担起传承中华法制文明、回应当代法治建设需要的时代使命,实现学科的独特价值和繁荣发展。
(摘编自罗冠男《挖掘法律历史的当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法制文明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品性、规律和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追求。
B.对史料进行整理和编纂,通过考证找寻历史真相,这是法律史学者必须完成的基础性工作。
C.新史料、新方法能为法律史学的研究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仍应坚持审慎、科学的原则。
D.准确认识一种法律文明的历史,应从其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出发,不应机械套用他国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肯定中华法制文明的重要价值,紧接着指出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属性和发展状况。
B.文章在论述当前中国法律史学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后,指出了学科研究的方法、方向和价值。
C.文中列举的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民法等讨论,旨在论述脱离实际、生搬硬套的史学研究并不科学。
D.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当代价值和时代使命,强调其有助于传承中华法制文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法律史学以中国古代法制为研究对象,学科自成体系,建设发展迅速,研究成果丰硕。
B.如果法律史学研究仅仅关注史料,就可能偏离法学学科属性,就无法为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C.如果生硬地拿西方法学理念作为研究标尺,就可能无法体察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本意和智慧。
D.法律史学研究要坚持论从史出、思古悟今,传承中华法制文明,解决当代法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互联网企业是中国IP(知识产权)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未来的国家文化符号建设需要依托互联网,引领中国文化IP走出去,将东方文化传播到全球,为世界文化产业做出中国贡献。当下中国的文化IP“正在成长过程中”,尚未实现良好的多领域共生。中国的IP发展不能照搬国外模式,需要走自己的IP打造之路,构建自己的文化生产方式。大企业打造强势IP,已积累了更多可供长线发展的文化资产,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也成为打造国家文化符号的重要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文化IP建设为抓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参与到主流文化建设,一大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产品已经诞生,期待更多的文化IP脱颖而出,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呈现中国力量。
(摘编自华挺《使我们的文化符号充满魅力》,2018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2012-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与其占GDp比重
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注)GDP: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额按当年价格计算。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历史名城、科教名城、绿色名城等各种文化标签,但长期以来,南京一直缺乏整体文化定位,相比友邻城市,杭州在10年间打造出一张“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名片,并成为我国首个创意城市网络“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上海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设计之都”建设,在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美食之都”已经成为成都的代名词,其带动效果远非美食,历史文化、茶文化、休闲、诗情、古迹也随之深入人心。南京坐拥500多处文保遗迹、300多项非遗项目、上百家文博场馆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但尚未得到深度挖掘和有效开发。在新一轮的南京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南京历史文化文物元素亟待盘活利用,资源创意活化水平有待深化提升。
(摘编自<南京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城市研究报告》)
材料四:
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更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否均衡的“晴雨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既是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落实文化惠民政策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市场环境非常重要。比如政策措施,投资环境、服务举措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文化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倾向。否则,一个地方再有发展潜力,文化企业也不愿意前来投资落户。
发展文化产业,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将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在任何时候,这一发展思路和终极目标都不能跑偏,不能动摇。因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除了固化的传统思维模式之外,更要加快引入“文化+”思维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叫得响、有担当的文化企业,通过加快文化企业发展、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来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实现文化繁荣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摘编自晴空《让文化产业“燃”起来要多措并举》,2018年11月1日青岛文明网)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2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趋势,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约1.8万亿增加到2017年约3.5万亿,占GDP的比重从3.48%增加到4.20%。
B.2017年全国文化核心领域创造的增加值为22 500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4.8%;文化相关领域创造的增加值为12 222亿元,占比为35.2%,
C.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为34 722亿元,占当年GDP比重为4.20%,相较于2016年创造的30 785亿元的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0.06个百分点。
D.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消费需求质量不断提高,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文化IP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中国文化符号,而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要构建自己的文化生产方式。
B.互联网企业在文化产业领域大有可为,未来的国家文化符号建设也需要依托互联网,引领中国文化IP走出去,彰显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C.相较于“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杭州、“设计之都”上海、“美食之都”成都,文化底蕴深厚的南京缺乏清晰的形象定位,文化建设乏善可陈。
D.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关系着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够反映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6.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解读凉州
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时值阳春四月,我离开故城济南时已是春色酽酽、绿意沸腾了,而这里却是一派边塞景象:左边是霸气粗豪的祁连山,白雪冠顶,渗透出一缕缕凛凛寒气;右边是雄浑苍莽的龙首山,呈现出一抹冷漠的灰黄。看不见山泉流水,听不见莺歌燕语,稀稀落落的村庄里偶尔传来一两声鸡鸣犬吠,传递出一缕生命的气息。天地间一片旷达的静寂,一片枯涩的静寂。
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
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在凉州活动时间最长的是高适和岑参。高适二十岁时在长安求仕不遇,经人举荐混了个县尉,是官吏中最低的一级。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州。凉州虽然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烟柳画舫,但这里边风浩浩,大漠茫茫,山岭峻拔,戈壁旷大,他在这里度过一段充满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无独有偶,岑参也是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遇,“诗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 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风萧萧兮夜漫漫,琵琶一曲肠堪断”,“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出了凉州的繁华,胡人云集,琵琶声喧。书剑飘零的诗人,在前线与老友相会,热酒冷梦,吟诵如潮。这不是江南才子的浅斟低吟,而是军旅诗人的狂饮浪醉。也只有边塞重邑凉州,那边月凄清、风沙萧萧、战马嘶鸣的大景象,大氛围,才能酿就这一腔豪迈悲壮的诗情!
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1)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2)……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漫步街头,触目所及,更多的是高楼、绿树、宽街、阔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馆、网吧、舞厅,人影飘动,熙熙攘攘。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羌笛;舞厅里传来舞曲强烈刺人的节奏,却不见凉州乐伎婀娜优雅的舞姿,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更没有“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的场景。一切远去了。
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
我走向郊野。高邈深邃的夜空,满天晶莹闪烁的星斗,裹着寂寞裹着孤独的祁连山,依然呈现出狂飙卷澜般的雄姿,庄严、沉郁,每一座山峰都高贵地矗立着,平静而肃穆,从容而大度。望着远处隐隐的长城、烽燧、垛堞,还有身后的边城,我肃然起敬。感谢武威,感谢古凉州,我应该脱帽叩首。是凉州这个伟大的支撑点,支撑着汉唐历史的一页苍穹,支撑起中华民族一个辉煌的时代。凉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谁能像你一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浪漫主义情怀呢!
(取材于郭保林同名散文)
注释:(1)鸠摩罗什:东晋时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曾在凉州生活17年,弘扬佛法。(2)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凉州大云寺。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唐时同西北民族的征战,护卫了国家西北边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凉州文化的发展。
B.鼎盛时期的凉州知名度极高,既是有“桥头堡”作用的边塞重镇,又是瑰丽的诗词歌舞之城。
C.诗人们钟爱凉州,因为这里景致雄浑阔大,激发他们吟咏出大境界、大悲壮,一吐胸中块垒。
D.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凉州的面貌,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8.请结合第段加点的词语,赏析文章开头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9.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凉州文化”的内涵并做简要解说。(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