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07-23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1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10小题,47分)
1.根据原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登高》中,杜甫在描绘了寥廓萧瑟的秋景之后,不禁生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漂泊他乡、寂寞孤苦之叹。
(4)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5)红楼梦中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    (1). 朝菌不知晦朔    (2). 蟪蛄不知春秋    (3). 扪参历井仰胁息   

(4). 以手抚膺坐长叹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8). 师不必贤于弟子    (9). 覆压三百余里    (10). 隔离天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菌”“晦朔”“蟪蛄”“扪”“仰”“胁息”“抚膺”“坐”“常作客”“覆”,理解字义去记忆。

2.1.阅读下列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醉里”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读者从中可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B. 三、四两句写八百里连营的将士分吃烤牛肉后,奏起可以搅翻塞外的战斗乐曲,突出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C. 全词结构独特,前九句是一段,表现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D. 词作运用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写出战斗场面的转换,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诗中的意思理解错误,错在“搅翻”。“翻”是“演奏”的意思,“翻塞外声”指演奏塞外的音乐。故选B。
赠卖松人
【唐】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3. 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两联认为,把长在深山中的松树卖与长安翠楼中的富贵人家,虽为求利,但也有一份真意。
B. 后两联提醒,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C. 作者既嘲讽了卖松人的不识时务不合时宜,又批判了长安富贵人家只重桃李不识松树的庸俗。
D. 本诗多用对比,如“利”与“真”、“寒涧”与“翠楼”、“瘦叶”“淡花”与“桃李”,暗寓褒贬。
4. 有人认为这首唐诗“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3. C    4. ①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②本诗的“讽”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一样正直而有才干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绝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之人的重视,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之人。
【解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项,曲解诗的意思。错在“嘲讽了卖松人的不识时务不合时宜”。作者并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谕。故选C。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给出赏析的方向一婉而多讽。“婉”是指委婉,“讽”是指讽刺。“婉而多讽”的意思是用委婉语言来表达讥讽的意思。答题时,通读诗歌,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本诗分别是如何体现“婉”和“讽”的。本诗是一首讽喻诗。本来,松树是耐赛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困,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松,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在委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妖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就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用意很委婉,诗中松树、翠楼人、桃李都是比喻,用“松树”比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比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比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留岁余,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因言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是断匈奴右臂也。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跃至乌孙,乌孙国分,王老,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专制。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田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
5.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汉方欲事灭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 康居传致大月氏/以致天下之士
C. 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D. 外围由此信之/言必信,行必果
6. 下列选项中文言特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张骞,汉中人/刘备天下枭雄
B. 若欲何之/沛公安在
C. 复为匈奴所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D. 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B.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C.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D.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元是汉武帝的笫一个年号,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也是古人用来纪年的方式。
B. 单于处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股用于升任高官。古代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还有晋、拔、陟、超擢、左迁等等。
D. 持节:节代表皇帝的身份,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文中副使均持节,是为方便派遣出使各国。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骞坚毅守节,主动应募出使联合月氏,遭匈奴拘留十几年,虽受善待,仍坚守汉使职责不肯投降。
B. 张骞忠勇机智,不仅抓住机会成功到达月氏,还趁匈奴内乱逃返汉朝,出使百余人仅夫妻二人得还。
C. 张骞出使乌孙虽未达成目标,但通过派遣副使顺道出使大宛、康居等国,使西北国开始与汉朝来往。
D. 张骞之后前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博望侯,以此取信于外国,可见张骞在西域各国中的巨大影响力。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2)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答案】5. C    6. C    7. B    8. C    9. B  
10. (1)月氏在我们北边,汉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我们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汉朝能允许我们吗?(2)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导护送我们去月氏。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是用言语说不尽的。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把握。这道题考的是区别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事”:打算,从事/服侍。
B项,“致”:送到/招致。
C项,“道”:道路。
D项,“信”:信任/守信用。
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
A项,为判断句。
B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C项,被动句/主动句。
D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故选C。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地肥饶”的意思是土地肥沃富饶。句中“地”做主语,“肥饶”作谓语,句意完整,语法正确,所以应在“地肥饶”前后停顿。排除A、C项。“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的意思是自己又认为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殊”作状语,修饰“无”,所以“殊无”之间不能断开。要在“殊”之前断开。排除D项。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左迁”指贬官的意思,并不是官职升迁。故选C。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出使百余人仅夫妻二人得还”有误。张骞之妻不属出使之人,原文“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说明归汉的使臣应为张骞及堂邑父二人。故选B。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何以”:“凭什么,怎能”;“使越”:“出使南越”;“听”:“允许”第二句关键点:“亡”:“逃跑,逃亡”;“唯”:“希望”;“诚”:“如果”;“反”通“返”:“返回”;“赂遗”:“赠送给大王的财物”;“胜”:“尽,完”。

参考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当过郎官。这时,天子问投降的匈奴人,他们都说匈奴攻打并战胜月氏王,用他的头骨当饮酒的器皿。月氏逃跑了,因而常常怨恨匈奴,只是没有朋友和他们一块去打匈奴。这时汉朝正想攻打匈奴,听到这些说法,因此想派使者去月氏联络。但是去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招,出使月氏,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抓到,又移送给单于。单于留住张骞,说:“月氏在我们北边,汉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我们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汉朝能允许我们吗?”扣留张骞十余年,给他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张骞一直保持着汉朝使者的符节,没有丢失。张骞留居匈奴,匈奴对他的看护渐渐宽松,张骞因而得以同他的随从逃向月氏,向西跑了几十天,到达大宛。大宛王问张骞道:“你想到哪儿去?”张骞说:“我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拦住去路。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导护送我们去月氏。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是用言语说不尽的。”大宛认为张骞的话是真实的,就让张骞出发,并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康居又把他转送到大月氏。这时,大月氏的国王已经被匈奴杀死,又立了他的太子当国王。这位国王已把大夏征服,并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地方土地肥美富饶,很少有敌人侵犯,心情安适快乐。自己又认为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回国而来,却又被匈奴捉到了。他在匈奴住了一年多,单于死了,国内大乱,张骞乘机与胡人妻子和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汉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张骞为人坚强有力量,心胸宽大,诚实可信,蛮夷之人都喜欢他。最初,张骞出使时有一百多随从,离开汉朝十三年,只有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到汉朝。
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去攻打匈奴,因为他知道有水草的地方,所以军队能够不困乏,皇上就封张骞为博望侯。这以后,天子屡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国的事情。张骞于是建议用丰厚的财物收买乌孙,招引他往东迁移(以威胁匈奴),那么这就是砍断了匈奴的右臂。汉武帝认为张骞说得对,任命他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几万只,携带钱财布帛,价值几千万;还配备了好多个持符节的副使,如果道路能打通,就派遣他们到旁边的国家去。张骞已经到了乌孙,这时乌孙国已经分裂,国王年老,大臣们都怕匈奴,不想迁移,国王不能独自决定。张骞于是就分派副使分别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田及旁边的几个国家。乌孙国派出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国。张骞回到汉朝,被任命为大行,官位排列在九卿之中。过了一年多,他就死了。过了一年多,张骞派出的沟通大夏等国的使者,多半都和所去国家的人一同回到汉朝。于是,西北各国从这时开始和汉朝有了交往。然而这种交往是张骞开创的,所以以后前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博望侯,以此取信于外国,外国也因此而信任汉朝使者。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