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初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19-09-04
高二年语文试题答案
1、D(曲解文意,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读书的意义.)
2.C(曲解文意,文章没有“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述探讨。)
3.A(B、张冠李戴,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个说法是针对“诗人的创作”,并不直指读书法. C文章只是反复阐释了读书应使人“学以成人”并“经世致用”这一思想,并没阐释必要性,且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D说法过于绝对)
4. B(特色小镇分类占比不均匀,文旅特色小镇占比较大)
5.A(B、以偏概全,原文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文旅小镇的需求升级为休闲度假游”C.“只要……就”的逻辑关系不正确,太绝对化。D、四则材料谈论的中心是特色小镇而不是文化特色小镇)
6、(1)立足区域资源,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特色小镇。
(2)适应大众需求,不断创新升级。
(3)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
(4)建设特色小镇,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外,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5)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
(每点1分,共4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满分)
7. B( B项,“表现了六爷个性古怪偏执、难以亲近的性格特点”错误。六爷不理会,是因为他对我所说的话不赞同,表现了六爷高贵的品质和精湛的技艺。)
8. “我”是小说的线索,通过“我”将六爷给人凿石、痛心石器被弃被卖、为自己凿石像等情节串联起来,使情节集中紧凑。(2分)
“我”是六爷人生际遇的的见证者,“我”的叙述增强了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实性。(2分)
“我”的见闻、感受,烘托六爷精湛的技艺和淳朴高尚的品质,凸显了六爷对石艺的痴迷和献身精神,深化小说的主旨。 (2分)
9. 小说结尾通过写“我”看到六爷雕刻的自我形象时的震撼,来表现对六爷毕生追求石刻艺术的敬佩之情。(2分)
小说结尾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心无旁鹜挥锤雕凿的造型,正是六爷对石艺喜爱甚至痴迷的表现,凸显六爷对石刻艺术的执著。(2分)
结尾未完成的石雕体现作者对传承传统工艺的呼唤,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小说的主旨。(2分)
10、B
11、B(是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12、C(信阳侯阴就多次送礼请恢,恢绝不作答复,并非担任功曹时发生的。)
13(1)后来(乐恢)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老朋友没有谁敢前往,只有乐恢穿上孝服去奔丧。(补充主语、“ 仕”、“坐”各1分,句意2分)
(2)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看望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候”、“通”、宾语前置“不己附”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父乐亲,做县吏,得罪了县令,被捕将杀。乐恢年十一岁,常俯伏寺门,昼夜号哭。县令听见而怜悯他,就放出乐亲。
乐恢长大后好经学,以博士焦永为老师。焦永做河东太守,乐恢随焦到官所,关门读书,不和别人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只有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他生性清廉正直特立,凡是操行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即使显贵也不与之交往。信阳侯阴就多次送礼请恢,恢绝不作答复。
后来(乐恢)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老朋友没有谁敢前往,只有乐恢穿上孝服去奔丧。乐恢因牵连获罪,回来后,又做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杨政几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仍推举杨政之子作孝廉,因此乡里都归附他。后来被征召到司空牟融府任职。正逢蜀郡太守第五伦接替牟融做司空,乐恢认为与伦是同郡人,不肯留任,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诸公多赞美他的品行,几次征召他,都不应召。
后来朝廷征召乐恢作议郎。正逢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乐恢几次上书谏争,朝廷称他忠实。入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交情很厚,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他多次检举揭发,没有什么回避的,显贵的外戚们非常憎恨他。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乐恢之妻对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因自己的言论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忍心白吃饭而立站在朝廷上呢?”于是上疏谏道“:臣听说众多君主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利下移造成的。大臣把持国政,常因势力大而作恶。陛下正是年富之时,继承大业,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当下应该做的是,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书奏上去不被理睬。
当时正是窦太后临朝听政,和帝没有亲自过问国事,乐恢因为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于是称病请求退职。朝廷下诏赐钱,派太医看病。乐恢推荐任城郭均、成阳高凤,而自己称病厉害了。下诏听凭奉上印绶,于是回到乡里。窦宪因此暗示州郡对乐恢进行迫害,乐恢于是饮药而死。弟子穿孝服送葬的几百人,百姓都悲痛伤心。
后来窦氏被杀,皇帝开始亲政,乐恢之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节,朝廷授予其子乐己为郎中。
14、D (“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分析有误。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15、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2分)
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2分)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2分)
16、戍卒叫,函谷举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学而大遗
17、A
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无可厚非:不可以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脍炙人口:好的诗文和事物,人人称赞。
妙语连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
18、D(陈述主体为翻拍,“重现”“再造”为递进关系)
19、C(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创作者”前,故排除A、B、,“一条”“方法”搭配不当,故排除D)
20.食品的配料表也很关键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乳酸菌饮料并不是牛奶(各2分)
21.答案:关键信息:2019年6月14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王中林成为首位获奖的华人科学家;评委会对他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语句通顺可得1分,超字扣1分,每写出一点得1分)
22、立意参考:
(1)树立崇高理想,拒绝名利诱惑。
(2)不要只看到成功者荣耀的瞬间,还要看到成功者为之努力、奋斗的过程
(3)成功的路途中总会经历坎坷,要学会坚持。
(4)成功的背后是汗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1、D(曲解文意,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读书的意义.)
2.C(曲解文意,文章没有“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述探讨。)
3.A(B、张冠李戴,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个说法是针对“诗人的创作”,并不直指读书法. C文章只是反复阐释了读书应使人“学以成人”并“经世致用”这一思想,并没阐释必要性,且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D说法过于绝对)
4. B(特色小镇分类占比不均匀,文旅特色小镇占比较大)
5.A(B、以偏概全,原文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文旅小镇的需求升级为休闲度假游”C.“只要……就”的逻辑关系不正确,太绝对化。D、四则材料谈论的中心是特色小镇而不是文化特色小镇)
6、(1)立足区域资源,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特色小镇。
(2)适应大众需求,不断创新升级。
(3)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
(4)建设特色小镇,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外,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5)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
(每点1分,共4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满分)
7. B( B项,“表现了六爷个性古怪偏执、难以亲近的性格特点”错误。六爷不理会,是因为他对我所说的话不赞同,表现了六爷高贵的品质和精湛的技艺。)
8. “我”是小说的线索,通过“我”将六爷给人凿石、痛心石器被弃被卖、为自己凿石像等情节串联起来,使情节集中紧凑。(2分)
“我”是六爷人生际遇的的见证者,“我”的叙述增强了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实性。(2分)
“我”的见闻、感受,烘托六爷精湛的技艺和淳朴高尚的品质,凸显了六爷对石艺的痴迷和献身精神,深化小说的主旨。 (2分)
9. 小说结尾通过写“我”看到六爷雕刻的自我形象时的震撼,来表现对六爷毕生追求石刻艺术的敬佩之情。(2分)
小说结尾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心无旁鹜挥锤雕凿的造型,正是六爷对石艺喜爱甚至痴迷的表现,凸显六爷对石刻艺术的执著。(2分)
结尾未完成的石雕体现作者对传承传统工艺的呼唤,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深化小说的主旨。(2分)
10、B
11、B(是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12、C(信阳侯阴就多次送礼请恢,恢绝不作答复,并非担任功曹时发生的。)
13(1)后来(乐恢)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老朋友没有谁敢前往,只有乐恢穿上孝服去奔丧。(补充主语、“ 仕”、“坐”各1分,句意2分)
(2)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看望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候”、“通”、宾语前置“不己附”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父乐亲,做县吏,得罪了县令,被捕将杀。乐恢年十一岁,常俯伏寺门,昼夜号哭。县令听见而怜悯他,就放出乐亲。
乐恢长大后好经学,以博士焦永为老师。焦永做河东太守,乐恢随焦到官所,关门读书,不和别人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只有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他生性清廉正直特立,凡是操行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即使显贵也不与之交往。信阳侯阴就多次送礼请恢,恢绝不作答复。
后来(乐恢)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老朋友没有谁敢前往,只有乐恢穿上孝服去奔丧。乐恢因牵连获罪,回来后,又做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杨政几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仍推举杨政之子作孝廉,因此乡里都归附他。后来被征召到司空牟融府任职。正逢蜀郡太守第五伦接替牟融做司空,乐恢认为与伦是同郡人,不肯留任,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诸公多赞美他的品行,几次征召他,都不应召。
后来朝廷征召乐恢作议郎。正逢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乐恢几次上书谏争,朝廷称他忠实。入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交情很厚,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他多次检举揭发,没有什么回避的,显贵的外戚们非常憎恨他。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乐恢之妻对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因自己的言论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忍心白吃饭而立站在朝廷上呢?”于是上疏谏道“:臣听说众多君主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利下移造成的。大臣把持国政,常因势力大而作恶。陛下正是年富之时,继承大业,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当下应该做的是,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书奏上去不被理睬。
当时正是窦太后临朝听政,和帝没有亲自过问国事,乐恢因为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于是称病请求退职。朝廷下诏赐钱,派太医看病。乐恢推荐任城郭均、成阳高凤,而自己称病厉害了。下诏听凭奉上印绶,于是回到乡里。窦宪因此暗示州郡对乐恢进行迫害,乐恢于是饮药而死。弟子穿孝服送葬的几百人,百姓都悲痛伤心。
后来窦氏被杀,皇帝开始亲政,乐恢之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节,朝廷授予其子乐己为郎中。
14、D (“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分析有误。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15、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2分)
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2分)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2分)
16、戍卒叫,函谷举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学而大遗
17、A
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无可厚非:不可以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脍炙人口:好的诗文和事物,人人称赞。
妙语连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
18、D(陈述主体为翻拍,“重现”“再造”为递进关系)
19、C(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创作者”前,故排除A、B、,“一条”“方法”搭配不当,故排除D)
20.食品的配料表也很关键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乳酸菌饮料并不是牛奶(各2分)
21.答案:关键信息:2019年6月14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王中林成为首位获奖的华人科学家;评委会对他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语句通顺可得1分,超字扣1分,每写出一点得1分)
22、立意参考:
(1)树立崇高理想,拒绝名利诱惑。
(2)不要只看到成功者荣耀的瞬间,还要看到成功者为之努力、奋斗的过程
(3)成功的路途中总会经历坎坷,要学会坚持。
(4)成功的背后是汗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