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年高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09-12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9年高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视角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事情。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之封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当地民众往往希望保妥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给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方式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追求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客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的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尊重传统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亦应很好地协调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矛盾。而处理这种矛盾,并不能单纯靠行政命令或法律裁决解决,它需要传承者同政府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关系,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聚德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谋求本地区现代化发展,当事人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作法是无可非议的。
B.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文化传承者可以自由选择生存方式,不应该成为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解决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时,充分表达了对文化传承者利益的关注。
B.文章从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两个方而分析了保护多样性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C.文章分析问题全面,指出保护文化逝产时要兼备两种“人的关怀w的立场。
D.文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文明史的宏观视角来看,保持一时一地的文化成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B.大胆舍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我们才能够获得改进方法和理论的机会。
C.不关注文化继承者的境遇和耍求,我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就存在缺陷。
D.传承者与多方平等对话,加上政府和社会鼓励支持,就能消除已有的矛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的一年,人们渴望听到国际科技合作的交响曲,嫦娥四号探月之旅就传递出这样的喜人信息。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有中德合作的因子——搭载了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可对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配合嫦娥四号执行任务的中继星“鹊桥”,也扮演了给探月国际合作拉开新序幕的“大角色”——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频谱仪,未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聆听低频宇宙之声,寻觅宇宙大爆炸遗留的密码。事实上,中国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真诚携手,一路同行。 (摘编自钟声《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服能》,《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4日文章,原题:随着中国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一个新的太空大国诞生(作者里克·诺克,胡音松译)
当中国在本周四宣布它已经成功将太空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突破。对北京来说,它不断拓展的太空探索版图也传递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这不仅仅是一次着陆。”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艾伦·达菲说道,“这清楚地表明中国技术已经达到何等卓越的程度。”
从科学的角度看,中国的成就令一些曾预言这一努力终将失败的人感到惊讶。让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异常困难——月球背面从未朝向地球,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不能和地球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但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发射一颗中继卫星为月球车架起一座“鹊桥”。
2003年,当北京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轨道时,西方观察人士对这一消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为了赶上美国和俄罗斯做出的毫无意义的努力。但是,中国却不受任何干扰稳扎稳打地扩大太空探索版图。如今,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正在减弱。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早在其一流的太空事业登上全球头条之前,中国就开始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起中国就开始将目光转向月球背面,并研究未来可能的着陆地点。在某些方面,尽管中国拥有的资金仍然较少,但中国的能力已与美国相当。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1月5日)
材料三:
嫦娥四号任务实施了两次发射,2018年5月21日发射“鹊桥”号中继星;由“玉兔二号”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9年1月3日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2月21日)
4.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近距离和拍摄月背影像图的壮举,这一探索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
B.嫦娥四号的探月之旅,除对月球进行遥视、勘察外。还会对月球表面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并将破解宇宙大爆炸之谜。
C.嫦娥四号探测器有中德合作成果,中继星“鹊桥”有荷兰研制的设备,与国际伙伴 的合作展现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力量和价值。
D.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在减弱,而中国早就开始研究未来在月球背面可能的着陆地点,不断扩大着太空探索疆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括和分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当初中国宁航员进入太空的消息受到西方观察人士的不屑,到如今嫦娥四号任务 引起了全球关注,对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十分迅猛。
B.一些人认为月球背面从未朝向过地球,即使探测器登陆,也无法与地面直接进行无 线电通信,所以他们预测中国月球探测活动不能成功。
C.从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相关情况进行的报道可以肴出,与美俄相比,无论是投 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中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嫦娥四号任务进行了两次发射,先是发射中继卫星为探测器架起一座"鹊桥”,然后 发射由巡视器和眷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
6.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參考消息》《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诸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杏花村访酒
梁衡
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来参观的入,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喝酒,二是看洒。
餐厅墙脚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人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厂这酒的恬静。
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参观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梁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这些原料及工艺看似很粗糙,甚至还有点不卫生之嫌。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每参观至此,客人们都会问,那粗瓷大瓮难道不可以换成水泥池或搪瓷罐吗?那丑陋的大甑不可以换成工业蒸馏塔吗?换是可以的,也确曾换过,但那汾酒也便不是汾酒了。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客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可游的风景有两类却不知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开篇设置悬念,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自然引发下文。
B.文章运用你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将其他酒的“浓装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装”比较,指出了其他酒的不足与汾酒的特点。
C.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脉络十分清晰,叙述了杏花村访酒时品酒和参观酒的制作等过程。
D.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认为粗糙丑陋的瓦缸、杏花村地下的水与上空的空气都是让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
8.文章第四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所品之酒,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分)
9.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视角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事情。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之封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当地民众往往希望保妥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给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方式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追求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客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的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尊重传统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亦应很好地协调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矛盾。而处理这种矛盾,并不能单纯靠行政命令或法律裁决解决,它需要传承者同政府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关系,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聚德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谋求本地区现代化发展,当事人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作法是无可非议的。
B.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文化传承者可以自由选择生存方式,不应该成为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解决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时,充分表达了对文化传承者利益的关注。
B.文章从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两个方而分析了保护多样性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C.文章分析问题全面,指出保护文化逝产时要兼备两种“人的关怀w的立场。
D.文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文明史的宏观视角来看,保持一时一地的文化成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B.大胆舍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我们才能够获得改进方法和理论的机会。
C.不关注文化继承者的境遇和耍求,我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就存在缺陷。
D.传承者与多方平等对话,加上政府和社会鼓励支持,就能消除已有的矛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的一年,人们渴望听到国际科技合作的交响曲,嫦娥四号探月之旅就传递出这样的喜人信息。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有中德合作的因子——搭载了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可对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配合嫦娥四号执行任务的中继星“鹊桥”,也扮演了给探月国际合作拉开新序幕的“大角色”——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频谱仪,未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聆听低频宇宙之声,寻觅宇宙大爆炸遗留的密码。事实上,中国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真诚携手,一路同行。 (摘编自钟声《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服能》,《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4日文章,原题:随着中国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一个新的太空大国诞生(作者里克·诺克,胡音松译)
当中国在本周四宣布它已经成功将太空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突破。对北京来说,它不断拓展的太空探索版图也传递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这不仅仅是一次着陆。”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艾伦·达菲说道,“这清楚地表明中国技术已经达到何等卓越的程度。”
从科学的角度看,中国的成就令一些曾预言这一努力终将失败的人感到惊讶。让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异常困难——月球背面从未朝向地球,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不能和地球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但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发射一颗中继卫星为月球车架起一座“鹊桥”。
2003年,当北京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轨道时,西方观察人士对这一消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为了赶上美国和俄罗斯做出的毫无意义的努力。但是,中国却不受任何干扰稳扎稳打地扩大太空探索版图。如今,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正在减弱。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早在其一流的太空事业登上全球头条之前,中国就开始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起中国就开始将目光转向月球背面,并研究未来可能的着陆地点。在某些方面,尽管中国拥有的资金仍然较少,但中国的能力已与美国相当。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1月5日)
材料三:
嫦娥四号任务实施了两次发射,2018年5月21日发射“鹊桥”号中继星;由“玉兔二号”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9年1月3日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2月21日)
4.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近距离和拍摄月背影像图的壮举,这一探索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
B.嫦娥四号的探月之旅,除对月球进行遥视、勘察外。还会对月球表面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并将破解宇宙大爆炸之谜。
C.嫦娥四号探测器有中德合作成果,中继星“鹊桥”有荷兰研制的设备,与国际伙伴 的合作展现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力量和价值。
D.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在减弱,而中国早就开始研究未来在月球背面可能的着陆地点,不断扩大着太空探索疆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括和分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当初中国宁航员进入太空的消息受到西方观察人士的不屑,到如今嫦娥四号任务 引起了全球关注,对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十分迅猛。
B.一些人认为月球背面从未朝向过地球,即使探测器登陆,也无法与地面直接进行无 线电通信,所以他们预测中国月球探测活动不能成功。
C.从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相关情况进行的报道可以肴出,与美俄相比,无论是投 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中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嫦娥四号任务进行了两次发射,先是发射中继卫星为探测器架起一座"鹊桥”,然后 发射由巡视器和眷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
6.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參考消息》《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诸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杏花村访酒
梁衡
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来参观的入,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喝酒,二是看洒。
餐厅墙脚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人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厂这酒的恬静。
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参观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梁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这些原料及工艺看似很粗糙,甚至还有点不卫生之嫌。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每参观至此,客人们都会问,那粗瓷大瓮难道不可以换成水泥池或搪瓷罐吗?那丑陋的大甑不可以换成工业蒸馏塔吗?换是可以的,也确曾换过,但那汾酒也便不是汾酒了。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走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喷出来的、晶莹的酒泉,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喝过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客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依恋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可游的风景有两类却不知该将杏花村如何归类,开篇设置悬念,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自然引发下文。
B.文章运用你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将其他酒的“浓装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装”比较,指出了其他酒的不足与汾酒的特点。
C.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脉络十分清晰,叙述了杏花村访酒时品酒和参观酒的制作等过程。
D.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认为粗糙丑陋的瓦缸、杏花村地下的水与上空的空气都是让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
8.文章第四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所品之酒,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分)
9.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