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0-04-14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绍,字世庆,昌黎人。绍少好学,通涉经史,颇有文才,阴阳术数,多所贯涉。初为校书郎,稍迁给事中,自长兼羽林监,为门下录事。朝廷大事,好言得失,遂为世知。曾著《释典论》,虽不具美,时有可存。与常景等共修律令。绍兄世元早卒,世元善弹筝,绍后闻筝声便涕泗呜咽,舍之而去,世以此尚之。延昌中,绍表曰:“臣闻律令相须,不可偏用,今律班令止,于事甚滯。若令不班, 是无典法,臣下执事,何依而行?臣修律非无勤止置下之旦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 所实怀于悒”绍性抗直,每上封事,常至恳切,不惮犯忤。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采纳。出除济阴太守。还,历司徒功曹参军,步兵、长水校尉。正光初,兼中书侍郎,使高丽。还为镇远将军、右军将军。久之,为徐兖和籴使。除骁骑将军,使吐谷浑。还为太府少卿。曾因朝见,灵太后谓曰:“卿年稍老矣。”绍曰:“臣年虽老,臣卿乃少。”太后笑之。绍曾与百僚赴朝,东掖未开,守门候旦。绍于众中引吏部郎中辛雄于众外,窃谓之日:“此中诸人,寻当死尽,唯吾与卿犹享富贵。”雄甚骇愕,不测所以。未几,有河阴之难,绍善推禄命,事验甚多,知者异之。建义初,除卫尉少卿,将军如故。转金紫光禄大夫。永安中,拜太府卿。永熙二年卒,时年六十九。赠都督冀瀛沧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冀州刺史,谥曰宣。
(选自《魏书·列传六十六》)
10.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B.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C.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D.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史,我国传统图书- -般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指各种历史书,史部指儒家经典。
B.羽林,汉代禁卫军,汉武帝时创设,为皇帝之护卫,主要负责护送保卫。
C.高丽,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王朝,即王氏高丽。我国习惯上多沿用来指称朝鲜。
D.赠,是朝廷对功臣的先祖或功臣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对活着的官员则用“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绍博学多才,好议朝政。他年少好学,通读经史,广泛涉猎阴阳术数;成年后对朝廷大事,喜欢谈论得失,遂被世人所知。
B.孙绍心系国家,主张修律。他指出律令必须相配套;如不配套,那么办起事来会十分不便;主管其事的大臣也将会缺少依据。
C.孙绍刚强正直,屡次进谏。他不惮触犯忤逆皇帝,每次上书论事时常言辞恳切。当时的人都很轻视他,他的意见也不被采纳。
D.孙绍善于推算,料事如神。在与百官赴朝时,他曾把辛雄排除在众人之外,对大家说出自己的预言,后果然应验了他的预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绍兄世元早卒,世元善弹筝,绍后闲筝声便涕泗鸣咽,舍之而去,世以此尚之。(5分)
(2)“此中诸人,寻当死尽,唯吾与卿犹享富贵。”雄甚骇愕,不测所以。(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南弄
(唐)李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注释:吴歈:吴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天上叠巘红嵯峨”一句以“巘”比喻云霞,“叠”、“红”、“嵯峨”三个词从数量、色彩和形状方面对“巘”作了描绘。
B.颔联写水上的微风、岸边的云霭等仿佛从竹林中“生”出,既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又表现 了自然景物的变化。
C.颈联的前一句化用晋朝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羹、鲈鱼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也想弃官归隐的念头。
D.全诗以时间为序,描绘了江边的诸多景物,暗示气温下降、光线变弱的过程,表现了大自然昼夜转换之际的奇妙景观。
15.赏析诗歌尾联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 ?”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如《琵琶行》中的“ ”一句表达凄凉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一句表达思念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现代化初期,人们总是试图利用科技手段来定位并控制风险,通过进一步发展技术来 风险,消除不确定性,认为只需掌握更好的技术、知识、方法,并且更准确地重建联系和模型,就可对一切事情 。事实上,( ) ,使我们有可能置身于后果严重的“风险社会”中。根据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为了执行和完成难度很大的确定性判断,各种门 类的专业系统程序自身设计 的复杂,然而这种复杂性可能会将更多、更大的不确定性带入这个人类世界,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混乱无序,甚至会导致更为迅速、更为彻底的瓦解 和崩溃。可以说,技术风险的存在,既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高度和理性的力量, 暴露了理性的弱点和限度。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规避 应付自如 超乎寻常 同时也
B.躲避 信手拈来 超乎寻常 甚至会
C.规避 信手拈来 非同小可 同时也
D.躲避 应付自如 非同小可 甚至会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这种认知一定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B.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往往会产生这种认知
C.这种认知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D.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必然会产生这种认知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3分)
A.根据事实,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
B.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而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
C.根据事实,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D.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来源于饮食中味觉的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__ 。 与味相关的美学概念,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往往含义大相径庭,“滋味”“余味”“趣味”“意味”“风味”“韵味”“淡味”“清味”“雅味”“奇味”,这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若要体察各种美感的差异, ,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 和意义。“味” 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语词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以体验论为哲学 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 ,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佳话。在文人笔下,饮食是乡土情怀的折射, 在日常的市井生活中体味细节之美、生活之美,这是生活的艺术和生活的态度。
21.仔细观察右面一幅漫画《诱惑》,仿照下面的示例,以“诱惑”为主体,续写两组句子,使之成为排比句。要求角度一致,结构相同或相似。(6分)
诱惑像一口陷阱,仿佛神秘莫测,但掉进去就无法自拔;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与作。(60分) 作者:程远
刚刚进入高三的小雨同学每次考试都因语文成绩不佳而黯然神伤,为此他多方求教。有人教导他要多读与高考有关的书,有人告诉他用心记下老师教给的解题方法,也有人给他推荐提升语文成绩秘诀的文章,还有人建议他寻求校外机构的个别辅导。对此,他都做过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
针对上述情况,请你以同学“李晴”的身份,联系自己和他人的实际,给小雨写一封信,就上述材料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可以谈困惑与反思,也可以谈体会与感悟,并给出你的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绍,字世庆,昌黎人。绍少好学,通涉经史,颇有文才,阴阳术数,多所贯涉。初为校书郎,稍迁给事中,自长兼羽林监,为门下录事。朝廷大事,好言得失,遂为世知。曾著《释典论》,虽不具美,时有可存。与常景等共修律令。绍兄世元早卒,世元善弹筝,绍后闻筝声便涕泗呜咽,舍之而去,世以此尚之。延昌中,绍表曰:“臣闻律令相须,不可偏用,今律班令止,于事甚滯。若令不班, 是无典法,臣下执事,何依而行?臣修律非无勤止置下之旦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 所实怀于悒”绍性抗直,每上封事,常至恳切,不惮犯忤。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采纳。出除济阴太守。还,历司徒功曹参军,步兵、长水校尉。正光初,兼中书侍郎,使高丽。还为镇远将军、右军将军。久之,为徐兖和籴使。除骁骑将军,使吐谷浑。还为太府少卿。曾因朝见,灵太后谓曰:“卿年稍老矣。”绍曰:“臣年虽老,臣卿乃少。”太后笑之。绍曾与百僚赴朝,东掖未开,守门候旦。绍于众中引吏部郎中辛雄于众外,窃谓之日:“此中诸人,寻当死尽,唯吾与卿犹享富贵。”雄甚骇愕,不测所以。未几,有河阴之难,绍善推禄命,事验甚多,知者异之。建义初,除卫尉少卿,将军如故。转金紫光禄大夫。永安中,拜太府卿。永熙二年卒,时年六十九。赠都督冀瀛沧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冀州刺史,谥曰宣。
(选自《魏书·列传六十六》)
10.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B.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C.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D.臣修律/非无勤止署/下之日/臣乃无名/是谓农夫尽力/他食其秋/功名之所/实怀于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史,我国传统图书- -般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指各种历史书,史部指儒家经典。
B.羽林,汉代禁卫军,汉武帝时创设,为皇帝之护卫,主要负责护送保卫。
C.高丽,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王朝,即王氏高丽。我国习惯上多沿用来指称朝鲜。
D.赠,是朝廷对功臣的先祖或功臣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对活着的官员则用“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绍博学多才,好议朝政。他年少好学,通读经史,广泛涉猎阴阳术数;成年后对朝廷大事,喜欢谈论得失,遂被世人所知。
B.孙绍心系国家,主张修律。他指出律令必须相配套;如不配套,那么办起事来会十分不便;主管其事的大臣也将会缺少依据。
C.孙绍刚强正直,屡次进谏。他不惮触犯忤逆皇帝,每次上书论事时常言辞恳切。当时的人都很轻视他,他的意见也不被采纳。
D.孙绍善于推算,料事如神。在与百官赴朝时,他曾把辛雄排除在众人之外,对大家说出自己的预言,后果然应验了他的预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绍兄世元早卒,世元善弹筝,绍后闲筝声便涕泗鸣咽,舍之而去,世以此尚之。(5分)
(2)“此中诸人,寻当死尽,唯吾与卿犹享富贵。”雄甚骇愕,不测所以。(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南弄
(唐)李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注释:吴歈:吴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天上叠巘红嵯峨”一句以“巘”比喻云霞,“叠”、“红”、“嵯峨”三个词从数量、色彩和形状方面对“巘”作了描绘。
B.颔联写水上的微风、岸边的云霭等仿佛从竹林中“生”出,既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又表现 了自然景物的变化。
C.颈联的前一句化用晋朝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羹、鲈鱼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也想弃官归隐的念头。
D.全诗以时间为序,描绘了江边的诸多景物,暗示气温下降、光线变弱的过程,表现了大自然昼夜转换之际的奇妙景观。
15.赏析诗歌尾联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 ?”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如《琵琶行》中的“ ”一句表达凄凉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一句表达思念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现代化初期,人们总是试图利用科技手段来定位并控制风险,通过进一步发展技术来 风险,消除不确定性,认为只需掌握更好的技术、知识、方法,并且更准确地重建联系和模型,就可对一切事情 。事实上,( ) ,使我们有可能置身于后果严重的“风险社会”中。根据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为了执行和完成难度很大的确定性判断,各种门 类的专业系统程序自身设计 的复杂,然而这种复杂性可能会将更多、更大的不确定性带入这个人类世界,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混乱无序,甚至会导致更为迅速、更为彻底的瓦解 和崩溃。可以说,技术风险的存在,既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高度和理性的力量, 暴露了理性的弱点和限度。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规避 应付自如 超乎寻常 同时也
B.躲避 信手拈来 超乎寻常 甚至会
C.规避 信手拈来 非同小可 同时也
D.躲避 应付自如 非同小可 甚至会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这种认知一定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B.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往往会产生这种认知
C.这种认知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D.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必然会产生这种认知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3分)
A.根据事实,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
B.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而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
C.根据事实,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D.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来源于饮食中味觉的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__ 。 与味相关的美学概念,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往往含义大相径庭,“滋味”“余味”“趣味”“意味”“风味”“韵味”“淡味”“清味”“雅味”“奇味”,这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若要体察各种美感的差异, ,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 和意义。“味” 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语词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以体验论为哲学 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 ,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佳话。在文人笔下,饮食是乡土情怀的折射, 在日常的市井生活中体味细节之美、生活之美,这是生活的艺术和生活的态度。
21.仔细观察右面一幅漫画《诱惑》,仿照下面的示例,以“诱惑”为主体,续写两组句子,使之成为排比句。要求角度一致,结构相同或相似。(6分)
诱惑像一口陷阱,仿佛神秘莫测,但掉进去就无法自拔;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与作。(60分) 作者:程远
刚刚进入高三的小雨同学每次考试都因语文成绩不佳而黯然神伤,为此他多方求教。有人教导他要多读与高考有关的书,有人告诉他用心记下老师教给的解题方法,也有人给他推荐提升语文成绩秘诀的文章,还有人建议他寻求校外机构的个别辅导。对此,他都做过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
针对上述情况,请你以同学“李晴”的身份,联系自己和他人的实际,给小雨写一封信,就上述材料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可以谈困惑与反思,也可以谈体会与感悟,并给出你的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