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安徽省合肥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20-05-11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天汉二年,贰师击右贤王于天山。上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者,皆荆楚勇士奇材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上壮而许之。
    陵将步卒五千人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军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连战,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使骑并攻汉军。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昏后,陵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后闻陵降,上怒甚,久之,上悔,遣公孙敖入匈奴迎陵。敖还曰:“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闻,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陵谓汉使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昭帝立,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侍坐。立政目视陵,而数自循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汉也。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少卿归故乡,毋忧富贵。”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B.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C.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D.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和“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拜”都为此义。
B. “辎重“最初是古代军事中的用语,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
C.“军候”军官职务,即军曲候。汉军部以下的编制单位称“曲”,每“曲”设军候一人,军候一般统领200-500人。
D.“更衣”在古代是上厕所的委婉说法,与《鸿门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中“如厕“一词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主动请缨,为国效力。贰师与右贤王交战,皇帝打算派李陵运送物资,但李陵提出自当一队抗敌,不给骑兵也要以少击众。
B.李陵勇猛善战,有李广遗风。李陵率五千步卒被三万敌军包围,奋力搏战,杀敌数千,后单于召集八万骑兵与陵军作战,也多次失利。
C.李陵誓死杀敌,无奈而降。箭心援绝,李陵带领将士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用短刀作战,也曾相独自杀死单于,最终矢尽将亡而降。
D.李陵兵败屈辱投降,又因替匈奴练兵,惹怒汉武帝,汉武帝诛灭了他的亲族。后汉招陵归,陵终不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2)立政目视陵,而数自循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汉也。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小题。
恨     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C.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倩。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D.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15.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默写(6 分)
16.(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同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感叹时无英雄;“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通过描写佛狸祠社日的热闹场面,表现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百姓愚昧麻木、安于异族统治的忧愤之情。
(3)《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7-19 题。(9 分)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_____.诗词大都比较凝练,_____.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_____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B.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C.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D.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B.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D.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分)
A.盈盈秋水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顺其自然
B.源头活水 脍炙人口 引人注目 自然而然
C.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D.盈盈秋水 朗朗上口 引人注目 顺其自然
20.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要求:要点完备,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

21.下面是某同学在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6分)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共 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6年,17岁的梁再冰报考清华建筑系,差两分。对一手创建了清华建筑系的梁家而言,女儿报考清华建筑系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家族情怀。父母决定调出女儿的试卷,核实无误。(当时是学校完全自主招生。)
    梁再冰转身去了北大西语系,一生便与建筑再无瓜葛。
    三年后,梁从诫如宿命一般,离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差两分。母亲林徽因再次调取试卷,发现有几道题像是故意做错的,试卷上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没有吱声,梁从诫如愿去了北大攻读历史。
    梁再冰成为新华社记者,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粱从诫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来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孩子寄予殷切的期望;也像普通的家庭,孩子要经历高考的筛选。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手创立了清华建筑系,有能力为儿女的前程铺路搭桥,却先后将儿女“拒”之门外。
    此时,十七八岁的你和你的家庭也将迎来属于你的高考,或许,梁家的高考故事可以带给你一些触动,一些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故事以后,引发的思考和感慨。
    要求:明确文体,标题自拟,800字以上。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