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0-05-20
参考答案
1.似诉平生不得志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2.D
3.A
4.虽然思考模式不同,但所犯的把美和事物分离开来的错误是相同的。
5.B
6.第④段连续两次假设分析(或假言推理)都以结果的不成立来否定假设的内容(或条件),从而论证观点:先假设人类可以把美丑附加给事物,通过指出这个假设必然会导致的“存在美的世界的‘蓝图’”这一结果并不成立,否定了这一假设。然后进一步假设“蓝图”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通过指出这个假设必然会导致的“世界不需要人为贴上美丑标签”这一结果来否定假设的内容。
7.C
8.“玫瑰花”的例子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用来引出美和事物能否分离开的论题,启发思考;第二次,是用送爱人以玫瑰的生活常识证明事物之美不是人所附加的;第三次,是用来证明美的世界的“蓝图”并不存在;第四次,是用来阐释两种思考模式。这事例,贯穿于全文的论述过程中,使全文衔接自然,而且与论述内容紧密契合,在不同论述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这一事例的使用在论述中有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9.不可删去。画线部分细致描述了作者记忆中的生活,充分表现出他对这些生活经历的看重、珍惜,这是他看重“证明”的重要原因。作者所感伤的是曾经的生活难以“证明”而非难以“记忆”,如果删去,只留下连串的追问,会让人误认为作者是为往昔生活在记忆中日渐模糊而感伤。而且,保留这些内容,可以减缓连串问句所形成的逼人的语势,从而与全文沉静的诗意化的(梦呓式的)风格保持一致。可以删去。本文对往昔生活经历的细节的描述已有多处,此处再写,显得琐碎且多余。如果删去,连串的问句很有气势,有直逼人心的效果,发人深思。
10.“踏踏实实”用叠词强化了确定的意味,强调了人在废失家园后迈入虚无之途的不可逆,流露出浓重的忧伤情绪。而且,“踏踏实实”和“虚无”本就有着较大的反差,引人关注,发人深思。
11.第⑥段强调了过往的生活难以被证实,像梦一样日渐虚无,呼应了标题,与结尾也遥相应和,表现出作者的反思与感伤。而且,第⑥段还把文意推进了一层,由具象的生活见证谈到了抽象层面的内心的生存的见证,深化了文意。
12.本文反思了过往生活的实证之难,对生命的存在形式及其意义作了深入的思考,表现出对家园废失的深沉忧虑,这对我们思考如何对待当下的生活很有启发作用。我们要用心感受生活,尝试体认生活细节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经营好内心的家园。
13.D
14.D
15.两首诗都以四个地名连续转切,分别以“直过”“更东下”和“即从”“便下”等词衔接,节奏紧凑,绾合紧密,流转自如,渲染出归心之切。李诗的地名收于“维扬”,重阳节还是免不了漂泊在外,在归程的急切和愉悦中,还透出一点孤独落寞之感;杜诗的地名则直指最终的目的地,急切回返的心情中充满了喜悦、兴奋。
16. 寻访 出名
17.(1)B (2)A
18.马伶离开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用别人替换他,竟然停止了演出,而华林部则独领风骚。
19.D
20.先写竞演获胜再交代学艺过程,可以避免行文的平直,增加波澜。可以制造悬念,增强叙事的趣味性,使马伶获胜的原因更引人关注。而突出获胜原因,不仅能凸显马伶学艺过程的启示意义,还能增强对顾秉谦之流的讽刺效果。
21.第二次竞演与第一次竞演有着相同的主办方、相同的竞演者和演出内容、基本相同的观众,这些内容不必重复写。而且,本文写第二次竞演,要表现的重点是取胜原因,不是取胜过程。
22.A
23.D
24.B
25.没有脱离。本文用较多笔墨写季子的为人,就是在记“吾庐”之“吾”,以“吾庐”主人的精神风貌来表现“吾庐”的不凡。所写的“吾庐”主人季子“以得行其志为适”,喜欢“举债冒险危而游”,具有“志士不忘在沟壑”的精神,这种精神风貌与“吾庐”的选址、布置及“举债而饰其庐”的做法非常契合,使所写的“吾庐”形神兼备,特质鲜明。从写法看,本文以“吾庐”起,又以“吾庐”终,前后呼应,能撇得开也能收得住,操纵自如。
1.似诉平生不得志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2.D
3.A
4.虽然思考模式不同,但所犯的把美和事物分离开来的错误是相同的。
5.B
6.第④段连续两次假设分析(或假言推理)都以结果的不成立来否定假设的内容(或条件),从而论证观点:先假设人类可以把美丑附加给事物,通过指出这个假设必然会导致的“存在美的世界的‘蓝图’”这一结果并不成立,否定了这一假设。然后进一步假设“蓝图”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通过指出这个假设必然会导致的“世界不需要人为贴上美丑标签”这一结果来否定假设的内容。
7.C
8.“玫瑰花”的例子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用来引出美和事物能否分离开的论题,启发思考;第二次,是用送爱人以玫瑰的生活常识证明事物之美不是人所附加的;第三次,是用来证明美的世界的“蓝图”并不存在;第四次,是用来阐释两种思考模式。这事例,贯穿于全文的论述过程中,使全文衔接自然,而且与论述内容紧密契合,在不同论述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这一事例的使用在论述中有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9.不可删去。画线部分细致描述了作者记忆中的生活,充分表现出他对这些生活经历的看重、珍惜,这是他看重“证明”的重要原因。作者所感伤的是曾经的生活难以“证明”而非难以“记忆”,如果删去,只留下连串的追问,会让人误认为作者是为往昔生活在记忆中日渐模糊而感伤。而且,保留这些内容,可以减缓连串问句所形成的逼人的语势,从而与全文沉静的诗意化的(梦呓式的)风格保持一致。可以删去。本文对往昔生活经历的细节的描述已有多处,此处再写,显得琐碎且多余。如果删去,连串的问句很有气势,有直逼人心的效果,发人深思。
10.“踏踏实实”用叠词强化了确定的意味,强调了人在废失家园后迈入虚无之途的不可逆,流露出浓重的忧伤情绪。而且,“踏踏实实”和“虚无”本就有着较大的反差,引人关注,发人深思。
11.第⑥段强调了过往的生活难以被证实,像梦一样日渐虚无,呼应了标题,与结尾也遥相应和,表现出作者的反思与感伤。而且,第⑥段还把文意推进了一层,由具象的生活见证谈到了抽象层面的内心的生存的见证,深化了文意。
12.本文反思了过往生活的实证之难,对生命的存在形式及其意义作了深入的思考,表现出对家园废失的深沉忧虑,这对我们思考如何对待当下的生活很有启发作用。我们要用心感受生活,尝试体认生活细节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经营好内心的家园。
13.D
14.D
15.两首诗都以四个地名连续转切,分别以“直过”“更东下”和“即从”“便下”等词衔接,节奏紧凑,绾合紧密,流转自如,渲染出归心之切。李诗的地名收于“维扬”,重阳节还是免不了漂泊在外,在归程的急切和愉悦中,还透出一点孤独落寞之感;杜诗的地名则直指最终的目的地,急切回返的心情中充满了喜悦、兴奋。
16. 寻访 出名
17.(1)B (2)A
18.马伶离开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用别人替换他,竟然停止了演出,而华林部则独领风骚。
19.D
20.先写竞演获胜再交代学艺过程,可以避免行文的平直,增加波澜。可以制造悬念,增强叙事的趣味性,使马伶获胜的原因更引人关注。而突出获胜原因,不仅能凸显马伶学艺过程的启示意义,还能增强对顾秉谦之流的讽刺效果。
21.第二次竞演与第一次竞演有着相同的主办方、相同的竞演者和演出内容、基本相同的观众,这些内容不必重复写。而且,本文写第二次竞演,要表现的重点是取胜原因,不是取胜过程。
22.A
23.D
24.B
25.没有脱离。本文用较多笔墨写季子的为人,就是在记“吾庐”之“吾”,以“吾庐”主人的精神风貌来表现“吾庐”的不凡。所写的“吾庐”主人季子“以得行其志为适”,喜欢“举债冒险危而游”,具有“志士不忘在沟壑”的精神,这种精神风貌与“吾庐”的选址、布置及“举债而饰其庐”的做法非常契合,使所写的“吾庐”形神兼备,特质鲜明。从写法看,本文以“吾庐”起,又以“吾庐”终,前后呼应,能撇得开也能收得住,操纵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