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湖北省2020届高三5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5-21
湖北省2020届高三5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木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我,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孔子不仅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圣人”是孔子的人格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但圣人的境界即便尧舜也做不到,遑论普通人。但孔子依然提出圣人的目标,意在使人始终具有提升的目标。但这种几乎达不到的要求可能会使人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放弃提升努力,甚至连较低的人格层次也达不到。因此孔子提出了比较现实的人格层次——君子——作为现实的目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君子是相对比较现实的理想人格,是实践礼乐文明和体现仁义价值的精英。具体来讲,“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是具有通过修身努力培养仁、智、勇品格的人。君子还有四道,有九思,君子还须做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概言之,君子的品格可分为两方面:不仅要对己能“修己”,还要对人能“安人”。作为普通民众的先进分子甚至领袖,君子应担当领导人们实现“仁”的责任。所以孔子努力培养学生树立君子风范来引导社会形成良好风气,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在做人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个人胸襟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是政治文化的承传者,在社会上起到榜样的作用,对普通百姓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必须有广阔胸怀,不是靠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追求。
B.孔子认为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技能的培养是次要的,仅有技能是无法为社会做贡献的。
C.人格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终极目的,君子这种高尚人格则是人格教育的终极追求。
D.君子有“修己”和“安人”两方面品格,是孔子人格教育体系中体现仁义价值的精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三段首句有重要的作用,既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B.文章结尾以君子和小人构成对比,论证了君子是比较客观现实的理想人格层次目标。
C.文章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格教育的体系”两方面展开论证,逻辑上成递进结构。
D.文章大量引用孔子名言为论据,让整篇文章既显得论证充分,也显得文采飞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对弟子的评价极其重视人格层面,因此我们能看到他批评子贡、宰我、子夏,甚至否认冉有是自己的徒弟。
B.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既确立了教育的“理想目标”,又建立了教育的“现实目标”并阐释了具体要求。
C.君子是政治文化的承传者,是社会的榜样,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孔子把弟子努力往君子方向培养。
D.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能只是凭借自己掌握的技能为自己谋事、谋食,更要努力修君子之德,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历史上有相当多的传染病是不治而愈的,麻疯病到后来就不再具有传染性了。而人类的机体在每一次感染后,会自动产生抗体,抵挡类似疾病的再次侵扰。在机体与疾病此消彼长的无数次较量中,人类将自己的生命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为生命机体构筑了一个持续向上攀升的平台,生命在与疾病的对抗中进化。这是一个自然完善的过程.
早在公元前4世纪,医学先哲希波克拉底就已认识到疾病是一个自然过程,机体有自然治愈力,他认为医生的作用是帮病人恢复自身的自然能力,应对疾病,完成身体内部的自然平衡。
   (摘编自高晞《流行病与文明同行?》)
材料二:
图1 2003年我国东西中部地区基本经济状况

图2 2003年肺结核与传染病在中西东部发病率1/10万

   (上表数据源于陈迎春、唐圣春的《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卫生发展比较》一文)
材料三:
中医的这种“独特的色彩、风格”,一言以蔽之——以不变应万变也。运用中医理论时病人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分析,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研究和把握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辨析出患者临诊时的病机之所在,然后据“机”立治法、选方药。这种带有明显的个体化、技艺化的临床决策思维特点,恰恰与现代医学临床决策思维高度的规范化、逻辑化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独特的色彩、风格,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据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已决定立项启动“中医学的特色优势研究”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确定中医药优势病种。专家已达成的共识是:即西医尚无良好疗效,中医药能够发挥独特效果的治疗领域;西医有确切疗效,但中医药具有独立的临床疗效或中西医结合疗效高于单纯西医药的病种;中医与西医有相同的疗效,但中医药毒副作用小的病种。对于这种做法,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早在2002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一篇预先为中医准备好的祭文……难道几千年不断发展的中医药学就只剩下文中所说的那点优势吗?!”
   (摘编自张效霞《“以不变应万变”才是中医最大的特色与优势》)
材料四:
比疫病更可怕的,是疫病引起的“恐慌情绪”。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情况,但反过来,也可能导致泥沙俱下,甚至激起非理性的极端情绪。在此次疫情中,不管是吸烟、喝酒可以杀死新型冠状病毒的谣言,亦或是一些毫无根据、违背常识的悲观论调,都是抓住了人性在面对灾难、疾病时的恐惧和怯弱,再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不断放大。这启示我们,在重大疫情中,不仅要和病毒作斗争,也要和一系列不真实的消息、不健康的情绪作斗争。要想取得胜利,既需要相关部门做好权威信息的发布工作,提升公开度、透明度,及时辟谣,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对疫情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对战胜困难和挑战保持必要的信心和耐心。当然,理性健康的心态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举措,反过来,更扎实的防控措施才是我们的信心之源。……政策层面的支持、机制上的保障,才能化解各方心中的芥蒂、免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为包容的社会心态提供土壤。对此,各地政府部门义不容辞,需要拿出更多科学、务实的举措,避免社会情绪的极端化、对立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面对疫情,理性和信心也是一剂良药》)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生命机体自然完善过程中,经过与疾病的无数次较量,人类的生命不断进化。
B.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传染病防治的效果,传染病流行会对社会经济造成影响。
C.中医临床决策思维具有个体化、技艺化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
D.疫情期间,信息传播快、透明度高,利于人们掌握情况,直接导致“恐慌情绪”。
5.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图1和图2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传染病发病率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B.传染病发病率东中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要略高于中部。
C.东部地区继续保持高额度的财政收入,即可维持相对较低的传染病发病率。
D.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依然是西部地区沉重的负担,尤其是肺结核占比很高。
6.面对疫情,材料提供了哪些有效措施?请加以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钟声敲日夜
聂鑫森
年过花甲的惠敬儒,在今夜的梦中,又听见当、当、当的钟声了。
钟声来自他供职的晚洲小学,来自小学操坪边的一棵老樟树上,来自系在枝干上的一块两尺长半尺宽三寸厚的废铜和一柄连在一起的硬木棰上。这是钟吗?在这个偏僻的乡村小学里,这就是钟。上课,下课,用手一拉一放系在硬木棰上的长绳,以木棰击打废铜,就是好听的钟声。当学生放学回家了,老师在灯光下改完作业备好课,把劳累了一天的身子放到床上,风吹木棰与废钢击撞,细细碎碎的钟声,便一串一串落到枕头上。
惠敬儒揖别晚洲小学一个月了。晚洲隶属株洲县最偏僻的朱亭镇,与衡山县搭界,是湘江中的一个长形洲岛,离岸上的镇子远,离县城远,离他和老妻眼下居住的株洲市杏花园住宅区更远,一百八十里地!儿子孝顺,为父母置办了这套一百二十平米的电梯房,卧室、客厅、书房、卫生间一应俱全。这里到处种着杏花树,眼下正春风得意开得成团成簇,粉红、洁白,光彩照人。儿子是有心人,想着“杏坛”与教书育人相关,他的父亲是当老师的,不会不喜欢这个地方。
老伴刘珍说:“在这里养老,神仙一样,好。”
惠敬儒说:“就是没有钟声,心里空空的。”
他们同龄,都是朱亭这一块地方的人,而且读师范中专时是同学。毕业时,他们分配到镇里工作,可惠敬儒立意要去晚洲小学当老师,刘珍则留在镇政府财会室当出纳。后来,他们喜结连理,家就安在镇子上。有了家的惠敬儒因交通不便,只有休息日才可以乘当地渔民的打渔船上岸回家。洲上也就几十户人家,这学校是专为他们的子女而设。老师最初是八个,校长一人。春去秋来,随着洲上农民都陆续到城里去打工,家也迁走了,学生越来越少。耐不住寂寞和清苦的老师,设法调走了。到惠敬儒当校长兼老师时,手下只有一个中年男老师了。
那块当作钟的废钢,被岁月敲薄了敲亮了,那柄硬木棰换了好几次了。钟声中,送走了一批一批小学毕业的孩子,到镇上去寄宿读初中。白天不上课时,惠敬儒总是准时去扯绳打钟,晚上在风送钟声中备课、读书,然后去做一个美丽的梦。他常想起唐代的杜甫,当年乘船经此所写的《次晚洲》诗,“参差云石稠,陂陀风涛壮……”,那时洲上当然没有钟声。但他读过《杜工部集》,另一首诗中有“钟声云外湿”一句,最让他心旌摇动。江心洲上水云萦绕,钟声也是湿润柔软的,落到心上一层层叠厚,如同结茧,于是莞尔而笑:此生没有白过。
等到最后几个孩子毕业,惠敬儒也到了退休的年限,可以心无遗憾地离开晚洲了。于是,夫妻双双住进了“杏花园”。坐电梯上楼下楼,用天然气煮饭、炒菜、烧茶,用手机上网、通话、看时间,儿子、儿媳、孙子说来就来了,日子悠闲而快乐。可惠敬儒整天像丢了魂一样,好不容易熬到晚上九点钟,上床睡觉去,可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勉强睡着了,又开始说梦话:“钟声……钟声……”
刘珍开始以为丈夫是突然换了一个生活环境,不适应,过些日子就会安然无事。不料情况并不乐观,眼看着丈夫天天愁锁眉头,面色消瘦,这才着急起来。不就是没有钟声吗?叫儿子去买个铜钟挂起来,她来当打钟人。她悄悄跟儿子商量,儿子笑了,说:“要听钟声,容易,劳驾娘打钟算哪回事?我来办!”
儿子订购了一台落地式座钟。到货后,儿子把钟调试好,告诉他们,这钟从一点到七点,是敲一下到七下;从七点到十二点,一律都敲七下;每半个小时,敲一下。
窗外暮色四合,接着便是满城灯火。钟声忽然响了,当、当、当……清亮地敲了七下。
惠敬儒大声说:“和晚洲小学的钟声一个样!”
这一天,惠敬儒安安静静呆在五楼的家中,隔一段时间就听到钟声,听到钟声就想起晚洲小学,欣欣然。到下午四点多钟,楼外的坪地上,忽然传来了孩子的笑声、说话声。
惠敬儒跑到窗前,推开窗户往下看。“是小学生,十几个哩,在石桌上伏着做作业。”
“附近有一所小学,这个社区的孩子放学了,自然要回家,你平日没留心。”
“他们怎么不回家去?”
“爹妈没下班,回去怪寂寞的,他们在一起做作业、复习功课,热闹。”
“那我下楼去,我可以去辅导他们,哪一门课我都教过!”
“这叫初心不改,我真服你了。”
“谢夫人夸奖。我还要叫儿子给我添置两块小黑板,一块挂在书房的墙上,一块提着到楼下去流动教学。晴天,我在露天教;雨天,让小孩子到我家来,书房比晚洲小学的教室宽敞。”
话音刚落,他的身影已闪出门外。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惠敬儒与晚洲小学“耐不住寂寞和清苦”“设法调走了”的老师进行对比,凸显了惠敬儒的乐于奉献、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B.两次引用杜甫的诗句,既增添了小说的文采,又让惠敬儒清贫的生活多了些许浪漫气息和诗意的美感。
C.惠敬儒居住在景色宜人、生活便利的小区,理应过上悠闲快乐的退休生活,但他却“整天像丢了魂一样”,可见,精神领域的富足不可忽视。
D.文中多次写到惠敬儒对钟声的痴迷,例如在梦中经常听见“钟声”,这些笔墨虽然令人感动,但显得有些夸张,从而削弱了人物的真实性。
8.小说结尾部分惠敬儒计划给社区的孩子辅导功课的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认为小说主要内容是围绕惠敬儒退休后的忧愁和快乐展开的,如果以“一位退休教师的忧与乐”为题会更好。你认为和原标题相比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