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0-05-22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B项,“间断”的“间”读jiàn,(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C项,“笑靥儿”的“靥”读“yè”;
D项,“绯闻”的“绯”读“fēi”,指桃色新闻。
故选A。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然后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
A项,“败迹”应为“败绩”,“败绩”指在比赛或竞争中失败的结果;
B项,“慑人心魄”应为“摄人心魄”,“摄人心魄”指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像魂被取走了似的;
D项,“圭皋”应为“圭臬”,“圭臬”古时测日影的器具。比喻准则、法度。
故选C。
3.D
4.A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考核词义辨析的能力。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
A项,繁芜丛杂出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修饰中心词“意识形态”,故符合语境。
B项,掩盖,①指从上面遮住,盖住。②指隐藏;隐瞒。文段中指隐藏,修饰名词性中心语“简单事实”,故符合语境。
C项,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从连接内容“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可判断为结果,故符合语境。
D项,“以至”和“以致”都是连词,但在用法上有很大差别。 “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一般指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从浅到深。“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从文中“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与“宗教观念”之间的关系,应为“以至”。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考核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A项,冒号改成逗号,冒号与即不能连用。冒号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故选A。
【点睛】
词语的考查,重点在语境,易混词语。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可采用如下方法:1.语感法。在语言文字学科中,语言感觉是十分重要的。语感是对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2.正确释义法。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3.望词生义法。望词生义就是看到词语,根据自己在平时的构字、用词地学习和领悟中,估计和推测该词的意义和用法。4.联想想象法。如果所给选项中,有的词语很不容易区别或很难理,就可以把词语中比较费解的语素,通过联想或想象的方式进行组词或造句。5.排除带入法。排除,即把最不可能的干扰选项排除掉,再把相似的两项带入句子,综合运用以上的各种技巧,最终,选出答案。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语序不当,“泛滥”和“滋生”的位置应该互换;
B项,成分残缺,属于主语缺失,“无不使游览者感到……”句缺主语;
D项,“应该重视绿化工程的前期认证、方案设计是当务之急”句式杂糅,“重视……”和“……是当务之急”两句杂糅。
故选C。
【点睛】
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然后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语感不好的应该熟记多层定语、状语排序规则。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6.(1)影响学生作文得分的关键因素是包括句子、词汇、修辞在内的语言表达和包括中心、材料、分析在内的思想内容。
(2)要想提高作文得分,最为根本的办法是努力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解析】
观察数据时,要注意看最大、最小和呈现出特色、规律性的信息,此题要求对失分原因进行总结。此表中,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数值分别是33.30%和39.45%,故而,这两点都是作文失分的重要原因。所以结论和建议均应由此思考生发。
7.B
8.D
【解析】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并到文中圈出相关的信息,并与选项进行比对。
B项,“……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了何种程度”错误,选项以偏概全,从文中来看,目的应该还包括说明前人“还遗留什么问题”。
故选B。
8.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D项,“意为‘科八股’的第一股问题的存在,有论文格式和写作的模式化原因,也有个人学术风气不正等的主观因素”错误,“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这句话是针对论文首先“须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有回顾,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遗留有什么问题”“国内学者的做法比较灵活”而说的,意思是要不要先对前人观点作回顾,个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法可以比较灵活。
故选D。
9.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10.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11.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12.B
13.D
14.C
15.至于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依赖什么呢!
【解析】
【分析】
12.
B项,“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意思是“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劝”与后句中“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沮”的意思相对,根据语境应是“奋勉”的意思。
故选B。
13.
D项中的“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A项,第一个“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B项,第一个“于”,对于,第二个“于”,在;
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庄子认为他们已达到了一种逍遥的境界,即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状态”错误,庄子认为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他们都还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乘”解释为顺应,“御”解释为把握,“辩”通“变”解释为变化,“恶”表反问,“待”解释为依赖。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商汤问棘的话也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16. 拟人 用典
17. ①抓住生活细节。香消烟冷,无心再焚;锦被乱陈,无心折叠;髻鬟蓬松,无心梳理;宝镜尘满,无心拂拭;日上三竿,未觉光阴催人。通过生活细节写出了词人与丈夫临别时怅然若失、百无聊赖的心情。
②直抒胸臆。因为“离别”,“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想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
③反面衬托。“新来瘦”不是因为生病、喝酒,也不是因为悲秋,从反面婉转道出憔悴的原因是伤离别。因离别身体急遽消瘦,把作者的离情推向高潮。
18.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
19.①孔子主张“非礼勿言”,人的行为规范要合乎“礼”。子路出语不恭,不合“礼”;②孔子认为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应存疑,不要妄加评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③孔子认为“言顺、事成、兴乐礼、中刑罚、百姓有所适从”,都是建立在合乎“礼”的“名分”的基础上的,所以若要管理卫国,应从正名分入手。子路对“正名分”不以为然,因此孔子批评他。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呀!我已经好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子路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家,您准备先干什么呢?”孔子说:“一定要名实相副。”子路说:“有必要吗?您做的不在点上啊,为什么非要名副其实呢?”孔子说:“仲由你太轻率了。理性的人对于他不懂的事情,会持保留态度。如果对于事物的定义不准确,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就会产生歧义;如果理解有了歧义,在执行的时候就会出现偏差;如果是因为定义不准确产生的执行偏差,就不能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如果不能用规章制度来约束,赏罚就不起作用;如果赏罚不能发挥作用,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理性的人只要定义一件事情,一定不会有歧义,没有歧义就一定能实行。理性的人对于他要表达的观点,一点都马虎不得。”
20.疏林不做美 淡烟暮霭相遮蔽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B项,“间断”的“间”读jiàn,(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C项,“笑靥儿”的“靥”读“yè”;
D项,“绯闻”的“绯”读“fēi”,指桃色新闻。
故选A。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然后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
A项,“败迹”应为“败绩”,“败绩”指在比赛或竞争中失败的结果;
B项,“慑人心魄”应为“摄人心魄”,“摄人心魄”指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像魂被取走了似的;
D项,“圭皋”应为“圭臬”,“圭臬”古时测日影的器具。比喻准则、法度。
故选C。
3.D
4.A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考核词义辨析的能力。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
A项,繁芜丛杂出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修饰中心词“意识形态”,故符合语境。
B项,掩盖,①指从上面遮住,盖住。②指隐藏;隐瞒。文段中指隐藏,修饰名词性中心语“简单事实”,故符合语境。
C项,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从连接内容“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可判断为结果,故符合语境。
D项,“以至”和“以致”都是连词,但在用法上有很大差别。 “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一般指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从浅到深。“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从文中“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与“宗教观念”之间的关系,应为“以至”。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考核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A项,冒号改成逗号,冒号与即不能连用。冒号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故选A。
【点睛】
词语的考查,重点在语境,易混词语。词语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可采用如下方法:1.语感法。在语言文字学科中,语言感觉是十分重要的。语感是对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2.正确释义法。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3.望词生义法。望词生义就是看到词语,根据自己在平时的构字、用词地学习和领悟中,估计和推测该词的意义和用法。4.联想想象法。如果所给选项中,有的词语很不容易区别或很难理,就可以把词语中比较费解的语素,通过联想或想象的方式进行组词或造句。5.排除带入法。排除,即把最不可能的干扰选项排除掉,再把相似的两项带入句子,综合运用以上的各种技巧,最终,选出答案。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语序不当,“泛滥”和“滋生”的位置应该互换;
B项,成分残缺,属于主语缺失,“无不使游览者感到……”句缺主语;
D项,“应该重视绿化工程的前期认证、方案设计是当务之急”句式杂糅,“重视……”和“……是当务之急”两句杂糅。
故选C。
【点睛】
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然后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语感不好的应该熟记多层定语、状语排序规则。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6.(1)影响学生作文得分的关键因素是包括句子、词汇、修辞在内的语言表达和包括中心、材料、分析在内的思想内容。
(2)要想提高作文得分,最为根本的办法是努力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解析】
观察数据时,要注意看最大、最小和呈现出特色、规律性的信息,此题要求对失分原因进行总结。此表中,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数值分别是33.30%和39.45%,故而,这两点都是作文失分的重要原因。所以结论和建议均应由此思考生发。
7.B
8.D
【解析】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并到文中圈出相关的信息,并与选项进行比对。
B项,“……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了何种程度”错误,选项以偏概全,从文中来看,目的应该还包括说明前人“还遗留什么问题”。
故选B。
8.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D项,“意为‘科八股’的第一股问题的存在,有论文格式和写作的模式化原因,也有个人学术风气不正等的主观因素”错误,“这主要是一个学风和意识的问题”这句话是针对论文首先“须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有回顾,说明在此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遗留有什么问题”“国内学者的做法比较灵活”而说的,意思是要不要先对前人观点作回顾,个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法可以比较灵活。
故选D。
9.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10.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11.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12.B
13.D
14.C
15.至于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要依赖什么呢!
【解析】
【分析】
12.
B项,“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意思是“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劝”与后句中“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沮”的意思相对,根据语境应是“奋勉”的意思。
故选B。
13.
D项中的“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A项,第一个“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B项,第一个“于”,对于,第二个“于”,在;
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庄子认为他们已达到了一种逍遥的境界,即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状态”错误,庄子认为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他们都还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乘”解释为顺应,“御”解释为把握,“辩”通“变”解释为变化,“恶”表反问,“待”解释为依赖。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商汤问棘的话也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16. 拟人 用典
17. ①抓住生活细节。香消烟冷,无心再焚;锦被乱陈,无心折叠;髻鬟蓬松,无心梳理;宝镜尘满,无心拂拭;日上三竿,未觉光阴催人。通过生活细节写出了词人与丈夫临别时怅然若失、百无聊赖的心情。
②直抒胸臆。因为“离别”,“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想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
③反面衬托。“新来瘦”不是因为生病、喝酒,也不是因为悲秋,从反面婉转道出憔悴的原因是伤离别。因离别身体急遽消瘦,把作者的离情推向高潮。
18.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
19.①孔子主张“非礼勿言”,人的行为规范要合乎“礼”。子路出语不恭,不合“礼”;②孔子认为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应存疑,不要妄加评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③孔子认为“言顺、事成、兴乐礼、中刑罚、百姓有所适从”,都是建立在合乎“礼”的“名分”的基础上的,所以若要管理卫国,应从正名分入手。子路对“正名分”不以为然,因此孔子批评他。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呀!我已经好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子路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家,您准备先干什么呢?”孔子说:“一定要名实相副。”子路说:“有必要吗?您做的不在点上啊,为什么非要名副其实呢?”孔子说:“仲由你太轻率了。理性的人对于他不懂的事情,会持保留态度。如果对于事物的定义不准确,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就会产生歧义;如果理解有了歧义,在执行的时候就会出现偏差;如果是因为定义不准确产生的执行偏差,就不能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如果不能用规章制度来约束,赏罚就不起作用;如果赏罚不能发挥作用,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理性的人只要定义一件事情,一定不会有歧义,没有歧义就一定能实行。理性的人对于他要表达的观点,一点都马虎不得。”
20.疏林不做美 淡烟暮霭相遮蔽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