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20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5-25
河北省保定市2020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是改革,而不是资本。要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矛盾下开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片蓝海,然而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照搬传统工业化老路,简单把乡村变城市,把农民变工人,引发了许多问题。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仅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也为走出一条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城镇化面对的客体主要是7亿农民、200多万个自然村。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和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要立足乡土社会内生的多样性来加强生态建设,在城乡统筹中推进城镇化。如果能够把投资重点转到“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维持过剩的城市产业,通过生态恢复和乡土社会重建来改善地方治理,农民就不至于背井离乡,农村也能增强吸引力。这种城乡一体化当是未来方向。
客观上看,城镇化确实有利于化解产业资本过度集中的城市形成的生产过剩压力。一方面,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五通(电、水、路、电话、网络),给中小投资者和城乡劳动者提供“搭便车”的机会,为内需型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有约3000个县级单位坐落在县级中心镇,还有约2万个建制镇,只需选择部分中心镇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就足以打造城市之外的第二“资本池”,还可巩固农村作为传统“劳动力池”的作用。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但并不意味着就得继续以产业促进城镇化,更不能延续单纯追求GDP时期的亲资本政策。某种程度上,利益结构固化使我们对化解产能过剩的关注超过了对城镇化自身规律的考量,这是深化改革的障碍。
近代城市化本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催生的劳动力规模化需要,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等内在特性,决定了产业集群要和城市带叠加在一起。而农村本来“十里不通风”,农业本身是个自然过程,因此,强行把农村和农业拽入工业化车道,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训就是“双重负外部性”:环境污染和不安全食品等自然界对产业集中的大城市的反抗,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其害。
事实上,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产业资本过剩。中国在未来数十年将更加受制于资源高度短缺、环境日趋恶化,尤其要注意汲取其他国家的重大教训。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之路,其特征是“空间平移,集中贫困”,各地农村贫困人口移入大城市,造成贫民窟中的黄赌毒泛滥。比如巴西,虽然实现了80%以上的城市化率,但大多数是在贫民窟中受黑社会控制,危害极大。
因此,给农民以平等待遇,绝非简单看城市增加多少人口。国家更不能任由短视的城市资本下乡去占领作为中国历次危机软着陆载体的农村。要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矛盾下开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给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政策原则:按城乡统筹原则给农民以平等待遇,以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城乡居民在城镇创业,更加强调乡村可持续发展,把提高农民组织化作为改善地方治理的基础等。请牢记,改革,而不是资本,才是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
(摘编自温铁军的《城镇化不是产业化》,《人民日报》2014年1月2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应立足于将村镇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B.城乡一体化要面对7亿农民、200多万个自然村,因此基建投资重点是村镇。
C.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为内需型发展打下基础,给投资者和劳动者带来了便利。
D.环境污染和不安全食品问题是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基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论点即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是改革,而不是资本。
B.第五段先承接上文,肯定了城镇化的作用,然后指出应避免的问题以引出下文。
C.第六段和第七段通过列举中国和巴西、印度两国的例子说明传统城镇化的危害。
D.文章开篇明义,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再次申明主旨,收束全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未来数十年,中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城镇化战略更要重视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可持续性发展。
B.因为农村是中国历次危机软着陆的载体,所以它有可能成为城市之外的第二“资本池”和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池”。
C.城镇化不是产业化。面对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城镇化建设要深化改革,以人为本,避免短视的城市资本占领农村。
D.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走城乡融合的道路,依据城乡统筹原则给农民以平等待遇,比如打破户籍壁垒,实现“人的城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卑
李桂芳
又收到父亲要钱的电话,山明有点无奈地笑了,不是不想孝敬老爹,是他要钱的频率有点高,自己寄回去的钱老爹花费肯定绰绰有余。今天处理完公司的事,他决定回家看看老爹是否又犯病了,一路疾驰,到家时已满地月光。
一进家门,见父亲在收拾捡来的废品。气就不打一处来。
“你看这村子里,人家都给祖先立碑了。咱家呢?”山明指指院子旁的那片坟地。月光里,乳白色的大理石碑一座紧挨一座,密如丛林。
这些年,人们富裕了,纷纷给祖先修坟立碑。座座石碑精致漂亮,彰显着人丁兴旺,家族繁盛。越是豪华的石碑,越显示那家人经济实力雄厚。
他淡淡地说:“咋能看不见!”
“都立碑了,就爷爷奶奶坟头上光秃秃的,你心里咋想?”
“我们这里曾有个清代的翰林坟地,雄壮气派,雕梁画栋,如一座宫殿。后来彻底毁了,现在连影子也看不见。他的后代也是平平常常。照样的,这些石碑,能存在多少年,能被多少代儿孙记住?如果不是做点有意义的事,记住又能咋样?”
“你在狡辩!我给你立碑的钱你干了什么?”山明有些生气。
“哼,狡辩?”他呵呵笑了。
“还有这房子,一直让装修,到现在还空荡荡的。看看别人家,哪有这样寒酸的?”“以前茅草房都能住,现在好歹是砖房了,还有啥不满足?古人说....”.
“又来了!给你寄的装修的钱,都借给人家了吧?”
他点点头说:“没办法,不借,他们的孩子就上不了学。”
“他们当爹妈的都不管,要你管?”山明声音大起来。
“我咋能不管?我不管我心能安?”他也吼起来。
“你一辈子都在管人家的事!你会青史留名?”山明讥讽说。
“那倒不必。你说吧,钱给不给?”他的语气软下来。
“不给!”山明斩钉截铁。
“那我打欠条,付利息呢?”他低声下气。
“你!”山明瞪他一眼,转身走开。
第二天清晨,他蹲在院子边,举着鏨子,叮叮当当地敲打一块厚重的石板。
山明从屋里走出,揉着惺忪的睡眼,嘟哝说:“大好的清早,不让人睡觉,叮叮当当地搞啥?”没做声,停下,坐到石板上,拿根烟点着,吸一口,眯眼看着山明说:“我出最高的利,年底就连本带息一起还给你。行不?”
“哼,黄鼠狼借鸡!”山明抱怨一句,没看父亲一眼,披上外套,朝门处走去。
他看着山明的背影,脑子里是儿子手里的清单,他不由低声嘿嘿地笑起来。他依然蹲在院子边錾石碑,錾得无比认真,手下的速度加快起来。
下午,汽车的嘶叫,唤醒了院子里椅子上打瞌睡的他。他揉揉睡眼,朝走近的山明笑着说:“人上年纪,瞌睡多。咋又睡过去了?”
山明只说:“快去学校帮忙,你想要的东西都拉回来了。”
“真的?”他喜形于色,像个孩子似的奔跑起来。蹒跚颠簸的背影,直把山明看得泪眼婆娑。
他乐颠颠地跑来跑去,指挥着乡亲们,将一车崭新的铁床架子卸下,又一一安置好,还铺上了暖和的被褥。看着新崭崭的床铺,他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正葵花般灿烂绽放.....
还是儿子懂老爹的心,帮自己实现心愿。不愧是爹的儿子!
帮忙的村民陆续散去。山明看他独自站在校门口傻笑,就佯装严肃地说:“拿笔来,你不是要写借条吗?现在就写,我还忙着要走呢!”
“先别忙着写借条,我做了块碑,你看看吧。
他将山明引到校园一角,指着一块靠墙而立的青石碑说:“你念念上面的文字,看满意不?”
山明就轻声念:“兹有村民马山明,捐资五万元,为桃源村小学购置铁床50张,被褥50床,并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套。为表彰其大义助学之壮举,特立碑一座,以示纪念。”
“哈哈哈!真想让我青史留名?不错,这个想法真不错!”山明摸摸那方光滑的石碑,再看看錾刻的遒劲文字,爽朗地笑了。
“高兴吧?人生呀,就得做点有意义的事。你知道,那山脚下有个山洞,洞里有座碑,至今镌刻着你曾祖父捐资助学的事。你曾祖父当年是中过进士的,过了这么多年,村民也没含得毁掉。县志上还有记载,不信你去查查。”他指指近旁的山脚说,“你祖父一辈子也是修桥补路,怜惜没钱上学的孩子,虽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可帮一个是一个。”
“哈哈哈,名垂青史?亏你想得出!”山明说着,伸手将石碑放倒,让其字迹朝下,说,“用它铺路,让孩子们踩踏着,用处更大!再说了我的母校,我能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吗。”
“好儿子!”他动情地伸出手,山明却一扭身,躲开了,笑着朝远处走了几步,回转身,煞有介事地拱手行礼:“老子英雄,儿好汉,算我跟你一起做回善事吧。只要你身体健健康康的,别让我九泉之下的母亲牵挂,钱呀,我再挣就是了!老马书记,您多保重,告辞!”
他看看儿子的背影,再看看校园里飘扬的五星红旗,没来由的,老泪就沿着皱纹满脸爬行.... (有改动)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马山明“决定回家看看老爹是否又犯病了”,其实父亲不是真的犯了病,而是有“心病”,即为资助孩子上学而学而想办法筹钱。
B.小说写清代的翰林坟地现在不见踪影,和村民至今还留着马家祖先的助学碑形成对比,说明人生必须做点有意义的事,才能真正被人记住。
C.马书记捡垃圾。向儿子要钱,指挥乡亲安置捐助物品等情节,表现了他一心助学、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突出了小说扶贫先扶智的主题。
D.小说语言质朴自然,简练生动,综合运用用语言、神情、动作等多种描写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马山明父子形象丰满立体,跃然纸上。
8.小说标题“碑”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马山明与父亲的对话为主体。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是改革,而不是资本。要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矛盾下开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片蓝海,然而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照搬传统工业化老路,简单把乡村变城市,把农民变工人,引发了许多问题。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仅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也为走出一条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城镇化面对的客体主要是7亿农民、200多万个自然村。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和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要立足乡土社会内生的多样性来加强生态建设,在城乡统筹中推进城镇化。如果能够把投资重点转到“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维持过剩的城市产业,通过生态恢复和乡土社会重建来改善地方治理,农民就不至于背井离乡,农村也能增强吸引力。这种城乡一体化当是未来方向。
客观上看,城镇化确实有利于化解产业资本过度集中的城市形成的生产过剩压力。一方面,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9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五通(电、水、路、电话、网络),给中小投资者和城乡劳动者提供“搭便车”的机会,为内需型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有约3000个县级单位坐落在县级中心镇,还有约2万个建制镇,只需选择部分中心镇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就足以打造城市之外的第二“资本池”,还可巩固农村作为传统“劳动力池”的作用。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但并不意味着就得继续以产业促进城镇化,更不能延续单纯追求GDP时期的亲资本政策。某种程度上,利益结构固化使我们对化解产能过剩的关注超过了对城镇化自身规律的考量,这是深化改革的障碍。
近代城市化本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催生的劳动力规模化需要,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等内在特性,决定了产业集群要和城市带叠加在一起。而农村本来“十里不通风”,农业本身是个自然过程,因此,强行把农村和农业拽入工业化车道,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训就是“双重负外部性”:环境污染和不安全食品等自然界对产业集中的大城市的反抗,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其害。
事实上,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产业资本过剩。中国在未来数十年将更加受制于资源高度短缺、环境日趋恶化,尤其要注意汲取其他国家的重大教训。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之路,其特征是“空间平移,集中贫困”,各地农村贫困人口移入大城市,造成贫民窟中的黄赌毒泛滥。比如巴西,虽然实现了80%以上的城市化率,但大多数是在贫民窟中受黑社会控制,危害极大。
因此,给农民以平等待遇,绝非简单看城市增加多少人口。国家更不能任由短视的城市资本下乡去占领作为中国历次危机软着陆载体的农村。要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矛盾下开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给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政策原则:按城乡统筹原则给农民以平等待遇,以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城乡居民在城镇创业,更加强调乡村可持续发展,把提高农民组织化作为改善地方治理的基础等。请牢记,改革,而不是资本,才是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
(摘编自温铁军的《城镇化不是产业化》,《人民日报》2014年1月2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应立足于将村镇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B.城乡一体化要面对7亿农民、200多万个自然村,因此基建投资重点是村镇。
C.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为内需型发展打下基础,给投资者和劳动者带来了便利。
D.环境污染和不安全食品问题是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的基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论点即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动力是改革,而不是资本。
B.第五段先承接上文,肯定了城镇化的作用,然后指出应避免的问题以引出下文。
C.第六段和第七段通过列举中国和巴西、印度两国的例子说明传统城镇化的危害。
D.文章开篇明义,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再次申明主旨,收束全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未来数十年,中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城镇化战略更要重视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可持续性发展。
B.因为农村是中国历次危机软着陆的载体,所以它有可能成为城市之外的第二“资本池”和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池”。
C.城镇化不是产业化。面对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城镇化建设要深化改革,以人为本,避免短视的城市资本占领农村。
D.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走城乡融合的道路,依据城乡统筹原则给农民以平等待遇,比如打破户籍壁垒,实现“人的城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卑
李桂芳
又收到父亲要钱的电话,山明有点无奈地笑了,不是不想孝敬老爹,是他要钱的频率有点高,自己寄回去的钱老爹花费肯定绰绰有余。今天处理完公司的事,他决定回家看看老爹是否又犯病了,一路疾驰,到家时已满地月光。
一进家门,见父亲在收拾捡来的废品。气就不打一处来。
“你看这村子里,人家都给祖先立碑了。咱家呢?”山明指指院子旁的那片坟地。月光里,乳白色的大理石碑一座紧挨一座,密如丛林。
这些年,人们富裕了,纷纷给祖先修坟立碑。座座石碑精致漂亮,彰显着人丁兴旺,家族繁盛。越是豪华的石碑,越显示那家人经济实力雄厚。
他淡淡地说:“咋能看不见!”
“都立碑了,就爷爷奶奶坟头上光秃秃的,你心里咋想?”
“我们这里曾有个清代的翰林坟地,雄壮气派,雕梁画栋,如一座宫殿。后来彻底毁了,现在连影子也看不见。他的后代也是平平常常。照样的,这些石碑,能存在多少年,能被多少代儿孙记住?如果不是做点有意义的事,记住又能咋样?”
“你在狡辩!我给你立碑的钱你干了什么?”山明有些生气。
“哼,狡辩?”他呵呵笑了。
“还有这房子,一直让装修,到现在还空荡荡的。看看别人家,哪有这样寒酸的?”“以前茅草房都能住,现在好歹是砖房了,还有啥不满足?古人说....”.
“又来了!给你寄的装修的钱,都借给人家了吧?”
他点点头说:“没办法,不借,他们的孩子就上不了学。”
“他们当爹妈的都不管,要你管?”山明声音大起来。
“我咋能不管?我不管我心能安?”他也吼起来。
“你一辈子都在管人家的事!你会青史留名?”山明讥讽说。
“那倒不必。你说吧,钱给不给?”他的语气软下来。
“不给!”山明斩钉截铁。
“那我打欠条,付利息呢?”他低声下气。
“你!”山明瞪他一眼,转身走开。
第二天清晨,他蹲在院子边,举着鏨子,叮叮当当地敲打一块厚重的石板。
山明从屋里走出,揉着惺忪的睡眼,嘟哝说:“大好的清早,不让人睡觉,叮叮当当地搞啥?”没做声,停下,坐到石板上,拿根烟点着,吸一口,眯眼看着山明说:“我出最高的利,年底就连本带息一起还给你。行不?”
“哼,黄鼠狼借鸡!”山明抱怨一句,没看父亲一眼,披上外套,朝门处走去。
他看着山明的背影,脑子里是儿子手里的清单,他不由低声嘿嘿地笑起来。他依然蹲在院子边錾石碑,錾得无比认真,手下的速度加快起来。
下午,汽车的嘶叫,唤醒了院子里椅子上打瞌睡的他。他揉揉睡眼,朝走近的山明笑着说:“人上年纪,瞌睡多。咋又睡过去了?”
山明只说:“快去学校帮忙,你想要的东西都拉回来了。”
“真的?”他喜形于色,像个孩子似的奔跑起来。蹒跚颠簸的背影,直把山明看得泪眼婆娑。
他乐颠颠地跑来跑去,指挥着乡亲们,将一车崭新的铁床架子卸下,又一一安置好,还铺上了暖和的被褥。看着新崭崭的床铺,他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正葵花般灿烂绽放.....
还是儿子懂老爹的心,帮自己实现心愿。不愧是爹的儿子!
帮忙的村民陆续散去。山明看他独自站在校门口傻笑,就佯装严肃地说:“拿笔来,你不是要写借条吗?现在就写,我还忙着要走呢!”
“先别忙着写借条,我做了块碑,你看看吧。
他将山明引到校园一角,指着一块靠墙而立的青石碑说:“你念念上面的文字,看满意不?”
山明就轻声念:“兹有村民马山明,捐资五万元,为桃源村小学购置铁床50张,被褥50床,并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套。为表彰其大义助学之壮举,特立碑一座,以示纪念。”
“哈哈哈!真想让我青史留名?不错,这个想法真不错!”山明摸摸那方光滑的石碑,再看看錾刻的遒劲文字,爽朗地笑了。
“高兴吧?人生呀,就得做点有意义的事。你知道,那山脚下有个山洞,洞里有座碑,至今镌刻着你曾祖父捐资助学的事。你曾祖父当年是中过进士的,过了这么多年,村民也没含得毁掉。县志上还有记载,不信你去查查。”他指指近旁的山脚说,“你祖父一辈子也是修桥补路,怜惜没钱上学的孩子,虽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可帮一个是一个。”
“哈哈哈,名垂青史?亏你想得出!”山明说着,伸手将石碑放倒,让其字迹朝下,说,“用它铺路,让孩子们踩踏着,用处更大!再说了我的母校,我能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吗。”
“好儿子!”他动情地伸出手,山明却一扭身,躲开了,笑着朝远处走了几步,回转身,煞有介事地拱手行礼:“老子英雄,儿好汉,算我跟你一起做回善事吧。只要你身体健健康康的,别让我九泉之下的母亲牵挂,钱呀,我再挣就是了!老马书记,您多保重,告辞!”
他看看儿子的背影,再看看校园里飘扬的五星红旗,没来由的,老泪就沿着皱纹满脸爬行.... (有改动)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马山明“决定回家看看老爹是否又犯病了”,其实父亲不是真的犯了病,而是有“心病”,即为资助孩子上学而学而想办法筹钱。
B.小说写清代的翰林坟地现在不见踪影,和村民至今还留着马家祖先的助学碑形成对比,说明人生必须做点有意义的事,才能真正被人记住。
C.马书记捡垃圾。向儿子要钱,指挥乡亲安置捐助物品等情节,表现了他一心助学、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突出了小说扶贫先扶智的主题。
D.小说语言质朴自然,简练生动,综合运用用语言、神情、动作等多种描写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马山明父子形象丰满立体,跃然纸上。
8.小说标题“碑”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马山明与父亲的对话为主体。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