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育才第二学期高三年级2020年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0-06-03
2019一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5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解析】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D项,“政治制度上的优势”有误,遗漏信息,原文表述是“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故选D。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具体论证了‘驻村帮扶’的可行性”分析错误,文章并没有“具体论证”。故选C。
行性。”
3.A【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B项,“要进行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与革新,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的变化。”逻辑关系错误,太绝对,原文说“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诸多发展和变化是中国乃至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全新机遇”,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是必然的条件关系,“必须首先研究”强调的是必然条件关系;C项,“解决脱贫治理机制的问题,依靠的是政策改进和学术界开展的系列扶贫思想的研究。”原文说“克服了一些治理机制的缺陷”靠的是“驻村帮扶”这一实践,而且是“一定程度上”,选项则把这一可能性变为了肯定性;D项,“如果要讲好中国脱贫的案例,不但要突破实证研究,更需要好的经验、素材和形式。”递进关系颠倒了,原文说“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不仅需要好的经验和素材,同样需要好的讲述与呈现”,选项把次序颠倒了。故选A。
4.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能力。解答本类题目,学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一一比对,选出答案。C项,,“此后在线旅游的增长势头将越来越弱,游客将会远离在线旅游”错误,选项推断有误,从材料二可以看出,2017年以后虽然在线旅游的同比增长率平稳下降,但交易规模是在上涨,就说明在线游客还是会越来越多。故选C。
5.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这样旅游业可以由门票经济向其他产业转型”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只是说“‘旅游+’的产业融合……有利于增加旅游综合消费,摆脱门票经济依赖,既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拓展了空间,也为带动其他产业提供了动能”,不能简单转述为向其他产业转型。故选A。
6.①坚持政策引导,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成果共建共享。②坚持“旅游+”,使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共融共生,全面满足游客在知识获得、文化感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③规范线上旅游,对旅游市场秩序进行整治,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从材料一中“‘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一大核心路径。选择‘旅游+’,使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文化、医药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共融共生,带来各种旅游产品的丰富多彩,较好满足了游客知识获得、文化感知、休闲娱乐等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可知,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可以从“旅游+”的意义和将要取得的效果入手作答;从材料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可知,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要有政策引导,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求相关部门创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整合出答案,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要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体制机制创新;“以全域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整合出答案,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要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材料四说“消费者选择线上旅游产品时会遇到的不合理待遇”,“经营主体复杂、维权追溯渠道不畅成为旅游乱象集中的重灾区”,可知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要规范线上旅游,“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旅游购物场所集中整治行动。针对线上旅游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工商部门重拳出击,紧盯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可见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还要对旅游市场秩序进行整治,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7.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B项中“表明了‘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错误,从文中“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她略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及“我”的书对她的人生之路有所影响,但不能说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故选B。
8.小冯同学面容清秀,性格直爽、乐观、开朗,她非常爱笑,快言快语;爱读书,有强烈的进取心,高考失利并没有让她沉沦,她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尝试,最终取得成功。从她这四十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她身上凝聚着努力进取、拼搏奋斗、不言放弃的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分析事件,理清情节,然后从文中找出有关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文中“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她咯咯笑了起来,说:还年轻呢?明年就整六十了”等外貌、神态、语言描写语句可以看出,小冯同学是一个面容清秀、直爽开朗、快言快语的人;从文中“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地好”“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她说: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她咯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语句可以看出,她爱读书,爱思考;不甘心平淡的生活,不被高考失利所打击,生活中有强烈的进取心,敢于尝试。从生活中她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不言放弃的时代精神。
9.本文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由细瘦弱小到直耸云霄的成长过程,象征着不断发展、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和主人公由弱到强的人生经历,以及与时代的迅猛发展的过程相互映衬,烘托了主人公的美好形象。文章的标题是“那一排钻天杨”,开头、中间、结尾都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从结构上起到贯穿全文,使全文结构更严谨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理解词句的表层含义及内在含义,同时还要关注它在文中所处的位置,然后从结构、内容、人物、标题、主题等方面分析其作用。首先,从内容看,“那一排钻天杨”表层含义指自然景物白杨树,文章描写了它们由瘦弱到高大的成长过程;深层含义象征主人公由弱到强的成长经历,白杨树不断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也象征主人公不断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其次,从结构看,题目是“那一排钻天杨”,开头“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中间“那天告别时,地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技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结尾“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都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那一排钻天杨”从结构上起到贯穿全文,使全文结构更严谨的作用,同时它们也见证了主人公的成长。分析人物形象时需注意:“形象特征”与“性格特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形象特征包含的方面比较广,如作品中出现的人物的外貌特征、地位、身份等。
10.D【解析】试题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于道”,作状语,表示“迎”的地点,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帝”是“乃征恂”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句意:寇恂于是出城在路上迎接,半路称病返回。贾复带兵要追寇恂,但将士都醉了,于是过境而去。寇恂派遣谷崇把情况报告光武帝,光武帝于是召见寇恂。故选D。
11.B【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以”,介词,拿、用。B项,“坐”,连词,因为;副词,徒然、空。C项,“卒”,副词,通“猝”,仓促、突然。D项,“其”,副词,岂、难道。故选B。
12.B【解析】试题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终整顿了军法,建立了法度”错误。结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分析可知,“终整顿了军法,建立了法度”于文无据。故选B。
13.(1) “寇恂文武兼备,具有管理百姓、统帅军队的才能,除这个人外再无人可派遣。”于是任命寇恂担任河内太守,代理大将军事务。
(2)贾复觉得很羞耻,从汝南回来经过颖川,对左右的人说:“大丈夫难道有受他人侵害,心怀怨愤却不与他一决高下的吗?这次见到寇恂,我一定用剑亲手杀掉他!”
【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牧人”,谓治民,管理百姓;“御”,统治、治理、统率;“之”,助词,的;“此”,代词,这;“莫”,代词,没有谁;“使”,派遣;“拜”,授予官职;“行”,做、代理。(2)“以为”,认为;“还”,还回、回来;“过”,经过;“左右”,身边的人;“侵”,侵害;“怨”,怨恨、怨愤;“而”,连词,表转折;“决”,决战,较量出胜负高低;“之”,代词,他;“必”,一定、必定;“手”,亲手(名词作状语);“剑”,杀(名词作动词);“之”,代词,指寇恂。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郡昌平县人。光武帝(刘秀)南下平定河内,而更始帝(刘玄)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洛阳。光武帝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询问邓禹说:“各位将领谁可以派去戍守河内?”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具有管理百姓、统帅军队的才能,除这个人外再无人可派遣。”于是任命寇恂担任河内太守,代理大将军事务。那时军中食物极度缺乏,寇恂用人力车和两匹马拉的车运输粮食,运送粮食的队伍前后相连,连绵不绝。光武帝多次下策书慰问寇恂。寇恂的同窗茂陵人董崇劝寇恂说:“皇上刚刚即位,四方还未平定,而君侯您在这个时候却占据着大郡,在郡内深得人心,对外又大败朱鱿、苏茂等,威震邻近的敌军,功名远扬,这正是谗佞的小人妒忌怨恨制造祸端的时候。”寇恂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称病不再过问政事。建武二年,寇恂因为拘留拷问上书的人而被免官。当时,颍川人严终、赵敦聚集一万多人,与密县人贾期联合兵力一起作乱。寇恂被罢免几个月之后,又被任命为颍川太守,和破奸将军侯进一起去攻打他们。几个月后,斩了贾期的头,颍川郡内全部被平定了。光武帝因此封寇恂为雍奴侯,享受万户的食邑。这个时候,执金吾(官名)贾复(人名)在汝南,部将在颖川杀人,寇恂把犯人抓获关进监狱。当时还属创业阶段,军营的人犯法,大多能得到宽容,寇恂却在闹市处死了犯人。贾复觉得很羞耻,从汝南回来经过颖川,对左右的人说:“大丈夫难道有受他人侵害,心怀怨愤却不与他一决高下的吗?这次见到寇恂,我一定用剑亲手杀掉他!”寇恂得知贾复的阴谋,不想同他见面。谷崇说:“谷崇是将领,可以带剑陪在旁边。如果突然有变故,也足以抵挡。”寇恂说:“不对。以前蔺相如不怕秦王而屈服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小小的赵国,尚且有人懂得这个道理,我怎么可以忘记这个呢?”于是命令所属各县大设酒食器具,准备酒浆,执金吾的军队进入郡界,一个人都有两份酒食。寇恂于是出城在路上迎接,半路称病返回。贾复带兵要追寇恂,但将士都醉了,于是过境而去。寇恂派遣谷崇把情况报告光武帝,光武帝于是召见寇恂。寇恂到后被引入接见,当时贾复已经在场,想起身回避。光武帝说:“天下还没有安定,两虎怎能私自争斗?今天我来和解。”于是一同入座,极尽欢乐。高峻占据高平,害怕被杀而坚守不降。建武十年,寇恂带着诏书到第一城(第一,高平城名),高峻派遣军师皇甫文出城谒见,很礼貌地推辞,不肯投降。寇恂动怒,要杀掉皇甫文。各位将领劝道:“高峻拥有精兵万人,大多执硬弓,连年都不能攻下。现在要招降却反而杀他的使者,大概不好吧?”寇恂没有答话,于是杀了皇甫文。派他的副使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被我们杀了。想投降,赶快投降;不想投降,就死守。”高峻害怕了,当日打开城门投降。各位将领都来祝贺,就问:“请问杀了他的使者却使他们全城投降,是什么道理?”寇恂说:“皇甫文,高峻的心腹,是帮他拿主意的人。这次来,言辞之中不肯屈服,一定没有投降的心意。保全他的命那么皇甫文的计谋就成功了,杀了他高峻就丧失了胆量,所以投降了。”各位将领都说:“这是我们无法想到的。”寇恂经义通晓明达,品行美好高洁,在朝廷名气很大,所得到的俸禄,多送给朋友、熟人以及跟随他的人。他常常说:“我靠士大夫而得到这一地位,怎么可以一个人享受呢!”当时人把他归于仁厚的长者这一类人,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寇恂于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威侯。
14.A【解析】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诗人刚刚三十岁”文中无据,无中生有。故选A。
15.①对国家、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②面对困难毫不畏惧。③有踏实认真、耐心探索的精神。④克制自己私心,不以恶小而为之。
【解析】此题考核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成为英雄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答题时注意根据诗中的重点词句作答,诗句“世间有事皆当做,天下无坚不可攻”是说,作为一个英雄气概的男儿,他必须对国家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所以说“有事皆当做”,有了这种献身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自然会“无坚不可攻”了。“万里行方由足下,一毫非莫入胸中”说明仅有觉悟和勇气还不够,更需要有踏实认真、耐心探索的精神,稳步向前,决不可好大喜功,急躁冒进,正如行万里路要从脚底下起步一样。“一毫非莫入胸中”是值得深自警惕啊!这一句同样是从前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格言变化来的。此题可根据诗中的“世间有事皆当做”概括第一点;根据“天下无坚不可攻”概括第二点;根据“万里行方由足下,一毫非莫入胸中”概括第三点;根据“拳拳相勉无他意,三十年前好用工”概括最后一点。
诗意概括,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重要的场面,景物进行分析。
16.曾不事农桑 念此私自愧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字词:愧、嫉、蛾、谣诼、淫、艰、繁、霜鬓、潦倒、停。
17.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浏览选项,准确理解语境,并结合成语的使用特点及考查中常见误用类型加以判断,注意区分近义成语。生龙活虎:形容人活泼矫健,富有生气。活灵活现:形容描写生动逼真,使人看到感觉好像真的一样。语境中主语是“文艺作品”不是指人,应用“活灵活现”,排除A、C两项。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根据上文语境“行万里路、进万家门,用功”和下文语境“黄甫村蹲点14年……年届七旬的杜润生为掌提农村发展实际,调研走访全国25个省份240个县”,这里强调积累而非成就,应用“厚积薄发”,排除D项。洞若观火:比喻对事情观察得十分清楚透彻。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洞若观火”偏重在观察彻底,“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洞若观火”偏重在观察彻底,“了如指掌”偏重在了解清楚。根据语境他“对农村各种人物、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方方面面了解得很清楚,应用“了如指掌”。大将风度:形容大将的风范和气度,形容沉着、冷静的风度。大家风范:出自高贵人家特有的气派。这里语境“忍受寂寞、抵制诱惑、潜心向学”体现的是优秀品质,应用“大家风范”。故选B。
18.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再浏览选项并做出分析,可以通过语感或语法两种方法加以判断,注意结合高考语病常见错误类型,注意主语一致。A项,“奠定了党史学科”表述错误,成分残缺,缺少宾语的中心词,应在“党史学科”后面加上“的理论基础”。故选A。
19.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再根据前后文推断括号处要表达的意思。上文是“漫漫时间长河”,与“生命不过一瞬”衔接,前后形成对照;“生命……一瞬”与“作品和学问……永恒”前后句式一致,并且先说人的“生命”再说与人有关的话题“作品和学问”,逻辑上更合理。故选A。
20.(1)“像在做梦”改为“如梦”;
(2)“头发全白了”改为“满头银发”;
(3)“一事无成”改为“暂时失意”;
(4)“忙得乱套”改为“十分忙碌”;
(5)“脸蛋”改为“面孔”。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语段内容为邀请函,语体色彩为书面语,要求庄重、正式。(1)“像在做梦”是口语语体,不和语境,可改为“如梦”。(2)“头发全白了”也是口语语体,不和语境,可改为“满头银发”。(3)“一事无成”表达语意不恰当,太打击人,可改为“暂时失意”。(4)“忙得乱套”也是口语语体,不和语境,可改为“十分忙碌”。(5)“脸蛋”是口语语体,不和语境,可改为“面孔”。
21.考试总结与反思,首先是核对答案,找出问题,就这些问题和同学讨论或者请教老师,自己再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果自己仍存在问题,重复上面的流程,直到解决问题。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是示意图的转换。根据图示转化为文字的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兼顾图示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找出图示中每一个重点环节,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按照箭头方向用文字转述出来。注意,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词一定要简洁、通顺、准确。本题是考试题目总结与反思的过程,方框里是事件的主干,箭头是发展趋势或行为走向。本题难点在“找问题”到“针对性训练”之间的叙述。叙述中要使用适当的连接词,如“首先”“然后”“直到”等。
22. 【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如何对待优秀前辈或前辈取得的成就。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解析】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D项,“政治制度上的优势”有误,遗漏信息,原文表述是“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故选D。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具体论证了‘驻村帮扶’的可行性”分析错误,文章并没有“具体论证”。故选C。
行性。”
3.A【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B项,“要进行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与革新,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的变化。”逻辑关系错误,太绝对,原文说“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诸多发展和变化是中国乃至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全新机遇”,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是必然的条件关系,“必须首先研究”强调的是必然条件关系;C项,“解决脱贫治理机制的问题,依靠的是政策改进和学术界开展的系列扶贫思想的研究。”原文说“克服了一些治理机制的缺陷”靠的是“驻村帮扶”这一实践,而且是“一定程度上”,选项则把这一可能性变为了肯定性;D项,“如果要讲好中国脱贫的案例,不但要突破实证研究,更需要好的经验、素材和形式。”递进关系颠倒了,原文说“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不仅需要好的经验和素材,同样需要好的讲述与呈现”,选项把次序颠倒了。故选A。
4.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能力。解答本类题目,学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一一比对,选出答案。C项,,“此后在线旅游的增长势头将越来越弱,游客将会远离在线旅游”错误,选项推断有误,从材料二可以看出,2017年以后虽然在线旅游的同比增长率平稳下降,但交易规模是在上涨,就说明在线游客还是会越来越多。故选C。
5.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这样旅游业可以由门票经济向其他产业转型”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只是说“‘旅游+’的产业融合……有利于增加旅游综合消费,摆脱门票经济依赖,既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拓展了空间,也为带动其他产业提供了动能”,不能简单转述为向其他产业转型。故选A。
6.①坚持政策引导,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成果共建共享。②坚持“旅游+”,使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共融共生,全面满足游客在知识获得、文化感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③规范线上旅游,对旅游市场秩序进行整治,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从材料一中“‘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一大核心路径。选择‘旅游+’,使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文化、医药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共融共生,带来各种旅游产品的丰富多彩,较好满足了游客知识获得、文化感知、休闲娱乐等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可知,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可以从“旅游+”的意义和将要取得的效果入手作答;从材料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可知,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要有政策引导,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求相关部门创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整合出答案,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要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体制机制创新;“以全域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整合出答案,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要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材料四说“消费者选择线上旅游产品时会遇到的不合理待遇”,“经营主体复杂、维权追溯渠道不畅成为旅游乱象集中的重灾区”,可知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要规范线上旅游,“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旅游购物场所集中整治行动。针对线上旅游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工商部门重拳出击,紧盯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可见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还要对旅游市场秩序进行整治,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7.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B项中“表明了‘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错误,从文中“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她略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及“我”的书对她的人生之路有所影响,但不能说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故选B。
8.小冯同学面容清秀,性格直爽、乐观、开朗,她非常爱笑,快言快语;爱读书,有强烈的进取心,高考失利并没有让她沉沦,她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尝试,最终取得成功。从她这四十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她身上凝聚着努力进取、拼搏奋斗、不言放弃的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分析事件,理清情节,然后从文中找出有关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文中“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她咯咯笑了起来,说:还年轻呢?明年就整六十了”等外貌、神态、语言描写语句可以看出,小冯同学是一个面容清秀、直爽开朗、快言快语的人;从文中“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地好”“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她说: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她咯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语句可以看出,她爱读书,爱思考;不甘心平淡的生活,不被高考失利所打击,生活中有强烈的进取心,敢于尝试。从生活中她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不言放弃的时代精神。
9.本文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由细瘦弱小到直耸云霄的成长过程,象征着不断发展、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和主人公由弱到强的人生经历,以及与时代的迅猛发展的过程相互映衬,烘托了主人公的美好形象。文章的标题是“那一排钻天杨”,开头、中间、结尾都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从结构上起到贯穿全文,使全文结构更严谨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理解词句的表层含义及内在含义,同时还要关注它在文中所处的位置,然后从结构、内容、人物、标题、主题等方面分析其作用。首先,从内容看,“那一排钻天杨”表层含义指自然景物白杨树,文章描写了它们由瘦弱到高大的成长过程;深层含义象征主人公由弱到强的成长经历,白杨树不断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也象征主人公不断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其次,从结构看,题目是“那一排钻天杨”,开头“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中间“那天告别时,地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技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结尾“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都描写了那一排钻天杨,“那一排钻天杨”从结构上起到贯穿全文,使全文结构更严谨的作用,同时它们也见证了主人公的成长。分析人物形象时需注意:“形象特征”与“性格特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形象特征包含的方面比较广,如作品中出现的人物的外貌特征、地位、身份等。
10.D【解析】试题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于道”,作状语,表示“迎”的地点,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帝”是“乃征恂”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句意:寇恂于是出城在路上迎接,半路称病返回。贾复带兵要追寇恂,但将士都醉了,于是过境而去。寇恂派遣谷崇把情况报告光武帝,光武帝于是召见寇恂。故选D。
11.B【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以”,介词,拿、用。B项,“坐”,连词,因为;副词,徒然、空。C项,“卒”,副词,通“猝”,仓促、突然。D项,“其”,副词,岂、难道。故选B。
12.B【解析】试题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终整顿了军法,建立了法度”错误。结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分析可知,“终整顿了军法,建立了法度”于文无据。故选B。
13.(1) “寇恂文武兼备,具有管理百姓、统帅军队的才能,除这个人外再无人可派遣。”于是任命寇恂担任河内太守,代理大将军事务。
(2)贾复觉得很羞耻,从汝南回来经过颖川,对左右的人说:“大丈夫难道有受他人侵害,心怀怨愤却不与他一决高下的吗?这次见到寇恂,我一定用剑亲手杀掉他!”
【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牧人”,谓治民,管理百姓;“御”,统治、治理、统率;“之”,助词,的;“此”,代词,这;“莫”,代词,没有谁;“使”,派遣;“拜”,授予官职;“行”,做、代理。(2)“以为”,认为;“还”,还回、回来;“过”,经过;“左右”,身边的人;“侵”,侵害;“怨”,怨恨、怨愤;“而”,连词,表转折;“决”,决战,较量出胜负高低;“之”,代词,他;“必”,一定、必定;“手”,亲手(名词作状语);“剑”,杀(名词作动词);“之”,代词,指寇恂。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郡昌平县人。光武帝(刘秀)南下平定河内,而更始帝(刘玄)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洛阳。光武帝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询问邓禹说:“各位将领谁可以派去戍守河内?”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具有管理百姓、统帅军队的才能,除这个人外再无人可派遣。”于是任命寇恂担任河内太守,代理大将军事务。那时军中食物极度缺乏,寇恂用人力车和两匹马拉的车运输粮食,运送粮食的队伍前后相连,连绵不绝。光武帝多次下策书慰问寇恂。寇恂的同窗茂陵人董崇劝寇恂说:“皇上刚刚即位,四方还未平定,而君侯您在这个时候却占据着大郡,在郡内深得人心,对外又大败朱鱿、苏茂等,威震邻近的敌军,功名远扬,这正是谗佞的小人妒忌怨恨制造祸端的时候。”寇恂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称病不再过问政事。建武二年,寇恂因为拘留拷问上书的人而被免官。当时,颍川人严终、赵敦聚集一万多人,与密县人贾期联合兵力一起作乱。寇恂被罢免几个月之后,又被任命为颍川太守,和破奸将军侯进一起去攻打他们。几个月后,斩了贾期的头,颍川郡内全部被平定了。光武帝因此封寇恂为雍奴侯,享受万户的食邑。这个时候,执金吾(官名)贾复(人名)在汝南,部将在颖川杀人,寇恂把犯人抓获关进监狱。当时还属创业阶段,军营的人犯法,大多能得到宽容,寇恂却在闹市处死了犯人。贾复觉得很羞耻,从汝南回来经过颖川,对左右的人说:“大丈夫难道有受他人侵害,心怀怨愤却不与他一决高下的吗?这次见到寇恂,我一定用剑亲手杀掉他!”寇恂得知贾复的阴谋,不想同他见面。谷崇说:“谷崇是将领,可以带剑陪在旁边。如果突然有变故,也足以抵挡。”寇恂说:“不对。以前蔺相如不怕秦王而屈服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小小的赵国,尚且有人懂得这个道理,我怎么可以忘记这个呢?”于是命令所属各县大设酒食器具,准备酒浆,执金吾的军队进入郡界,一个人都有两份酒食。寇恂于是出城在路上迎接,半路称病返回。贾复带兵要追寇恂,但将士都醉了,于是过境而去。寇恂派遣谷崇把情况报告光武帝,光武帝于是召见寇恂。寇恂到后被引入接见,当时贾复已经在场,想起身回避。光武帝说:“天下还没有安定,两虎怎能私自争斗?今天我来和解。”于是一同入座,极尽欢乐。高峻占据高平,害怕被杀而坚守不降。建武十年,寇恂带着诏书到第一城(第一,高平城名),高峻派遣军师皇甫文出城谒见,很礼貌地推辞,不肯投降。寇恂动怒,要杀掉皇甫文。各位将领劝道:“高峻拥有精兵万人,大多执硬弓,连年都不能攻下。现在要招降却反而杀他的使者,大概不好吧?”寇恂没有答话,于是杀了皇甫文。派他的副使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被我们杀了。想投降,赶快投降;不想投降,就死守。”高峻害怕了,当日打开城门投降。各位将领都来祝贺,就问:“请问杀了他的使者却使他们全城投降,是什么道理?”寇恂说:“皇甫文,高峻的心腹,是帮他拿主意的人。这次来,言辞之中不肯屈服,一定没有投降的心意。保全他的命那么皇甫文的计谋就成功了,杀了他高峻就丧失了胆量,所以投降了。”各位将领都说:“这是我们无法想到的。”寇恂经义通晓明达,品行美好高洁,在朝廷名气很大,所得到的俸禄,多送给朋友、熟人以及跟随他的人。他常常说:“我靠士大夫而得到这一地位,怎么可以一个人享受呢!”当时人把他归于仁厚的长者这一类人,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寇恂于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威侯。
14.A【解析】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诗人刚刚三十岁”文中无据,无中生有。故选A。
15.①对国家、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②面对困难毫不畏惧。③有踏实认真、耐心探索的精神。④克制自己私心,不以恶小而为之。
【解析】此题考核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成为英雄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答题时注意根据诗中的重点词句作答,诗句“世间有事皆当做,天下无坚不可攻”是说,作为一个英雄气概的男儿,他必须对国家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所以说“有事皆当做”,有了这种献身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自然会“无坚不可攻”了。“万里行方由足下,一毫非莫入胸中”说明仅有觉悟和勇气还不够,更需要有踏实认真、耐心探索的精神,稳步向前,决不可好大喜功,急躁冒进,正如行万里路要从脚底下起步一样。“一毫非莫入胸中”是值得深自警惕啊!这一句同样是从前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格言变化来的。此题可根据诗中的“世间有事皆当做”概括第一点;根据“天下无坚不可攻”概括第二点;根据“万里行方由足下,一毫非莫入胸中”概括第三点;根据“拳拳相勉无他意,三十年前好用工”概括最后一点。
诗意概括,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重要的场面,景物进行分析。
16.曾不事农桑 念此私自愧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字词:愧、嫉、蛾、谣诼、淫、艰、繁、霜鬓、潦倒、停。
17.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浏览选项,准确理解语境,并结合成语的使用特点及考查中常见误用类型加以判断,注意区分近义成语。生龙活虎:形容人活泼矫健,富有生气。活灵活现:形容描写生动逼真,使人看到感觉好像真的一样。语境中主语是“文艺作品”不是指人,应用“活灵活现”,排除A、C两项。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根据上文语境“行万里路、进万家门,用功”和下文语境“黄甫村蹲点14年……年届七旬的杜润生为掌提农村发展实际,调研走访全国25个省份240个县”,这里强调积累而非成就,应用“厚积薄发”,排除D项。洞若观火:比喻对事情观察得十分清楚透彻。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洞若观火”偏重在观察彻底,“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洞若观火”偏重在观察彻底,“了如指掌”偏重在了解清楚。根据语境他“对农村各种人物、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方方面面了解得很清楚,应用“了如指掌”。大将风度:形容大将的风范和气度,形容沉着、冷静的风度。大家风范:出自高贵人家特有的气派。这里语境“忍受寂寞、抵制诱惑、潜心向学”体现的是优秀品质,应用“大家风范”。故选B。
18.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再浏览选项并做出分析,可以通过语感或语法两种方法加以判断,注意结合高考语病常见错误类型,注意主语一致。A项,“奠定了党史学科”表述错误,成分残缺,缺少宾语的中心词,应在“党史学科”后面加上“的理论基础”。故选A。
19.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再根据前后文推断括号处要表达的意思。上文是“漫漫时间长河”,与“生命不过一瞬”衔接,前后形成对照;“生命……一瞬”与“作品和学问……永恒”前后句式一致,并且先说人的“生命”再说与人有关的话题“作品和学问”,逻辑上更合理。故选A。
20.(1)“像在做梦”改为“如梦”;
(2)“头发全白了”改为“满头银发”;
(3)“一事无成”改为“暂时失意”;
(4)“忙得乱套”改为“十分忙碌”;
(5)“脸蛋”改为“面孔”。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语段内容为邀请函,语体色彩为书面语,要求庄重、正式。(1)“像在做梦”是口语语体,不和语境,可改为“如梦”。(2)“头发全白了”也是口语语体,不和语境,可改为“满头银发”。(3)“一事无成”表达语意不恰当,太打击人,可改为“暂时失意”。(4)“忙得乱套”也是口语语体,不和语境,可改为“十分忙碌”。(5)“脸蛋”是口语语体,不和语境,可改为“面孔”。
21.考试总结与反思,首先是核对答案,找出问题,就这些问题和同学讨论或者请教老师,自己再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果自己仍存在问题,重复上面的流程,直到解决问题。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是示意图的转换。根据图示转化为文字的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兼顾图示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找出图示中每一个重点环节,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按照箭头方向用文字转述出来。注意,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词一定要简洁、通顺、准确。本题是考试题目总结与反思的过程,方框里是事件的主干,箭头是发展趋势或行为走向。本题难点在“找问题”到“针对性训练”之间的叙述。叙述中要使用适当的连接词,如“首先”“然后”“直到”等。
22. 【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如何对待优秀前辈或前辈取得的成就。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