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南平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6-03
南平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②过分强调大河流城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平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
③《周易》“革卦”曰:“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④社会的变革如此,对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是如此,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日日求新。《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去求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⑤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事和发展。三代的历史沿革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
⑥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中国历史的这场深刻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⑦即使在秦统一中国开辟了新的历史时代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其政治体制的核心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它们从秦到清的发展变化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⑧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体现社会公平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创造了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
⑨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是不客观不公允的。
(摘编自李振宏《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变革精神一直都未被人们足够重视,这种对平原流域冠以保守性特征的认识误区,应该扭转。
B.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中国的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各方面也在其潜在影响下变化发展,并且有着清晰可循的发展脉络。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强调了求新求变的思想;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巨大的创造力,论述客观公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它们的历史沿革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
B.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变革精神的支撑。
C.过去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这种说法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
D.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出H1N1甲流疫苗。
C.如果没有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就不能够大提升,也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路遥
大年三十,这是农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除夕之夜,欢乐的气氛笼罩着我们的村庄。家家窗前点上了灯笼,院子里地上铺上炸得粉碎的红红绿绿的炮皮。在那些贴着窗花和对联的土窑洞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八碗”。农村人虽然富了,他们的肠胃仍需要油水。好,那就尽情地吃吧。拣肥的吃,放开肚量吃吧,而今这样好的年头,又是自己喂的猪,不吃做什么!
父亲吃了一老碗肥肉,用袄袖子抹了抹嘴,然后就心满意足地拿起旱烟锅,自个儿笑眯眯地抽起了烟。他舒服地吐纳着烟雾,对我说:“把你那个唱歌匣匣拿出来,咱好好听一听。”我取出收录机,放他爱听的韩起祥说书。父亲半闭着眼睛,一边听,一边用手悠闲地捋着下巴上的一撮黄山羊胡子。说到热闹处,急促的嗓音和繁密的三弦、呱哒板声响成一片,好像一把铲子正在烧红的铁锅里飞快地搅动着爆炒的豆子。父亲情绪高涨,竟也跟着老韩嚷嚷起来,手舞足蹈,又说又唱。
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新鲜的念头:我为什么不用收录机录下父亲的一段声音呢?父亲显然对这事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跃跃欲试,但又有点不好意思。我忍不住笑了,对他说:“你随便说什么都行。比如说你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哈呀,这怎说哩……好,叫我想一想,噢,对了,那天,也正像今天一样,过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行!好,那我就再给咱往下说……”
“提起那年头,真叫人没法说。冬天的时候,公社大搞基建,白天大干,晚上夜战,连轴转到了年底。那天早上我回家时,你们母子几个围坐在炕上哭鼻子哩。哭什么哩?那年头,大家都穷得叮当响,过年要甚没甚。咱家里就更别提了,我没回来,连一点肉皮皮都没有。当时,我折转身就往县城跑。我恨我,怎么这么无能啊!我当时想,我今天出去就是抢也要抢回几斤肉来。”
“进了县城,门市部的门却早已关了。过年,人家早下班了。我长叹了一口气,真想放开声哭一场。不过我来到后门,听见里面有人咳嗽。我站着,不敢敲门。过了一会。我突然冒出了个好主意——如果我说我是县委书记的亲戚,他们还敢不卖给我肉吗?就这样,我硬着头皮敲开了门。门开了一条缝,露出一颗胖头。我忙开口说自己是县上书记的亲戚,书记让你们割几斤肉。胖头起先不相信。他打量了我半天,后来大概又有点信了。”
“他说一斤八毛钱。我说,那就割五斤吧。我原来只想割二斤,够你们母子几个吃一顿就行了。可是,一个县委书记的亲戚走一回后门,怎能只割二斤肉呢?但那个胖干部还是明显地嘲笑书记的这个穷酸亲戚。他当然没说,我是从他脸上看出来的。但不管怎样,我总算割到了一块多么肥的刀口肉啊!”
“在街上,一个叫化子拦住了我的路。我一看,是高家村的高五,穿一件烂棉袄,和我一块当民工的。他老婆有病,本人已经熬得只剩下一把干骨头。他问我在什么地方割了这么一块好肉?我给他撒谎说,是从一个外地人手里买的,人家早走了。高五一脸哭相对我说,直到今早上才向别人央告着借了几个钱,可现在又连一点肉也买不到了。他说大人怎样也可以,可娃娃们不行呀,大哭小叫……他瞅了一眼我手里提的这块肉,可怜巴巴地说,能不能给他分一点呢?我舍不得这么肥的肉给他分,就对他说是这肉是高价买的。他忙问多少钱一斤?我随口说一块六一斤。不料高五说一块六就一块六,你给我分上二斤!我迟疑了一下,对他说,那好,咱两个一劈两半。就这样,高五拿了二斤半肉,把四块钱塞到我手里,笑呵呵地走了,倒好像是他占了我的便宜。好,我来时拿四块钱,现在还是四块钱,可手里却提了二斤半的一条子肥肉。这肉等于是我在路上白捡的。好运气!”
“我马上到铺子里给你妈买了一条新毛巾,给你们几个娃娃买几串鞭炮。还剩了七毛钱,又买了几颗洋糖……这辈子没有哪一天比这一天再高兴不过了。高兴什么哩?高兴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过这个年总算能吃一顿肉了。而且你妈也有了新头巾,你们几个娃娃也能放鞭炮,吃洋糖了……”
我“啪”一下关住了收录机,什么话也没说,丢下父亲,心情沉重地一个人来到了院子里。此刻,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和村中各家窗前摇曳的灯笼相辉映,一片富丽景象。远处传来密集的锣鼓点和丝弦声,夹杂着孩子们欢乐的笑闹声。村庄正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远远近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和平的硝烟。此刻这一切给我的心灵带来无限温馨和慰藉……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摘自鲁迅《祝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比父亲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年代过年的情形,使读者在平静的叙述中看出人性日常美的素朴,以及那种无言的悲剧感和喜剧感。
B.小说对父亲听说书的描写极富表现力,用“半闭”“捋”等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听书时悠闲自得的样子。
C.小说中提到“这怎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 真叫人没法说”,生动地塑造了父亲不善言辞的朴素农民形象。
D.小说注重从环境和小人物等方面让读者感受那个时代。作者通过收录机、肉食门市部等真实描写出特定的时代环境;又通过父亲这个普通的农民展现了一段极其贫困的艰难岁月。
8.本文尾段与鲁迅小说《祝福》尾段都描写了过年时的庆祝场景,在表达小说的主旨上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把父亲的叙述作为主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