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2020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6-06
云南红河2020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
D.“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共享不仅仅拘泥于经济领域,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领域都应包含在内。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仅限于物质财富领域,而是对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诉求。
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方向。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坚持渐进共享,要做到既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尽力解决当前必须解决和能够解决的民生问题,又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可承受能力,积小胜为大胜,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各类共享经济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对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影响与日俱增。共享经济理念受热捧是基于两种优势:闲置资源的社会化再利用,用户需求的个性化配置。但是,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快速成长过程中也面临治理手段跟不上发展形势等问题。新生事物发展总是领先于当时的法律法规,创新就可能导致相关监管规则滞后。对其引发的各类问题,既要重视并加以解决,又不能因噎废食。共享经济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将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有效配置,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监管工作应当及时跟进、积极探索,既鼓励创新创造,又注意防范负面影响。通过共享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类文明一贯的追求。共享经济真正的活力,不仅来自于互联网技术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更源于对社会真实需求、美好期待的有效回应。
(摘编自《让共享经济走好未来的路》)
材料三:2016年11月,第一批共享单车进入成都,仅时隔4个月,成都提出“3+7+N”协商管理制度,“N”意味着共享单车的管理不再只是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的“分内事”,共享单车企业能够也丛须广泛参与其中。共享经济需要“共同治理”,这或许也是“成都模式”新一轮探索的重要价值。在成都市交通委员会运输处接管共享单车的监管事务后,副处长李乔成为了政府与共享单车企业之间的连接纽带之一。他的一个重要工作职能,就是要随时保持对企业的关注。若企业因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风险,他们可以及时给予帮助、寻找对策。
共享治理的作用也体现在统筹社会资源,更高效推进城市与共享出行新业态相契合。在成都,市交通委员会与城管等部门在共享单车协调供应、规范停放等方面进行合作,由各共享单车企业主导,“单车猎人”等社会团体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良性治理环境。
(摘编自《以共享推动城市发展》)
4. 下列对“共享经济”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发展速度太快是原因之一。
B. 共享经济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实现了闲置资源的有效配置。
C. 共享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既要鼓励创新创造,又要注意防范负面影响。
D. 共享经济来自于互联网技术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因此具有真正的活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共建才能共享,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方向,共建实现之后才能实现共享。
B. 共享不限于经济领域,需要满足人民对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多样化诉求。
C. 共同治理的“成都模式”是高效推进城市与共享出行新业态相契合的探索。
D. 共享经济要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配置,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6. 如何进一步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莫名的大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精神食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在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里,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昂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神超越一切之上。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的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 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地写出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美好的爱情。
C. 作者写鲁迅先生临终遗嘱。这些遗嘱里有对周海婴将来职业的要求,有对无原则主张宽容的痛恨,并与现实进行对比,这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
D.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温柔看待世界之一切的态度予以高度评价,朴素平实的语言中透露出睿智的深邃。
8. 请简要说说文中鲁迅先生的“温柔”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9. 本文的中心内容在于写鲁迅先生的温柔,而结尾却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
D.“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共享不仅仅拘泥于经济领域,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领域都应包含在内。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仅限于物质财富领域,而是对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诉求。
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方向。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坚持渐进共享,要做到既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尽力解决当前必须解决和能够解决的民生问题,又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可承受能力,积小胜为大胜,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各类共享经济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对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影响与日俱增。共享经济理念受热捧是基于两种优势:闲置资源的社会化再利用,用户需求的个性化配置。但是,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快速成长过程中也面临治理手段跟不上发展形势等问题。新生事物发展总是领先于当时的法律法规,创新就可能导致相关监管规则滞后。对其引发的各类问题,既要重视并加以解决,又不能因噎废食。共享经济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将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有效配置,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监管工作应当及时跟进、积极探索,既鼓励创新创造,又注意防范负面影响。通过共享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类文明一贯的追求。共享经济真正的活力,不仅来自于互联网技术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更源于对社会真实需求、美好期待的有效回应。
(摘编自《让共享经济走好未来的路》)
材料三:2016年11月,第一批共享单车进入成都,仅时隔4个月,成都提出“3+7+N”协商管理制度,“N”意味着共享单车的管理不再只是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的“分内事”,共享单车企业能够也丛须广泛参与其中。共享经济需要“共同治理”,这或许也是“成都模式”新一轮探索的重要价值。在成都市交通委员会运输处接管共享单车的监管事务后,副处长李乔成为了政府与共享单车企业之间的连接纽带之一。他的一个重要工作职能,就是要随时保持对企业的关注。若企业因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风险,他们可以及时给予帮助、寻找对策。
共享治理的作用也体现在统筹社会资源,更高效推进城市与共享出行新业态相契合。在成都,市交通委员会与城管等部门在共享单车协调供应、规范停放等方面进行合作,由各共享单车企业主导,“单车猎人”等社会团体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良性治理环境。
(摘编自《以共享推动城市发展》)
4. 下列对“共享经济”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发展速度太快是原因之一。
B. 共享经济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实现了闲置资源的有效配置。
C. 共享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既要鼓励创新创造,又要注意防范负面影响。
D. 共享经济来自于互联网技术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因此具有真正的活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共建才能共享,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方向,共建实现之后才能实现共享。
B. 共享不限于经济领域,需要满足人民对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多样化诉求。
C. 共同治理的“成都模式”是高效推进城市与共享出行新业态相契合的探索。
D. 共享经济要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配置,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6. 如何进一步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莫名的大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精神食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在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里,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昂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神超越一切之上。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的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 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地写出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美好的爱情。
C. 作者写鲁迅先生临终遗嘱。这些遗嘱里有对周海婴将来职业的要求,有对无原则主张宽容的痛恨,并与现实进行对比,这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
D.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温柔看待世界之一切的态度予以高度评价,朴素平实的语言中透露出睿智的深邃。
8. 请简要说说文中鲁迅先生的“温柔”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9. 本文的中心内容在于写鲁迅先生的温柔,而结尾却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