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吉林省长春市2020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6-12

吉林省长春市2020届高三质量监测(四)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明存在的本质性特征来看,文明的异质性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人类在各自的栖息繁衍中,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缔造出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体系和文化形态。它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基于自身的历史经历和民族记忆而探寻出的一套最适合于自身的价值体系。因此,才会有哲学家将一国之文明视为其民族精神的诠释,才会认为每一种文明蕴含了其独特的民族精神。
人类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引人入胜,正是因为这种异质性里面蕴含着不同民族和国家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文明的独特性与独立性,是现代国家独立性与自主性在文化层面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实际上形象准确地描述了文明的本质和存在真谛:第一,文明从本质上讲是异质性的;第二,各种人类文明都是平等的;第三,各种文明样态背后关于价值与意义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沟通和对话达成某种共识的。对各种人类文明的尊重,实际上彰显的是对人类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尊重。
真正的文化自信一定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对话之上。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文明体系和价值理念基于承认的认同。所以,真正的文化自信首先一定是要建立在一个开放、接纳、包容的社会背景之下的。其次,从文明的存在本质来看,拒绝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特征,无疑从本质上否定了文明存在的意义和人类存在的意义。再次,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一定是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双重特征的。前一个特征要求文明体系内部具有一种延续继承性的精神内核;后一个特征则要求其要在吸收、学习、借鉴外来文明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我反思的修正和革新能力。
“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理念是中国对待文明异质性问题的实践智慧。文明的异质性在现代社会里之所以是一个问题,从其本质上讲,关涉到的是交往领域的主体意识和话语转向问题。对于现代性的主体和话语转向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向现代性转型之际,黑格尔就已经给出了哲学上的解答:他要求主体一定要从抽象转向具体,在一种具体、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景下,从“我”朝向“我们”出发,最终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达成一种与现实的“和解”。的确,如果各个国家在对于文明的态度和立场上始终保持一种“自说自话”的方式,那么这种交流的结果要么是一种“不同不和”的无效沟通,要么是一种“同而不和”的话语霸权。
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并非“不同不和”或“同而不和”,而是“和而不同”。受不同文明或风俗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现象,并不意味着不同文明之间在本质上必然是对立和冲突的:“茶”和“咖啡”在文明表征上的不同,不等于“茶”和“咖啡”背后所代表的价值意义和文化内涵就一定是对立的。“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对话和交流,本来就是一种基于文明异质性而根本无法比较好坏优劣的“不同”;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基于一种文明的“相通”,达成某种一致的“和”之智慧。基于“求同存异”的对话态度,以尊重、平等的交流方式,谋求、构建“和而不同”的现代性人类文明特征,是对待文明异质性问题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张轶瑶《“和而不同”与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文明的异质性,所以各国依自身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缔造出不同类型的文明体系和文化形态。
B.在一个开放、接纳、包容的社会背景下,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就可以形成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体系。
C.国际文明交流一直存在的 “自说自话”现象,导致“不同不和”的无效沟通和“同而不和”的话语霸权。
D.基于文明异质性的“和而不同”的对话理念,可促进不同的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相互尊重、平等交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两段论述文明的异质性以及文明异质性的意义,为下文论述中国对待文明的立场做了铺垫。
B.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国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独有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智慧。
C.文章第四段引用黑格余的理论,为中国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理念提供了哲学依据。
D.文章以茶与咖啡为例,说明不同文化现象所代表的不同文明在本质上未必是对立和冲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明的异质性是客观存在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基于自身的历史经验和民族记忆而探索出的一套独特的文明体系。
B.“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的观点符合“君子周而不比”和“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
C.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之间并不矛盾,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与各种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对话之上的。
D.文明异质性问题从本质上讲关涉交往领域的主体意识和话语转向问题,因此国际交往中各国要有主体意识,把握住话语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孟嵋坐在教室里,这正是她陪姐姐孟峨来上英文课的那间教室。如今自己是大学生了,在这里上课了。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是选修课。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这时庄无因走了进来。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不觉走进了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你不欠什么。”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刚好碰见了,”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不远处有人大声叫李之薇,之薇对嵋点点头,跑开去。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帽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近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上午,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出征渲染悲壮的气氛。
B.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C.从庄无因与孟嵋的对话可以看出庄无因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的人,他认为战事和自己无关,这一形象的塑造衬托了孟嵋从军之心的坚决。
D.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起初虽态度不一,但最终都表示了支持,让读者感受在战争面前,人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决心。
8.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9.请简要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事特点?(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