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0-07-13
参考答案及答案详解
1.D A项,“徜(táng)徉”读音错,应为“cháng”。徜徉,1.犹徘徊,盘旋往返。2.犹彷徨,心神不宁貌。3.安闲自得貌。B项,“浮想联篇”字形错,应为“浮想联翩”。浮想联翩,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 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C项,“鞭挞(dá)”读音错,应为“tà”。鞭挞,原指鞭打,现多形容无情地指责披露。
2. A A项,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比喻事情做得特别好,一定时间里发展特别快,迅速壮大起来。语境中是说屏幕中的剧情,应当用“跌宕起伏”,这样也能与后文的“扣人心弦”呼应。“风生水起”使用不当。B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语境中是说弹幕对剧情的评论简短有力,使用正确。C项,然而,连词。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语境中前句说“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后面说“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而是來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前句说优点,后句说问题,两句形成了转折关系,“然而”一词使用正确。D项,激荡,指事物受到激发而产生的震动状态;受到冲击而动荡。语境中指思想因受到其他人的启发而处于活跃状态,使用正确。
3. B B项,乙处,“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语”一句中,列举后面出现了省略号,表示列举未完,省略了一部分,后面就不再用“等”字了。也就是说,“省略号”和“等”只用一个即可,都用显得多余、啰嗦。
4.C A项,“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一句谓语残缺,应在该句前面加上“凸显”。B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自从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主语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此句没有说完,后面又说“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可将“自从”调整到句子最前面,让“自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做状语。D项,“就可以看到大银幕上清晰稳定的图像和车内收音机上接收的电影原声”一句中,“看到……电影原声”搭配不当,可在“和”字后面加“收听到”。
5.(1)是借助了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 (2)比目鱼生存的环境也不一样了 (3)自然选择(或自身演化)的结果
6.(1)示例:图1 (2)凝聚力量,抗击疫情(图2 新门神) (2)图1: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心形,戴着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点明主题。简洁凝练,号召有力。 (4). 图2:借用传统民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病”“辛弃疾”,表达人们去病、弃疾的愿望。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7. D D项,“文字阅读是单向的”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文字阅读是双向的”“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
8. C A项,“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表述有误。原文信息是“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可见二者并非变得越来越相似。
B项,“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明确告诉我们……”错误。原文表述为“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可见“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只能说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时代的特点;另外寥寥三字具有言简义丰委婉含蓄的特点,自然不能说“明确告诉”。
D项,“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错误。原文表述是 “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可见选项遗漏了“似乎”,曲解文意,把推断、揣测说成绝对、肯定;文化仪式相关的表述也背离文意。
9. (1). 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2). 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被动接受,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10. 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11. 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12.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13. 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14. A A项,本句意为“只有他的言语不停留在心的外面”,“浮”在此处译为“停留在……表面上”。
15. C A项,介词,相当于“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代词,代指写文章本来的分寸;结构助词,的;C项,连词,表并列;D项,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和,跟。
16. B B项,“司马迁和韩愈……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错误,原文“司马迁……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选超卓,不可收揽……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可见,司马迁是“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文风特点是“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韩愈文风特点是“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遭遇是“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选项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风特点混为一谈,因此错误。
17.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18. (1)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
(2)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
19. (1). 感伤 (2). 达观
20.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21. (1)民 (2)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2. 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23.(1)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2)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夙兴夜寐 言既遂矣 (4)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5)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24.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紧扣考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好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的初衷。材料主体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人的美好愿望;第二,家庭或社会可能会有的期望和角色;第三,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材料要求考生针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考生可以依据第一层立意为遵从自己的内心,让人生无怨无悔;也可以依据第二层立意为听从社会的召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考生还可以宏观把握三层材料,从平衡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等角度立意。考生在写作时,应该体现出新时代青年规划未来人生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不管“我”做出何种回应,展开文章时,显然要给出做出该选择的理由,如果考生不仅能考虑“我”的主观设想,还能从我和家庭或社会之间的关系来阐述选择的理由,那显然比只从自我角度做出的判断要深刻得多。另外,泛泛而谈,不关注社会现实,则难出佳作。
立意:
1.遵从自己的内心,让人生无怨无悔;
2.听从社会的召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时刻不忘责任与担当;
4.面对落差,权衡利弊;
5.把个人兴趣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1.D A项,“徜(táng)徉”读音错,应为“cháng”。徜徉,1.犹徘徊,盘旋往返。2.犹彷徨,心神不宁貌。3.安闲自得貌。B项,“浮想联篇”字形错,应为“浮想联翩”。浮想联翩,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 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C项,“鞭挞(dá)”读音错,应为“tà”。鞭挞,原指鞭打,现多形容无情地指责披露。
2. A A项,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比喻事情做得特别好,一定时间里发展特别快,迅速壮大起来。语境中是说屏幕中的剧情,应当用“跌宕起伏”,这样也能与后文的“扣人心弦”呼应。“风生水起”使用不当。B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语境中是说弹幕对剧情的评论简短有力,使用正确。C项,然而,连词。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语境中前句说“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后面说“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而是來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前句说优点,后句说问题,两句形成了转折关系,“然而”一词使用正确。D项,激荡,指事物受到激发而产生的震动状态;受到冲击而动荡。语境中指思想因受到其他人的启发而处于活跃状态,使用正确。
3. B B项,乙处,“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语”一句中,列举后面出现了省略号,表示列举未完,省略了一部分,后面就不再用“等”字了。也就是说,“省略号”和“等”只用一个即可,都用显得多余、啰嗦。
4.C A项,“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一句谓语残缺,应在该句前面加上“凸显”。B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自从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主语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此句没有说完,后面又说“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可将“自从”调整到句子最前面,让“自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做状语。D项,“就可以看到大银幕上清晰稳定的图像和车内收音机上接收的电影原声”一句中,“看到……电影原声”搭配不当,可在“和”字后面加“收听到”。
5.(1)是借助了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 (2)比目鱼生存的环境也不一样了 (3)自然选择(或自身演化)的结果
6.(1)示例:图1 (2)凝聚力量,抗击疫情(图2 新门神) (2)图1: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心形,戴着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点明主题。简洁凝练,号召有力。 (4). 图2:借用传统民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病”“辛弃疾”,表达人们去病、弃疾的愿望。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7. D D项,“文字阅读是单向的”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文字阅读是双向的”“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
8. C A项,“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表述有误。原文信息是“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可见二者并非变得越来越相似。
B项,“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明确告诉我们……”错误。原文表述为“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可见“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只能说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时代的特点;另外寥寥三字具有言简义丰委婉含蓄的特点,自然不能说“明确告诉”。
D项,“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错误。原文表述是 “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可见选项遗漏了“似乎”,曲解文意,把推断、揣测说成绝对、肯定;文化仪式相关的表述也背离文意。
9. (1). 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2). 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被动接受,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10. 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11. 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12.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13. 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14. A A项,本句意为“只有他的言语不停留在心的外面”,“浮”在此处译为“停留在……表面上”。
15. C A项,介词,相当于“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代词,代指写文章本来的分寸;结构助词,的;C项,连词,表并列;D项,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和,跟。
16. B B项,“司马迁和韩愈……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错误,原文“司马迁……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选超卓,不可收揽……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可见,司马迁是“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文风特点是“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韩愈文风特点是“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遭遇是“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选项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风特点混为一谈,因此错误。
17.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18. (1)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
(2)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
19. (1). 感伤 (2). 达观
20.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21. (1)民 (2)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2. 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23.(1)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2)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夙兴夜寐 言既遂矣 (4)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5)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24.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紧扣考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好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的初衷。材料主体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人的美好愿望;第二,家庭或社会可能会有的期望和角色;第三,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材料要求考生针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考生可以依据第一层立意为遵从自己的内心,让人生无怨无悔;也可以依据第二层立意为听从社会的召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考生还可以宏观把握三层材料,从平衡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等角度立意。考生在写作时,应该体现出新时代青年规划未来人生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不管“我”做出何种回应,展开文章时,显然要给出做出该选择的理由,如果考生不仅能考虑“我”的主观设想,还能从我和家庭或社会之间的关系来阐述选择的理由,那显然比只从自我角度做出的判断要深刻得多。另外,泛泛而谈,不关注社会现实,则难出佳作。
立意:
1.遵从自己的内心,让人生无怨无悔;
2.听从社会的召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时刻不忘责任与担当;
4.面对落差,权衡利弊;
5.把个人兴趣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