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2020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0-07-14
2020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第I卷(本卷共33分)一、(9分)
1.【解答】(1)B第一处,“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犹醉心,沉迷。其后常搭配“于”,即“热衷于……”;“热心”,犹热情,谓有兴趣,肯尽力,积极主动,着重形容内心有兴趣,常用于对事;从语境来看,“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  )于旅游”,由“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这一信息可知,此处应是说当今社会人们对旅游的沉迷,应使用“热衷”。
第二处,“左顾右盼”,指向左右两边看,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结合语境“西湖岸边的湖景旅馆,密密匝匝”可知,此处是形容面对这些密密匝匝旅馆的感觉,应使用“眼花缭乱”。
第三处,“局面”,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形势、规模;“格局”,结构和格式;从语境来看,语境是说“全国要冲”“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结构格式,应使用“格局”。
故选B。
(2)D“据《太平广记》记载了岐州富豪开设的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不可谓世所罕见”,第一个问题,成分残缺,“可以容纳……”缺少主语,可以删除“据”,并把“了”改为“的”,让“私家旅馆”做后面句子的主语;第二个问题,“不可谓世所罕见”滥用否定词导致语义表达反了,“不可谓”意思是“不可以说是、不可以称为”,“世所罕见”意思是“在整个世界上都很少看到过。比喻特别稀有,非常珍贵”,语境要表达的意思是岐州富豪所开的私家旅馆是世所罕见的,但多了“不”,让句意表达反了,可以删除“不”。
A.“不可谓世所罕见”滥用否定词导致语义表达反了;
B.结构混乱,前面句子的主语是《太平广记》,而“可以容纳”的主语应是“私家旅馆”,偷换主语;“不可谓世所罕见”滥用否定词导致语义表达反了;
C.“岐州富豪开设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搭配不当,前一句的主语是“岐州富豪”,而“容纳千人食宿”的应该是“私家旅馆”,可以在“开设”后面添加“的”。
(3)C.“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乐府诗”错误,“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出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不是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9分)
2.【解答】(1)D.“无论纸质书还是报纸、期刊,其2019年人均阅读量都比电子书大”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图表所示,2019年期刊的人均阅读量是2.33,电子书人均阅读量是2.84,期刊的人均阅读量比电子书小。
(2)D(A.“纸质书和电子书分别从两个维度呈现不同的精神世界,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三段说,“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几千年之前的老子、孔子的思想世界联系起来,也可以与远在欧美的哈贝马斯、罗尔斯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有了这两个维度的精神联系,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得以丰富起来”分析可知,两个维度应指时间和空间维度,并非指纸质书和电子书,选项曲解文意。
B.“阅读书籍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阅读,所以成年人更愿意选择纸质读物”于文无据。三则材料并未提及“成年人更愿意选择纸质读物”的原因,只是在材料二的图表中显示报纸的阅读量较大;一般说来“阅读书籍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阅读”也跟阅读载体关系不大。
C.“电子书无法承载‘文本社会学’信息,直接影响了成年读者对各类读物的选择”错误。结合原文材料三第二段“唐•麦肯齐提出的‘文本社会学’理论认为,承载文本的物质形式(书)会影响到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许多当代学者不再只是关心书页上的文字,而开始关注书籍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性,包括封面、字体、配图等书籍的各个要素”可减,文中并没有电子书无法承载“文本社会学”的信息;且文中也没有影响了成年读者对各类读物的选择因素的分析。)
(3)A.“学校环保社团利用废旧书刊的书页制作成折纸工艺品,进行公益售卖”不符合“文本社会学”,“废旧书刊的书页制作成折纸工艺品”只是单纯的作为商品存在,并没有影响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
三、(15分)
3.【解答】(1)C.“厌”,厌恶。译文:厌恶吃粗粮。
(2)B(A.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B.副词,才;C.连词,表递进,并且/副词,表递进,尚且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3)A
译文:做官到公卿大臣,这是命;退隐山野成为农夫,这也是命;如果屈节求得显贵,出卖道德来获利,这是我们一家人深感耻辱的。
(4)B(①是强调先祖不愿屈节在伪朝做官,迁徙后成为一般百姓,强调他们的守节而非“困约”;⑤小姑见到吃笼饼就以为有人过生日,体现家里一向节俭的风气,但没有体现“成于困约”;⑥担心子弟们因风气渐渐奢靡而“败于奢靡”,不是“乘于困约”。)
(5)C.“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错误,根据原文“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可见,并非先祖是土农工商,他强调“士”为四民之首,更要作为表率,其先祖应该为“士”,土农工商只是作者列举的其他谋生例子。

参考译文:
(一)
       我家在唐朝作过大臣的有六人,都廉洁正直、忠诚孝顺,世代流传美名。念及后世不能在伪朝做事,苟且享受荣华富贵,以此羞辱先人名声,就弃官不做,向东迁徙渡过长江,成为一般老百姓。以孝友之德治家,以忠守之名扬名乡里,家法凛然,令人敬畏,很久都不曾改变。宋朝崛起后,天下统一,陆家于是与时代一道兴盛,这之后一百多年,文人儒士辈出,有公有卿,子孙也都继承了先祖仕宦求学之道,重新成为宋朝世家,可以说十分繁盛了。
       但我对于这种繁盛,私下里仍旧担心,天下之事,常常成功于困乏,而败亡于奢侈。我还是孩子时,先父曾谆谆教导说,太傅出入朝廷四十多年,终身不曾积累更多的财产;家人有稍微改变旧俗的,他就很不高兴;晚年时回到鲁墟老家,旧房子连一根椽子也没有增加。楚公少年时更是特别贫苦,衣带坏了,就用绳子系住断裂处。秦国夫人曾经制作一件新襦裙,攒了几个月的钱才做成,有一天不慎打翻羹汤弄脏了它,竟哭着不肯吃饭。小姑嫁给石家人,回娘家来,看到食物中有笼饼,她立即站起来道歉:“我年老昏沉了,竟记不起是谁过生日。”旁边有人偷偷发笑。楚公叹息说:“我家从前,常常一连几天喝粥,每年过年或生日时才吃笼饼,你们又哪里知道呢?”当时楚公已经显贵了,却还是喝粥吃饼,处之泰然,(为子弟不明白而)像这样叹息像。我出生得太迟,所听说的事例已经很简略了;而比我更年轻的陆家人,将要听不见这些事了。从前的家风此时已经严重毁坏。子弟们厌恶粗粮,喜爱精细食物,还总忌讳把从前的事说给子孙后辈听。这样家中风气就此败坏而不能再恢复,并且把子孙们陷入危险之境,甚至沦落为市井小人,降身到奴仆中了。还想要像从前一样安居乐业地以耕织种桑为事业,终身不后悔愧疚,能做到吗?
       做官到公卿大臣,这是命;退隐山野成为农夫,这也是命;如果屈节求得显贵,出卖道德来获利,这是我们一家人深感耻辱的。希望子孙们引以为戒,这样尚且不至于有毁坏的苗头。
(二)
       外出干农活,天黑回家休息,这是农民谋生的方式;住在市井中制作物品,这是工匠谋生的方式;把东西送到没有这东西的地方贸易,这是商人谋生的办法;焚膏继晷地读书,这是读书人谋生的办法。然而读书人作为四种百姓之首,尤其应当磨练勉励自己作为众人表率,模仿古人能体察万物的心志,如今有人连一种谋生的办法也不能做好,又说什么自己是大丈夫!
       谋生不一定要蝇营狗苟,汲汲营营,胡乱从别人口中听说一些意见就采纳。如果有利于自己却有害于他人,不但在明处有他人的非议,在暗处有鬼神的谴责,对自己也于心不安。何况这种灾祸也不是能说得尽的,这哪里是善于经营家业呢?
       节俭,是守护家族的首要办法。所以凡是日常用度,供养父母,都要以节省为根本,不能过于奢侈。宁可使家中有多的,也不要让仓库匮乏。况且崇尚奢侈的人,其神气一定有所消耗,欲望强烈而意气骄横,贫穷到极点就不顾廉耻。节俭不可忽视,就是像这样重要啊!
第Ⅱ卷(本卷共117分)四、(25分)
4.【解答】(1)少:稍微;旧:旧习惯;辄:就;怿:高兴,快乐。
译文: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变他的旧制,(太傅)就不高兴。
(2)况:何况;胜:尽、完;岂:反问语气副词,难道,怎么;善:善于;治生:谋生。
译文:更何况有难以说得尽的灾祸,这难道尽善于治家谋生吗?

答案:
(1)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变他的旧制,(太傅)就不高兴。
(2)更何况有难以说得尽的灾祸,这难道尽善于治家谋生吗?
5.
陆侧重有气节、道义,叶侧重做世人治生表率。两人都认为要节俭,不能营营逐利。
6.【解答】(1)B.“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从“酿酒迎新社”“何处饷田归”等句可见,这是清明前后,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的时节,而春社就预示着农忙时节的到来,农民们整日在地里忙碌,甚至无暇回家吃饭,才有“饷田”的行为。
(2)为准备祭祀、乞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3)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了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7.【解答】故答案为:
(1)天下归心。(重点字:归)
(2)材木不可胜用也。(重点字:材、胜)
(3)三顾频烦天下计。(重点字:频、烦)
(4)也无风雨也无晴。(重点字:晴)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尝、终、须臾)
五、(22分)
8.【解答】(1)A.“强调了礼物的珍贵,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错。结合原文“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可见这是作者自嘲自己没有看上那名贵的牡丹油,却对瓶子感到惊艳。C.“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错,结合原文“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的《洛神赋》……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可见作者引用曹植的《洛神赋》是想要表达线条可以定格美丽的瞬间,吐纳作者内心的块垒,而非“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
(2)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3)引故事使文章生动,作例证有力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4)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②蕴藏艺术能量;③体现人体之美;④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⑤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5)小诗的题目叫做“脊梁”,诗歌没有具体写“脊梁”是什么,甚至没有具体的形态,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线条”“形态”来比喻“脊梁”。如称它为“一条力的弧线”,展示出有力的曲线;再运用间接意象作比喻,点出其象征意:以“彩虹”喻“脊梁”,赞美多年与自然奋战的劳动者的内在的力和美;用“青峦”喻“犁圈”赞美了劳动意义的重要;以“青峦”喻“脊梁”,赞美了劳动者的厚重品性。形式上,由四个名词性短语构成,节奏和画面感强,四个意象逐层递进,呈现了“脊梁”的意蕴。结构上,一三句、二四句两两呼应,完成了意象间的联结,构成了整体意象的鲜活和厚重之美。
六、(10分)
9.
示例一:《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应该给自己设置门槛。研究不了红楼文化,但欣赏一下书中性格各异的小姐丫鬟也赏心悦目;参透不了“好了歌”的意境,感受一下“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富贵也不必惭愧;鉴赏不了珍奇古玩,揣摩一下语言文字艺术也未尝不妙。总之,只要你愿意,总能在《红楼梦》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就能“读进去”了。
示例二:《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厚重的,“忠义智勇”之下仍不免“争权夺利”,“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都难免让人感到个人在世事无常中的无能为力。但关羽千里走单骑的忠诚信义,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竭尽诚心,姜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孤注一掷……却是在浑浊历史浪潮中一块块坚硬的巨石,纵使他们仍旧无法阻止蜀汉覆灭的悲剧命运,但至少,他们让滚滚波涛掀起了层层巨浪。而这,恰是在提醒我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方为大勇!
示例三:《论语》中说,“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也许大家总觉得,《论语》中“君子”的道德要求太高,自己难以做到。但实际上,孔子的言语也是淳厚而贴近现实的,正像这句话,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岂不是平等沟通的前提?正因为知人不易,人们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就很普遍,所以推己及人,我们更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经典给我们智慧,离我们并不遥远。
10.【解答】本题已经提供了四个句子,考生只要分析语境,找到与这些句子之间的相关点即可。第一处,前面说“身处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这里要抓住“世界”“前所未有”“大变局”这些信息,因为是前所未有的,且是大变局时代,所以需要“全方位研判”,需要“高标准筹划”,要“破解突出矛盾”,所以确定是B.第二处,前面说“身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这里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这一信息,因为是“新一轮”,且是“前夜”,所以需要“聚焦前沿”,需要“瞄准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所以确定D.第三处,前面说“身处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这里要抓住“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因为是“决战决胜时期”,所以需要“强势崛起”,故确定A.第四处,前面说“身处随时竞争的拼杀时刻”,这里要抓住“拼杀时刻”这一关键信息,可见是极为关键的时刻,需要的是“速度”,是“冲锋”,所以确定C。

11、答案:
①B②D③A④C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