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南宁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7-26
广西南宁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泛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中,“佛系”作为网络流行语不断被人们传播、加工,以自我调侃自我解嘲的方式成为人们的释压工具,也迅速发酵:佛系追星、佛系购物、佛系员工、佛系恋爱、佛系学生、佛系养娃。其实,这种调侃倒也无妨。特别是“90后”一代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年近而立之年,面对已经被上一代占据的差不多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面对别人优越的生活条件,面对自己的“初心”,只好在自信为底色的情绪中调侃戏谑。虽然“佛系”的说法有着些许消极逃避、悲观失望的色彩,但它是强势生活下的弱势群体的心灵自我保护,不是绝对的悲观失望,也不同于灰色调较重的“丧文化”。“丧文化”的符号是“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伤”。“丧”是不想工作、情绪低落、欲望低下,一切皆空,无所执;而“佛系”是在看似“无执”中“有执”,是“只顾攀登莫问高”“只重过程,莫问结果”,以“无所谓”的态度降低了心理的期待值。也不能把“佛系”青年等同于“垮掉的一代”。虽然和“佛系”一样,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流行语如“葛优躺、宅文化、二次元、小确幸、屌丝”一度盛传,但是无须过度解读和过度担忧。这不是青年一代的自暴自弃,而是负面情绪的自我消解。
“佛系”心态实际指向的是现实物质和精神满足状况与欲望之间的关系。美国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提出:幸福=效用/欲望,幸福是效用(现实生活状况)和欲望(个人物质和精神欲求)之间的比值。按照这一说法,幸福感的提升,与现实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欲望的减少密切相关。“佛系”看似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使“佛系”心态的一种可能的发展指向是无欲无求。“佛系”心态发展的另一种积极发展指向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调适。追求心灵的感悟和超越,积极乐观、豁达宽容、忧喜随缘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样可以乐观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挑战,放下心态和身段,以理性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百态。
“佛系”是“90后”独特的“叙事方式”,不能苛求每一代都完美,也没有必要耸人听闻地提升到人性堕落的高度。朋友圈的善意点赞、正向鼓励;打车过程中对司机的体谅,堵车时的安静从容;恋爱中对看电影、旅游、洗碗等“小事不争执原则”;网络交友的与人为善,重缘惜缘;养娃不执着于“穷养”“富养”的教条式的争论,不一定都要求孩子“成名成星”;平平安安上班,安安静静下班,工作有耐性,不无原则刻意恭维上司有什么不好?
“佛系”心态也折射了“90后”青年从年少轻狂到“为赋新词强说愁”再到历经沧桑后的成熟。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领域多、元素丰富,许多事都是多重的选择,面对一些无关原则和不破底线的小事,不必锱铢必较,多一些大度包容,笑而对之有何不可?
(摘编自张九海《"佛系”心态的三重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事不争执”、不要求孩子“成名成星”以及工作有耐性,都是“佛系”的表现。
B.“佛系”追求心灵的感悟和超越、豁达宽容、忧喜随缘、敢为人先等积极生活态度。
C.虽然“佛系”是弱势群体的心灵自我保护,但也流露出了很强的悲观失望情绪。
D.“佛系”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一切皆空,无所执”,不无原则地刻意地恭维上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佛系”和“丧文化”“垮掉的一代”的不同
B.文章引用保罗•萨缪尔森的幸福观点意在证明“佛系”心态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
C.文章依次论证了“佛系”产生的原因、“佛系”心态的意义以及其正能量的表现。
D.文章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最后对“佛系”这一思想进行了否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佛系”作为网络流行语不断被人们传播、加工,已成为了人们的释压工具。
B.“佛系”是“90后”一代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压力而在自信为底色的情绪中的调侃、戏谑。
C.“佛系”作为“90后”独特的“叙事方式”,反映出了年轻一代人性不断堕落的一面。
D.“佛系”心态折射出“90后”的青年度过不同的人生阶段后逐渐走向成熟的心理历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教我如何不想他”
提到赵元任,不得不提他的语言天才。他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是天才的语言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更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他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几乎每到一地,他都能很快学会当地的方言。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他居然能用八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担任翻译,每到一地,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在途中,他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当地人跑来和他称“老乡”。1926年,在赵元任与梁启超两位导师指导下,王力完成了他的论文《中国古文法》,论文后注有一句附言:“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赵元任批语道:“删!——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在赵元任先生看来,西文包括的语言种类很多,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不应该轻易下这样的结论。 虽然按照导师的意见删去了附言,但对“言有易,言无难”这句话的深刻思想,王力还没有完全明白。后来王力在论文《两粤音说》中提出“两粤没有撮口呼”,依据是他的家乡话博白话没有撮口呼。但1928年赵元任先生到广州进行方言调查时发现,广州话有撮口呼,马上就给王力写信,信中以“雪”字为例,说明广州话有撮口呼,《两粤音说》中的结论错了。据王力本人回忆,他这才发现自己的论文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论文题目本身有问题,调查方言要一个一个地点去调查,不能把两粤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第二,由博白话没有撮口呼推断两粤没有撮口呼,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至此,王力才真正理解了“言有易,言无难”这六个字的分量,并从此将赵元任先生的这六个字作为座右铭。 美国语言学家裘斯1957年曾赞誉说:“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然而,1972年,赵元任写了一篇题为《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幽默诙谐的演讲稿,坦陈自己在语言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作为对老朋友过誉的回应。 他曾经觉得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有一年到欧洲旅行,他就无形中假定一国说一种话,或是一区说一种话。他开车在瑞士玩,因为第二天准备送车去检修,晚上住下来后就先用小字典查了汽车各部分的德文名称。没想到第二天修车的跟他讲的是法国话,这把他急坏了。赵元任说:“那不行。晚上用功用的是德文功,这车非得用德文来修不成。”这次欧洲旅行给他的印象很像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一路停一个码头变一点口音,很难说一个方言到什么地方为止,另一个方言从什么地方开始。也就是说,语言或方言的分布并没有明确的地理政治分界线。 赵元任是个纯粹的学者,打心底里喜欢钻研学问。他学习数学、物理、哲学、语言等多个学科,而这一切都源于兴趣。纯粹,意味着心无杂念。他有他的抗拒,他害怕行政事务,终生不愿意当官,只愿埋头学问。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无趣的人,他同样有着深厚的“文人气”,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他曾告诉儿女们,自己研究语言学只是为了“好玩儿”,所以学得再多也不会成为负担;在他那里音乐也是真实的享受,大学时代,无论主修哪一门功课,他总要辅修音乐课程。他创作了百余首歌曲、钢琴曲,最为人熟知的是那首刘半农填词、他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世间很少再有如赵先生一般的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摘编自潘冬《赵元任:走到哪儿都是“老乡”》)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元任曾用八种方言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交谈,也曾在陪访途中很快就跟湖南人学会 了长沙话,甚至被认为是老乡,这说明赵元任的确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B.王力在“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前提下就轻易得出“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的结论,赵元任用“言有易,言无难”六个字指责他。
C.美国语言学家裘斯赞誉“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赵元任却用“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演讲回应,这说明他“有着深厚的‘文人气’”。
D.赵元任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的经历,让他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语言学观点。
5.赵元任有哪些人格魅力“教我如何不想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狼牙(节选)
刘猛
何志军坐在床上看着人越来越少的宿舍。雷克明和一中队的副中队长小赵去和北京来的组织部门谈话了,剩下的人大多数也都回原来的单位了。A军区侦察大队将从此成为战史中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的那么一个自然段甚至就那么一句话了。
雷克明和小赵回来就收拾东西。何志军看着他们出去,宿舍又没人了,自己真的成了光杆儿大队长了。他苦笑,站起身看着外面操练的防化团战士。没有了参战老兵们的压力,防化团的战士们生龙活虎。连参加过战争的人都没有了,那场战争的最后一点儿痕迹也从何志军眼前消失了。
真的从此消失了吗?何志军心中感到一阵悲凉,翻身拿起脸盆和洗漱用具去水房冲澡。哗啦啦,一盆凉水浇下,让他清醒很多,看着镜子里面自己健壮却伤痕累累的上身。伤疤是军人的勋章,每一道伤疤都是一枚勋章,一个铁与血的故事。这些故事真的成为了往事,一个月的集训生活已经让他习惯了和平环境的军营。但他猛然醒过来——自己虽然下了战场,但还是一名军人!他匆匆擦干净自己,跑回去穿上常服、戴上帽子、扎起腰带——他要出操,一个人出操——只要有他一个人在,侦察大队就没有消失!
这个信念让已经不年轻的他热血沸腾,他咚咚跑到操场上。防化团的官兵诧异地看着这个黑脸中校,他以极其标准的姿势跑步到一片开阔的位置上。他喘着粗气,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激动,一种久违的激动,从战场上下来,他再也没有这样激动过。
“中国人民解放军A军区狼牙侦察大队现在开始点名——”他自己高喊,用浑厚的嗓子高喊。防化团的官兵都停止了训练,看着这个从战场上下来的战斗英雄。何志军这个名字,他们并不陌生,军报和军区《战歌报》都曾长篇报道过他和他的那支传奇侦察队的故事。这个被敌人敬畏地称之为“狼牙”的侦察兵英雄,是他们这些年轻军人的偶像。
“何志军!”他喊着自己的名字,然后高声喊,“到!”然后就安静了,大家都在看他。何志军心中的情绪是复杂的。忽然,一个声音从后面低低地传出来:“大队长,还有我。”何志军回头,看见了扎着武装带的陈勇。他很惊讶:“你还没走?”
“我今天晚上搭车回夜老虎团。看见您出操,我就赶紧过来了。我没迟到吧?”陈勇说。何志军点头:“没有!没有迟到,你是个好兵!”陈勇立正高喊:“是,请大队长指示!”
“陈勇,你自编的少林军体拳,还记不记得?!”何志军高声问。
“记得!”陈勇高喊。何志军厉声说:“给我打一套!”“是!”陈勇摘下军帽放在一边,走回原位站好姿势。众目睽睽之下,他高喊一声,起手——腿踢正面、拳扫背面、啪地侧倒。随即拳脚如同旋风一般,一个人的杀声也是震天,周围的防化团官兵都看得眼花缭乱,心中暗自惊叹这帮侦察兵确实不简单。陈勇在空中一个分腿飞踹倒地后,鲤鱼打挺起来又是一个组合拳,最后一记弹腿正蹬才慢慢收势。他的额头流着汗,慢慢收好腿归置军姿。官兵们都看傻了,何志军却有一种悲凉的骄傲。
“是坚守,还是抗议?”
何志军立即向后转,麻利敬礼:“首长好!”
副司令脸上是耐人寻味的微笑:“稍息。”
“是!”何志军转身,“稍息!”
陈勇稍息,胸部还在起伏。
副司令看着何志军,笑着说道:“出操给所有能看见的人,告诉他们,你的侦察大队没有消失,对吧?”何志军高喊:“报告首长!不是!我出操,是因为我还是个军人!”
副司令点点头:“那就是坚守了?”何志军说:“是!坚守一个军人的信念!”
“给你两个选择。”副司令笑了笑,说,“第一,在军区机关给我当参谋;第二,在军区情报部继续当参谋。”
“我想下去带兵。”何志军苦着脸:“副司令,我不想再在机关里待了。”但副司令根本不搭理他这套:“想跑可没那么容易——我说了两个选择。”
“没别的了?”何志军看着副司令的脸,知道没选择以后说,“那我还是回军区情报部。”
副司令看着他说:“做好被搁置的准备,你会成为搁置在仓库的一门重型火炮。在没有战争的时期,你就要一直被这么搁置着。”何志军回味着副司令的话,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狼牙大队人越来越少,而窗外防化团士兵却生龙活虎,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狼牙大队被撤销后的冷清景象。
B.小说塑造英雄何志军人物形象真实立体,着力表现了他对军队的忠诚,也写了他对副司令的抱怨。
C.“你会成为搁置在仓库的一门重型火炮”暗示了军人在和平年代要耐得住寂寞,也表明副司令对何志军的认可与器重。
D.小说标题为狼牙既点名了侦察大队的称号,也象征了以何志军为代表的侦察大队官兵的刚强与血性。
7.请简要分析文中何志军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8.小说对陈勇打军体拳进行了具体描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