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8-11
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面对的三类主要空间。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存续、发展。这是思考、推进城市和乡村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
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其一,用二元思维理解、 营建城乡关系。其实,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一种具体而复杂的行动过程,需要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原则作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抽象化、单一化。漠视城市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间转换过程。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改进运行机制,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规范。原来城乡分立式的空间权利结构,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良性推进。一方面,城市土地与乡村土地的空间权利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在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权利以及工作机会、社会流动性等发展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户籍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但城乡在发展权利方面依然差异明显。差异的形成有其复杂历史原因,其改善也不会一蹴而就。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
(节选自陈忠《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特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城、乡的存续与发展。
B. 城市与乡村都有文明与非文明要素,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
C. 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推进城乡融合,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
D. 推进城乡融合要保护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也要营建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者的关系人手,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B. 文章分两点阐述如何推进城乡融合,一是突破二元思维的伦理,二是改进旧运行机制。
C. 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阐述了推进城乡融合的整体构想。
D. 文章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营建问题,反思了历史与现实,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对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与问题有清晰认识,才能营建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B. 改进现有运行机制,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性推进。
C. 在城乡融合中,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D. 城乡之间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长期坚持。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表述错误。由原文“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可知,题干扩大范围,曲解文意。
B项,“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一种具体而复杂的行动过程,需要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可知,题干于无依据,曲解文意。
C项,“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原则作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抽象化、单一化。漠视城市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可知,题干或然变必然,原文为“结果可能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C项,“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可知文章从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者的关系人手,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递进关系。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B项,“改进现有运行机制,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性推进”表述错误。根据原文“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可知,只是起到“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还应有其他条件,前者不是后者的充分条件。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在歌唱
周玉明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周小燕就在欧洲享有“中国之莺”的美名。当年轻的周小燕以典雅、端庄、清丽的东方淑女形象出现在二战胜利后的巴黎舞台上时,当她用意大利派的圆熟技巧、华丽音色和法国学派的诗意美诠释欧洲经典声乐时,当她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原文演唱欧洲主要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歌曲时,她的身上都流淌出西方人从未感受过的东方气质和东方韵味。周小燕使欧洲乐坛为“中国之莺”所倾倒。
回国后,周小燕不满足于自 己仅仅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莺”,不愿被父老乡亲视为“中国籍的西方之莺”,她和祖国的声乐家们一起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在频繁的国内外演出中,坚持在各种公开演唱中安排中国曲目,向世界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她数次作为国家文化使者被派到苏联、波兰、南斯拉夫、印度等国访问,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
对歌剧艺术精益求精的周小燕更懂得:要培养高雅艺术的知音,必须从学生抓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小燕培养了很多声乐人才:张建一、廖昌永、魏松、万山红、王歌群、郭森等。他们以自己的艺术实力,在国内外的声乐比赛及歌剧演出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常人很难想象周小燕为普及高雅音乐付出的心血和辛劳。早在1981年,周小燕就热衷于带学生到外省市巡回演出和讲学。她了解到,全国各地盼望能拜她为师的学生中,有不少素质很好的声乐人才,但由于当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好苗子得不到培养。于是,周小燕带着一批在国内外歌唱比赛中得奖的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巡回讲学并举办“教学音乐会”。每到一地,她便开展“形象化教学”,同时为当地的声乐演员和声乐教师上课:现场教学、现场解决问题。遇到一些好苗子,一两次课“喂不饱”的,就带回上海继续培养。每到一处,周小燕就播下一路种子,她的师品、艺品和人品也在当地留下了佳话。
1998年岁末,周小燕亲率11个弟子赴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三场普及歌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演出晚会上,82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亲自主持,她用通俗、生动、诙谐的言语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外歌剧和歌曲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演唱风格。周小燕朴实、高雅的讲授风格感染了观众,经她点拨,高校师生们品味到了高雅音乐的醉人之处。
在两次公开教学中,有二十多位宁波大学的教师上台接受周小燕的指导。周小燕善于抓住每个歌唱者最关键的问题,手把手地教他们运气、换气、发声。在她的指导下,在短短几分钟里,演唱者就由紧张到放松,原本干涩的声音变得干净漂亮起来。目睹此景,台上台下顿时喧哗了。
“作为一个歌手,演唱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用心。用心歌唱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周小燕充满活力的声音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每个人的心,使对歌剧一直抱着“敬而远之”态度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过去为什么难以领会到歌剧之美。娇小瘦弱的大师用她的真诚、热忱,奋力拉近了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周小燕永远是一脸灿烂笑容,她爱说一句话:“我是幸运的。我是经得起折腾的幸运者!"周小燕的幸运在于,她执着追求的艺术理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她创造出了骄人的文化业绩,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在创造高贵的同时,她也拥有了高贵的人格。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世纪30年代,周小燕到法国留学,凭借其出色的花腔女高音在欧洲备受关注。但她拒绝了法国方面的挽留,于1947年回国,“用美妙的歌声唱破了黎明前最黑暗的夜”。周小燕的一句话曾引起满堂喝彩:“虽然现在我已经90多岁了,但就像踢世界杯足球赛,我才刚踢完.上半场,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
(《中国青年报》)
②“我是幸运的。”周小燕先生经常说这句话。尤其是当各种名誉降临时。她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而认为只是自己这一生比较幸运而已。
(赵兰英《幸福跟随着周小燕》)
③十年文革是周小燕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在这十年里她不能开口歌唱也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但是对声乐事业的热爱却支撑着她一直坚持和抵抗,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就是她文革期间培养的学生。
(《百度百科》)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年轻的周小燕能用英、法等多国原文演唱欧洲经典歌曲,她的典雅、端庄、清丽深深打动了观众,这是她被誉为“中国之莺”的重要原因。
B. 周小燕回国以后,努力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特点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坚持演唱中国曲目,就是希望成为西方人眼中更美的“中国之莺”。
C. 周小燕技艺精湛,对艺术精益求精,致力于声乐人才的培养和高雅艺术的普及。在声乐艺术道路上,她用心歌唱,幸福歌唱,永在歌唱。
D. 周小燕十分爱才,常利用假期带领优秀学生到外地演出和讲学。在浙江的演出中,她学生的演唱,拉近了当地高校学子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E. “我是幸运的。我是经得起折腾的幸运者!”周小燕爱说的这句话不仅表现了她的谦虚、乐观、豁达,也折射出她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
5. 文中说“在创造高贵的同时,她也拥有了高贵的人格”。周小燕为什么能创造“高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CE    5. ①对祖国饱含深沉的爱,将自己的声乐艺术实践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②开拓创新,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风格有机结合的新途径。③对理想执着追求,永不停息。④对艺术精益求精,用心歌唱,付出的心血和辛苦高于常人。⑤音色华丽,气质高雅,演技圆熟。⑥注重声乐人才的培养和高雅音乐的普及。⑦乐观豁达,淡泊名利,逆境不屈,师品高尚。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A项,“年轻的周小燕能用英、法等多国原文演唱欧洲经典歌曲,她的典雅、端庄、清丽深深打动了观众,这是她被誉为“中国之莺”的重要原因”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周小燕就在欧洲享有‘中国之莺’的美名”可知,题干原因分析概括不全面。
B项,“就是希望成为西方人眼中更美的‘中国之莺’”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回国后,周小燕不满足于自己仅仅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莺’,不愿被父老乡亲视为‘中国籍的西方之莺’,她和祖国的声乐家们一起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可知,周小燕这样做的目的不符合材料意思。
D项,“她学生的演唱,拉近了当地高校学子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与与文无据,表述错误。
故选CE。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结合文本简析文中说“在创造高贵的同时,她也拥有了高贵的人格”。周小燕为什么能创造“高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根据文本“20世纪30年代,周小燕到法国留学,凭借其出色的花腔女高音在欧洲备受关注。但她拒绝了法国方面的挽留,于1947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在频繁的国内外演出中,坚持在各种公开演唱中安排中国曲目,向世界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可以概括出:①她对祖国饱含深沉的爱,将自己的声乐艺术实践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根据文本“她和祖国的声乐家们一起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可以概括出:②她开拓创新,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风格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根据文本“虽然现在我已经90多岁了,但就像踢世界杯足球赛,我才刚踢完。上半场,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可以概括出:③她对理想执着追求,永不停息;根据文本“作为一个歌手,演唱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用心。用心歌唱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可以概括出:④她对艺术精益求精,用心歌唱,付出的心血和辛苦高于常人;根据文本“当年轻的周小燕以典雅、端庄、清丽的东方淑女形象出现在二战胜利后的巴黎舞台上时,当她用意大利派的圆熟技巧、华丽音色和法国学派的诗意美诠释欧洲经典声乐时,当她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原文演唱欧洲主要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歌曲时,她的身上都流淌出西方人从未感受过的东方气质和东方韵味”可以概括出:⑤她音色华丽,气质高雅,演技圆熟;根据文本“早在1981年,周小燕就热衷于带学生到外省市巡回演出和讲学。她了解到,全国各地盼望能拜她为师的学生中,有不少素质很好的声乐人才,但由于当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好苗子得不到培养。于是,周小燕带着一批在国内外歌唱比赛中得奖的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巡回讲学”可以概括出:⑥她注重声乐人才的培养和高雅音乐的普及;根据文本“十年文革是周小燕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在这十年里她不能开口歌唱也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但是对声乐事业的热爱却支撑着她一直坚持和抵抗,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就是她文革期间培养的学生”可以概括出:⑦她乐观豁达,淡泊名利,逆境不屈,师品高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节选)
弗罗姆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 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已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已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
6. 根据选文第--段,分别归纳什么是理想的母爱和父爱。
7. 根据选文,理解“一个成熟的人”的形象。
【答案】6. 理想的母爱:有着无条件的爱和关怀,给孩子安全感,同时鼓励孩子独立;理想的父爱:有着权威和指引,指导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理智同时宽容、耐心。  
7.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综合地达到父母的高度,一方面能同父母的外部形象脱离,一方面在内心同时拥有“父母的良知”,富于人性,也有自我判断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文本内容来概括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根据选文第一段,分别归纳什么是理想的母爱和父爱”。根据文本“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可以概括出理想的母爱:应该有着无条件的爱和关怀,给孩子安全感,同时鼓励孩子独立;根据文本“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可以概括出理想的父爱:有着权威和指引,指导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理智同时宽容、耐心。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文本内容来概括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根据选文,理解“一个成熟的人”的形象。根据文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可以概括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综合地达到父母的高度,一方面能同父母的外部形象脱离,一方面在内心同时拥有“父母的良知”,富于人性,也有自我判断力。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