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2020年北京十一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8-11
2020年北京十一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30分)
1.(30分)阅读以下四则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一)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三)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四)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②,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辟(pì)邪侈 俯足以畜(xù)妻子 谨庠(xiáng)序之教
B.寒者利裋褐(hè) 虚囹圄(líng yǔ)而免刑戮 暴乱之奸弭(mǐ)矣
C.虑壅(yōng)蔽 正身以黜(chù)恶 无因喜以谬(miù)赏
D.架梁之椽(chuán) 多于在庾(yú)之粟粒 直栏横槛(kǎn)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君制(规定)民之产/民之从之也轻(随便)/惟救死而恐不赡(供给人财物)
B.发(打开)仓廪,散财币/而上下相遁(逃避,躲闪)/陈涉不用(凭)汤、武之贤
C.将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人/慎始而敬(慎)终/简(选拔)能而任之
D.取之尽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族(灭族)秦者秦也
(3)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B.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过秦论•中篇》)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苏洵)》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六国论(苏辙)》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答司以谏议书》)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活用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④老者衣帛食肉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⑥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⑦西并巴蜀,北收上郡⑧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A.①④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B.②⑤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③⑦用法相同,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D.⑥⑧用法相同,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5)在语段(一)中,孟子的主张与以下《论语》中哪一项精神相似?   
A.巧言令色,鲜矣仁。
B.《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C.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6)假如你是孔子,在为政方面你会用《论语》中的哪。两句话劝说语段(二)中的秦二世?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C.禘自既溉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D.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以下孔子思想中,哪一项与语段(三)中魏征对唐太宗的建议相吻合?   
A.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B.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C.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D.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8)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②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9)默写。
a.补足语段(四)中的①②两空。
①   ②   。
b.文段(二)中所说“缟素而正先帝之过”中的“先帝之过”最终导致了陈涉起义、秦朝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结果。请写出《过秦论•上篇》中与这一结果对应的文字。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阅读“引言”,根据提示,完成《探究“为政之道”》的阅读综述提纲。
综述提纲
引言:古往今来,人们常从历史经验中获得“为政之道”的启发,进而鉴古治今,以史为镜。以上四个文段,以时间为轴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在这方面的思考。理解他们的具体观点、比较分析观点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为政以仁”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主要观点及异同比较(用自己的话表述,不得摘录原文。)
       孟子的观点比较宏观,他认为“王天下”者的仁政措施可分为①和②两点。
贾谊和魏征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举措,其中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人都提出了统治者应③(写出一点即可)。不同点是,贾谊还提出了④(写出一点即可),魏征还提出了⑤(写出一点即可)。
       杜牧没有提出具体措施,但他强调秦的灭亡最值得后世引以为鉴的是⑥,而这一点也是以上四篇文章在“为
政之道”上的共同点。
(2)结论:
         要求:①从下面两则《论语》中任选其一并解释大意;②结合所选《论语》和对以上选文的理解,形成自己关于“为政之道”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表述,不得摘录原文。)
①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②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以上两则《论语》中,其中第     则的大意是:     
        我认为这则《论语》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上述四个文段中。 也体现了这一道理,所以我认为     。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