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08-18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本阅读。大题共1小题,共21分.
1.(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
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5)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6)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
2.(2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徐尚之序
张惠言
尚之以诗、古文名天下。乾隆戊戌、己亥间,余尚少,方学制艺文【1】,而余姊之婿董超然喜为诗,与尚之交最密。余以此识尚之,读其诗文。其后尚之游京师,校书四库馆,试官河南,超然往往与偕,而余迄不得相见。然见超然,未尝不言尚之也。超然言尚之居京师时,其尊甫被吏议逮诣刑曹,少司寇杜公以谳鞠【2】失实得谴,事不可测。当是时,尚之以诸生旅居,贫困,衣食弗能给。出则左右营护,事卒得解释;入则供具衣物酒肉,起居纤悉无不周办。其尊甫愉然不知逮系之戚,并不知其子之贫也。“人之知尚之者,取其儒雅醇粹而已,而吾之重之以此。此其至诚,抑有才知焉。”超然言此时,眉目怒张,神色飞舞,闻者皆为慷慨。余以是贤尚之,又多两人之交能以道义相取也。
尚之在河南,五摄知县事,皆有声,以忧去。嘉庆五年十月,起谒吏部,引见,仍试用河南。而超然适以应顺天试不得解,留京师。三人者遂复得偕晤。回顾始相识时,年各少壮,今二十载矣,超然与余须始白,而尚之发溓然,盖三人者皆将老矣。超然既困有司,不得志;尚之亦局促于一官,非其所乐。独两人诗、古文益奇,盖其性情气概,有非劳苦忧患所能损者。余又以知两人者之所得有在,而非世之役役者也。
余少学诗,不成。年三十余,始为古文,愧未闻道,而尚之独见许,亟称之。于其别也,超然曰:“子不可无言。”余曰:“然。”乃谂之曰:古之以文传者,传其道也。夫道,以之修身,以之齐家、治国、平天下。故自汉之贾、董,以逮唐宋文人,韩、李、欧、苏、曾、王之俦,虽有淳驳,而就其所学,皆各有以施之天下。非是者,其文不至,则不足以传。今子为古之文,学古之道,立身事亲,既至矣。独位卑,任之者浅,道不得于下。古之人不能必其道之果行也,而无一日忘道之行。故十室之邑,未尝不以先王之道治之。方今天子申饬吏治,大吏方务求才,尚之之得为于时,必也往哉!以子之事亲者当官,何事不济?若曰古之道不可用于今,则非吾之所敢知也!
(选自《茗柯文补编》)
注:【1】制艺文,即八股文。【2】谳鞠,审讯。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余迄不得相见
迄:竟
B.起居纤悉无不周办
纤悉:细致而详尽
C.其尊甫被吏议逮诣刑曹
尊甫:谦称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D.五摄知县事
摄:代理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而余姊之婿董超然喜为诗
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B.尚之以诸生旅居
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
C.故自汉之贾、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D.而尚之发溓然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逍遥游》)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者皆为慷慨听的人都为此情绪激动
B.取其儒雅醇粹而已剔除了他风度温文尔雅、学问精纯不杂的优点罢了
C.而尚之独见许可是唯独尚之称赞我
D.以子之事亲者当官何事不济用您侍奉父母的诚心做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徐尚之为官河南颇有声望,后以忧去职。守孝结束后,先为官吏部,再到河南为官,作者写此文祝贺。
B.徐尚之以诗和古文闻名天下,却并未因之仕途显达,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古代读书人追求仕进之艰。
C.在这篇赠序中,作者回顾了与徐尚之的交往过程,也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尚之曲折的人生经历。
D.这篇序言夹叙夹议作者既叙述、评价了徐尚之的为人和作文也借此文表达了自己的为文之道。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余以是贤尚之又多两人之交能以道义相取也。
②盖其性情气概有非劳苦忧患所能损者。
(6)董超然在文中起哪些作用?结合全文予以概括。
三、选做题。
3.(3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役:役使)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
C.眄庭柯以怡颜(怡:使……现出愉悦)
D.胡为乎遑遑于何之(遑遑:坚决的样子)
4.(3分)下列文化常识题,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契诃夫,他与俄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B.《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C.《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叙述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D.《陈情表》是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5.(9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
②策扶老以流憩,。,鸟倦飞而知还。
③闾阎扑地,,舸舰弥津,。
④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⑤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一、本阅读。大题共1小题,共21分.
1.(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
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5)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6)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
2.(2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徐尚之序
张惠言
尚之以诗、古文名天下。乾隆戊戌、己亥间,余尚少,方学制艺文【1】,而余姊之婿董超然喜为诗,与尚之交最密。余以此识尚之,读其诗文。其后尚之游京师,校书四库馆,试官河南,超然往往与偕,而余迄不得相见。然见超然,未尝不言尚之也。超然言尚之居京师时,其尊甫被吏议逮诣刑曹,少司寇杜公以谳鞠【2】失实得谴,事不可测。当是时,尚之以诸生旅居,贫困,衣食弗能给。出则左右营护,事卒得解释;入则供具衣物酒肉,起居纤悉无不周办。其尊甫愉然不知逮系之戚,并不知其子之贫也。“人之知尚之者,取其儒雅醇粹而已,而吾之重之以此。此其至诚,抑有才知焉。”超然言此时,眉目怒张,神色飞舞,闻者皆为慷慨。余以是贤尚之,又多两人之交能以道义相取也。
尚之在河南,五摄知县事,皆有声,以忧去。嘉庆五年十月,起谒吏部,引见,仍试用河南。而超然适以应顺天试不得解,留京师。三人者遂复得偕晤。回顾始相识时,年各少壮,今二十载矣,超然与余须始白,而尚之发溓然,盖三人者皆将老矣。超然既困有司,不得志;尚之亦局促于一官,非其所乐。独两人诗、古文益奇,盖其性情气概,有非劳苦忧患所能损者。余又以知两人者之所得有在,而非世之役役者也。
余少学诗,不成。年三十余,始为古文,愧未闻道,而尚之独见许,亟称之。于其别也,超然曰:“子不可无言。”余曰:“然。”乃谂之曰:古之以文传者,传其道也。夫道,以之修身,以之齐家、治国、平天下。故自汉之贾、董,以逮唐宋文人,韩、李、欧、苏、曾、王之俦,虽有淳驳,而就其所学,皆各有以施之天下。非是者,其文不至,则不足以传。今子为古之文,学古之道,立身事亲,既至矣。独位卑,任之者浅,道不得于下。古之人不能必其道之果行也,而无一日忘道之行。故十室之邑,未尝不以先王之道治之。方今天子申饬吏治,大吏方务求才,尚之之得为于时,必也往哉!以子之事亲者当官,何事不济?若曰古之道不可用于今,则非吾之所敢知也!
(选自《茗柯文补编》)
注:【1】制艺文,即八股文。【2】谳鞠,审讯。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余迄不得相见
迄:竟
B.起居纤悉无不周办
纤悉:细致而详尽
C.其尊甫被吏议逮诣刑曹
尊甫:谦称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D.五摄知县事
摄:代理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而余姊之婿董超然喜为诗
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B.尚之以诸生旅居
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
C.故自汉之贾、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D.而尚之发溓然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逍遥游》)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者皆为慷慨听的人都为此情绪激动
B.取其儒雅醇粹而已剔除了他风度温文尔雅、学问精纯不杂的优点罢了
C.而尚之独见许可是唯独尚之称赞我
D.以子之事亲者当官何事不济用您侍奉父母的诚心做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徐尚之为官河南颇有声望,后以忧去职。守孝结束后,先为官吏部,再到河南为官,作者写此文祝贺。
B.徐尚之以诗和古文闻名天下,却并未因之仕途显达,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古代读书人追求仕进之艰。
C.在这篇赠序中,作者回顾了与徐尚之的交往过程,也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尚之曲折的人生经历。
D.这篇序言夹叙夹议作者既叙述、评价了徐尚之的为人和作文也借此文表达了自己的为文之道。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余以是贤尚之又多两人之交能以道义相取也。
②盖其性情气概有非劳苦忧患所能损者。
(6)董超然在文中起哪些作用?结合全文予以概括。
三、选做题。
3.(3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役:役使)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
C.眄庭柯以怡颜(怡:使……现出愉悦)
D.胡为乎遑遑于何之(遑遑:坚决的样子)
4.(3分)下列文化常识题,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契诃夫,他与俄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B.《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C.《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叙述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D.《陈情表》是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5.(9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
②策扶老以流憩,。,鸟倦飞而知还。
③闾阎扑地,,舸舰弥津,。
④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⑤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岂敢盘桓,有所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