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0-08-18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阅读。大题共1小题,共21分.
1.【解答】(1)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错误,“班姑”指班昭,班固的妹妹,后来续写了班固《汉书》。
(2)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并非“兼具”。
(3)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错误,这一句源自材料二第二段,文中说“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由此可知,这种看法不是胡菊人的看法,而是其他人的看法。
(4)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二是为人端庄”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这两个都是“热毒”,紧跟着后面说“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这应该是“冷”的表现。
(5)D.“……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材料三倒数第二段说的是“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
(6)要点一: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要点二: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要点三: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
2.【解答】(1)C.尊甫:敬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句子译为:他的父亲被官吏拟定罪名送到官署。
(2)A.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
B.连词,介词,凭借;连词,因为。
C.连词,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到。
D.均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故选D。
(3)B.对“取”的解释有误,应解释为“选择”。“取其儒雅醇粹而已”,应为选择了他风度温文尔雅、学问精纯不杂的优点罢了。
故选B。
(4)A.“为官吏部”分析错误,原文中“起谒吏部”是动身前往吏部的意思。
(5)①我因此认为尚之贤能,又称赞两个人交往能根据道义相互选择。
②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性情和气概,有不是劳苦忧患能够减损的吧。
(6)①是作者与徐尚之认识的媒介。②借董超然之口叙述徐尚之的曲折经历。③是文章的线索。④与徐尚之志同道合,从侧面衬托徐尚之。

参考译文:
尚之凭借诗和古文闻名于天下。乾隆戊戌、己亥年间,我还小,正学习八股文,我姐姐的丈夫董超然喜欢写诗,他跟尚之交往最密切。我因此认识尚之,(并)阅读尚之的诗文。此后,尚之在京师游学,在四库馆校勘书籍,试用于河南,超然常常跟他在一起,可是我始终不能见到尚之。但是,我见到超然,未尝不说到尚之。超然说,尚之在京师生活时,他的父亲被官吏拟定罪名送到官署,少司寇杜先生因为审讯与事实不符获贬谪,事情不能预料。在这个时候,尚之以诸生的身份客居他乡,生活贫困,衣服食物不能自给。他的父亲出门时(他)就在身边保护,直至事情最终得以解除;回家时提供完备的衣物酒肉,日常生活细致而详尽没有不办理周到的。他的父亲快乐地仿佛并不知道被捉拿的忧愁,也并不知道他的儿子贫困的事情。“了解尚之的人,选择了他风度温文尔雅、学问精纯不杂的优点罢了,可是我却凭这一点尊重他。这是他的极其真挚诚恳,也是有才能有智慧。”超然说到这里的时候,怒张双目,神色飞舞,听的人都为此情绪激动。我因此认为尚之贤能,又称赞两个人交往能根据道义相互选择。
尚之在河南,五次代理知县之职,都有声望,因为父亲(或者母亲)去世而离职。嘉庆五年十月,动身前往吏部,被引见后还是任用于河南。超然恰好因为接受顺天府考试不能分身,就留在京师。我们三个人就又能够同时见面。回顾当初认识的时候,各自是年轻力壮的人,到今天已二十年了,超然和我胡须开始白了,尚之也头发花白了,大概我们三个人都将要老去了。超然被官吏阻遏,不得志;尚之也被一官职限制,不是他所喜欢的。只是他们两人的诗和古文更加新奇,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性情和气概,有不是劳苦忧患能够减损的吧。我又因此了解到他们二人所满足的事情,并不是世人所奔走钻营的事情。
我小时候学习诗歌,没有成就。三十多岁,才写古文,惭愧没能领会其中的道理,可是唯独尚之称赞我,屡次称赞。在他告别的时候,超然说:“你不能不说点什么。”我说:“是的。”就告知他说:凭文章流传的古人,流传的是他们的思想。道,凭它修身,凭它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从汉代的贾谊和董仲舒,直到唐宋文人,韩愈、李翱、欧阳修、苏轼、曾巩和王安石这些人,虽然有精纯和驳杂的区别,可是就他们的学问,都各自有用来在天下推行的办法。如果不是这样,他们的文章没有达到极点,就不足以流传下来。现在您写古文,学古代的道,为人、事奉父母,已经达到极致了。唯独官位低下,能胜任它的空间狭小,道不能施于天下。古人不能使他们的道术一定得以推行,都各自有用来在天下推行的办法。因此,只有十户人家的城邑,未尝不用先王的道术治理。现在,皇帝正整肃吏治,大的官吏正专心寻找人才,尚之在这个时候能够有所作为,前往任职是一定的!用您事奉父母的诚心做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如果说古道不能用在现今,那么不是我所知道的啊!
三、选做题。
3.D.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译文: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4.【解答】A.莫泊桑是法国的,而非“俄国”。

5.【解答】故答案为:
(1)既窈窕以寻壑泉涓涓而始流(重点字:壑)
(2)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重点字:岫)
(3)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重点字:舳)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重点字:抟)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重点字:擢)
四、阅读。
6.【解答】(1)C.“更坚定了其辞官归隐的决心”错,尾联写诗人自己看农民插秧,几乎忘了回去,主要表达出他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态度的赞赏。
(2)
C.意思是大自然像一首奇绝的诗,但是我却不能写出它的美。这两句话也是用笔墨不能描绘美景的意思,侧面展示了景物的美丽。
(3)第二联运用远近结合和比喻(联想、用典)等手法描写景物。先写鸟儿从天空飞过,耳边传来远处灵隐寺疏朗的晚钟之声;再写盛开的百花映带着流水,胜境好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人联想到桃花源)。这两句诗形象写出郊野景色的幽美迷人,自然引出后面的理趣“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译文:
四周群山巍然矗立中间田野一片,近处都是人家远处隐约可见山村。
飞鸟去处时而传来灵隐寺的钟声,野花芬芳流水潺潺犹如武陵桃源。
一路所遇就是画原非笔墨能描摹,野游所见皆是诗本非语言能形容。
为看农夫田间插秧使我流连忘返,拄着藜杖时走时停不觉已到黄昏。

五、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分.
7.【解答】(1)C.“散文以时间为序,组串北京人细碎的冬天生活”错误。文中确实有“早晨一觉醒来”和“夜晚盏盏柔和的灯光挂起”这样的文字,但是,这只是选取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段的北京冬天来写,文章的主体部分是4﹣11段,这些段落恰好是按照空间顺序安排,分别为故宫、什刹海、北京的胡同以及读书饮食等生活状态。
D.“因为唯其冷才促人去寻觅暖、追求暖、营造暖。还因大雪的沉静和覆盖让人不见了寒凉”错误,文章写到了雪的冷和暖,“冷”是冷在北京的雪下在冬天这个特有的季节,而“暖”则暖在北京的雪让人寻找到精神上的惬意和情感上的满足。
(2)①故宫:平等、亲切;简单、美丽②什刹海:有情调;闲适、惬意③胡同:透着老百姓的风情;找回童年的时光④雪夜饮茶读书:圣洁静美;净化灵魂⑤冬日:日常饮食,平凡生活;幸福温馨。
(3)①不矛盾。前文描写的是记忆中的雪,是历年雪落皇城的场景。今年的雪还没有来,表现对雪的渴盼。正因为雪落皇城的美好记忆和认识,才更增添了对落雪的渴望之情,情感上水到渠成,自然圆融,文章也有了曲致跌宕之美。这样写既可突出前面回忆的情深,又可以加强后面渴望的意切,起到深化作者热爱北京冬天的主旨的作用。
②矛盾。文章前面描绘的场景真实可感,后面突然提到雪却未来,给人“上当受骗”的感觉,不仅缺乏过渡,显得突然,还打断了行文的脉络,有断裂之嫌。
(4)这里所说的“没有定义”“因人而异”,是指人们会因个体因素而对万物感知各异。所谓“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情绪、经历、遭遇等会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和认知。如,同是花鸟,在漂泊作客的诗人杜甫眼里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在对江南景物无限赞美与神往的诗人杜牧眼里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
六、微写作。从下而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8.【解答】答案:
《新闻联播》“皮”了起来,主播们金句不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连声叫好。因为,语言是现实生活的镜子,也是记录时代的鲜活符号,大时代呼唤有立场、有棱角、有锐度的文字。其次,作为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舆情风向标,《新闻联播》以硬气的文风顺应了这样的需求,捍卫了国家尊严,更传递出舆论民心。
七、微写作。【选做题】
9.【解答】答案:
赞林黛玉
她是自九天降落凡尘的仙子吧,人间又怎么会有如此完美的女子?然而,这个痴情女子竟然痴到去埋葬那些随风飘落的花瓣,在她看来那些飘落的花瓣就是渐渐老去的红颜。也许是因为太完美,她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匆匆结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留下的永是那出尘脱俗的倩影。自此,花落人亡两不知。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