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衡水市深州市长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0-09-07
参考答案
1.C项,“与蔑视权贵,睥睨一世的胸襟无关”错。原文说“李白拥有极广的胸襟和极高的视野,他蔑视权贵,睥睨一世,这体现在山水诗中,便形成了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说明“与蔑视权贵,睥睨一世的胸襟”有一定关系。
2.B项,“凸显其意境开阔的风格”错。原文第三段说“……指出了豪迈、飘逸是李白的一大风格……”,故凸显的应该是“豪迈、飘逸的风格”。
3.B项,“隐约得到了体现”错,原文说“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亦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由此可知,是“充分的体现”而不是“隐约的体现”
 
4.D项,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除了有自己错怪李正的内疚,更有对老人恪尽职守、舍命保护证据行为的震撼与钦佩。
5.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老人在大火中舍身救木箱,让读者想一探箱子里的“秘密”。②推动情节发展。李正遵从老人的要求,先抢救箱子,才有了后来指导员批评李正的情节;李正把箱子交给警察,才有了后来的真相大白。③突显人物形象。小说通过老人舍身护箱的情节,塑造了老人恪尽职守、舍身为公的形象。④深化小说主题。这只箱子装着老人举报腐败干部违法乱纪的证据,并且正是这只箱子导致了真相大白、腐败分子伏法,深化了小说维护正义、坚决与违法乱纪斗争到底的主题。
6.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欧•亨利式”结尾)。结尾处交代两人的父子关系,出人意料;结尾点明父子关系,与前文李正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间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相照应,又在情理之中。②使情节发展更趋合理。有了结尾处父子关系的交代,才使得李正在救火之前、救火的过程中以及救火后受批评时的言行举止更加真实、合理。③丰富人物形象。结尾处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突出了李正当时面临救箱子还是救人这种抉择的艰难性,突显了他维护正义的个人品质。④揭示小说的主题。李正父子一起战胜违法乱纪者,彰显了正义的精神和力量。
7.D本句大意理解是“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
8.C项,“……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错。“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9.D项,“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坐垫(座位)向后拉了一些。引,拉,却,后退,这样慎夫人就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了。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妾主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
10.(1)译文: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
(2)译文: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一个宦官(直译为受过刀锯切割的人或受过阉割的人也可)同坐一辆车呢!”
参考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内室。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金五十斤。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11.A项,“……委婉含蓄的表现了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情”错误,结合中间四句所描绘的东溪风光来看,尾联“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中流露出的应该是对东溪之景的喜爱和留恋,“住不得”说出了不得不回的无奈。
12.①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首联、尾联都写到了作者因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久久不愿离去。
②闲适恬淡之情。作者描写了东溪“野凫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平平沙石”,勾画出一幅清新淡远而又生意盎然的景象,寓情于景。
③老当益壮之情。“老树着花无丑枝”中可看出虽为老树却春花绽放,生机盎然,是作者虽暮年但壮心不已的写照。
13.千古风流人物    一尊还酹江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赢得仓皇北顾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14.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及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A项,“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 雄姿英发,意思是姿容威武雄壮。
C项,“竹仗”应为“竹杖”。 竹杖,指竹制的手杖。
D项,“箫瑟”应为“萧瑟”。 萧瑟,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一般作为形容词使用,形容环境冷清、凄凉。
故选B。
15.D项,“从正面……”错。“小乔初嫁”写的是“小乔”,没有从正面写周瑜,这里是侧面描写。
16.C项,“他的四大悲剧是指《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罗密欧•朱丽叶》”说法错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
故选C。
17.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A项,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用在此处正确。
B项,陈词滥调:陈腐、空泛的论调。用在此处正确。
C项,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用在此处正确。
D项,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用在此处形容人对待螨虫的态度,不合语境,应为瞠目结舌或张口结舌。
故选D。
18.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B项,“不仅仅是藏满精美艺术品的博物馆,而且更像是交通工具”语序不当,应改为“莫斯科地铁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且更像是藏满精美艺术品的博物馆”。
C项,“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句式杂糅,应删去“造成的”。
D项,“文章称许多艺人甘愿自毁前程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有钱有名太任性所致”句式杂糅,可将“所致”去掉。
故选A。
19.C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可以在“建设速度快”后面加“的优势”。
B项,句式杂糅。可删掉“是最重要的”。
D项,语序不当。“网络剧的受众”应放在“不仅”前面。
故选C。
20.B
【解析】
2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高足”称别人的弟子,敬辞。B项,“不揣冒昧”是自谦之词,指不自量,鲁莽无知,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C项,“抬爱”用于感谢上级或长辈的提拔和爱护。D项,“拙作”,我的粗陋之作,为谦称;“斧正”,请人修改文章,也作斧政。敬辞。使用得体。所以选D项。
22.A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元夜即上元之夜,也称元夕、元宵。“卧看牵牛织女星”暗示是七夕。“登高”指的是九月初九重阳节。“一岁除”、“新桃换旧符”指春节。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3.本次“消防疏散体验”拟于9月8日举行,分疏散和安全两个方面。警笛响后,班主任集合学生,按照指定路线疏散学生;负责人到指定出口,维持秩序,保证学生的安全。最后到操场集合。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